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黃聿教授發表Nature文章:揭示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2021-01-10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黃聿教授領導,與天津醫科大學及臺灣細胞與系統醫學研究所合作的一項跨地域研究發現,血管內皮細胞內轉錄調控因子YAP/TAZ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及血管炎症關係密切。

「動脈粥樣硬化」是指動脈內壁血脂(主要為膽固醇)、鈣沉積物及免疫細胞等積聚而形成斑塊,隨時間增長導致血管壁增厚或硬化,是中風和心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一研究團隊經過實驗小鼠的實驗發現YAP/TAZ為潛在治療靶點。YAP/TAZ又被視為癌基因,會促進癌症發生。研究組發現,幾種用於胮血脂及抗動脈粥樣硬化藥物可以抑制YAP/TAZ的活性,因此他們希望這一新發現除了心血管病,還可為癌症提供新的治療方向。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科學雜誌《自然》上,該研究由黃聿教授發起及領導,他及其團隊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血管內皮細胞信號傳導、心血管及代謝疾病的發病機理及治療藥物的新型藥理學作用。研究團隊曾在Cell Metabolism、Circulation Research、European Heart Journal、Diabetes及其它在心血管代謝病與醫學界具影響力的國際學術期刊發表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大大提升人們對高血壓、肥胖、糖尿病相關內皮功能障礙的病理生理過程的理解。黃教授曾獲得香港裘槎優秀科研者獎(2014)及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15)。

為了更深入了解這一研究成果,生物通特聯繫了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黃聿教授,就讀者感興趣的問題請教了他。

YAP/TAZ是癌基因

血管內皮細胞是形成血管內壁表面的細胞層,而YAP/TAZ是這種細胞的轉錄調控因子,處於Hippo信號通路下遊。Hippo信號通路負責協調細胞的增殖、死亡和分化,調控器官組織生長及抑制腫瘤形成。激活Hippo信號通路可抑制轉錄調節因子YAP/TAZ的活性,而擾亂通路則會提高YAP/TAZ的活性,使細胞不受控地增殖,形成腫瘤。因此,YAP/ TAZ被視為「癌基因」。

抑制YAP/TAZ活性有助延緩「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及抑制血管炎症

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會產生壓力、拉力、彎力、扭力及剪力等。研究團隊發現YAP/TAZ的活性受不同血流方式所調控。 「YAP的過度激活導致增加血管炎症從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黃教授解釋道。

血液在血管內的流動方式分為層流和湍流。人體的血液循環在正常情況下屬層流模式,但在血管分支處、創傷部位和外科手術(如支架)造成的血流擾動區域會形成湍流。研究指出層流帶來的血液與血管內壁摩擦力(又稱」剪切應力」)會抑制YAP/TAZ的活性,從而減弱其促使炎症發生的JNK信號的傳導和相關炎症基因的表達,減少粘附在內皮細胞的單核細胞。反之,湍流則會增加YAP/TAZ的活性,從而產生炎症。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學院博士後王力博士表示:「我們相信此發現有助於為動脈粥樣硬化開發新的治療靶標。」

王博士補充道:「這個發現也為解釋運動鍛鍊可預防血管硬化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我們目前在運動生理學方面的研究將有助開發能抑制YAP/TAZ、保護血管的藥物。」

幾種治療心血管的藥物能抑制YAP/TAZ活性、有望成為抗癌藥物

此項研究還發現幾種現有的降血脂或抗動脈粥樣硬化藥物有助抑制YAP/TAZ的轉錄活性。在多種臨床常用藥物當中,以他汀類(statins)效果最為顯著。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兼心腦血管醫學研究所所長(基礎研究)黃聿教授表示:「我們的研究發現YAP/TAZ促使血管內皮細胞有炎症反應,而降血脂的他汀類藥物可抑制YAP/TAZ的活性。這些研究結果對重新審視現有藥物的功效及開發新的抗心血管病藥物有著重要提示作用。換言之,心血管治療藥物可能也可用於治療腫瘤。反過來,抗癌藥物也有可能用於治療心血管疾病。」

Q&A

生物通:YAP和TAZ活性是Hippo通路的效應因子,這項研究是否也與Hippo通路有關?

黃教授:這項研究暗示了Hippo通絡和動脈粥樣硬化有關係,但是得到這個結論還需要研究Hippo通路上遊的幾個激酶。目前的結果,還不能說被hippo通路調控。

生物通:研究採用了CRISPR/Cas9等技術敲除Yap,實驗結果證明了什麼?

黃教授:這個實驗用Cas9進行內皮特異的敲低(不是敲除)YAP(詳細情況請參考引用文獻),同時動物模型是用頸動脈部分結紮術造成血流紊亂從而誘導動脈粥樣硬化。該實驗是為了證明YAP在湍流(擾動性血流)造成的動脈粥樣硬化中起到比較重要的作用。
In vivo genome editing using Staphylococcus aureus Cas9. Ran FA, Cong L, Yan WX, Scott DA, Gootenberg JS, Kriz AJ, Zetsche B, Shalem O, Wu X, Makarova KS, Koonin EV, Sharp PA, Zhang F. Nature.2015 Apr 9;520(7546);186-91. doi: 10.1038/nature14299.

生物通:具體來說,YAP與JNK信號通路有何關聯?

黃教授:YAP可以增強JNK信號。這個現象也有其他文章報導,但機理尚不清楚。
Ma X, Chen Y, Xu W, et al. Impaired Hippo signaling promotes Rho1–JNK-dependent growth[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5, 112(4): 1065-1070.

生物通:在這項研究中,香港中文大學與天津醫科大學各承擔了哪些方面的研究?能否介紹一下參與這項研究的研究者們?

黃教授:我們實驗室承擔了大部分血流動力學和分子機理的研究,同時也研究了病毒介導的YAP敲低以及MnCl2對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天津醫科大學對YAP在血管內皮特異高表達的轉基因動物對於動脈粥樣硬化的促進作用做了詳細的研究,同時也研究了YAP在血管不同部位的核定位。

相關焦點

  • Nature:重磅!阻斷氧化磷脂的抗體有望阻止炎症和動脈粥樣硬化!
    即便小鼠攝入高脂肪食物,這種抗體也會讓它們免受動脈斑塊形成、動脈硬化和肝臟疾病,從而延長它們的壽命。他們首次在一種生命系統中證實OxPL觸發炎症和導致動脈斑塊形成。這些結果也提示著一種阻止或逆轉多種炎性疾病的新方法。
  • Circul Res:科學家揭示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機制
    2014年8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發表在國際雜誌Circulation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圖賓根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機體血管平滑肌細胞一種被忽略的重要功能
  • 上海生科院發現對動脈粥樣硬化具有保護作用的磷脂氧化產物
    該研究在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中發現一類新的磷脂氧化產物,通過細胞、動物和臨床實驗研究證明這類氧化產物具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以及對動脈粥樣硬化的保護作用。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動脈粥樣硬化是其發病和死亡的主要病因。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過程中,炎症和氧化應激發揮重要的作用。
  •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單細胞免疫圖譜問世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單細胞免疫圖譜問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9 10:59:00 人類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單細胞免疫圖譜,近期由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Chiara Giannarelli課題組繪製。
  • Science子刊:拓寬研究思路,血小板可以加快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心腦血管疾病現已成為全球疾病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動脈粥樣硬化則是心腦血管疾病中很重要的一種病變。 因此,準確認知斑塊如何在細胞和分子水平上發生發展,對於理解和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腦血管疾病至關重要。
  • 阜外張偉麗團隊首次揭示血管衰老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展新機制
    點擊查看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是心腦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腦卒中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闡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病理生理機制,尋找可幹預和治療的新靶點一直是國內外心血管領域的熱點和難點。
  • 張焰:1/3中老年人有頸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如何防治?
    本期推出:《70年70位名醫|張焰:1/3中老年人有頸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如何防治?》。醫學指導:中山一院心血管康復科張焰教授 據2018年中國心血管病報告,我國心血管病患者高達2.9億,其中大部分都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 12月29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2】元轉錄組學分析揭示病毒的生物多樣性doi | 10.1038/nature20167張永振及同事記錄了200餘種無脊椎動物的RNA病毒多樣性數據。通過採樣藤壺、雙殼動物、血吸蟲、海葵、白蛉和蝦等動物中的病毒,作者發現了1445種前所未知的RNA病毒,填補了RNA病毒系統發生學領域的空缺,並揭示了無脊椎動物的RNA病毒多樣性程度。
  • 單細胞測序揭示平滑肌細胞在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的轉化及治療靶點
    平滑肌細胞(SMC)通過表型轉換在動脈粥樣硬化中起重要作用;表型轉換即,SMC去分化、遷移和轉分化為其他細胞類型的病理過程。但SMC如何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生理仍未完全明確。為了揭示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SMC轉分化的軌跡,並確定相關的治療分子靶標,研究人員將小鼠和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SMC命運圖譜與單細胞RNA測序聯合起來。此外,研究人員還在體外SMC衍生細胞中進行了細胞生物學實驗,整合了人類基因組學研究,並進行了藥理研究。
  • Nature:中性粒細胞通過誘導平滑肌細胞死亡而加重動脈粥樣硬化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中性粒細胞通過誘導平滑肌細胞死亡而加重動脈粥樣硬化,而且一種定製的肽可抑制這一過程。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5月9日的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xternalized histone H4 orchestrates chronic inflammation by inducing lytic cell death」。
  • 研究生園地|血流動力學對症狀性動脈粥樣硬化性椎基底閉塞性卒中...
    >楊國源 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學Med-X研究院副院長、康復工程研究所所長>研究背景後循環卒中佔所有缺血性卒中的30%,動脈粥樣硬化性椎基底動脈(vertebrobasilar, VB)閉塞性疾病是重要的病因,約佔後循環卒中的三分之一
  • J Controlled Release: 納米顆粒組合能夠有效治療動脈粥樣硬化
    2020年3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慢性炎性血管疾病,其特徵在於膽固醇和富含膽固醇的巨噬細胞細胞碎片在血管壁上的積累。當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阻塞並縮窄動脈壁時,它們會限制血液流動並引起各種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臟病發作和中風。心臟病和中風分別是世界上第一大和第五大死亡原因。
  • Science子刊:血小板通過調節巨噬細胞中的SOCS3表達加快動脈粥樣...
    作為一種慢性血管炎性疾病,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代表了動脈壁脂質沉積與非消散性炎症(unresolved inflammation)之間的相互作用。巨噬細胞是一種位於組織內的白細胞,源自單核細胞,而單核細胞又來源於骨髓中的前體細胞。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皆為吞噬細胞,在脊椎動物體內參與先天性免疫和細胞免疫。
  • 動脈粥樣硬化可能從童年就開始?!現在還有救嗎?
    心血管疾病的問題多出自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是血管常見疾病,也是導致冠心病、心肌梗塞、腦卒中(中風)的首要原因。什麼是動脈粥樣硬化?動脈是指從心臟發出的,不斷分枝成小動脈,最後止於組織內的血管。它將血液由心臟運送至身體各處,非常重要。當動脈血管的內皮出現損傷,有脂質積聚、纖維組織增生和鈣質沉著,形成斑塊。
  • 動脈粥樣硬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動脈粥樣硬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健康的動脈具有彈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動脈壁會變硬,這種情況通常稱為動脈硬化。受累動脈的病變從內膜開始,局部有脂質積聚、纖維組織增生和鈣質沉著,形成斑塊,由於在動脈內膜積聚的脂質外觀呈黃色粥樣,因此稱為動脈粥樣硬化;它是心腦血管系統疾病中最常見的疾病,主要影響身體內的大中動脈,如冠狀動脈、頸動脈、腦動脈、腎動脈。簡單來打個比方,就好像運輸自來水到各家的水管子裡長的水垢一樣。
  • 一文掌握小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定量評估
    心血管疾病是現今人類死亡的首位病因,其背後的主要病理改變是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表現為大中型動脈中緩慢脂質堆積形成斑塊,並伴有慢性炎症反應。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杜洋教授在《自然通訊》上發表論文!
    喜訊近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比爾卡創新藥物開發研究院責任研究員杜洋教授的研究組與韓國成均館大學KaYoung Chung教授的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 「Structural
  • 脂肪細胞缺氧誘導因子2α可抑制動脈粥樣硬化
    脂肪細胞缺氧誘導因子2α可抑制動脈粥樣硬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5 16:27:55 近日,北京大學姜長濤(Changtao Jiang)及其研究團隊發現,脂肪細胞低氧誘導因子2α(HIF-2α)通過促進脂肪神經醯胺分解代謝來抑制動脈粥樣硬化
  • 免疫刺激協同液氮冷凍損傷血管構建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大鼠模型
    易損斑塊: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程後期形成的不穩定和有斑塊破裂傾向的斑塊,主要組織病理學特徵包括薄帽纖維斑塊和由脂質核心、薄纖維帽、大量巨噬細胞浸潤組成的斑塊。目的:探討免疫刺激能否協同液氮冷凍損傷血管構建大鼠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模型,以期能夠複製出能廣泛應用的動脈粥樣硬化模型。方法:雄性SD大鼠40隻,經適應性餵養1周後將其隨機分為4組,即對照組、高脂組、液氮組、免疫刺激+液氮組。
  • 血管平滑肌芳基乙醯胺脫乙醯基酶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血管平滑肌芳基乙醯胺脫乙醯基酶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16 11:52:06 美國哈佛醫學院Cha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