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園地|血流動力學對症狀性動脈粥樣硬化性椎基底閉塞性卒中...

2020-12-06 澎湃新聞

編者薦語:

來源:「SVN俱樂部」微信公眾號,掃描文末二維碼,更多學術前沿熱點資訊即將上線,敬請關注!

以下文章來源於SVN俱樂部 ,作者許玉園

SVN俱樂部

由中國卒中學會官方英文期刊 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SVN)編輯部創辦,向廣大卒中領域同仁推送最新出版簡訊、SVN中文解讀、期刊投審稿指南、國際卒中領域相關出版資訊等

-- 編 者 按 --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長期以來開展以「英文文獻分享與導讀」為形式的研究生例會 —— Journal Club,參與的研究生需要全程用英文完成文獻匯報及問答討論,對於研究生學術研究能力及英語口語水平具有顯著的提升作用。鑑於此,SVN編輯部特設「研究生園地」系列專欄,特邀該活動的發起者與組織者劉麗萍教授,擔任欄目主編,我們歡迎並積極鼓勵全國各專家導師,指導青年研究生們,在此分享您們在文獻閱讀過程中的心得體會或疑問困惑,我們將為大家搭建一個互動交流、展示風採的窗口與平臺。

欄目主編

劉麗萍 教授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

天壇腦血管病中心NCU主任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客座導師

楊國源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Med-X研究院副院長、康復工程研究所所長

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SVN)副主編

客座導師

潘嶽松 副研究員

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博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客座導師

谷鴻秋 助理研究員

北京協和醫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博士,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目前主要從事臨床研究的統計學設計,統計方法的比較和應用,預測模型的建立、評價與應用以及腦血管病醫療質量臨床研究

第37期研究生園地,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許玉園博士與大家分享於2015年12月21日在線發表於JAMA Neurology上的「Effect of Hemodynamics on Stroke Risk in Symptomatic Atherosclerotic Vertebrobasilar Occlusive Disease」一文。

研究背景

後循環卒中佔所有缺血性卒中的30%,動脈粥樣硬化性椎基底動脈(vertebrobasilar, VB)閉塞性疾病是重要的病因,約佔後循環卒中的三分之一。儘管進行了藥物治療,症狀性椎基底動脈粥樣硬化仍存在卒中復發的高風險,2年內的復發率約為10%~15%。與前循環梗死相比,後循環梗死患病率高、預後不良,且椎基底動脈血管成形術和支架置入術圍手術期風險高。

雖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血流動力學減低與VB狹窄和/或閉塞導致的卒中相關,但尚無直接數據支持。儘管在前循環中已明確血流動力學障礙是卒中風險的重要指標,但所使用的成像技術主要依賴於組織灌注的評估,並不能直接應用於後循環的血流評估。既往的回顧性研究表明,應用定量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quantit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QMRA)評估的血流減低,是動脈粥樣硬化性VB閉塞性疾病患者卒中復發風險的指標。

本研究基於血流動力學對症狀性椎基底動脈病患者卒中風險的影響(VERiTAS)研究結果,旨在檢驗以下假設:通過QMRA測得的遠端血流受損的患者後循環卒中復發的風險較高。

研究方法

VERiTAS是一項前瞻性、觀察性、多中心研究。納入人群包括60天內發生後循環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卒中的患者,其顱外或顱內VB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包括閉塞)達到或超過50%(CTA或DSA)。排除標準:1)單側椎動脈狹窄或閉塞。這些患者中以正常血流狀態居多,入組會造成低血流狀態患者招募不足影響研究假設的驗證;2)單側椎動脈閉塞。由於無法鑑別椎動脈閉塞的病因是夾層或動脈粥樣硬化,因此排除。終點事件為後循環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卒中。

患者在入組後14天內行3T磁共振掃描。影像檢查及分組流程如下(Amin-Hanjani S, et al. Stroke. 2005)。

Figure 1. Flow algorithm for symptomatic VBD. *In the case of fetal PCAs, determination of flow status is as follows. If 1 PCA is fetal, only the flow in nonfetal PCA is considered; if both PCAs are fetal, only flow in BA is considered (low flow if<40 cc/min). ¶Additional criteria in borderline cases: ominous BA flow waveform oscillating≈0, ominous symptom complex (symptoms exacerbated with head position, cannot be on anticoagulation/antiplatelets, requires very elevated blood pressure to avert symptoms); flow in nonoccluded proximal BA<40 cc/min.

Figure 1. Flow Diagram of Study Participants

研究結果

該研究共納入72例患者,其中18例為遠端低血流,54例為正常遠端血流(Table 1)。

K-F曲線顯示遠端低血流組患者後循環卒中復發風險明顯增高(p=0.04)(Figure 2)。

Figure 2. Cumulative Hazard Curve for the Primary End Point of Vertebrobasilar Territory Stroke

單因素分析模型中9個P<0.25的變量,納入多因素校正模型,結果顯示遠端低血流狀態與VB供血區卒中顯著相關(HR 11.55; 95%CI 1.88-71.00; P=0.008)。

Q

該研究的研究設計及分析策略有何特點?

A

該研究為經典的臨床研究,研究設計嚴格遵循PI(E)COtS原則,即研究類型、研究人群、幹預及對照、結局指標。其分析策略如下:

1. 確定分析人群(Figure 1):失訪數據/退出研究/缺失數據;

2. 基線描述比較(Table 1):社會人口學/疾病史/臨床特徵;

3. 效應估計(Main Table/Fig):單因素/多因素/線性/Logistic/Cox回歸;

4. 敏感性分析(Sup Table):人群/模型/定義。

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的樣本量較小,因此在單因素分析模型中,作者選擇了P<0.25的變量放入多因素分析模型。在研究中,篩選潛在相關變量的方法有三種:數據依據(單因素分析結果)、文獻依據(指南、系統回顧)以及臨床經驗。在臨床研究中,需要結合具體情況選擇方法,而不應僅依據統計結果進行篩選。

Q

如何避免樣本量較小造成的偏倚?

A

由於研究的樣本量不大,作者進行了其他分析以避免結果偏倚。首先,作者分析了藥物治療是否可能造成兩組的差異。作者對於四個時間點(第6、12、18和24個月)的藥物治療相關變量進行分析,發現兩組之間沒有顯著差異(eTable 1);其次,狹窄程度和位置兩個變量,雖然在單因素分析中兩組無差異且P<0.25,但在臨床上,仍有可能對結局產生影響。因此作者在多因素分析模型中加入這兩個變量,結果顯示狹窄的嚴重程度和位置並未減弱遠端低血流作為風險指標的價值(eTable 3)。另外,由於樣本量較小,作者在討論部分做了較多篇幅的闡釋和論述,以論證P<0.05的變量不會造成偏倚,這對於我們今後的論文寫作也是很好的借鑑。

Q

該研究的臨床意義是什麼?

A

該研究為多中心隊列研究,應用QMRA對後循環大動脈進行血流動力學評估,發現遠端低血流組較正常血流組1年、2年卒中復發風險顯著升高,是無創血流動力學評估的開創性研究。在該研究的討論部分,作者認為,血流動力學受損是後循環卒中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其潛在機制可能為低血流狀態造成了低灌注及血栓形成。而在該研究團隊2019年的另一項研究中(Amin-Hanjani S, et al. Stroke. 2019),作者發現低灌注症狀與血流動力學受損無相關性(低灌注症狀定義為與體位、體力勞動或近期降壓藥物變化有關的症狀)。一般而言,血流動力學檢查適用於大動脈狹窄局部的評估,可預測血栓形成或栓塞事件;而灌注評估如CTP、PWI等定量或半定量檢查手段,多用於評估低灌注導致的卒中。但在臨床上,卒中的病因是複雜的、混合的,因此目前血流動力學評估和灌注評估兩種手段並不能互相替代,當考慮制定介入治療的標準或指證時,可能需要同時考慮以上兩種評估結果。

作者簡介

許玉園 博士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

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腦血管病影像學研究

SVN編輯部(中國)

官方網站:www.svn-csajournal.org (or svn.bmj.com)

Email:csa.svn@chinastroke.net

地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504室

Tel:010-59975024

SVN,期待您的支持與關注!

原標題:《研究生園地|血流動力學對症狀性動脈粥樣硬化性椎基底閉塞性卒中患者復發風險的影響》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中文解讀 | 後循環卒中機制研究:聚焦孤立性症狀性基底動脈狹窄
    目前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是後循環卒中的主要原因1,對於影響後循環的瀰漫性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已有眾多研究和報導。隨著新的血管內治療技術和設備的出現,針對後循環的治療有了更多的選擇和突破,迫切需要對後循環特別是基底動脈(basilar artery, BA)狹窄的發病機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2。
  • 基底動脈閉塞症候群 你不可不知的七大要點
    基底動脈閉塞(BAO)是一種潛在的致命性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生診斷和治療該病面臨很大挑戰,其約佔所有缺血性卒中的 1%-4%。
  • 圖文並茂談卒中症狀定位,邊看邊學習
    小腦後下動脈(PICA)在其近端供應延髓外側,遠端分支供應小腦的下側面。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易累及V1段和V4段。V1段起始處病變,可導致後循環栓子形成,來源於對側椎動脈、頸升動脈、甲頸幹或枕動脈的側支血流通常可以提供足夠血流,可抑制低灌注性TIA 或卒中。
  • 神經科基本功——卒中症狀定位,你們要的彩色圖譜來了
    這些血管閉塞可由血管本身疾病所致(如動脈粥樣硬化性或夾層)或由近端來源的栓子所堵塞。不同顱內大動脈閉塞均可導致不同的臨床徵象。1. 大腦中動脈(MCA) 大腦中動脈(MCA) 近端或某主要分支的閉塞栓塞可能性通常(包括動脈G動脈栓塞、心源性栓塞或其他未知來源的栓子)較動脈本身粥樣硬化可能性大。
  • 卒中CTA裡藏的陷阱,這篇文章教你迴避
    事實上,一般在懷疑患者血管假性閉塞,想要重新掃描時,患者很可能已經離開CT室。一些醫院會常規使用多時相CTA,可以更方便地進行延遲期評估。顱內動脈粥樣硬化亞洲人群中顱內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卒中更為常見,血管造影可以很好地顯示粥樣硬化的情況。
  • 中國頸動脈狹窄介入診療指導規範
    一、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自然病史北美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內膜剝脫術試驗(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 , NASCET)對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程度與卒中風險的關係有清晰的描述。
  • 慢性頸內動脈閉塞的研究與治療進展
    ICACTO患者的CVR下降,增加了缺血性事件的風險,CVR分級可用於預測卒中風險。在正常情況下,CVR不受損害(0級)。CVR受損可分為三個級別:在Ⅰ級血流動力學異常中,血管通過自動調節代償仍然能夠維持正常的CBF,且氧攝取分數(OEF)仍然正常;在Ⅱ級血流動力學異常即血管自動調節代償後CBF仍下降,然而,通過提供的血液供應增加的OEF會發生腦代謝補償。
  • 雷帕黴素藥物洗脫椎動脈支架系統獲批上市
    雷帕黴素藥物洗脫椎動脈支架系統(下稱「MAURORA?支架」)獲批上市。MAURORA?支架由雅倫生物自主研發,用於治療由顱內或椎動脈顱外段動脈狹窄引起的缺血性腦卒中。MAURORA?雷帕黴素藥物洗脫椎動脈支架系統2016 年新發卒中病例數為 551 萬,20 年間年齡標準化發病率上升 5.4%?,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約佔70%?。
  • [ISS2018]朱武生: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療新進展_缺血性卒中_靜脈...
    研究入選發病6-24小時的急性ICA顱內段或MCA-M1段閉塞且存在臨床-影像Mismatch的患者。結果提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發作後6-24小時內,臨床神經功能缺損嚴重程度與梗死灶體積不相匹配的患者中,血栓切除術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90天功能預後。
  • ...你需要|腦幹卒中|幹活|基礎|症候群|腦橋|腦幹|梗死|缺失|-健康界
    這一朝向反映了基底動脈和遠端椎動脈的旁正中穿通支的分布,其貫穿於腦幹,但從未跨過中線。外側部位於短旋支分布區,其梗死的發生率較旁正中少。在中腦水平,可見中線部位梗死,因涉及許多分支,導致病灶不僅僅局限於旁正中分布。病因椎動脈及其分支的閉塞常繼發於動脈夾層或者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延髓和小腦下部的梗死。椎動脈夾層在年齡小於45歲的年輕腦幹梗死患者中越來越多見。
  • [CSC2018]劉新峰: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血管再通治療
    「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血管再通治療」的精彩講座,重點就卒中急診處理的主要熱點問題展開了討論。➤ 缺血性卒中早期介入適應症(2018):①卒中前mRS <2分②ICA或MCA近端閉塞所致卒中③年齡≥18歲④NIHSS≥6分⑤ASPECTS
  •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單細胞免疫圖譜問世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單細胞免疫圖譜問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9 10:59:00 人類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單細胞免疫圖譜,近期由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Chiara Giannarelli課題組繪製。
  • 頸內動脈迂曲的分類、病因、危險因素、臨床表現和治療|一文總結
    支持先天派學者堅持: EICA 迂曲在年輕甚至年幼時期就存在、缺乏相關的嚴重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疾病、類似的解剖關係並常常累及雙側,均支持ICA 迂曲本質上是先天性問題,認為胚胎期第三主動脈弓和背側主動脈吸收失敗可產生不同種類的扭曲、卷繞、扭結。支持ICA 迂曲是後天獲得的學者認為獲得性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疾病和伴隨彈性組織破壞的老年退行性疾病,可以導致兩端相對固定的血管伸長。
  • 軍醫科普:專家詳解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PAD)是由於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進而導致肢體慢性缺血。隨著社會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齡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發病率逐年提高。    就診科室心血管科多發群體中老年人常見病因吸菸,患有糖尿病常見症狀疲勞,酸痛    什麼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呢?
  • JNIS中文版丨史樹貴教授導讀:取栓治療兒童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像學評估標準
    兒童缺血性卒中並不罕見,且易導致毀滅性終身殘疾。由於缺乏識別經驗和急診影像學資料,兒童卒中患者常常不能在4.5h或6h內明確診斷。經過篩選的成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在24h內行機械取栓術仍可獲益,這對那些經常被延遲診斷的兒童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療帶來了啟示。但是目前還沒有隨機試驗來確定兒童缺血性卒中時進行取栓的最佳選擇標準。
  • 大腦中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支架置入術後高灌注腦出血的研究進展
    作者:袁斌,張鑫,吳琪,文立利,尤宗琦,徐偉東,陳姝娟,鄧金龍,南京醫科大學金陵臨床醫學院(東部戰區總醫院)神經外科 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是缺血性卒中發生的重要原因,其中大腦中動脈(MCA)是常見的狹窄部位,MCA狹窄相關的缺血性卒中在中國人群中常見。
  •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好像腿上堆滿了「沙子」,嚴重者需要截肢!
    01定義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由於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進而導致肢體慢性缺血,肢體疼痛,嚴重時組織壞死。02發病機制(1)損傷及平滑肌細胞增殖學說各種損傷因素,如高血壓、血流動力學改變、血栓形成、激素及化學物質刺激
  •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黃聿教授發表Nature文章:揭示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動脈粥樣硬化」是指動脈內壁血脂(主要為膽固醇)、鈣沉積物及免疫細胞等積聚而形成斑塊,隨時間增長導致血管壁增厚或硬化,是中風和心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一研究團隊經過實驗小鼠的實驗發現YAP/TAZ為潛在治療靶點。YAP/TAZ又被視為癌基因,會促進癌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