醫脈通導讀 本項前瞻性PET研究顯示,治療劑量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藥似乎不能改變首發精神病患者紋狀體、丘腦等腦區突觸前多巴胺合成能力,且多巴胺合成能力的變化與症狀改善之間無顯著相關性。 上述結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什麼一旦停用抗精神病藥甚至仍在用藥時,精神病性症狀可能捲土重來,因為藥物似乎並不能糾正上遊的多巴胺能紊亂,而只能暫時掩蓋。 |
醫脈通編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抗精神病藥(多巴胺D2/3受體拮抗劑)是精神病性障礙的主要治療手段,但仍存在諸多未滿足的需求,如相當一部分患者治療反應不佳、停藥後易復發等。人們需要進一步了解此類藥物起效的神經生物學作用機制,以解決上述問題。
基於多巴胺假說,紋狀體多巴胺合成能力增強可能與精神病性障礙的發病有關,而降低紋狀體多巴胺合成能力則可能有助於治療。針對抗精神病藥對多巴胺合成能力的影響,目前所知甚少,且缺乏前瞻性研究。唯一的一項亞長期(sub-chronic)研究顯示,氟哌啶醇治療可降低既往未用藥精神分裂症患者紋狀體及丘腦的多巴胺合成能力,且這一現象與症狀改善部分相關。然而,氟哌啶醇在臨床中的使用漸少,且研究中使用的劑量較高(平均8.9mg/d),此時首發患者的D2/3受體佔有率可能超過90%,對臨床實踐的指導意義有限。
研究簡介
在這一背景下,倫敦國王學院Sameer Jauhar等開展了一項前瞻性18F-DOPA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PET)研究,旨在探討對於未用藥首發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常規治療劑量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藥是否影響紋狀體等腦區突觸前的多巴胺合成能力,以及這一效應對臨床症狀的影響。該研究於7月10日在線發表於Biological Psychiatry(影響因子 11.982)。
研究者提出兩個假設:
1. 通過抗精神病藥治療,患者的紋狀體多巴胺合成能力將較前下降;
2. 紋狀體多巴胺合成能力的下降將與陽性症狀的改善直接相關,而丘腦多巴胺合成能力的下降將與陰性症狀的改善直接相關。
研究共納入了20名患者,其中17人在研究中使用了治療劑量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藥(如氨磺必利、阿立哌唑、喹硫平、利培酮等);基於此前同類研究的數據,樣本量在13以上即可檢出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多巴胺合成能力改變。開始治療前至少5周及治療後至少5周,受試者接受了多個腦區多巴胺合成能力(以PET下的內流速率常數Kicer表示)及臨床症狀(PANSS量表)的測定,研究者對數據進行了比較分析。
圖1 抗精神病藥治療前(基線)後(隨訪)全紋狀體多巴胺合成能力對比
(Sameer Jauhar, et al. 2018)
結果顯示,經過抗精神病藥治療,受試者的精神病性症狀得到了顯著改善,這一點在研究者的預料之中。
然而出乎他們意料的是,無論是全紋狀體(p=0.47)、丘腦還是中腦,抗精神病藥治療前後患者的多巴胺合成能力均無顯著變化。與此同時,多巴胺合成能力的變化也與陽性、陰性及總體精神病性症狀無關。
結論
研究者指出,本項研究可能是首項探討第二代抗精神病藥治療對多巴胺合成能力影響的研究。結果未能驗證研究者的假設,提示抗精神病藥似乎不能改變突觸前多巴胺合成能力。儘管精神病復發的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確,但上述結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什麼一旦停用抗精神病藥甚至仍在用藥時,精神病性症狀可能捲土重來,因為藥物似乎並不能糾正上遊的多巴胺能紊亂,而只能暫時掩蓋。
如何針對發病的上遊因素展開幹預,可能是研究者下一步所需要探討的。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抗精神病藥針對精神病性障礙的療效確鑿有力,本項研究中的受試者也獲得了症狀的改善;患者仍應遵醫囑堅持進行抗精神病藥治療,只是療效可能與多巴胺合成能力無關。
文獻索引:Sameer Jauhar, Mattia Veronese, Matthew M. Nour, et al. The effects of antipsychotic treatment on presynaptic dopamine synthesis capacity in first episode psychosis: a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tudy. Biological Psychiatry. DOI: https://doi.org/10.1016/j.biopsych.2018.07.003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