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的開展遵照PRISMA聲明條款。通過Pubmed,Embase及Cochrane資料庫檢索2018年11月1日之前的文獻,關鍵詞包括'basilar artery occlusion'或'posterior circulation stroke'、及'aspiration'與'stent'。
由兩名獨立的研究者(GY,GL)分析所獲得的文獻。
符合要求的文獻條件:
所要收集的數據包括:
流行病學、病變位置、病因、基線NIHSS、基線ASPECTS評分、應用靜脈溶栓的數量、發病到股動脈穿刺時間、所應用的具體器械類型、手術時間、良好再通情況(TICI 2b-3)、完全再通情況(TICI 3)、補救措施、90天良好預後比例(mRS 0-2)、新發遠端栓塞、所有的出血性轉化及90天的死亡率。
不一致的地方通過協商或通過高級研究者裁定解決(DW)。偏倚分析風險評估應用Newcastle-Ottawa評分。
在數據分析方面,分類資料計算OR值,連續資料計算平均差。應用隨機效應模型來匯集數據。發表偏倚用倒漏鬥型圖或Begg測試來評估。研究之間的不均質性通過計算Q統計量及I2 評估。所有的統計分析應用Review Manager(V.5.3)及Stata(V.12.0)軟體。
在搜索到的50篇文獻中,共有5篇入選。基線資料見表1,森林圖見圖2,主要結果的匯集數據見表2。共476例急性基底動脈閉塞患者(男患291例,女患185例)。193例(40.5%)應用直接抽吸技術,283例(59.5%)應用支架取栓技術。平均年齡範圍(63-71歲),平均的發病至股動脈穿刺時間(283.5-562.0 min)。平均的初始NIHSS(17-23.8),平均的ASPECTS 7。靜脈橋接治療比例30.7-45.2%。成功再通率77.8-93.5%。應用補救措施比例 14%-22%,平均手術時間40-78.9min。90天良好預後比例35-44.8%。新發遠端栓塞11%-15.2%。任何出血性轉化發生率15.7%-42.4%。住院期間死亡率22.6%-30%,90天死亡率16-42%。
成功再通率方面,匯集數據分析顯示:(圖2A),直接抽吸技術較支架取栓技術有更高的成功再通率(OR 2.0,95% CI 1.1-3.5;P=0.02)。
完全再通率方面,匯集數據分析顯示(圖2B),兩者數據無統計學差異,但直接抽吸技術有更好的趨勢(OR 2.38,95% CI 0.92-6.13;P=0.07)。
90天良好臨床預後方面,匯集數據分析顯示(圖2C),兩者之間無統計學差異(OR 0.93,95% CI 0.62-1.38;P=0.71)。
手術時間方面,匯集數據分析顯示(圖2D)直接抽吸技術較支架技術有更短的手術時間(MD=-27.6,,95% CI -51- -4.3,P=0.02)。
補救措施方面,匯集數據分析顯示(圖2E),兩組的應用比例無明顯統計學差別(OR 1.51,95% CI 0.42-5.45;P=0.53)。
所有出血性轉化發生率方面,匯集數據分析顯示(圖2F),直接抽吸技術組有較低的出血性轉化發生率,但兩者之間無明顯統計學差異(OR 0.74,95% CI 0.31-1.73;P=0.48)。
遠端新發栓塞率方面,匯集數據分析顯示(圖2G),直接抽吸技術組有明顯較低的新發栓塞比率(OR 0.2,95% CI 0.05-0.83;P=0.03)。
90天死亡率方面,匯集數據分析顯示(圖2H)兩者之間無明顯差異(OR 1.06, 95% CI 0.63-1.79;P=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