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掌握小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定量評估

2021-01-18 網易

  心血管疾病是現今人類死亡的首位病因,其背後的主要病理改變是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表現為大中型動脈中緩慢脂質堆積形成斑塊,並伴有慢性炎症反應。

  「atherosclerosis」一詞,最早由德國萊比錫病理學家 Marchand 於 1904 年正式提出。而在此之前,已有病理學家屍體解剖時在死者冠狀動脈內發現沙礫狀物質以及血管硬化、骨化,並提出這可能是造成心絞痛的原因。

  隨後,在 1913 年俄國病理學家 Nikolai Anitschkow 通過餵食富含膽固醇的葵花油,成功在家兔的大動脈誘導出粥樣斑塊病變,為動脈粥樣硬化的動物實驗研究打開了大門。

  一、動脈粥樣硬化小鼠模型

  目前用於動脈粥樣硬化研究的動物模型種類眾多,包括小鼠、大鼠、兔、豬和非人靈長類等。每種動物模型各有其優缺點。與其他動物相比,小鼠體型小,繁殖速度快,近交系繁殖降低了個體差異,增強了實驗結果的穩定性和可重複性。另外,基因編輯技術在小鼠中的廣泛應用,使得靶向刪除或敲入某個基因,對其進一步功能研究變得更為方便。

  C57BL/6 是這些研究中最常用的近交小鼠品系,它被用作大多數轉基因品系的遺傳背景。野生型 C57BL/6 小鼠對動脈粥樣硬化具有天然抗性,其循環中的膽固醇主要以 HDL-c 的形式存在,這與人類中的主要成分 LDL-c 顯著不同,因此,即使在高脂高膽固醇飲食餵養下,野生型 C57BL/6 小鼠也不會形成明顯的粥樣斑塊

  

  圖1 不同飲食下Apoe-/- 小鼠主動脈根部油紅染色

  A. Chow Diet B. 12108C, Research Diets

  1992 年 Jane L. Breslow 與同事在胚胎幹細胞中運用同源重組的方法建立了 Apoe 基因敲除(Apoe-/-)小鼠模型。ApoE 缺乏損傷了肝臟對於乳糜微粒的攝取,嚴重影響了正常脂質代謝。Apoe-/- 小鼠循環中膽固醇主要存在於 VLDL 顆粒中,即使餵食普通飼料,血漿膽固醇仍可高達 10~15mmol/l (400~600mg/dl),4~6 周便可見單核細胞在血管壁黏附,10 周左右可觀察到明顯斑塊(圖 1A)。給予高脂高膽固醇飲食餵養後血漿膽固醇可進一步增高至 20~30mmol/l,粥樣斑塊的發生也更早更快(圖 1B)。

  另一種常用模型是 LDL 受體敲除(Ldlr-/-)小鼠,由 Ishibashi S. 與同事在 1993 年建立。LDL 受體識別載脂蛋白 ApoB100 和 ApoE,是肝臟攝取和清除循環中 LDL 的關鍵蛋白。Ldlr-/- 小鼠模擬了人類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病理過程,需要高膽固醇飲食誘導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目前最常用的高脂高膽固醇飼料為 Western diet (D12079B; Research Diets),其中脂肪供能比為 45%,含有 0.15% 膽固醇。另一種常用飼料是 D12108C,脂肪供能比為 40%,含 1.25% 膽固醇。由於其膽固醇含量更高,因此促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也較 Western diet 更為顯著。

  在以上兩種最為常用的基因敲除小鼠的基礎上,又衍生出了更多的基因工程小鼠。例如,人類 APOB100 轉基因 Ldlr-/- 小鼠 (HuBL 小鼠),是將人類全長 APOB100 基因轉入小鼠體內。HuBL 小鼠在普通飼料餵養下能夠出現高膽固醇血症和動脈粥樣硬化表型,並且其血漿中膽固醇以 LDL-c 為主,這使得 HuBL 小鼠相較於 Apoe-/- 小鼠和 Ldlr-/- 小鼠更加接近人類的脂質譜結構,同時也能夠進一步在小鼠體內開展人類 apoB 的在體研究。

  儘管小鼠和人類粥樣斑塊在結構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與人類不同的是,小鼠斑塊極少發生破裂導致心肌梗死等血栓事件,對斑塊穩定性和動脈血栓事件的研究有賴於新的動物模型。

  小鼠模型的整條主動脈上均可形成粥樣斑塊,包括頭臂動脈、頸動脈、鎖骨下動脈等。同人類相似,這些斑塊主要發生於動脈小彎側和血管分叉處,可能與血流在此處形成湍流有關。由於粥樣硬化病變的嚴重程度與血管部位有關,為了更加準確地評估病變的嚴重程度和幹預效果,增強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使研究結果能夠推廣,規範統一的斑塊評估策略必不可少。

  對小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評估通常分為兩個水平:1. 大體標本油紅染色,即取主動脈弓或全主動脈,經油紅染色後評估斑塊面積;2. 切片染色,將主動脈根部或頭臂動脈、頸動脈等冰凍切片後,行油紅、Masson、天狼星紅或免疫螢光等染色。冰凍切片不僅能夠評估斑塊的大小,還能夠對斑塊組分進行進一步分析。

  二、小鼠處死和標本收集

  1. 麻醉取血

  採用異氟烷(濃度 2%,流量 10ml/min,與不同麻醉機設備有關)吸入麻醉後,摘除一側眼球採集血液,20 周齡雄鼠可收集 1ml 以上血液,室溫靜置 1~2 小時,待血液充分凝固後,3000 轉 / 分,離心 10 分鐘分離血清,-80℃保存備用。

  2. 全身灌流

  將小鼠仰臥位固定於解剖臺,從肋弓下緣兩側向上剪開胸腔,將胸壁和胸骨、肋骨整個向上翻起,充分暴露心臟。在右心房剪開一小口,將連有輸液器的針頭自心尖部插入左心室,採用預冷的生理鹽水或 PBS 進行全身灌流。全身灌流能夠減少血細胞在血管內堆積,有利於下一步染色分析。注意觀察,待右心房流出液體轉為澄清透明,肝臟由紅轉白,提示灌流效果較好。

  3. 組織採集

  

  圖2 小鼠主動脈及其分支結構圖

  在體式顯微鏡(圖 2A)下去除心臟和主動脈弓附近的氣管、食管、胸腺以及多餘脂肪組織,充分顯示主動脈弓及其三大分支 —— 自左向右分別為頭臂動脈、左頸總動脈和左鎖骨下動脈(圖 2B-2C)。沿中線剪開腹壁,移除膈肌及腹腔內肝臟、脾臟、胃腸道、胰腺等器官,保留腹膜後的腎臟及脊柱旁的腹主動脈。在剪去腸繫膜動脈時,一定注意將腸道提起,在遠離主動脈處剪開,避免損傷腹主動脈。小心去除腹主動脈和腎動脈周圍脂肪組織,顯示完整的腹主動脈結構。自髂動脈分叉以下剪斷,沿脊柱向上剪去主動脈的細小分支使其游離,在靠近腎臟處剪斷腎動脈,在頸部將三根分支血管自遠端剪斷,最後,在靠近心臟位置將升主動脈剪斷。

  將心臟置於 4% 的甲醛或 10% 多聚甲醛中固定。根據研究目的,若計劃行全主動脈斑塊評估,直接將整個主動脈浸入甲醛固定;若僅行主動脈弓斑塊評估,則在主動脈弓下方將血管截為兩段,主動脈弓部分採用甲醛固定,其餘部分液氮速凍用於後續 PCR 或 Western blot 分析。由於主動脈弓與降主動脈缺乏明顯分界線,目前多數將降主動脈發出第一肋間動脈處作為二者分界。

  三、主動脈大體油紅染色斑塊評估

  將充分固定後的全主動脈或主動脈弓從固定液中取出,加入生理鹽水或 PBS 清洗去除表面殘留的固定液。由於脂肪組織可被油紅染為亮紅色而幹擾斑塊觀察,染色前需要進一步在體式顯微鏡下使用精細鑷去除血管外膜的脂肪組織,注意輕柔操作,避免損傷血管。

  將 Vannas 彈簧剪自升主動脈斷口處伸入血管管腔內,沿主動脈弓大彎側向遠端將主動脈弓及其三個分支縱向剖開至降主動脈處,然後沿小彎側向遠端縱向剖開整個主動脈。將剖開的主動脈內膜面朝上展開,用最小號的昆蟲針或針灸針固定於黑膠皿上。

  配置油紅染液:稱取油紅 O 粉末 0.5g,加入異丙醇(98%)100ml,90℃水浴 1h,過濾後即為油紅 O 飽和液,取飽和液和雙蒸水按 3:2 混合,靜置 10 分鐘後過濾即為油紅 O 工作液,飽和液及工作液均避光保存。

  向黑膠皿中加入油紅工作液將血管完全浸沒,置於 37℃水浴鍋中孵育半小時。棄去油紅染液,加入 75% 乙醇分化 2 次,每次 5min,加入生理鹽水或 PBS 洗去乙醇。

  

  圖3 小鼠主動脈大體油紅染色和操作器械

  向黑膠皿中加入生理鹽水或 PBS 浸沒血管後拍照(圖 3A-3B),採用 Image-Pro Plus 或 ImageJ 等軟體分別測量整個內膜和各個斑塊面積,以斑塊總面積除以整個內膜面積即為斑塊的相對百分比。採用百分比能夠消除小鼠體型差異所造成的影響。

  全主動脈或主動脈弓大體油紅染色能夠定量評價發生粥樣硬化的血管表面積,但忽略了斑塊的厚度。因此,需要與主動脈根部切片染色相結合共同評價病變程度

  備註:1. 由於小鼠的血管管徑較小,分離所使用的手術器械較為特殊,包括小號的精細鑷和 Vannas 彈簧剪(圖 3C)。2. 黑膠皿為正常玻璃培養皿底部包被了一層黑色橡膠樣物質,可以用細針將血管固定於其上,並且在拍照時呈現黑色背景,與血管對比強烈。該皿也可使用蜂蠟等原料自製。3. 整個過程注意滴加 PBS 保持血管溼潤。

  四、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冰凍切片

  

  

  圖4 小鼠主動脈根部冰凍切片方法示意圖

  將經過甲醛充分固定的心臟移入 25% 蔗糖 PBS 溶液中脫水 48 小時以上,觀察到心臟沉在液體底部即為脫水完成。取出心臟,濾紙吸乾表面水分,使用鋒利的刀片沿與心臟長軸垂直方向切除心尖部 2/3(圖 4A),將剩餘部分切面向下置於冰凍切片包埋盒中,向其中加入 OCT 將組織完全浸沒,將包埋盒置於冰凍切片機中冷凍。凍好的組織塊可用錫箔紙包裹後 - 80℃冰箱保存。

  將冰凍切片機溫度設為 - 20℃,切片厚度設為 10µm。將凍好的組織塊心室面朝外固定於樣本託,將樣本託安裝在載物臺上,調整刀片角度以保證切片方向與主動脈根部保持垂直。採用普通載玻片觀察切片位置。最初切片上僅可見心肌組織,此時可每隔 200µm 留取一張切片顯微鏡下觀察。隨著切片位置逐漸靠近左室流出道,將觀察間隔縮短為 100µm。當鏡下觀察到二尖瓣時,將觀察間隔進一步縮短至 50µm。

  保證切片方向真正與血管走行方向垂直對斑塊定量極為關鍵。切面傾斜會導致對斑塊大小的錯誤判斷。據估計,僅僅 20° 的傾斜便會造成對斑塊絕對面積接近 15% 的高估。而通過對距離主動脈竇不同部位的多個切片綜合評估,能夠降低這種切面傾斜所帶來的誤判。因此,為了能夠更加準確的評價斑塊大小,我們推薦採用以下切片方案。當鏡下觀察到第一個主動脈瓣出現時,該位置即為切片的「零點」。朝平行該瓣膜方向調整刀片角度,以使第二個瓣膜儘快出現。當第二瓣膜出現後,依同樣方式調整刀片角度,以儘快出現第三瓣膜。刀片調整前後切片位置間距離不應超過 50µm。當三個瓣膜都出現後,從距離「零點」90µm 處開始收集切片於包被多聚賴氨酸的粘附載玻片上。每個樣本留取 10 張切片,切片留取方式如圖 4B 所示,其上所示數字為切片位置距離「零點」的距離。

  除主動脈根部外,頭臂動脈、頸動脈等也可行冰凍切片和染色,具體方法與

  主動脈類似,需要儘可能保持切片方向與血管走行方向垂直,其應用相對較少,此處不再贅述。

  五、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切片染色與定量評價

  對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程度的評估不應僅僅關注於斑塊大小,對斑塊結構的分析同樣關鍵。在人類中,容易發生破裂的「易損斑塊」往往具有大的壞死核和薄纖維帽,斑塊中平滑肌細胞和膠原纖維含量較少,而炎症反應較重。儘管在小鼠模型中斑塊破裂現象極為少見,對於斑塊中膠原、平滑肌、巨噬細胞、T 細胞以及粘附因子如 VCAM-1、ICAM-1、炎症因子如 IFN-γ 等組分的分析對於評價斑塊的穩定性仍具有一定意義,可以通過對主動脈根部多張冰凍切片進行不同染色來檢測這些組分。主動脈根部粥樣斑塊常用染色方法如下。

  

  圖 5-1 小鼠主動脈根部油紅和Masson染色

  1. 油紅 O 染色

  油紅 O(Oil Red O)是一種脂溶性偶氮染料,是很強的脂溶劑和染脂劑,能特異性地使組織和細胞內中性甘油三脂、脂質以及脂蛋白等染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由於富含脂質,能夠被油紅 O 染為紅色,因此常常用於斑塊大小和脂質含量的評價。

  染色完成後,光鏡下觀察拍照,圖像採用 Image-Pro Plus 或 ImageJ 等軟體分別計算管腔面積和斑塊面積,將斑塊總面積除以管腔面積即為斑塊的相對大小。另外,也可根據拍照時的標尺計算斑塊的絕對面積,單位通常為 mm2 ;或者採用軟體計算圖像中紅色部分面積,除以斑塊總面積,即為斑塊中脂質含量百分比(圖 5-1A)。左右冠狀動脈通常從距離主動脈竇 250µm 左右的部位發出,該位置同時也是斑塊最嚴重的部位,因此,該處切片常常作為代表圖像用於結果展示。

  2. Masson 三色染色

  Masson 三色染色是經典的評價膠原纖維的染色技術,能夠區分膠原纖維和肌纖維,染色後肌纖維呈紅色,膠原纖維呈藍色,可用於評估粥樣斑塊中的膠原含量。

  染色完成後,光鏡下觀察拍照,採用 Image-Pro Plus 或 ImageJ 等軟體計算圖像中深藍色部分面積,除以斑塊總面積,即為斑塊中膠原含量百分比(圖 5-1B)。通常認為,斑塊中膠原相對含量越高,提示斑塊越穩定。

  3. 天狼星紅染色

  同 Masson 三色染色目的相同,天狼星紅染色也用於對膠原含量的評價。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心臟血管等組織中的膠原纖維被染成紅色,肌纖維被染成黃色。在偏振光顯微鏡下,能夠進一步區分各型膠原。在偏振光顯微鏡下,Ⅰ 型膠原纖維呈紅色或黃色,排列緊密,具有強雙摺光性;Ⅱ 型膠原纖維色彩多樣,疏鬆網狀,弱雙摺光性;Ⅲ 型膠原纖維呈綠色,細纖維,弱雙摺光性;Ⅳ 型膠原纖維為淡黃色,弱雙摺光性。

  

  圖 5-2 小鼠主動脈根部天狼星紅染色

  染色完成後,普通顯微鏡(圖 5-2A)或偏振光顯微鏡(圖 5-2B)下觀察拍照,採用 Image-Pro Plus 或 ImageJ 等軟體計算圖像中膠原面積,除以斑塊總面積,即為斑塊中膠原含量百分比。通常認為,斑塊中膠原相對含量越高,提示斑塊越穩定。

  4. 免疫螢光

  

  圖 5-3 小鼠主動脈根部冰凍切片免疫螢光染色

  採用針對特定蛋白的一抗和相應標有螢光基團的二抗對斑塊中的某些成分進行免疫螢光染色,以評估相應抗原在斑塊中的表達情況。其中最常用的包括抗 α-SMA,用以顯示平滑肌細胞,和抗 CD68 抗體,用以顯示巨噬細胞。

  染色完成後,在螢光顯微鏡下觀察拍照,採用 Image-Pro Plus 或 ImageJ 等軟體計算圖像中相應顏色螢光面積,除以斑塊總面積,即為斑塊中相應抗原百分比。例如圖 5-3 中,綠色螢光顯示平滑肌細胞內的 α-SMA(圖 5-3A),紅色螢光顯示巨噬細胞表面抗原 CD68, 分別用綠色和紅色螢光面積除以各自斑塊面積,即為斑塊內平滑肌細胞和巨噬細胞的相對含量。

  除上述常用染色方法外,HE 染色、TUNEL 螢光染色、針對不同抗原的免疫組化染色等,也被用來對斑塊的大小和組分進行評價。按照本文第四部分所述的切片留取方法,每隻小鼠留有 10 張主動脈根部不同水平的冰凍切片,能夠滿足多種染色需求。根據實驗目的合理選擇多種不同染色方案對斑塊進行綜合全面評估,對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六、總結

  基因工程小鼠是目前最常用的動脈粥樣硬化動物模型,為人類探索疾病的病理機制、尋找治療靶點、開發新型藥物做出了巨大貢獻。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是一個慢性過程,即使在小鼠體內,造模也常常需要花費數月時間。造模完成後,如何準確評價病變程度又是一個挑戰。小鼠主動脈的各個部位均可形成粥樣斑塊,不同部位斑塊大小和組成存在顯著差異。為了更加準確地評估病變的嚴重程度和幹預效果,增強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和可重複性,參考既往發表文獻,本文提供了一套規範的取材、染色和定量流程,希望對於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們能起到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Daugherty, A., et al., Recommendation on Design, Execution, and Reporting of Animal Atherosclerosis Studies: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 Res, 2017. 121(6): p. e53-e79.

  2.Centa, M., et al., Quantification of Atherosclerosis in Mice. J Vis Exp, 2019(148).

  3.Shu, S., et al., The role of 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induced protein 1 (MCPIP1) in angiotensin II-induced macrophage apoptosis and vulnerable plaque formation.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19. 515(2): p. 378-385.

  

相關焦點

  • 阜外張偉麗團隊首次揭示血管衰老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展新機制
    點擊查看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是心腦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腦卒中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闡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病理生理機制,尋找可幹預和治療的新靶點一直是國內外心血管領域的熱點和難點。
  •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單細胞免疫圖譜問世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單細胞免疫圖譜問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9 10:59:00 人類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單細胞免疫圖譜,近期由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Chiara Giannarelli課題組繪製。
  • Circul Res:科學家揭示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機制
    2014年8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發表在國際雜誌Circulation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圖賓根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機體血管平滑肌細胞一種被忽略的重要功能
  • Science子刊:拓寬研究思路,血小板可以加快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心腦血管疾病現已成為全球疾病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動脈粥樣硬化則是心腦血管疾病中很重要的一種病變。如心臟病和中風等似乎是一類突發性疾病,然而究其原因,這類疾病都是由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的。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血管內皮上的斑塊結構,是由脂質和免疫細胞在血管壁中累積而成,如果由於某些外在或內在的因素導致這些板塊不穩定,它們就會破裂開來,阻塞血液輸送,從而剝奪心臟和大腦等組織的供氧,進而引發心臟病或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
  • 免疫刺激協同液氮冷凍損傷血管構建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大鼠模型
    易損斑塊: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程後期形成的不穩定和有斑塊破裂傾向的斑塊,主要組織病理學特徵包括薄帽纖維斑塊和由脂質核心、薄纖維帽、大量巨噬細胞浸潤組成的斑塊。背景:易損斑塊是致急性心、腦血管缺血事件的病理基礎,建立合適的動物易損斑塊模型以供研究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目前尚無公認的構建易損斑塊模型的方法。目的:探討免疫刺激能否協同液氮冷凍損傷血管構建大鼠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模型,以期能夠複製出能廣泛應用的動脈粥樣硬化模型。
  • 阻斷氧化磷脂的抗體有望阻止炎症和動脈粥樣硬化!
    即便小鼠攝入高脂肪食物,這種抗體也會讓它們免受動脈斑塊形成、動脈硬化和肝臟疾病,從而延長它們的壽命。他們首次在一種生命系統中證實OxPL觸發炎症和導致動脈斑塊形成。這些結果也提示著一種阻止或逆轉多種炎性疾病的新方法。
  • 動脈粥樣硬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動脈粥樣硬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健康的動脈具有彈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動脈壁會變硬,這種情況通常稱為動脈硬化。受累動脈的病變從內膜開始,局部有脂質積聚、纖維組織增生和鈣質沉著,形成斑塊,由於在動脈內膜積聚的脂質外觀呈黃色粥樣,因此稱為動脈粥樣硬化;它是心腦血管系統疾病中最常見的疾病,主要影響身體內的大中動脈,如冠狀動脈、頸動脈、腦動脈、腎動脈。簡單來打個比方,就好像運輸自來水到各家的水管子裡長的水垢一樣。
  • 單細胞測序揭示平滑肌細胞在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的轉化及治療靶點
    平滑肌細胞(SMC)通過表型轉換在動脈粥樣硬化中起重要作用;表型轉換即,SMC去分化、遷移和轉分化為其他細胞類型的病理過程。但SMC如何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生理仍未完全明確。為了揭示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SMC轉分化的軌跡,並確定相關的治療分子靶標,研究人員將小鼠和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SMC命運圖譜與單細胞RNA測序聯合起來。此外,研究人員還在體外SMC衍生細胞中進行了細胞生物學實驗,整合了人類基因組學研究,並進行了藥理研究。
  • 張焰:1/3中老年人有頸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如何防治?
    本期推出:《70年70位名醫|張焰:1/3中老年人有頸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如何防治?》。 文獻顯示我國目前40歲以上人群中,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患病率,高達36.2%。就是說,1/3以上中老年人存在頸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如何預防?得了動脈粥樣硬化,該怎麼辦? 什麼是動脈粥樣硬化?
  • 上海生科院發現對動脈粥樣硬化具有保護作用的磷脂氧化產物
    該研究在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中發現一類新的磷脂氧化產物,通過細胞、動物和臨床實驗研究證明這類氧化產物具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以及對動脈粥樣硬化的保護作用。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動脈粥樣硬化是其發病和死亡的主要病因。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過程中,炎症和氧化應激發揮重要的作用。
  • 動脈粥樣硬化可能從童年就開始?!現在還有救嗎?
    心血管疾病的問題多出自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是血管常見疾病,也是導致冠心病、心肌梗塞、腦卒中(中風)的首要原因。什麼是動脈粥樣硬化?動脈是指從心臟發出的,不斷分枝成小動脈,最後止於組織內的血管。它將血液由心臟運送至身體各處,非常重要。當動脈血管的內皮出現損傷,有脂質積聚、纖維組織增生和鈣質沉著,形成斑塊。
  • 4萬人薈萃分析:預防房顫,應關注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研究速遞
    房顫使卒中風險增加5倍,已成為日益嚴重的公眾健康問題,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房顫可導致致命併發症。 冠狀動脈疾病是房顫的公認危險因素,但尚不清楚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是否也會增加房顫風險發病率。本研究是首個評估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與房顫相關性的研究,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定義為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IMT)或冠狀動脈鈣化評分(CACS)增加。
  • J Controlled Release: 納米顆粒組合能夠有效治療動脈粥樣硬化
    2020年3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慢性炎性血管疾病,其特徵在於膽固醇和富含膽固醇的巨噬細胞細胞碎片在血管壁上的積累。當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阻塞並縮窄動脈壁時,它們會限制血液流動並引起各種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臟病發作和中風。心臟病和中風分別是世界上第一大和第五大死亡原因。
  • 一文掌握:腦穿支動脈病診治策略
    來自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付建輝教授就《腦穿支動脈病診治策略》這一話題,為我們帶來了精彩講座。 快來學習! 穿支動脈入口處動脈粥樣硬化三種類型: 載體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直接堵塞穿支動脈入口。 載體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延伸至穿支動脈開口處。 穿支動脈起始部微粥樣硬化。
  • 高血壓和糖尿病導致的動脈粥樣硬化有啥不一樣?哪個危害性大?
    而這些病變發生的病理基礎都是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形成,但是高血壓和糖尿病所造成的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還是有所不同的,這與兩種疾病對血管的損傷機制有關。先來了解一下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過程,分為幾個環節:首先,血管內皮受到損傷產生「小傷口」,就像皮膚破損後為細菌侵入提供了機會一樣,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質如脂肪等流經血管時,會受到較大的阻力和摩擦而易於發生沉積。
  • Nature:中性粒細胞通過誘導平滑肌細胞死亡而加重動脈粥樣硬化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中性粒細胞通過誘導平滑肌細胞死亡而加重動脈粥樣硬化,而且一種定製的肽可抑制這一過程。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5月9日的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xternalized histone H4 orchestrates chronic inflammation by inducing lytic cell death」。
  •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黃聿教授發表Nature文章:揭示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動脈粥樣硬化」是指動脈內壁血脂(主要為膽固醇)、鈣沉積物及免疫細胞等積聚而形成斑塊,隨時間增長導致血管壁增厚或硬化,是中風和心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一研究團隊經過實驗小鼠的實驗發現YAP/TAZ為潛在治療靶點。YAP/TAZ又被視為癌基因,會促進癌症發生。
  • 研究生園地|血流動力學對症狀性動脈粥樣硬化性椎基底閉塞性卒中...
    >研究背景後循環卒中佔所有缺血性卒中的30%,動脈粥樣硬化性椎基底動脈(vertebrobasilar, VB)閉塞性疾病是重要的病因,約佔後循環卒中的三分之一儘管進行了藥物治療,症狀性椎基底動脈粥樣硬化仍存在卒中復發的高風險,2年內的復發率約為10%~15%。與前循環梗死相比,後循環梗死患病率高、預後不良,且椎基底動脈血管成形術和支架置入術圍手術期風險高。雖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血流動力學減低與VB狹窄和/或閉塞導致的卒中相關,但尚無直接數據支持。
  • SCAPIS:40%的普通人存在冠脈粥樣硬化!簡單問卷即可識別|AHA 2020
    之後研究人員將通過CCTA檢查來確定患者是否有冠脈脈斑塊。最終,原始樣本中的25000多例患者成功進行了CCTA檢查。研究顯示,40%的中年人存在某種程度的冠脈粥樣硬化,5%存在嚴重動脈粥樣硬化。嚴重動脈粥樣硬化被定義為某一支冠脈的狹窄程度≥50%。該研究的第二個目的是利用調查問卷獲得的數據開發一種預測模型,以識別廣泛動脈粥樣硬化患者。
  • Science子刊:血小板通過調節巨噬細胞中的SOCS3表達加快動脈粥樣...
    作為一種慢性血管炎性疾病,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代表了動脈壁脂質沉積與非消散性炎症(unresolved inflammation)之間的相互作用。巨噬細胞是一種位於組織內的白細胞,源自單核細胞,而單核細胞又來源於骨髓中的前體細胞。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皆為吞噬細胞,在脊椎動物體內參與先天性免疫和細胞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