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脈富含脂質斑塊——治標或治本?

2021-01-16 騰訊網

作者:謝坤 李勇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近期,JACC發表了ACC前主席的一項前瞻註冊研究有兩個重要發現,一是脂質斑塊與遠期事件不相關。二是介入治療富含脂質斑塊病變是安全的,不影響介入治療短期或2年預後。《醫師報》邀請李勇教授進行解讀。

李勇教授

謝坤醫師

這是一個非優效性結論

近25年來,富含脂質斑塊(LRP)較多出現斑塊內出血、侵蝕或/和破潰,一直被認為與冠狀動脈血管事件相關,被廣泛認為是易損斑塊,需要積極介入(支架)處理。為了更加準確和敏感地識別易損斑塊,一系列先進技術如血管內熱成像,血管腔內超聲檢測(IVUS),光相干斷層成像(OCT)、血管鏡、血管內磁共振(IVMR)、近紅外光譜測量(NIRS)、血管腔內彈性成像-掌紋圖(IVEGPG)、多源計算機斷層掃描(MDCT)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等各種影像技術手段等進入臨床應用,但因臨床評價研究的方法存在各種不足,它們的臨床價值如何卻尚未得到確認。

2020年3月最後一期JACC雜誌發表了COLOR研究(1)的結果。COLOR研究是一項針對冠脈脂質斑塊植入支架治療的前瞻性觀察性研究,研究共納入1999例行冠脈造影的冠心病患者,其中1621例接受了冠脈介入治療,1189例通過近紅外光譜(NIRS)測定了脂質核心負荷指數(LCBI),主要終點事件定義為心源性死亡、心梗、支架內血栓、計劃外血運重建、心絞痛再入院。其中NIRS相關併發症9例(0.45%),隨訪2年,發現4mm範圍內最大LCBI與主要終點事件並無關聯。

總體來講,這是一個非優效性結論。其實對於這項研究我們還會產生這樣的困惑:到底是脂質斑塊本身不具有危險性,還是NIRS對脂質斑塊的敏感性特異性不高,或是以支架植入的方式來幹預脂質斑塊效果不佳?可見該研究的結論略顯模糊,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COLOR研究並不是隨機雙盲對照研究。

脂質斑塊的意義

早在90年代,「脂質斑塊」的概念就被提出,「脂質斑塊」主要指富含脂質的斑塊(LRP),因為人們發現急性冠脈症候群有三分之二是與脂質斑塊的破裂有關,所以如何識別脂質斑塊一度成為心血管介入領域的熱點。很多研究也都在試圖探索積極幹預脂質斑塊能否改善心血管終點事件。

脂質斑塊的評估方法

近10年來,對於如何識別脂質斑塊、判斷其易損性有諸多方法學研究,包括熱成像, IVUS、OCT、IVMR, NIRS,IVEGPG,MDCT,及PET。先後有過很多臨床試驗,一些前瞻性觀察性研究確認了脂質斑塊和心血管事件的關係,但其中仍缺乏隨機對照研究。

2011年NEJM發表PROSPECT研究(2)報導了在697例急性冠脈症候群的患者中,分別行三支血管造影和IVUS,發現復發心血管事件不僅和罪犯血管相關,也和非罪犯血管相關,而非罪犯血管的斑塊特點往往是脂質負荷大,纖維帽薄。

2017年JACC發表研究(3)顯示在1474例行冠脈介入治療的患者中,用OCT評估靶血管斑塊,發現33.6%存在脂質斑塊,且非罪犯血管相關MACE事件的發生和LRP密切相關。

脂質斑塊的介入治療

然而,識別出易損的脂質斑塊,介入治療是否有效?植入支架能否改善脂質斑塊相關冠脈事件的發生?COLOR研究是迄今為止能回答這個問題的最大規模的觀察性研究,但是如我們所見其結果卻是非優效性的,還合併有0.45%的併發症,罪犯血管相關心血管事件發生率8.3%。

可見,目前並沒有證據支持以支架植入來減小脂質斑塊破裂導致心血管事件發生的風險,支架植入治療脂質斑塊可謂仍停留在「治標」的層面。進而,如果介入幹預脂質斑塊並不能改善心血管終點事件,那麼一系列用於評估脂質斑塊的方法學研究也頓時黯然失色。

脂質斑塊的根本治療方法

Nissen教授就COLOR研究發表的評述(4)認為,之所以支架植入不能減少脂質斑塊導致的心血管事件是因為我們把問題簡單化了,首先冠心病並不是某一個斑塊的問題,而是全身系統性的問題;其次斑塊的特徵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動態發展的。

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和血小板活化、炎症反應、脂質沉積等多個環節息息相關,因此針對脂質斑塊的根本治療方法也應是系統性的,包括抗血小板、調脂、抗炎。這才是針對脂質斑塊「治本」的方法。

小結

COLOR研究結果顯示,NIRS技術在臨床應用中具備相當的安全性。但是,對斑塊性質的評估以及對臨床介入/支架處理病灶斑塊必要性的判斷,依然尚無可靠的臨床意義。

實際上,包括COLOR研究在內的一系列研究的結果提示,完全聚焦於斑塊的介入/支架處理(治標),可能並不能實實在在降低冠狀動脈LRP相關心血管不良事件風險,至少目前還缺乏高質量的隨機雙盲對照研究來為此提供依據。臨床上對脂質斑塊的治療仍需以整體的、長期的、綜合的管理方案(治本)為宗旨,強化降脂和嚴格管理膽固醇、抗血小板和抗栓治療、以及抗炎治療才是防治冠狀動脈事件的安全和有效的臨床策略。

編輯:黃晶

審核:荊冰

點擊播放 GIF 0.0M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基於冠脈CTA的斑塊危險性評估
    似乎簡單地根據存在的鈣量對斑塊進行分類幾乎沒有關於臨床結果的信息。這些發現表明,需要識別更複雜的形態以更好地預測不良結果。斑塊衰減和圖案組織病理學檢查表明,薄壁纖維粥樣斑塊(TCFA)表現出與破裂斑塊相似的斑塊形態。TCFA由富含脂質的壞死核心組成,周圍環繞著薄的纖維化帽。
  • NIRS-IVUS識別易損斑塊預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非罪犯病變相關的不良事件
    ,2012年發布的PROSPECT研究顯示,通過虛擬組織-血管內超聲(VH-IVUS)評價發現,管腔面積小、斑塊負荷重、薄帽纖維脂質斑塊與遠期不良事件風險升高相關1。研究預設的高風險未處理斑塊(High-risk untreated plaque)定義為:①NIRS測量的4 mm以上的最大脂質核心負荷指數(maxLCBI4mm)大於最高四分之一分位;②IVUS測量的斑塊負荷≥70%;③IVUS測量最小管腔面積≤4 mm2。
  • 治標不治本 打呼嚕消聲器來了但沒啥用
    治標不治本 打呼嚕消聲器來了但沒啥用(圖片來自anpo)  這款名為Silent Partner智能碟片  目前該產品已經登錄眾籌,最低眾籌價格為59美元(約合383元人民幣)    但需要大家注意的是,目前該產品僅僅是解決鼾聲,而不是為用戶治療打呼嚕這個問題,治標不治本
  • 永州市中心醫院成功開展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技術(OCT)指導下的冠脈...
    紅網時刻永州9月25日訊(通訊員 曹斌)日前,永州市中心醫院冷水灘院區心血管內科主任龍雙祁帶領的介入團隊成功完成了永州市首例冠狀動脈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技術(OCT)指導下冠脈支架植入手術,該手術是當前最先進的血管腔內成像技術。
  • 【新技術科普】準分子雷射冠脈消蝕術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國民經濟快速發展,準分子雷射冠脈消蝕術是歐美等國家率先開展、近年成熟的冠狀動脈及外周血管介入先進技術,主要應用於冠心病臨床疑難病變的處理。該技術目前已通過國家FDA認證,正式被引進臨床。新一代準分子雷射冠脈內斑塊消蝕術逐漸開始應用,為廣大的心血管病患者,尤其是支架內再狹窄的患者,帶來巨大的福音。
  • 捕捉臭氧治標更要治本—新聞—科學網
    國外非政府組織報告中國企業違規生產使用氯氟烴物質 臭氧層被破壞,意味著到達地表的太陽紫外線增強。這會嚴重傷害人的皮膚、眼睛,損壞人的免疫系統,還會對糧食生產和動植物造成危害。 魏科也表示,CFCs在大氣中的生命期比較長。「它可以在平流層一直存在,只有通過平流層的各種環流最終到地面,才能從大氣中清除出去,而這個過程很緩慢。」
  • 精裝房牆面起泡,物業把氣泡挖開再填充膩子,師傅:治標不治本
    結果還是專業師傅給出了答案,物業這種做法治標不治本,完全就是在忽悠業主。實際上牆面之所以有氣泡是因為底層的砂漿層沒有處理好,砂漿層膨脹從而導致牆面膩子層起泡,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砂漿層膨脹呢?
  • 阜外張偉麗團隊首次揭示血管衰老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展新機制
    點擊查看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是心腦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腦卒中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闡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病理生理機制,尋找可幹預和治療的新靶點一直是國內外心血管領域的熱點和難點。
  • 邱品齊:痘痘針「治標不治本」且「非零風險」
    大家要了解:痘痘針只是治標,同時還要搭配治本的抗痘處理才行;痘痘針只是處理痘痘的一種方法,而且不是毫無風險。那如果真的遇到打痘痘針皮膚凹陷下去怎麼辦?通常我們會先觀察3-6個月,多數的狀況都可以恢復,最後真的無法恢復的話,就當做凹疤的方式來處理。
  • 心臟病藥物治療能讓斑塊縮小嗎
    山東讀者雷先生問:我今年51歲,患有心血管疾病,去年由於胸悶疼痛住院治療,出院後今年1月CT檢查結果是:左主幹未見異常,左前降支中段見非鈣化斑塊形成,管腔狹窄約70%。影像診斷:左前降支中段見非鈣化斑塊形成,管腔中度狹窄。請問如果不做手術,通過用藥治療能否使斑塊逐漸變小?
  • 只是治標不治本
    只是治標不治本) 論文查重率是近年來為防止學生畢業論文和期刊投稿論文發生抄襲現象的一種事前預防措施。查重軟體這些年火了,政府機關、學校、研究所、編輯部都在用,估計會引領軟體行業風騷數年。
  • 抽菸、喝酒…多條冠脈堵了90%!束手無策怎麼辦…
    幸好,經過及時的冠脈雷射新技術(ELCA)聯合藥物球囊成功開通血管,堵塞血管中的一根被打通,血流恢復。 ELCA可用於心肌梗死時消蝕冠脈內血栓改善血流、通過消蝕冠脈內的斑塊處理常規冠脈介入手術時支架無法通過的病變等。
  • 一文掌握小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定量評估
    心血管疾病是現今人類死亡的首位病因,其背後的主要病理改變是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表現為大中型動脈中緩慢脂質堆積形成斑塊,並伴有慢性炎症反應。
  • 冠脈CT造影檢查是怎樣做的?看些什麼?
    這個話題不是說檢查的技術操作,而是從臨床的角度介紹一些冠脈CT造影(冠脈CTA)的知識。 但是,冠脈CT造影只能用於診斷,這是和插導管的冠脈造影最大的區別,因為後者發現問題即時就可以治療(球囊擴張、支架植入等)。
  • 冠脈支架降到地板價,多裝幾個?醫生:不是想裝就能裝
    對此,一些患者認為今後安裝冠脈支架就不用再受制於價格因素了,可以多安裝幾個了。對此,心內科專家張俊峰主任醫師提醒說:「這個想法是錯誤的。安裝冠脈支架是有手術適應證的,並非想裝就能裝,也不能因為降價而想安裝幾個就安裝幾個。」「從醫學角度來說,安裝冠脈支架治療是把雙刃劍,既有好處,也有壞處,這就要具體到每個患者而言了。
  • 頸動脈斑塊,還分軟硬?
    斑塊估計大家都聽過,但斑塊還分軟硬,你知道嗎?估計很多人聽到軟斑塊和硬斑塊以後就迷糊了,怎麼斑塊還分軟硬呢?今天咱們走進軟斑塊,看看為什麼斑塊還有軟硬之分!一、頸動脈軟斑塊是神馬情況?頸動脈有斑塊大家聽說過,可是每次斑塊報告的時候,都有軟斑塊和硬斑塊之分。軟斑塊和硬斑塊有什麼區別呢?什麼又是軟斑塊呢?頸動脈斑塊就是頸部的動脈血管,長期動脈粥樣硬化以後,動脈血管內皮脂質沉積所形成的「米粥」樣物質。而所謂的軟斑塊,特指不穩定的動脈斑塊,軟斑塊又稱為易損性斑塊或不穩定斑塊。而與之相反的則是硬斑塊。
  • SCAPIS:40%的普通人存在冠脈粥樣硬化!簡單問卷即可識別|AHA 2020
    該研究發現,調查問卷可確定伴有廣泛冠脈粥樣硬化的個體,且預測價值較高。之後研究人員將通過CCTA檢查來確定患者是否有冠脈脈斑塊。最終,原始樣本中的25000多例患者成功進行了CCTA檢查。研究顯示,40%的中年人存在某種程度的冠脈粥樣硬化,5%存在嚴重動脈粥樣硬化。嚴重動脈粥樣硬化被定義為某一支冠脈的狹窄程度≥50%。該研究的第二個目的是利用調查問卷獲得的數據開發一種預測模型,以識別廣泛動脈粥樣硬化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