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解讀 | 後循環卒中機制研究:聚焦孤立性症狀性基底動脈狹窄

2021-02-13 SVN俱樂部

Stroke mechanisms and outcomes of isolated symptomatic basilar artery stenosis
Edgar A Samaniego, Amir Shaban, Santiago Ortega-Gutierrez, Jorge A Roa, David M Hasan, Colin Derdeyn, Biyue Dai, Harold Adams, Enrique Leiradoi: 10.1136/svn-2019-000246

解讀專家  張清華

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美國UCLA醫學院訪問學者,山東省立醫院西院神經內科主任。中國卒中學會青年理事會理事;中國老年醫學會神經科學專業委員會青委副主委;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神經科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老年學學會常務理事兼神經科學專業委員會主委、康復委員會副主委;山東省醫學會腦血管病分會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臨床細胞治療委員會委員;山東省卒中學會出血性腦血管病委員會副主委。主要從事腦血管病、頭痛、眩暈的科研與臨床工作。曾獲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主持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及醫藥衛生科技發展計劃,參與多項國家及省級課題,發表SCI論文及國內核心期刊論文多篇。

目前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是後循環卒中的主要原因1,對於影響後循環的瀰漫性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已有眾多研究和報導。隨著新的血管內治療技術和設備的出現,針對後循環的治療有了更多的選擇和突破,迫切需要對後循環特別是基底動脈(basilar artery, BA)狹窄的發病機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2。

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SVN)新近上線文章「Stroke mechanisms and outcomes of isolated symptomatic basilar artery stenosis」3,由愛荷華大學醫院和診所(University of Iowa Hospitals and Clinics, UIHC)Edgar A Samaniego等完成。作者針對孤立性症狀性基底動脈狹窄(isolated symptomatic basilar artery stenosis, ISBAS)的患病率、自然史及血管造影特徵等仍知之甚少的現狀,回顧了91例症狀性基底動脈狹窄(ISBAS)患者,對其卒中機制、側支循環、狹窄程度及長度進行分析和研究。結論顯示ISBAS最常見的卒中機制為動脈-動脈栓塞,基底動脈中段位置、狹窄≥80%以及不良的側支循環是導致其預後惡化的重要因素。

二、研究方法

作者篩選愛荷華大學醫院及其診所2001至2018年間由基底動脈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導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患者,納入基底動脈狹窄率≥50%並排除有顯著椎動脈或大腦後動脈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狹窄率≥50%)。梗死部位分為近端、中段和遠端三個區域(Figure 1),卒中發病機制分為穿支動脈閉塞、血流依賴性/低灌注及動脈-動脈栓塞4(Figure 2)。側支循環通過後交通動脈(PCOMs)評估(Figure 3)。復發性腦缺血性事件(TIA/AIS/死亡)為主要終點事件。Figure 1. Basilar artery segments: proximal from the vertebrobasilar junction to the origin of the AICA, mid from the AICA to the origin of the SCA, and distal after the origin of the SCA.

Figure 2. Stroke mechanisms of ISBAS (infarction depicted in shadows).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in the upper row and diffusion-weighted images depicting each stroke category in the lower row. (A.1) Deep pontine stroke secondary to an unstable plaque localised in the origin of a perforator. The stroke may occur due to decreased flow (a) or in situ thrombosis (b). (A.2) Midbrain stroke (arrow) due to occlusion of a BA perforator. (B.1) Flow-dependent/hypoperfusion stroke secondary to decreased blood flow in the mid and distal BA. The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s located in the proximal segment. (B.2) Multiple strokes affecting the cerebellum, midbrain and thalami (arrows) in the setting of a flow-dependent high-grade stenosis. (C.1) Artery-to-artery thromboembolic occlusion of distal SCA and PCA branches secondary to a plaque rupture in the mid-basilar segment. (C.2) Thromboembolic strokes (arrows) in the left midbrain and right occipital lobe.

Figure 3. Axial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m demonstrating the scoring system used to quantify the degree of collateral flow through the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ies (PCOM). In this case the right PCOM (arrow) is dominant (score of 2), and the left PCOM is hypoplastic (arrowhead) (score of 1). Absence of PCOM: score of 0.

三、研究結果

研究共篩選6369例AIS或TIA患者,91例(1.43%)存在ISBAS。其中,AIS患者73例(80.2%)、TIA患者18例(19.8%),女性患者29例(31.9%),中位數年齡66.8±13.6歲,平均隨訪時間2.7年。最常見的卒中發病機制為動脈-動脈血栓栓塞(33例, 45.2%),其次為穿支閉塞(21例, 28.7%)及血流依賴性/低灌注(11例, 15.1%)。良好結局患者出院時狹窄率明顯低於mRS 3-6分的患者(78.3±14.3 vs 86.9±14.5, p=0.007)。Kaplan-Meier曲線顯示狹窄率≥80%、基底動脈中段位置狹窄以及側支循環不良的患者復發/死亡率更高。約13%的ISBAS患者伴有基底動脈完全閉塞。

四、研究結論及展望

不同於既往對於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狹窄的研究,本研究的亮點是基於孤立性基底動脈狹窄的AIS或TIA患者,結論顯示ISBAS並非TIA及AIS的常見原因(1.43%),60~70歲男性更易罹患,血管狹窄的進展與吸菸有關,動脈-動脈栓塞是其最為常見的卒中機制,基底動脈中段位置、≥80%的狹窄以及不良的側支循環是導致其預後惡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病例來自愛荷華大學長達17年且90%為高加索人的前瞻性資料庫,斑塊測量應用了不同成像模式(DSA、CTA、MRA和TOF),因此結果和結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於發病機制的推斷也不能完全確定,尚不能提出普適性的治療方案,應根據情況進行個體化治療。一項研究發現HRMRI可以識別斑塊及基底動脈分支5,希望這種技術能更好地識別斑塊的特徵、發病機制及穿支情況,為基底動脈狹窄血管內治療的臨床試驗篩選患者。

參考文獻

1. Caplan LR, Wityk RJ, Glass TA, et al. 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 Posterior Circulation registry. Ann Neurol 2004;56(3):389-98. doi: 10.1002/ana.20204 [published Online First: 2004/09/07]

2. Lee WJ, Jung KH, Ryu YJ, et al. Impact of stroke mechanism in acute basilar occlusion with reperfusion therapy. Ann Clin Transl Neurol 2018;5(3):357-68. doi: 10.1002/acn3.536 [published Online First: 2018/03/22]

3. Samaniego EA, Shaban A, Ortega-Gutierrez S, et al. Stroke mechanisms and outcomes of isolated symptomatic basilar artery stenosis. 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 2019:svn-2019-000246. doi: 10.1136/svn-2019-000246

4. Derdeyn CP, Fiorella D, Lynn MJ, et al. Mechanisms of stroke after intracrani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in the SAMMPRIS trial. Neurosurgery 2013;72(5):777-95; discussion 95. doi: 10.1227/NEU.0b013e318286fdc8 [published Online First: 2013/01/19]

5. Jiang WJ, Yu W, Ma N, et al. High resolution MRI guided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 of basilar artery disease. J Neurointerv Surg 2011;3(4):375-8. doi: 10.1136/jnis.2010.004291 [published Online First: 2011/10/13]

特別鳴謝中國卒中學會青年理事會對SVN中文解讀工作的學術支持!

官方網站:www.svn-csajournal.org (or svn.bmj.com)Email:csa.svn@chinastroke.net地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新院)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504室

相關焦點

  • 研究生園地|血流動力學對症狀性動脈粥樣硬化性椎基底閉塞性卒中...
    、SVN中文解讀、期刊投審稿指南、國際卒中領域相關出版資訊等>研究背景後循環卒中佔所有缺血性卒中的30%,動脈粥樣硬化性椎基底動脈(vertebrobasilar, VB)閉塞性疾病是重要的病因,約佔後循環卒中的三分之一
  • 基底動脈閉塞症候群 你不可不知的七大要點
    後循環解剖後循環負責大腦後部的血供,包括腦幹、丘腦、小腦以及枕葉。雙側椎動脈從鎖骨下動脈發出,並且在腦橋延髓連接處匯總形成基底動脈(BA)。 BA 可以分為三段:近段、中段和遠段。基底動脈最遠端發出雙側大腦後動脈(PCA),供應枕葉、顳葉下部;通過較大的動脈分支供應顳葉內側,通過穿支動脈供應丘腦和中腦上部。
  • 中國頸動脈狹窄介入診療指導規範
    在18個月的內科藥物治療期間狹窄程度為70%-79% 的患者卒中風險為19%,狹窄程度為 80%-89% 的患者卒中風險為33%,狹窄程度為 90%-99% 的患者卒中風險為33%。對於近全閉塞的患者風險下降。但對於無症狀患者卒中風險與狹窄嚴重程度間的關係在其它研究中尚不明確。
  • 格影致知·第23期|MCA重度狹窄卒中逐漸進展至大面積腦梗死
    此患者卒中病因是左側大腦中動脈重度狹窄,入院後血壓高考慮是左側大腦中動脈區嚴重低灌注所誘發的反應性高血壓,目的是維持基本的腦灌注。因同時合併左側大腦前動脈嚴重狹窄,所以側支循環代償不佳,入院後予以降壓治療,在降壓幅度不大的情況下即打破了脆弱的腦灌注代償平衡,導致梗死擴大和症狀加重。
  • 出版簡訊|IST-3亞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動脈高密度徵、症狀性梗死...
    、SVN中文解讀、期刊投審稿指南、國際卒中領域相關出版資訊等阿替普酶可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功能預後,但其對症狀性梗死區水腫、卒中不良併發症及CT動脈高密度徵(hyperdense artery sign, HAS)的影響尚不清楚。這項第三國際卒中試驗(Third International Stroke Trial, IST-3)亞組研究旨在探討HAS與症狀性梗死區水腫之間的關係,以及靜脈阿替普酶對此種關係的影響。
  • 大腦中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支架置入術後高灌注腦出血的研究進展
    ,其中大腦中動脈(MCA)是常見的狹窄部位,MCA狹窄相關的缺血性卒中在中國人群中常見。對於症狀性MCA狹窄患者,除藥物控制危險因素外,還可行血管內治療和旁路移植術。多項研究表明,對於症狀性MCA狹窄患者血管內治療安全、有效,為慢性症狀性顱內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治療方式之一。
  • THALES最新結果:卒中/TIA患者,伴或不伴動脈狹窄,雙抗都能獲益嗎?|安貞心語AHA2020
    >THALES研究是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研究,入選了患有輕-中度急性非栓塞性缺血性卒中(NIHSS評分≤5分)或高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ABCD₂評分≥6分或伴症狀性顱內外血管狹窄≥50%),並未進行溶栓或血栓切除術的患者。
  • 雷帕黴素藥物洗脫椎動脈支架系統獲批上市
    雷帕黴素藥物洗脫椎動脈支架系統(下稱「MAURORA?支架」)獲批上市。MAURORA?支架由雅倫生物自主研發,用於治療由顱內或椎動脈顱外段動脈狹窄引起的缺血性腦卒中。MAURORA?雷帕黴素藥物洗脫椎動脈支架系統2016 年新發卒中病例數為 551 萬,20 年間年齡標準化發病率上升 5.4%?,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約佔70%?。
  • 解放軍第306醫院一天治療5例腦血管狹窄
    椎動脈發自鎖骨下動脈第一段的後上方。椎動脈在解剖學上可分為顱外三段和顱內一段。從椎動脈起點至進入第5與第6頸椎橫突孔前為第一段。第二段在到達位於寰椎下方的第三段前,始終走行在椎間孔內;第三段出椎間孔後頭端朝向頭狀孔。最後一段亦即顱內段在顱骨基底處穿入硬腦膜和蛛網膜,終末端在延髓橋腦交界處與對側椎動脈會合形成位於中線的基底動脈。椎動脈顱外段發出小的脊髓支到骨膜和椎體,肌支到位於深部的周圍肌肉區。
  • 神經科基本功——卒中症狀定位,你們要的彩色圖譜來了
    如一個患者,主要表現為語言功能喪失和右側偏盲,下一步需尋找左側大腦中動脈栓子來源。若檢查發現該患者右側頸內動脈狹窄,則提示為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則需進一步尋找其他病因。《哈裡森內科學》對缺血性腦血管病對應的腦動脈供血區域的臨床表現(圖10-6至圖10-10)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 卒中CTA裡藏的陷阱,這篇文章教你迴避
    如果患者存在頸動脈末端栓塞或縱列式病變,均提示其處於卒中高風險中,並且這兩種情況都是可以治療的,Hermes研究便證實了縱列式病變患者可以從血管內治療中獲益。;B:由於壁內血腫,夾層血管可見明顯膨脹,並且隱約可見新月形高密度影實用要點當急性前循環卒中症候群的患者,在CTA中出現了類似於頸內動脈閉塞的改變時,考慮以下幾個問題,有助於判斷患者的卒中症狀是由於前循環灌注不足
  • 4個問題2張表,手把手教你診斷後循環卒中
    有研究顯示,後循環卒中最常見的症狀和體徵包括頭暈、單側肢體無力、構音障礙、頭痛、噁心嘔吐、共濟失調、眼球震顫。而國內的一項大型註冊研究顯示,對於後循環卒中診斷預測價值最高的體徵是交叉感覺障礙、交叉運動功能障礙、動眼神經麻痺和象限盲。不過這些徵象的靈敏度很低。
  • 圖文並茂談卒中症狀定位,邊看邊學習
    如一個患者,主要表現為語言功能喪失和右側偏盲,下一步需尋找左側大腦中動脈栓子來源。若檢查發現該患者右側頸內動脈狹窄,則提示為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則需進一步尋找其他病因。《哈裡森神經內科學》對缺血性腦血管病對應的腦動脈供血區域的臨床表現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 圖文解讀:卒中引發視覺障礙,眼科檢查提示卒中
    動眼神經麻痺的卒中患者常有其他神經系統表現,如輕偏癱或小腦功能障礙。孤立的動眼神經麻痺通常意味著其他發病機制,例如受壓或糖尿病性微血管損傷。動眼神經麻痺另一種不同的血管性機制是後交通(Pcomm)動脈的動脈瘤。這種動脈瘤擴張可導致動眼神經受壓。由於支配瞳孔的纖維位於眼球運動纖維的外部,所以,外部壓迫常常導致患者在發生復視和眼肌麻痺之前或同時,出現瞳孔不等大(受累眼瞳孔擴大)。
  • 《SVN》中文解讀:卒中康復和復原2016 —— 基礎與臨床科學研究的一年回顧
    【中文解讀】急性腦卒中的治療進展及卒中單元的廣泛建立使得卒中後存活率及預期壽命有所增加。然而,卒中仍是全球首位長期致殘的病因,改善卒中預後成為了許多國家首要的醫療目標。在經歷了60分鐘永久性腦中動脈閉塞(MCAO)事件後,Ang-2表達小鼠(試驗組)較對照組野生型小鼠顯示較大梗塞灶和較高的BBB通透性。團隊而後用AKB-9785阻斷Ang-2表達,進一步證明Ang-2可有效改善BBB損傷後的功能缺陷。由此得出:Ang-2可能是在缺血性卒中過程中保護BBB完整性的潛在因素,為人類藥物研究提供了「新靶點」。
  • [ISS2018]朱武生: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療新進展_缺血性卒中_靜脈...
    卒中取栓時間窗擴展的研究(1)DAWN研究DAWN研究是一項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分組、開放標籤、盲法評價結局的研究,旨在評價卒中發生後6-24小時內行血管內血栓切除術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納入發病6-16小時的急性ICA顱內段或MCA-M1段閉塞且影像存在梗死-灌注Mismatch的患者。結果顯示,對於近端大腦中動脈或頸內動脈閉塞的缺血性腦卒中,通過CT灌注或MR彌散/灌注的影像學手段,篩選存在缺血但尚未完全梗死組織區域的患者,在發病後6~16小時進行血管內治療和內科管理,比單獨的內科管理更能帶來良好的功能結局。
  • ...你需要|腦幹卒中|幹活|基礎|症候群|腦橋|腦幹|梗死|缺失|-健康界
    通過靜脈溶栓,患者(尤其是後循環卒中)可獲得良好的臨床結局。急性卒中通常指持續24小時以上的血管源性神經功能缺失症狀,可被分為2種主要類型:缺血型(佔80%-85%)和出血型(15%-20%)。近1/3缺血型卒中發生於椎-基底動脈系統。相較延髓和中腦,缺血性腦幹卒中更多見於腦橋。血管解剖在延髓水平,根據不同的血管支配可劃分為4個不同的區域。
  • 頸動脈狹窄患者經頸動脈血運重建術可降低卒中或死亡風險
    頸動脈狹窄患者經頸動脈血運重建術可降低卒中或死亡風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20 13:26:47 美國哈佛醫學院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Marc L.
  • 【探寶】頸動脈重度狹窄!佛中醫神經外科妙手施術成功復通
    日前我院接診的這名患者 幸好在外院體檢中發現頸動脈狹窄問題 並經過我院神經外科妙手施術 避免了日後卒中情況出現 凸顯我院卒中中心建設的明顯成效 52歲的劉先生今年8月在外院體檢中發現雙側頸動脈狹窄
  • [CSC2018]劉新峰: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血管再通治療
    本指南細化了可回收支架機械取栓需滿足的條件,且增加了特定患者卒中後6-24小時內進行機械取栓的指導意見。≥6分⑥股動脈穿刺能在發病6h內實施➤ 發病6-16小時以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原因是前循環大血管閉塞,且符合DAWN和DEFUSE 3標準,推薦實施血管內再通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