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血小板通過調節巨噬細胞中的SOCS3表達加快動脈粥樣...

2020-12-03 生物谷

2019年11月22日訊/

生物谷

BIOON/---血小板在止血和血栓形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它們的炎性效應特性日益得到認可。血小板活化會促進炎症,並且在心血管疾病中發現巨噬細胞-血小板聚集體。作為一種慢性血管炎性疾病,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代表了動脈壁脂質沉積與非消散性炎症(unresolved inflammation)之間的相互作用。

巨噬細胞是一種位於組織內的白細胞,源自單核細胞,而單核細胞又來源於骨髓中的前體細胞。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皆為吞噬細胞,在脊椎動物體內參與先天性免疫和細胞免疫。它們的主要功能是以固定細胞或游離細胞的形式對細胞殘片及病原體進行吞噬和消化,並激活淋巴球或其他免疫細胞,令其對病原體作出反應。

巨核細胞出芽形成血小板,圖片來自Wikipedia。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揭示血小板誘導單核細胞遷移並將它們招募到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從而導致斑塊中的血小板-巨噬細胞聚集體(platelet-macrophage aggregate)形成。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Platelet regulation of myeloid 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3 accelerates atherosclerosis」。

在餵食西方飲食的Ldlr基因(編碼低密度脂蛋白受體)敲除小鼠中,血小板耗竭減少了斑塊大小和壞死面積,並減弱了巨噬細胞的聚集。血小板促進斑塊中的巨噬細胞呈現出炎症表型,增加它們表達SOCS3蛋白和降低Socs1與Socs3之間的比例,從而驅動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血小板誘導的Socs3表達通過促進炎性細胞因子---Il6,Il1b和Tnfa---產生和破壞吞噬活性來調節斑塊中的巨噬細胞重編程,從而導致巨噬細胞功能障礙,結果就是炎症持續存在和斑塊持續生長。

通過將這些數據應用到心血管疾病患者,這些研究人員發現相比於沒有心肌梗塞的女性,患上心肌梗塞的女性患者具有增加的SOCS3表達、下降的SOCS1:SOCS3比例和增加的單核細胞-血小板聚集體。針對下肢動脈粥樣硬化(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sis)患者的研究表明SOCS3和SOCS1:SOCS3比例與血小板活性和炎症相關。

總體而言,這些數據提供了血小板介導的炎症和功能障礙、SOCS3和心血管疾病之間的因果關係。這些發現確定了血小板的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並且強調了在沒有血栓形成的情況下,血小板如何導致炎症。(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Tessa J. Barrett et al. Platelet regulation of myeloid 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3 accelerates atherosclerosis.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9, doi:10.1126/scitranslmed.aax0481.

相關焦點

  • Science子刊:拓寬研究思路,血小板可以加快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高膽固醇血症在動脈粥樣硬化中促進血小板與髓系免疫細胞的相互作用 Barrett及其同事研究了高膽固醇血症小鼠中血小板、單核細胞和子代巨噬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
  • 重要研究成果解讀巨噬細胞的雙面角色!
    但是,尚不清楚其他膽固醇相關的代謝產物或酶是否調節先天免疫。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合作篩選了調節膽固醇代謝的多種酶的表達水平,以更好地了解膽固醇代謝物如何抵抗病毒感染,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Immunity期刊上。
  • microRNA通過調節/微調炎症反應在免疫系統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儘管miRNA在細胞發育和腫瘤發生中發揮的作用在早期研究中已被發現,但這些小分子RNA在免疫系統發育與功能上的重要性直到最近才被觸碰。早期的研究揭示,miRNA在調節免疫反應和炎症反應中發揮作用。雖然炎症反應可以抵抗病原刺激並促進癒合,但如果沒有必要的內部負調控子進行嚴格控制,炎症反應可能會造成比病原感染更嚴重的損害。失控的免疫反應將會導致多種不同形式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 雌激素可加快巨噬細胞在炎症中的作用
    一些嚴重的炎症改變性疾病,如骨質疏鬆症、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及其他代謝性疾病、關節炎和其他提示了卵巢功能的衰退。雌激素水平較高的個體此類疾病發生率較低。研究表明,血液循環中的雌激素可靶向作用於單核細胞譜系、減輕相應的免疫反應。
  • 上海生科院發現對動脈粥樣硬化具有保護作用的磷脂氧化產物
    該研究在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中發現一類新的磷脂氧化產物,通過細胞、動物和臨床實驗研究證明這類氧化產物具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以及對動脈粥樣硬化的保護作用。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動脈粥樣硬化是其發病和死亡的主要病因。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過程中,炎症和氧化應激發揮重要的作用。
  • Circul Res:科學家揭示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機制
    2014年8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發表在國際雜誌Circulation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圖賓根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機體血管平滑肌細胞一種被忽略的重要功能
  • 阜外張偉麗團隊首次揭示血管衰老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展新機制
    點擊查看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是心腦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腦卒中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闡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病理生理機制,尋找可幹預和治療的新靶點一直是國內外心血管領域的熱點和難點。
  • 張焰:1/3中老年人有頸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如何防治?
    本期推出:《70年70位名醫|張焰:1/3中老年人有頸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如何防治?》。 文獻顯示我國目前40歲以上人群中,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患病率,高達36.2%。就是說,1/3以上中老年人存在頸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如何預防?得了動脈粥樣硬化,該怎麼辦? 什麼是動脈粥樣硬化?
  • 《自然》 子刊:血小板通過釋放微囊泡正反饋調節巨核細胞分化和...
    血小板是調控凝血和止血的重要血液成分,它由巨核細胞的胞質剝離而成,而巨核細胞的源頭則是造血幹細胞。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血小板通過釋放微囊泡參與到自身的生成調控中。
  •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單細胞免疫圖譜問世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單細胞免疫圖譜問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9 10:59:00 人類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單細胞免疫圖譜,近期由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Chiara Giannarelli課題組繪製。
  • 腫瘤產生的乳酸或能表觀修飾巨噬細胞組蛋白,導致巨噬細胞黑化促癌
    要知道,存在「瓦博格效應」的可不止腫瘤,還有敗血症、自身免疫疾病、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和衰老等[2]。甚至,人在運動過程中也會產生乳酸。這些乳酸是不是也會以表觀遺傳修飾的形式,影響人體的健康?給人無限遐想。 這項重要的研究成果發表在頂級期刊《自然》雜誌上[3]。
  • 一文掌握小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定量評估
    隨後,在 1913 年俄國病理學家 Nikolai Anitschkow 通過餵食富含膽固醇的葵花油,成功在家兔的大動脈誘導出粥樣斑塊病變,為動脈粥樣硬化的動物實驗研究打開了大門。野生型 C57BL/6 小鼠對動脈粥樣硬化具有天然抗性,其循環中的膽固醇主要以 HDL-c 的形式存在,這與人類中的主要成分 LDL-c 顯著不同,因此,即使在高脂高膽固醇飲食餵養下,野生型 C57BL/6 小鼠也不會形成明顯的粥樣斑塊。
  • Science 中文摘要 17 July 2015
    此項研究發現這種蟻惹眼的銀色外表是由密集排列的三角形毛髮構成的,這些結構有兩種體溫調節效應。一是增強銀蟻體表對太陽光光譜中最主要的可見光和近紅外光的反射,二是增加中紅外光的輻射。其中第二種效應使得銀蟻在接受全天太陽光照射後可通過黑體輻射定律有效地將熱量輻射到周圍環境中去。這種生物的溫度調節機制可幫助發展仿生學外套,用於物體的輻射降溫。
  • 免疫刺激協同液氮冷凍損傷血管構建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大鼠模型
    易損斑塊: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程後期形成的不穩定和有斑塊破裂傾向的斑塊,主要組織病理學特徵包括薄帽纖維斑塊和由脂質核心、薄纖維帽、大量巨噬細胞浸潤組成的斑塊。目的:探討免疫刺激能否協同液氮冷凍損傷血管構建大鼠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模型,以期能夠複製出能廣泛應用的動脈粥樣硬化模型。方法:雄性SD大鼠40隻,經適應性餵養1周後將其隨機分為4組,即對照組、高脂組、液氮組、免疫刺激+液氮組。
  • J Controlled Release: 納米顆粒組合能夠有效治療動脈粥樣硬化
    2020年3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慢性炎性血管疾病,其特徵在於膽固醇和富含膽固醇的巨噬細胞細胞碎片在血管壁上的積累。當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阻塞並縮窄動脈壁時,它們會限制血液流動並引起各種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臟病發作和中風。心臟病和中風分別是世界上第一大和第五大死亡原因。
  • 大腦中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支架置入術後高灌注腦出血的研究進展
    ,其中大腦中動脈(MCA)是常見的狹窄部位,MCA狹窄相關的缺血性卒中在中國人群中常見。多項研究表明,對於症狀性MCA狹窄患者血管內治療安全、有效,為慢性症狀性顱內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治療方式之一。
  • 脂肪細胞缺氧誘導因子2α可抑制動脈粥樣硬化
    脂肪細胞缺氧誘導因子2α可抑制動脈粥樣硬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5 16:27:55 近日,北京大學姜長濤(Changtao Jiang)及其研究團隊發現,脂肪細胞低氧誘導因子2α(HIF-2α)通過促進脂肪神經醯胺分解代謝來抑制動脈粥樣硬化
  • 單細胞測序揭示平滑肌細胞在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的轉化及治療靶點
    平滑肌細胞(SMC)通過表型轉換在動脈粥樣硬化中起重要作用;表型轉換即,SMC去分化、遷移和轉分化為其他細胞類型的病理過程。但SMC如何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生理仍未完全明確。為了揭示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SMC轉分化的軌跡,並確定相關的治療分子靶標,研究人員將小鼠和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SMC命運圖譜與單細胞RNA測序聯合起來。此外,研究人員還在體外SMC衍生細胞中進行了細胞生物學實驗,整合了人類基因組學研究,並進行了藥理研究。
  • 心臟巨噬細胞的新功能
    在此過程中,HSC分化為普通的骨髓祖細胞(CMP),不再表達表面標記CD117(c-kit)、Sca-1和CD34。通過增加CD16/32,CMP分化為粒細胞巨噬細胞祖細胞。 其他分化步驟可包括生成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前體和普通單核細胞祖細胞。這種線性發展可能取決於前體群體的異質性和較早的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