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細胞缺氧誘導因子2α可抑制動脈粥樣硬化

2020-12-01 科學網

脂肪細胞缺氧誘導因子2α可抑制動脈粥樣硬化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5 16:27:55

近日,北京大學姜長濤(Changtao Jiang)及其研究團隊發現,脂肪細胞低氧誘導因子2α(HIF-2α)通過促進脂肪神經醯胺分解代謝來抑制動脈粥樣硬化。該項研究成果10月24日在線發表於《細胞—代謝》雜誌。

研究人員發現,在16°C的輕微寒冷接觸後,脂肪細胞HIF-2α上調並介導了冷引起的生熱作用。脂肪細胞HIF-2α缺乏通過增加脂肪神經醯胺水平而加劇了西方飲食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從而削弱了肝細胞膽固醇的清除和生熱作用。從機制上講,編碼鹼性神經醯胺酶2的基因Acer2被鑑定為HIF-2α的新靶基因,觸發了神經醯胺分解代謝。脂肪過表達ACER2可以拯救脂肪細胞HIF-2α缺乏所致的動脈粥樣硬化加重。

此外,HIF脯氨醯羥化酶抑制劑FG-4592激活脂肪HIF-2α對動脈粥樣硬化具有保護作用,並伴有脂肪、血漿神經醯胺和血漿膽固醇水平的降低。這項研究表明脂肪細胞HIF-2α可作為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潛在藥物靶標。

據介紹,肥胖引起的脂肪功能障礙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因素。據報導,接觸寒冷可通過調節脂肪功能來影響動脈粥樣硬化,但其機理尚不清楚。

附:英文原文

Title: Adipocyte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2α Suppresses Atherosclerosis by Promoting Adipose Ceramide Catabolism

Author: Xingzhong Zhang, Yangming Zhang, Pengcheng Wang, Song-Yang Zhang, Yongqiang Dong, Guangyi Zeng, Yu Yan, Lulu Sun, Qing Wu, Huiying Liu, Bo Liu, Wei Kong, Xian Wang, Changtao Jiang

Issue&Volume: 2019/10/24

Abstract: Obesity-induced adipose dysfunction is a major contributor to atherosclerosis. Cold exposure has been reported to affect atherosclerosis through regulation of adipose function, but the mechanism has not been well clarified. Here, adipocyte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2α (HIF-2α) was upregulated after mild cold exposure at 16°C and mediated cold-induced thermogenesis. Adipocyte HIF-2α deficiency exacerbated Western-diet-induced atherosclerosis by increasing adipose ceramide levels, which blunted hepatocyte cholesterol elimination and thermogenesis. Mechanistically, Acer2, the gene encoding alkaline ceramidase 2, was identified as a novel target gene of HIF-2α, triggering ceramide catabolism. Adipose overexpression of ACER2 rescued adipocyte HIF-2α-deficiency-induced exacerbation of atherosclerosis. Furthermore, activation of adipose HIF-2α by the HIF prolyl hydroxylase inhibitor FG-4592 had protective effects on atherosclerosis, accompanied by a reduction in adipose and plasma ceramide and plasma cholesterol levels. This study highlights adipocyte HIF-2α as a putative drug target against atherosclerosis.

DOI: 10.1016/j.cmet.2019.09.016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metabolism/fulltext/S1550-4131(19)30555-8

相關焦點

  • 阜外張偉麗團隊首次揭示血管衰老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展新機制
    點擊查看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是心腦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腦卒中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闡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病理生理機制,尋找可幹預和治療的新靶點一直是國內外心血管領域的熱點和難點。
  • miR-17-5p調控低氧誘導因子1α介導脂肪細胞分化及血管生成的分子機制
    低氧誘導因子1α:普遍存在於人和哺乳動物細胞內,常氧情況下低表達,在缺氧條件下則穩定表達,在常氧情況下低氧誘導因子1蛋白很快被細胞內氧依賴性泛素蛋白酶降解途徑降解。背景:miR-17-5p能夠調控脂肪細胞分化,但其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明確。
  • Science子刊:拓寬研究思路,血小板可以加快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心腦血管疾病現已成為全球疾病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動脈粥樣硬化則是心腦血管疾病中很重要的一種病變。如心臟病和中風等似乎是一類突發性疾病,然而究其原因,這類疾病都是由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的。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血管內皮上的斑塊結構,是由脂質和免疫細胞在血管壁中累積而成,如果由於某些外在或內在的因素導致這些板塊不穩定,它們就會破裂開來,阻塞血液輸送,從而剝奪心臟和大腦等組織的供氧,進而引發心臟病或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
  • Nature:中性粒細胞通過誘導平滑肌細胞死亡而加重動脈粥樣硬化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中性粒細胞通過誘導平滑肌細胞死亡而加重動脈粥樣硬化,而且一種定製的肽可抑制這一過程。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5月9日的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xternalized histone H4 orchestrates chronic inflammation by inducing lytic cell death」。
  •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黃聿教授發表Nature文章:揭示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黃聿教授領導,與天津醫科大學及臺灣細胞與系統醫學研究所合作的一項跨地域研究發現,血管內皮細胞內轉錄調控因子YAP/TAZ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及血管炎症關係密切。
  • 一文掌握小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定量評估
    一、動脈粥樣硬化小鼠模型  目前用於動脈粥樣硬化研究的動物模型種類眾多,包括小鼠、大鼠、兔、豬和非人靈長類等。每種動物模型各有其優缺點。與其他動物相比,小鼠體型小,繁殖速度快,近交系繁殖降低了個體差異,增強了實驗結果的穩定性和可重複性。
  • 上海生科院發現對動脈粥樣硬化具有保護作用的磷脂氧化產物
    該研究在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中發現一類新的磷脂氧化產物,通過細胞、動物和臨床實驗研究證明這類氧化產物具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以及對動脈粥樣硬化的保護作用。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動脈粥樣硬化是其發病和死亡的主要病因。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過程中,炎症和氧化應激發揮重要的作用。
  • 動脈粥樣硬化可能從童年就開始?!現在還有救嗎?
    心血管疾病的問題多出自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是血管常見疾病,也是導致冠心病、心肌梗塞、腦卒中(中風)的首要原因。什麼是動脈粥樣硬化?動脈是指從心臟發出的,不斷分枝成小動脈,最後止於組織內的血管。它將血液由心臟運送至身體各處,非常重要。當動脈血管的內皮出現損傷,有脂質積聚、纖維組織增生和鈣質沉著,形成斑塊。
  • Circul Res:科學家揭示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機制
    2014年8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發表在國際雜誌Circulation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圖賓根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機體血管平滑肌細胞一種被忽略的重要功能
  • 缺氧誘導因子-2019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Semenza),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  HIF(缺氧誘導因子)是轉錄因子,可響應細胞環境中可用氧的變化,具體而言,是對氧的減少或缺氧作出反應。 HIF信號級聯反應介導低氧(低氧濃度狀態)對細胞的影響。缺氧常使細胞不分化。然而,低氧促進血管的形成,並且對於胚胎和癌症腫瘤中的血管系統的形成是重要的。傷口中的缺氧還促進角質形成細胞的遷移和上皮的恢復。
  • 張焰:1/3中老年人有頸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如何防治?
    文獻顯示我國目前40歲以上人群中,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患病率,高達36.2%。就是說,1/3以上中老年人存在頸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如何預防?得了動脈粥樣硬化,該怎麼辦? 什麼是動脈粥樣硬化?
  • GPR146缺陷可預防高膽固醇血症和動脈粥樣硬化
    GPR146缺陷可預防高膽固醇血症和動脈粥樣硬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9 14:44:36 近日,美國哈佛大學Chad A.
  • 單細胞測序揭示平滑肌細胞在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的轉化及治療靶點
    平滑肌細胞(SMC)通過表型轉換在動脈粥樣硬化中起重要作用;表型轉換即,SMC去分化、遷移和轉分化為其他細胞類型的病理過程。但SMC如何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生理仍未完全明確。為了揭示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SMC轉分化的軌跡,並確定相關的治療分子靶標,研究人員將小鼠和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SMC命運圖譜與單細胞RNA測序聯合起來。此外,研究人員還在體外SMC衍生細胞中進行了細胞生物學實驗,整合了人類基因組學研究,並進行了藥理研究。
  • 血管平滑肌芳基乙醯胺脫乙醯基酶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血管平滑肌芳基乙醯胺脫乙醯基酶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16 11:52:06 美國哈佛醫學院Chad A.
  • 缺氧誘導因子1α活性的動態調節對於正常B細胞發育至關重要
    缺氧誘導因子1α活性的動態調節對於正常B細胞發育至關重要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 16:23:34 英國劍橋大學Natalie Burrows等研究人員發現,缺氧誘導因子1α活性的動態調節對於正常B細胞發育至關重要
  • J Controlled Release: 納米顆粒組合能夠有效治療動脈粥樣硬化
    2020年3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慢性炎性血管疾病,其特徵在於膽固醇和富含膽固醇的巨噬細胞細胞碎片在血管壁上的積累。當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阻塞並縮窄動脈壁時,它們會限制血液流動並引起各種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臟病發作和中風。心臟病和中風分別是世界上第一大和第五大死亡原因。
  • 動脈粥樣硬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動脈粥樣硬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健康的動脈具有彈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動脈壁會變硬,這種情況通常稱為動脈硬化。受累動脈的病變從內膜開始,局部有脂質積聚、纖維組織增生和鈣質沉著,形成斑塊,由於在動脈內膜積聚的脂質外觀呈黃色粥樣,因此稱為動脈粥樣硬化;它是心腦血管系統疾病中最常見的疾病,主要影響身體內的大中動脈,如冠狀動脈、頸動脈、腦動脈、腎動脈。簡單來打個比方,就好像運輸自來水到各家的水管子裡長的水垢一樣。
  • 美國科學家重新定義缺氧誘導因子在腎癌中的特性
    顧名思義,其主要功能是在低氧或缺氧的情況下誘導結合的蛋白。由於腫瘤組織處的微環境是缺氧的,因此缺氧誘導因子對腫瘤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先前有研究表明,HIF-1α在腎癌中發揮抗腫瘤作用,而HIF-2α發揮促腫瘤作用,但是一項新研究顛覆了我們對這兩種缺氧誘導因子理解。
  •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單細胞免疫圖譜問世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單細胞免疫圖譜問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9 10:59:00 人類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單細胞免疫圖譜,近期由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Chiara Giannarelli課題組繪製。
  • 免疫刺激協同液氮冷凍損傷血管構建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大鼠模型
    易損斑塊: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程後期形成的不穩定和有斑塊破裂傾向的斑塊,主要組織病理學特徵包括薄帽纖維斑塊和由脂質核心、薄纖維帽、大量巨噬細胞浸潤組成的斑塊。目的:探討免疫刺激能否協同液氮冷凍損傷血管構建大鼠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模型,以期能夠複製出能廣泛應用的動脈粥樣硬化模型。方法:雄性SD大鼠40隻,經適應性餵養1周後將其隨機分為4組,即對照組、高脂組、液氮組、免疫刺激+液氮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