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動脈閉塞症候群 你不可不知的七大要點

2020-11-23 丁香園論壇

基底動脈閉塞(BAO)是一種潛在的致命性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生診斷和治療該病面臨很大挑戰,其約佔所有缺血性卒中的 1%-4%。近期,The Neurohospitalist 雜誌發表了一篇由美國學者 Demel 等撰寫的綜述,詳細介紹了 BAO 的臨床表現、病因以及目前的治療策略。

後循環解剖

後循環負責大腦後部的血供,包括腦幹、丘腦、小腦以及枕葉。雙側椎動脈從鎖骨下動脈發出,並且在腦橋延髓連接處匯總形成基底動脈(BA)。 BA 可以分為三段:近段、中段和遠段。

基底動脈最遠端發出雙側大腦後動脈(PCA),供應枕葉、顳葉下部;通過較大的動脈分支供應顳葉內側,通過穿支動脈供應丘腦和中腦上部。BA 其他重要分支還包括小腦上動脈(SCA)、小腦前下動脈以及腦橋穿支動脈。

基底動脈閉塞症候群

與前循環卒中相比,後循環卒中前驅期更長,可持續數天或數月。最常見的前驅期症狀包括眩暈和噁心,其次為頭痛和頸部疼痛。頭暈和眩暈是 BAO 最常見的早期症狀,但是為非特異性症狀,需要與外周性眩暈相鑑別。

頭脈衝-眼震-扭轉偏斜(HINTS)檢查法是一種敏感的評估工具,有助於鑑別中樞性和外周性眩暈。ABCD2 評分也可以幫助明確較高危患者,評分 > 6 分或 7 分的眩暈患者其診斷為卒中的可能性約為 27%,該評分越低,卒中可能性越小。

伴有至少一項其他神經系統症狀的眩暈患者比孤立性眩暈患者更可能診斷為卒中。眼動麻痺、口咽功能障礙、共濟失調以及肢體力弱是最常見的症狀。其他症狀還包括眼動異常、瞳孔不對稱、呼吸紊亂、辨距不良以及意識水平改變。患者症狀嚴重程度不一,從孤立性顱神經麻痺到四肢癱瘓、閉鎖症候群甚至是昏迷。

BAO 最致命的表現之一是基底動脈中段閉塞,導致雙側腦橋缺血;這些患者表現為意識完全清醒的「昏迷狀」,四肢癱瘓,僅保留垂直性眼球運動。這種「閉鎖症候群」在急性期死亡率約為 75%。BA 遠端尖部閉塞可導致另外一個嚴重的症候群,因為 SCA 和 PCA 均是從這個部位發出,這種「基底動脈尖症候群」可能導致中腦、丘腦、顳葉下部以及枕葉缺血。

發病機制

後循環缺血的常見病因與前循環卒中相似,包括栓塞、大動脈粥樣硬化、穿支小動脈病變以及動脈夾層等。動脈粥樣硬化性 BA 狹窄是最常見的原因;椎動脈夾層也可延伸至基底動脈,導致血流減少或無血流狀態;栓子遠端栓塞也可導致。其他少見的病因還包括頸椎或顱骨骨折、頸椎不穩定、動脈炎、腦膜炎、動脈瘤、遺傳性動脈病以及神經梅毒等。

神經影像學檢查

平掃頭顱 CT 檢查對急性缺血性卒中並不敏感,尤其是後循環卒中。大約 50%-70% BA 血栓形成患者的頭顱 CT 結果可看到基底動脈高密度徵(一般意味著急性血栓或栓子),但其可靠性和特異性較低。

可採用急性後循環卒中早期 CT 預後評分(pc-ASPECTS)定量評估缺血病灶,其總分為 10 分。如圖 1A 所示,左側或右側丘腦、小腦或 PCA 支配區病灶各 1 分,中腦或腦橋低密度病灶各 2 分。這種評分方法對預測最終梗死灶大小以及預後較為敏感。


圖 1. 平掃頭顱 CT 成像結果

DWI 是卒中急性期敏感檢測方法,但約有 6%-10% 患者首次 DWI 檢查結果呈陰性,而後循環卒中患者假陰性率更高。因此,如果患者早期 MRI 檢查結果為陰性,不能排除後循環卒中,尤其是伴有持續神經系統症狀時。在血管成像方面,CTA 或 MRA 較都卜勒或超聲檢查更敏感,DSA 檢查是金標準。

急性期治療

目前 BAO 急性期治療尚沒有統一的共識。如果懷疑 BAO,首要的是保證患者氣道通暢,因為急性 BAO 可能快速導致意識狀態和呼吸功能改變。平掃頭顱 CT 或 CTA 應作為下一步診斷學檢查方法,如果頭顱 CT 顯示沒有出血,且患者發病在 4.5 小時以內應首先考慮 rt-PA 溶栓治療。再通治療失敗的患者可考慮行動脈溶栓或血栓切除術治療。

大部分介入科醫生會選擇在發病 6 小時內進行血管內治療,根據患者症狀嚴重程度不同來決定。BAO 症狀通常呈進展性,導致非常嚴重的神經系統缺損表現,因此也有部分介入科醫生會考慮在發病 24 小時內行血管內治療。未來還需要進一步的隨機對照研究以明確在不同時間窗內最合適的治療方法。

患者院內管理

BAO 患者症狀平穩後,神經內科醫生應該進行一系列檢查以明確患者卒中病因。完善頭顱 MRI 檢查以評估病灶負擔和水腫;採用頭頸部 CTA 或 MRA 評估是否存在動脈粥樣硬化疾病、夾層、狹窄或閉塞;採用超聲心動圖評估是否存在心臟來源的栓子;進行持續心電監測評估是否存在房顫。實驗室檢查包括 CBC、血脂、凝血功能以及糖化血紅蛋白等。其他更多的檢查應根據患者個體情況進行選擇,尤其是針對沒有傳統危險因素的年輕患者。

應該密切監測患者症狀與血壓之間的相關性。BAO 患者可能對血壓改變尤其敏感。發病最初的 24 小時至 48 小時內,血壓可自動調節。應密切監測患者腦水腫情況,因為其可能導致第四腦室壓迫或者腦疝,通常在梗死後 3-5 天達高峰。另外還需根據患者病因進行二級預防用藥。

預後

最初研究報導顯示 BAO 死亡率很高,達 100%,隨著現代醫學和影像學技術的發展,死亡率顯著下降;近期一項研究顯示僅有 29% 的患者死亡或遺留重大功能殘疾。BAO 病因不同,其預後也會不同;栓塞性病因的患者與其他患者相比不良預後風險增加 2.4 倍。總體來說,死亡率範圍在 45%-86% 之間。

研究顯示,患者不良預後的預測因素包括高齡、較高的 NIHSS 評分、再通失敗、房顫病史以及症狀性腦出血等。成功再通是良好預後最強的單個預測因素。腦梗死溶栓(TICI)評分用於描述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後血管造影表現,TICI 2b 級(TICI 中 > 50% 血管支配區再灌注或修訂 TICI 中 > 67% 血管支配區再灌注)或 TICI 3 級(100% 再灌注)代表著血管成功再通。

預測再通的因素包括血栓位置和血栓長度,基底動脈頂端部位的血栓以及較短血栓長度可增加再通機率。除了血管再通之外,其他臨床和影像學因素也與 BAO 溶栓後生存率相關,包括年齡更輕、動脈粥樣硬化性病因、較短的栓塞長度以及良好的側支循環等。

總結

儘管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預防和治療已取得了很大進展(見表 1),但 BAO 的死亡率和致殘率仍然很高。以眩暈起病且伴有任何一種神經系統功能缺損的患者均應高度懷疑 BAO 可能,尤其是意識水平波動、復視(或眼球運動異常)或步態不穩的患者。BAO 的最優化治療方式和治療時間尚不明確,但包括 rt-PA 和血管內治療在內的再灌注治療仍是發病 4.5 小時以內患者的首選療法。

表 1. 臨床診治相關不確定問題總結

 

超過 4.5 小時的患者是否行血管內治療,可在個體化評估之後再決定,尤其是那些症狀非常嚴重且影像學顯示輕微缺血性改變的患者。由於 BAO 發病率相對前循環卒中較低,開展隨機化的臨床研究非常困難,未來研究的關注點包括:快速診斷、合理影像學檢查以及最優化的治療策略。


相關焦點

  • 研究生園地|血流動力學對症狀性動脈粥樣硬化性椎基底閉塞性卒中...
    >研究背景後循環卒中佔所有缺血性卒中的30%,動脈粥樣硬化性椎基底動脈(vertebrobasilar, VB)閉塞性疾病是重要的病因,約佔後循環卒中的三分之一儘管進行了藥物治療,症狀性椎基底動脈粥樣硬化仍存在卒中復發的高風險,2年內的復發率約為10%~15%。與前循環梗死相比,後循環梗死患病率高、預後不良,且椎基底動脈血管成形術和支架置入術圍手術期風險高。雖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血流動力學減低與VB狹窄和/或閉塞導致的卒中相關,但尚無直接數據支持。
  • ...你需要|腦幹卒中|幹活|基礎|症候群|腦橋|腦幹|梗死|缺失|-健康界
    基底動脈及其主要分支因血栓或者栓塞而導致的閉塞可以導致腦橋,中腦和小腦的缺血。起源於基底動脈的小穿通動脈的閉塞可以導致腔隙症候群。在後循環中可同時出現多部位的梗死。腦幹卒中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脂血症,吸菸,有腦幹梗死的家族史,肥胖以及口服避孕藥等。延髓梗死(MI)延髓梗死佔缺血性腦幹卒中的7%。
  • 1例「閉鎖症候群」,病變卻不在腦橋
    閉鎖症候群(locked-in syndrome)又稱去傳出狀態,系腦橋基底部病變所致,多為基底動脈腦橋分支雙側閉塞,表現為四肢癱瘓,只能以眼球上下示意與周圍的環境建立聯繫。近期遇1例病人,臨床表現閉鎖症候群病,病變卻不在腦橋,而且神經影像很經典。病例回顧患者,男,62歲,因「頭暈、言語不清進行性加重1d餘」入院。
  • 基底動脈常見變異
    、顳葉的基底面及丘腦等。椎-基底動脈在小腦和腦橋的分支,供應小腦和腦橋的血液。基底動脈分支如下:①小腦下前動脈,分布於小腦下前部;②小腦上動脈,分布於小腦上部;③腦橋動脈,分布於腦橋;④迷路動脈,發自基底動脈或小腦下前動脈,入內耳門,分布於內耳;⑤大腦後動脈,繞大腦腳向背側走行,其皮質支主要分布於顳葉下面、枕葉內側面以及這兩葉上外側面的邊緣部,中央支起自根部,
  • 中文解讀 | 後循環卒中機制研究:聚焦孤立性症狀性基底動脈狹窄
    結論顯示ISBAS最常見的卒中機制為動脈-動脈栓塞,基底動脈中段位置、狹窄≥80%以及不良的側支循環是導致其預後惡化的重要因素。二、研究方法作者篩選愛荷華大學醫院及其診所2001至2018年間由基底動脈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導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患者,納入基底動脈狹窄率≥50%並排除有顯著椎動脈或大腦後動脈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狹窄率≥50%)。
  • 脈絡膜前動脈解剖和功能
    (脈絡膜前動脈和脈絡膜後外動脈)通常情況下,AChA本身的閉塞不能導致其供血區的梗死,只有當AChA的終末閉塞且側枝循環不良時,才發生該區域的梗死。內囊缺血損傷後出現典型的對側肢體偏癱、偏身感覺缺失、同向偏盲,即所謂的「AChA症候群」。
  • 一文掌握:腦穿支動脈病診治策略
    腦內主要穿支動脈 腦內主要穿支動脈包括:豆紋動脈、脈絡膜前動脈、Huebner返動脈、丘腦結節動脈、丘腦膝狀體動脈、丘腦穿通動脈、脈絡膜後動脈、基底動脈旁正中支。 4 BAD病理 Miller Fisher對11例豆紋動脈供血區及Caplan對3例基底動脈旁正中支BAD患者屍檢,發現其主要病理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微夾層、斑塊內出血、血小板以及血小板與纖維蛋白複合物(白色血栓)。
  • 卒中CTA裡藏的陷阱,這篇文章教你迴避
    動脈假性閉塞在CTA中,如果特定血管的血流較慢,則在完成掃描時,很可能將其誤認為血管閉塞。有時,近端頸內動脈的嚴重狹窄可以使得血流足夠緩慢,從而在CTA上產生假性閉塞的影像,主要是由於頸動脈末端的栓子,或重度狹窄引起的所謂縱列式病變引起。
  • 慢性頸內動脈閉塞的研究與治療進展
    ICACTO可以在沒有臨床症狀的情況下保持穩定狀態;閉塞的ICA被認為是「安全動脈」,它幾乎不會引起任何症狀。缺血事件的發生率較低,約為每年2%~8%;②在側支代償不夠的情況下,CVR受影響。ICACTO可能導致腦組織閉塞側出現新的持續性低灌注性梗塞(多見於大腦中動脈)。
  • 【從解剖到臨床】認識脈絡膜前動脈
    這是AChA和後交通動脈(Pcom)鑑別的一個要點,Pcom是指向小腦幕頂端。成人裡,「脈絡叢染色」是幫助我們辨別AChA的一個徵象。▎特點2:相對固定的出發點前面一篇筆記裡提到,在胚胎早期,大腦的血管都來源於頸內動脈。
  • JNIS中文版丨王峰教授導讀:直接抽吸VS支架取栓治療急性基底動脈閉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符合要求的文獻條件:所要收集的數據包括:流行病學、病變位置、病因、基線NIHSS、基線ASPECTS評分、應用靜脈溶栓的數量、發病到股動脈穿刺時間、所應用的具體器械類型、手術時間、良好再通情況(TICI 2b-3)、完全再通情況(TICI 3)、補救措施、90天良好預後比例(mRS 0-2)
  • 多圖秒殺脈絡膜前動脈
    在較低等生物如兩棲類、哺乳類動物中,脈絡膜前動脈供應了大腦後半球,甚至現在大腦後動脈的部分區域,因為此時,後循環還沒有供應到腦的幕上部分。直到大腦的進化,血液供應需求不斷增加,基底動脈供應了大腦後動脈,脈絡膜前動脈對大腦後半球的血供才有所減少。人類胚胎的發育也是非常類似,在胚胎前五周的「choroidal」階段,頸動脈系統供應了幾乎整個大腦,此時脈絡膜前動脈供應區非常廣泛。
  • 前循環出現這種「串聯閉塞」,90%以上醫生沒見過
    原創 袁振華 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關於急性缺血性卒中副大腦中動脈串聯閉塞的一點心得。由大腦中動脈(MCA)M1段閉塞所致的前循環缺血性卒中在臨床上十分常見。然而,你們見過副大腦中動脈(AMCA)雙支閉塞嗎?
  • 鎖骨下動脈狹窄及閉塞的介入治療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個全身性疾病,高血壓及冠心病人常合併外周動脈血管的狹窄及閉塞,但臨床症狀常不明顯,對患者的遠期預後往往產生嚴重影響。其中,鎖骨下動脈狹窄及閉塞就是一個現今非常重要的臨床問題。
  • 腦幹「4」法則,幫你輕鬆實現腦幹定位診斷
    初入神經科的臨床小白們為了腦幹定位想必都被各種繞口的腦幹症候群折磨過......翻開書本「大腦腳症候群」「紅核症候群」「腦橋基底內側症候群」「延髓背外側症候群」,合上書本就變成了「延髓什麼徵?」「什麼基底什麼徵?」,下面我們介紹一個腦幹「4」法則,讓你輕鬆讀懂腦幹解剖,快速大致定位不用愁。
  • 從《潛水鐘與蝴蝶》來了解閉鎖症候群
    有位讀者朋友看了昨天的文章,在微信裡問我:管家,感覺重症肌無力和閉鎖症候群還有點像,這兩個病算不算一個譜系的?管家就喜歡給我出題的小夥伴,能夠激勵我不斷學習新知識。接下來,開始今天的話題。1.先來看什麼是閉鎖症候群閉鎖症候群又稱閉鎖症候群,主要見於腦幹的血管病變,多為基底動脈腦橋分支雙側閉塞,導致腦橋基底部雙側梗塞所致。臨床上病人常有以下表現:閉鎖症候群目前沒有標準的治療方法,也沒有可以完全治癒的方法。電極刺激肌肉反射可用來幫助患者恢復一些肌肉功能,其他的治療方法往往都只是對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