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標不治本:抗精神病藥不影響多巴胺合成能力

2020-11-22 醫脈通

醫脈通導讀


本項前瞻性PET研究顯示,治療劑量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藥似乎不能改變首發精神病患者紋狀體、丘腦等腦區突觸前多巴胺合成能力,且多巴胺合成能力的變化與症狀改善之間無顯著相關性。


上述結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什麼一旦停用抗精神病藥甚至仍在用藥時,精神病性症狀可能捲土重來,因為藥物似乎並不能糾正上遊的多巴胺能紊亂,而只能暫時掩蓋。


醫脈通編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抗精神病藥(多巴胺D2/3受體拮抗劑)是精神病性障礙的主要治療手段,但仍存在諸多未滿足的需求,如相當一部分患者治療反應不佳、停藥後易復發等。人們需要進一步了解此類藥物起效的神經生物學作用機制,以解決上述問題。


基於多巴胺假說,紋狀體多巴胺合成能力增強可能與精神病性障礙的發病有關,而降低紋狀體多巴胺合成能力則可能有助於治療。針對抗精神病藥對多巴胺合成能力的影響,目前所知甚少,且缺乏前瞻性研究。唯一的一項亞長期(sub-chronic)研究顯示,氟哌啶醇治療可降低既往未用藥精神分裂症患者紋狀體及丘腦的多巴胺合成能力,且這一現象與症狀改善部分相關。然而,氟哌啶醇在臨床中的使用漸少,且研究中使用的劑量較高(平均8.9mg/d),此時首發患者的D2/3受體佔有率可能超過90%,對臨床實踐的指導意義有限。


研究簡介


在這一背景下,倫敦國王學院Sameer Jauhar等開展了一項前瞻性18F-DOPA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PET)研究,旨在探討對於未用藥首發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常規治療劑量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藥是否影響紋狀體等腦區突觸前的多巴胺合成能力,以及這一效應對臨床症狀的影響。該研究於7月10日在線發表於Biological Psychiatry(影響因子 11.982)。


研究者提出兩個假設:


1. 通過抗精神病藥治療,患者的紋狀體多巴胺合成能力將較前下降;


2. 紋狀體多巴胺合成能力的下降將與陽性症狀的改善直接相關,而丘腦多巴胺合成能力的下降將與陰性症狀的改善直接相關。


研究共納入了20名患者,其中17人在研究中使用了治療劑量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藥(如氨磺必利、阿立哌唑、喹硫平、利培酮等);基於此前同類研究的數據,樣本量在13以上即可檢出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多巴胺合成能力改變。開始治療前至少5周及治療後至少5周,受試者接受了多個腦區多巴胺合成能力(以PET下的內流速率常數Kicer表示)及臨床症狀(PANSS量表)的測定,研究者對數據進行了比較分析。


圖1 抗精神病藥治療前(基線)後(隨訪)全紋狀體多巴胺合成能力對比

Sameer Jauhar, et al. 2018


結果顯示,經過抗精神病藥治療,受試者的精神病性症狀得到了顯著改善,這一點在研究者的預料之中。


然而出乎他們意料的是,無論是全紋狀體(p=0.47)、丘腦還是中腦,抗精神病藥治療前後患者的多巴胺合成能力均無顯著變化。與此同時,多巴胺合成能力的變化也與陽性、陰性及總體精神病性症狀無關。


結論


研究者指出,本項研究可能是首項探討第二代抗精神病藥治療對多巴胺合成能力影響的研究。結果未能驗證研究者的假設,提示抗精神病藥似乎不能改變突觸前多巴胺合成能力。儘管精神病復發的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確,但上述結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什麼一旦停用抗精神病藥甚至仍在用藥時,精神病性症狀可能捲土重來,因為藥物似乎並不能糾正上遊的多巴胺能紊亂,而只能暫時掩蓋。


如何針對發病的上遊因素展開幹預,可能是研究者下一步所需要探討的。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抗精神病藥針對精神病性障礙的療效確鑿有力,本項研究中的受試者也獲得了症狀的改善;患者仍應遵醫囑堅持進行抗精神病藥治療,只是療效可能與多巴胺合成能力無關。


文獻索引:Sameer Jauhar, Mattia Veronese, Matthew M. Nour, et al. The effects of antipsychotic treatment on presynaptic dopamine synthesis capacity in first episode psychosis: a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tudy. Biological Psychiatry. DOI: https://doi.org/10.1016/j.biopsych.2018.07.003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第十六章 抗帕金森病藥--第一節 擬多巴胺類藥
    上述理論不僅能說明以往使用膽鹼受體阻斷藥治療的理由,而且也提示補充腦內多巴胺是治療帕金森病的新途徑。   老年性血管硬化、腦炎後遺症及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等均可引起類似帕金森病的症狀,稱為帕金森症候群,其藥物治療與帕金森病相似。   抗帕金森病藥分為擬多巴胺藥和膽鹼受體阻斷藥兩類。
  • 多巴胺與精神病:我們摸對門路了嗎?
    多巴胺與精神病作為臨床醫師,我們都有這樣的概念:多巴胺與精神病的發作脫不了干係。我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我們的前輩曾說過,「阻斷」多巴胺受體可以改善某些精神病性症狀。我們只管給病人開我們定義為「多巴胺阻滯劑」的抗精神病藥。這一次,非理性再次上升為理性。顯著性(salience)在這篇文章中,基於現有關於顯著性及多巴胺對精神病強化作用的數據,Winton-Brown及其同事提出了一套理論。
  • 治標不治本 打呼嚕消聲器來了但沒啥用
    其實不然,打鼾不僅影響身邊人的正常休息,並且打鼾也是一種疾病的表現,但如何解決打鼾,或者說減少與他人睡眠的影響,一起來看看這個小硬體吧!治標不治本 打呼嚕消聲器來了但沒啥用(圖片來自anpo)  這款名為Silent Partner智能碟片
  • 多巴胺受體結構或有利於尋找更安全抗精神病藥物
    一項新研究報告了與常用抗精神病藥物利培酮結合的多巴胺D2受體(DRD2)的結構——該受體是用於治療精神病的藥物的主要靶點。
  • 邱品齊:痘痘針「治標不治本」且「非零風險」
    首先,痘痘有很多種不同的形式:粉刺(白頭/黑頭)、丘疹、膿皰、結節、囊腫,如果要以最佳效果來講,數量不多且具疼痛或壓痛感的丘疹及結節是最適合的選擇,像是常見的月經痘及壓力痘就常是這樣的狀況,注射後多數患者在兩三天內就可以看到效果
  • 更換抗精神病藥:適應證與禁忌證
    適應證治療精神分裂症及雙相障礙患者時,更換抗精神病藥的原因主要分為三大類:治療應答不佳、無法耐受副作用、患者和/或照料者主動要求。較為少見的情況時,患者可能因為治療費用問題換藥,如換用一種更便宜的抗精神病藥,或從原研藥換用仿製藥。
  • APA新版精神分裂症指南(一):選擇抗精神病藥
    基於循證學證據為第一代抗精神病藥(FGAs)及第二代抗精神病藥(SGAs)排名,或制定治療流程,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包括臨床研究設計異質性很高,抗精神病藥的頭對頭比較數量有限,且很多抗精神病藥數據較少。同理,不可能給SGAs或FGAs貼上優先選用的標籤。
  • 冠脈富含脂質斑塊——治標或治本?
    作者:謝坤 李勇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近期,JACC發表了ACC前主席的一項前瞻註冊研究有兩個重要發現,一是脂質斑塊與遠期事件不相關。二是介入治療富含脂質斑塊病變是安全的,不影響介入治療短期或2年預後。《醫師報》邀請李勇教授進行解讀。
  • 抗精神病藥與致命軀體事件風險:傘狀回顧
    ,其次為髖部骨折及靜脈血栓栓塞;卒中、心原性猝死及心肌梗死風險與抗精神病藥的相關性較弱。然而,發生上述軀體事件的絕對風險總體很低,且抗精神病藥針對特定適應證(如精神分裂症)的治療獲益已得到充分的論證。臨床中宜加強針對性的監測,不應因噎廢食。
  • JCP:抗精神病藥升高髖部骨折風險
    一項6月23日在線發表於《臨床精神醫學雜誌》的研究進一步顯示,抗精神病藥與精神分裂症患者髖部骨折風險的升高相關。該研究由Chi-Shin Wu博士等開展,旨在探索抗精神病藥治療與精神分裂症患者髖部骨折之間的相關性。
  • CNS Drugs:抗精神病藥究竟能否「按需使用」?
    CNS Drugs:抗精神病藥究竟能否「按需使用」?
  • FDA:聯用抗菌藥利奈唑胺與某些抗精神病藥可致CNS毒性
    儘管產生這種藥物相關作用的確切機制尚不清楚,但據了解,利奈唑胺可抑制單胺氧化酶A的作用,這種酶在腦內分解5-羥色胺。一般認為,接受5-羥色胺能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患者同時服用利奈唑胺可導致腦內積聚高水平的5-羥色胺,繼而引發5-羥色胺症候群,其症狀和體徵包括精神改變(意識混亂、過度活躍、記憶問題)、肌肉扭曲、多汗症、顫抖或搖動、腹瀉、協調能力下降和(或)發熱。
  • 吸食大麻使多巴胺分泌不升反降
    吸毒會使人精神亢奮,因為毒品會刺激大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而英國一項新研究表明,長期吸食大麻會逐漸降低大腦分泌多巴胺的能力,影響大腦的「獎賞機制」。
  • Nature Neuroscience:生物傳感器揭示了抗精神病藥作用機制
    最近,科學家利用生物傳感器揭示了一種常見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精神病的分子機制。這篇研究報告發表在12月13日的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精神病患者通常不僅會出現妄想和幻覺等症狀,而且注意力很難維持。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期間精神科臨床管理指南(四):抗精神病藥長效注射...
    使用抗精神病藥長效注射劑的條件 1.1. 患者能否開始使用抗精神病藥長效注射劑?[1] 臨床醫師需要根據當地醫療規定以明確這些藥物是否可以使用。使用抗精神病藥長效注射劑患者的管理 2.1. 在COVID-19流行期間如何管理使用抗精神病藥長效注射劑患者?[2] 停藥或漏服可能會有加重病情的風險,也可能使患者不能遵守COVID-19的防控條例[2]。
  • 只是治標不治本
    只是治標不治本) 論文查重率是近年來為防止學生畢業論文和期刊投稿論文發生抄襲現象的一種事前預防措施。查重軟體這些年火了,政府機關、學校、研究所、編輯部都在用,估計會引領軟體行業風騷數年。
  • 精裝房牆面起泡,物業把氣泡挖開再填充膩子,師傅:治標不治本
    年底是個拿房高峰期,結果很多業主卻碰到了各種奇葩的問題,網上有位業主買了一套精裝房,結果拿房時進去一看,立馬被嚇到了:滿牆都是小氣泡,密密麻麻的,看著還挺真嚇人的,要是碰到個有密集恐懼症的業主,這樣的房子估計一秒鐘都待不下去。
  • 抗精神病新藥!大冢/靈北Rexulti治療雙相I型障礙2個全球III期臨床...
    2019年02月19日訊 /生物谷BIOON/ --日本藥企大冢(Otsuka)與合作夥伴靈北(Lundbeck)近日宣布,評估抗精神病藥物Rexulti(brexpiprazole,依匹哌唑)治療雙相I型障礙(BP-I)相關狂躁發作患者的2項全球III期臨床研究未能達到主要終點。這2項研究中,隨機階段的持續時間均為3周。
  • 腦外科專家顧建文:多巴胺D3受體與精神疾病的關係
    臨床使用的藥物主要分為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典型抗精神病藥,也稱為第一代抗精神病藥,例如Chlorpromazine、Haloperidol等,主要通過阻斷多巴胺D2受體(D2R)起效,其對精神分裂症的陽性症狀有顯著療效,但較少針對陰性症狀調節和認知功能改善,當對D2R阻斷比率過高時(超過80% )往往造成紋狀體內DA功能下調,從而導致錐體外系副反應( EPS)的發生及負性症狀的惡化;非典型抗精神病藥
  • 首個非多巴胺D2受體結合的藥物SEP-363856...
    該研究中,SEP-363856治療組與安慰劑組在錐體外系症狀、體重和其他代謝參數(血脂、糖化血紅蛋白、催乳素等)的影響具有相似性。SEP-363856是一種TAAR1激動劑,已獲美國FDA授予治療精神分裂症的突破性藥物資格(BTD),該藥有潛力成為第一款不通過結合多巴胺D2受體來治療精神分裂症的新型抗精神病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