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平滑肌芳基乙醯胺脫乙醯基酶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2021-01-12 科學網

血管平滑肌芳基乙醯胺脫乙醯基酶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16 11:52:06

美國哈佛醫學院Chad A. Cowan、Takafumi Toyohara等研究人員合作利用病人來源的誘導多能幹細胞發現,血管平滑肌芳基乙醯胺脫乙醯基酶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相關論文於2020年5月14日在線發表在《細胞—幹細胞》雜誌上。

研究人員表示,儘管每個患者對心血管疾病(CVD)的敏感性均不同,但是尚不清楚為何某些2型糖尿病(T2DM)患者發展為CVD而其他患者卻沒有。

使用T2DM患者來源的人誘導多能幹細胞(hiPSC),研究人員發現在患有CVD的患者中,血管平滑肌細胞(VSMC)中一種酯酶——芳基乙醯胺脫乙醯基酶(AADAC)的表達明顯升高。研究人員在人類原代VSMC和與hiPSC分化的VSMC中過表達了這種酯酶,並觀察到脂滴的數量顯著減少。

進一步的代謝組學分析表明,脂質的存儲量顯著減少、膜磷脂增加,這表明脂質生物裝配的甘迺迪途徑(Kennedy pathway)發生了變化。在過表達AADAC的VSMC中,細胞遷移和增殖也顯著降低。此外,在載脂蛋白E(Apoe)敲除小鼠中過表達VSMC特異性Aadac能夠改善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這些發現表明,VSMC中較高的AADAC表達可保護T2DM患者免於CVD。

附:英文原文

Title: Patient hiPSCs Identify Vascular Smooth Muscle Arylacetamide Deacetylase as Protective against Atherosclerosis

Author: Takafumi Toyohara, Filip Roudnicky, Mary H.C. Florido, Toshiaki Nakano, Haojie Yu, Shunsuke Katsuki, Minjin Lee, Meissner Torsten, Max Friesen, Lance S. Davidow, Leon Ptaszek, Takaaki Abe, Lee L. Rubin, Alexandre C. Pereira, Masanori Aikawa, Chad A. Cowan

Issue&Volume: 2020-05-14

Abstract: Although susceptibility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is different for every patient,why som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develop CVD while others areprotected has not yet been clarified. Using T2DM-patient-derived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stem cells (hiPSCs), we found that in patients protected from CVD, there was significantlyelevated expression of an esterase, arylacetamide deacetylase (AADAC), in vascularsmooth muscle cells (VSMCs). We overexpressed this esterase in human primary VSMCsand VSMCs differentiated from hiPSCs and observed that the number of lipid dropletswas significantly diminished. Further metabolomic analyses revealed a marked reductionin storage lipids and an increase in membrane phospholipids, suggesting changes inthe Kennedy pathway of lipid bioassembly. Cell migration and proliferation were also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AADAC-overexpressing VSMCs. Moreover, apolipoprotein E(Apoe)-knockout mice overexpressing VSMC-specific Aadac showed amelioration of atheroscleroticlesion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higher AADAC expression in VSMCs protects T2DMpatients from CVD.

DOI: 10.1016/j.stem.2020.04.018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stem-cell/fulltext/S1934-5909(20)30157-0

相關焦點

  • Nature:中性粒細胞通過誘導平滑肌細胞死亡而加重動脈粥樣硬化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中性粒細胞通過誘導平滑肌細胞死亡而加重動脈粥樣硬化,而且一種定製的肽可抑制這一過程。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5月9日的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xternalized histone H4 orchestrates chronic inflammation by inducing lytic cell death」。
  • Circul Res:科學家揭示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機制
    2014年8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發表在國際雜誌Circulation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圖賓根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機體血管平滑肌細胞一種被忽略的重要功能
  • 單細胞測序揭示平滑肌細胞在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的轉化及治療靶點
    平滑肌細胞(SMC)通過表型轉換在動脈粥樣硬化中起重要作用;表型轉換即,SMC去分化、遷移和轉分化為其他細胞類型的病理過程。但SMC如何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生理仍未完全明確。為了揭示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SMC轉分化的軌跡,並確定相關的治療分子靶標,研究人員將小鼠和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SMC命運圖譜與單細胞RNA測序聯合起來。此外,研究人員還在體外SMC衍生細胞中進行了細胞生物學實驗,整合了人類基因組學研究,並進行了藥理研究。
  • 一文掌握小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定量評估
    一、動脈粥樣硬化小鼠模型  目前用於動脈粥樣硬化研究的動物模型種類眾多,包括小鼠、大鼠、兔、豬和非人靈長類等。每種動物模型各有其優缺點。與其他動物相比,小鼠體型小,繁殖速度快,近交系繁殖降低了個體差異,增強了實驗結果的穩定性和可重複性。
  • 動脈粥樣硬化可能從童年就開始?!現在還有救嗎?
    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有著重大的意義。心血管疾病的問題多出自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是血管常見疾病,也是導致冠心病、心肌梗塞、腦卒中(中風)的首要原因。什麼是動脈粥樣硬化?動脈是指從心臟發出的,不斷分枝成小動脈,最後止於組織內的血管。它將血液由心臟運送至身體各處,非常重要。
  • 張焰:1/3中老年人有頸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如何防治?
    文獻顯示我國目前40歲以上人群中,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患病率,高達36.2%。就是說,1/3以上中老年人存在頸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如何預防?得了動脈粥樣硬化,該怎麼辦? 什麼是動脈粥樣硬化?
  • P2Y12抑制劑單藥療法二級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可降低心肌梗塞的風險
    P2Y12抑制劑單藥療法二級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可降低心肌梗塞的風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11 15:58:20 義大利人文大學Giulio G Stefanini研究組比較了P2Y12
  • GPR146缺陷可預防高膽固醇血症和動脈粥樣硬化
    GPR146缺陷可預防高膽固醇血症和動脈粥樣硬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9 14:44:36 近日,美國哈佛大學Chad A.
  • 阜外張偉麗團隊首次揭示血管衰老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展新機制
    點擊查看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是心腦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腦卒中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闡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病理生理機制,尋找可幹預和治療的新靶點一直是國內外心血管領域的熱點和難點。
  •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黃聿教授發表Nature文章:揭示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黃聿教授領導,與天津醫科大學及臺灣細胞與系統醫學研究所合作的一項跨地域研究發現,血管內皮細胞內轉錄調控因子YAP/TAZ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及血管炎症關係密切。
  • 4萬人薈萃分析:預防房顫,應關注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研究速遞
    4萬人薈萃分析:預防房顫,應關注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 房顫(AF)是臨床實踐中最常見的心律失常,其發病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升高。房顫使卒中風險增加5倍,已成為日益嚴重的公眾健康問題,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房顫可導致致命併發症。 冠狀動脈疾病是房顫的公認危險因素,但尚不清楚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是否也會增加房顫風險發病率。
  • 免疫刺激協同液氮冷凍損傷血管構建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大鼠模型
    易損斑塊: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程後期形成的不穩定和有斑塊破裂傾向的斑塊,主要組織病理學特徵包括薄帽纖維斑塊和由脂質核心、薄纖維帽、大量巨噬細胞浸潤組成的斑塊。目的:探討免疫刺激能否協同液氮冷凍損傷血管構建大鼠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模型,以期能夠複製出能廣泛應用的動脈粥樣硬化模型。方法:雄性SD大鼠40隻,經適應性餵養1周後將其隨機分為4組,即對照組、高脂組、液氮組、免疫刺激+液氮組。
  • 上海生科院發現對動脈粥樣硬化具有保護作用的磷脂氧化產物
    該研究在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中發現一類新的磷脂氧化產物,通過細胞、動物和臨床實驗研究證明這類氧化產物具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以及對動脈粥樣硬化的保護作用。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動脈粥樣硬化是其發病和死亡的主要病因。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過程中,炎症和氧化應激發揮重要的作用。
  • 高血壓和糖尿病導致的動脈粥樣硬化有啥不一樣?哪個危害性大?
    而這些病變發生的病理基礎都是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形成,但是高血壓和糖尿病所造成的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還是有所不同的,這與兩種疾病對血管的損傷機制有關。其次,脂肪等大分子物質沉積在血管內皮中,刺激機體啟動清除機制,大量的吞噬細胞趕來吞噬脂肪,隨著脂肪過量沉積,最終導致吞噬細胞不堪負重而受損死亡,發生類似細菌感染化膿一樣的炎性反應,脂肪發生變性形成像「粥」一樣的物質破壞並取代血管的正常結構,動脈粥樣硬化便發生了。
  • 脂肪細胞缺氧誘導因子2α可抑制動脈粥樣硬化
    脂肪細胞缺氧誘導因子2α可抑制動脈粥樣硬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5 16:27:55 近日,北京大學姜長濤(Changtao Jiang)及其研究團隊發現,脂肪細胞低氧誘導因子2α(HIF-2α)通過促進脂肪神經醯胺分解代謝來抑制動脈粥樣硬化
  • 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在慢病管理與血栓形成預警中的臨床價值
    它與OxPL一樣,Lp-PLA2催化的兩種產物都表現出來促炎和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功能。LysoPC似乎表現出了Lp-PLA2衍生的大多數促炎作用,它可以靶向結合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T細胞和嗜中性粒細胞;同時其又可影響細胞活力、炎性細胞的歸巢以及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的功能響應,並誘導氧化應激和免疫反應10。
  • J Controlled Release: 納米顆粒組合能夠有效治療動脈粥樣硬化
    2020年3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慢性炎性血管疾病,其特徵在於膽固醇和富含膽固醇的巨噬細胞細胞碎片在血管壁上的積累。當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阻塞並縮窄動脈壁時,它們會限制血液流動並引起各種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臟病發作和中風。心臟病和中風分別是世界上第一大和第五大死亡原因。
  • 血管斑塊會脫落嗎?如何預防?心血管醫生告訴你
    粥樣斑塊有什麼危險?生活中要注意哪些?有哪些藥物可以預防和治療?斑塊是如何形成的?血管結構:人體的動脈血管在顯微鏡下可分為三層,由內到外分別為內膜、中膜、外膜。內膜由內皮細胞和縱行排列的結締組織構成;中膜由平滑肌細胞和彈力纖維組成;外膜由縱行的結締組織構成。
  • G蛋白可以調節血管的重塑過程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對遺傳修飾小鼠進行相關研究,試圖在細胞水平發現調節血管重塑的細胞外部信號,這將對於預防和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及其它的血管疾病提供幫助。  血管壁包含有平滑肌細胞、彈性纖維及內皮細胞,其排列在血管的內皮表面。血管可以根據需要來改變血管的通透性及收縮性。
  • Science子刊:拓寬研究思路,血小板可以加快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心腦血管疾病現已成為全球疾病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動脈粥樣硬化則是心腦血管疾病中很重要的一種病變。如心臟病和中風等似乎是一類突發性疾病,然而究其原因,這類疾病都是由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的。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血管內皮上的斑塊結構,是由脂質和免疫細胞在血管壁中累積而成,如果由於某些外在或內在的因素導致這些板塊不穩定,它們就會破裂開來,阻塞血液輸送,從而剝奪心臟和大腦等組織的供氧,進而引發心臟病或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