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IS中文版丨王峰教授導讀:直接抽吸VS支架取栓治療急性基底動脈閉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2021-02-23 卒中視界

本研究的開展遵照PRISMA聲明條款。通過Pubmed,Embase及Cochrane資料庫檢索2018年11月1日之前的文獻,關鍵詞包括'basilar artery occlusion'或'posterior circulation stroke'、及'aspiration'與'stent'。

由兩名獨立的研究者(GY,GL)分析所獲得的文獻。

符合要求的文獻條件:

所要收集的數據包括:

流行病學、病變位置、病因、基線NIHSS、基線ASPECTS評分、應用靜脈溶栓的數量、發病到股動脈穿刺時間、所應用的具體器械類型、手術時間、良好再通情況(TICI 2b-3)、完全再通情況(TICI 3)、補救措施、90天良好預後比例(mRS 0-2)、新發遠端栓塞、所有的出血性轉化及90天的死亡率。

不一致的地方通過協商或通過高級研究者裁定解決(DW)。偏倚分析風險評估應用Newcastle-Ottawa評分。

在數據分析方面,分類資料計算OR值,連續資料計算平均差。應用隨機效應模型來匯集數據。發表偏倚用倒漏鬥型圖或Begg測試來評估。研究之間的不均質性通過計算Q統計量及I2 評估。所有的統計分析應用Review  Manager(V.5.3)及Stata(V.12.0)軟體。

在搜索到的50篇文獻中,共有5篇入選。基線資料見表1,森林圖見圖2,主要結果的匯集數據見表2。共476例急性基底動脈閉塞患者(男患291例,女患185例)。193例(40.5%)應用直接抽吸技術,283例(59.5%)應用支架取栓技術。平均年齡範圍(63-71歲),平均的發病至股動脈穿刺時間(283.5-562.0 min)。平均的初始NIHSS(17-23.8),平均的ASPECTS 7。靜脈橋接治療比例30.7-45.2%。成功再通率77.8-93.5%。應用補救措施比例 14%-22%,平均手術時間40-78.9min。90天良好預後比例35-44.8%。新發遠端栓塞11%-15.2%。任何出血性轉化發生率15.7%-42.4%。住院期間死亡率22.6%-30%,90天死亡率16-42%。

成功再通率方面,匯集數據分析顯示:(圖2A),直接抽吸技術較支架取栓技術有更高的成功再通率(OR 2.0,95% CI 1.1-3.5;P=0.02)。

完全再通率方面,匯集數據分析顯示(圖2B),兩者數據無統計學差異,但直接抽吸技術有更好的趨勢(OR 2.38,95% CI 0.92-6.13;P=0.07)。

90天良好臨床預後方面,匯集數據分析顯示(圖2C),兩者之間無統計學差異(OR 0.93,95% CI 0.62-1.38;P=0.71)。

手術時間方面,匯集數據分析顯示(圖2D)直接抽吸技術較支架技術有更短的手術時間(MD=-27.6,,95% CI -51- -4.3,P=0.02)。

補救措施方面,匯集數據分析顯示(圖2E),兩組的應用比例無明顯統計學差別(OR 1.51,95% CI 0.42-5.45;P=0.53)。

所有出血性轉化發生率方面,匯集數據分析顯示(圖2F),直接抽吸技術組有較低的出血性轉化發生率,但兩者之間無明顯統計學差異(OR 0.74,95% CI 0.31-1.73;P=0.48)。

遠端新發栓塞率方面,匯集數據分析顯示(圖2G),直接抽吸技術組有明顯較低的新發栓塞比率(OR 0.2,95% CI 0.05-0.83;P=0.03)。

90天死亡率方面,匯集數據分析顯示(圖2H)兩者之間無明顯差異(OR 1.06, 95% CI 0.63-1.79;P=0.83)。

相關焦點

  • JNIS中文版丨史樹貴教授導讀:取栓治療兒童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像學評估標準
    本研究分析了12例有伴大血管閉塞的兒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人口學資料、臨床特點和影像學數據,以及是否進行取栓術的臨床結局,試圖確定採取取栓術治療伴大血管閉塞的兒童缺血性卒中患者是最佳選擇標準。對18歲以下有急性缺血性卒中臨床症狀且伴有大血管閉塞的患者進行了回顧性隊列研究。人口學、臨床和影像學數據來源於2008-2018年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卒中資料庫。
  • 前循環出現這種「串聯閉塞」,90%以上醫生沒見過
    圖1E.再次取栓後,右側頸內動脈造影顯示右側兩個大腦中動脈均再通圖1F.球囊血管成形術後,右頸總動脈造影顯示伴有少量殘餘血栓的右頸動脈球顯著開放由於存在源於後循環的良好側支供應,且在X-PER CT上可見右側基底節區少量出血,故急性期未行支架置入術。
  • 神經介入之機械取栓行業研究|醫療器械|取栓|機械|神經|支架|血栓|...
    4、機械取栓的分類機械取栓分為取栓支架、直接抽吸取栓兩種。支架取栓,目前最常規的方式,需要通過微導管接近於血栓25px處,然後通過微導管引入支架取栓器械,進行取栓;抽吸取栓,主要工具為抽吸導管或再灌注導管,利用負壓抽吸原理通過抽吸導管或再灌注導管達到血栓閉塞的血管近端,將血栓吸出。抽吸取栓被認為是機械取栓的未來趨勢。
  • [CSC2018]劉新峰: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血管再通治療
    ≥6分⑥股動脈穿刺能在發病6h內實施➤ 發病6-16小時以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原因是前循環大血管閉塞,且符合DAWN和DEFUSE 3標準,推薦實施血管內再通治療。(I,A;新增)➤ 發病6-24小時以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原因是前循環大血管閉塞,且符合DAWN標準,實施血管內再通治療是合理的。
  • [ISS2018]朱武生: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療新進展_缺血性卒中_靜脈...
    多模式橋接治療策略包括:①靜脈溶栓+動脈溶栓;②靜脈溶栓+機械取栓;③靜脈溶栓+球囊成形;④靜脈溶栓+支架置入。2.卒中取栓時間窗擴展的研究(1)DAWN研究DAWN研究是一項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分組、開放標籤、盲法評價結局的研究,旨在評價卒中發生後6-24小時內行血管內血栓切除術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ESO-WSO 2020丨中國聲音:DIRECT-MT研究結果發布——直接機械取栓,卒中治療新的裡程碑
    研究背景2015年,顱內大動脈閉塞導致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取得革命性突破。以MR CLEAN為代表的五項RCT研究證實,對於前循環大動脈閉塞的患者,在靜脈溶栓的基礎上進行動脈取栓,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結局,降低致殘率。
  • 基底動脈閉塞症候群 你不可不知的七大要點
    基底動脈閉塞(BAO)是一種潛在的致命性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生診斷和治療該病面臨很大挑戰,其約佔所有缺血性卒中的 1%-4%。
  • 研究生園地|血流動力學對症狀性動脈粥樣硬化性椎基底閉塞性卒中...
    >研究背景後循環卒中佔所有缺血性卒中的30%,動脈粥樣硬化性椎基底動脈(vertebrobasilar, VB)閉塞性疾病是重要的病因,約佔後循環卒中的三分之一儘管進行了藥物治療,症狀性椎基底動脈粥樣硬化仍存在卒中復發的高風險,2年內的復發率約為10%~15%。與前循環梗死相比,後循環梗死患病率高、預後不良,且椎基底動脈血管成形術和支架置入術圍手術期風險高。雖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血流動力學減低與VB狹窄和/或閉塞導致的卒中相關,但尚無直接數據支持。
  • 慢性頸內動脈閉塞的研究與治療進展
    一部分ICA閉塞是慢性的,但如何定義慢性ICA閉塞尚不明確,以往研究以臨床和影像學資料將病程持續超過4周的閉塞稱為慢性ICA閉塞。計算機斷層掃描血管造影(CTA)可以區分慢性閉塞與急性閉塞,急性ICA閉塞在CTA表現為「頸動脈環徵」(ICA中存在低密度和/或頸動脈壁內形成對比)。
  • 中文解讀 | 後循環卒中機制研究:聚焦孤立性症狀性基底動脈狹窄
    目前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是後循環卒中的主要原因1,對於影響後循環的瀰漫性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已有眾多研究和報導。隨著新的血管內治療技術和設備的出現,針對後循環的治療有了更多的選擇和突破,迫切需要對後循環特別是基底動脈(basilar artery, BA)狹窄的發病機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2。
  • 急性腦血栓,取栓最佳時間是6小時內!
    腦血栓急性期取栓治療,已成為挽救急性腦血栓患者生命、最大程度降低殘疾的最有效方法。 下面是我院急診抽取急性基底動脈閉塞、基底動脈系統血栓的實例。 下圖,取栓成功後基底動脈系統動脈走行,正常分支全部顯現。
  • 鎖骨下動脈狹窄及閉塞的介入治療
    近年來,其治療方面的進展主要體現在介入治療領域,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介入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明顯高於傳統的外科治療。 一、鎖骨下動脈狹窄及閉塞的檢出 1、體格檢查 詳盡的體格檢查非常重要。如患者出現無力、麻木、肢體發涼等上肢缺血症狀,或出現頭暈、眩暈等椎基底動脈缺血症狀,應引起注意。
  • [CINS2015]高連波: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美指南解讀
    然而,靜脈溶栓治療在血管再通方面面臨一些遺憾:時間窗「單純」而「嚴格」,從中獲益的患者<3%;靜脈溶栓後3~6月死亡率未明顯降低,仍高達17.9%,2/3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殘疾;大血管閉塞/病情嚴重者效果差,大血管閉塞再通率僅13~18%。
  • 急性大血管閉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9年修訂版...
    發病超過6 h的患者,應利用腦灌注成像技術,以篩選合適的患者進行血管內治療。 ➤ 頸內動脈(ICA)和近端大腦中動脈(MCA)M1段的急性閉塞患者採用血管內治療獲益明確,其他大血管閉塞行血管內治療可能獲益。
  • 德州市中醫院成功完成首例顱內動脈支架植入術
    經過門診的檢查,以腦血管病、急性腦梗死、高血壓病收入腦病科進行系統治療。時間就是大腦,疾病就是命令,到院後正趕上夜班醫生副主任醫師李元民交接班,查看患者情況後發現患者意識模糊,煩躁不安,右側肢體行動能力基本喪失,不能獨立行走。
  • JNIS中文版丨許璟教授導讀:單獨大腦後動脈閉塞取栓治療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 【醫心編譯】DES用於外周動脈疾病患者結果良好
    2015年美國血管介入治療進展年會(VIVA)上公布的一項日本試驗結果顯示,藥物洗脫支架(DES)可使淺股動脈病變患者獲益。
  • 【健康你我·原裝生活】揪出腸繫膜上動脈狹窄的「肇事者」!
    臨床症狀 慢性腸繫膜上動脈狹窄患者,因動脈狹窄不能滿足腸道因運動、分泌和吸收等代謝需求的血流量,進而導致慢性發作性或持續的腸道低灌注,表現為反覆發生與進食有關的疼痛、害怕進食、體重下降、腹部血管雜音等。急性腸繫膜上動脈閉塞表現為突發的劇烈腹痛,伴頻繁嘔吐、腹瀉和血便,以及漸行性出現腸麻痺梗阻和腹膜刺激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