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IS中文版丨許璟教授導讀:單獨大腦後動脈閉塞取栓治療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2021-02-19 卒中視界

DOI 10.1136/neurintsurg-2020-016059

Contributors LM, HL, and CPS made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ception and design of the work. Data acquisition was performed by CPS, LM, and HL. HL and LM performed the data analys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data was done by JF, PP, AK, MP, GB, HK, LM, CK, SMPP, MW and RC. LM drafted the manuscript and all of the other authors revised it critically for important intellectual content. All authors approved the final version to be published. They agree to be accountable for all aspects of the work in ensuring that questions related to the accuracy or integrity of any part of the manuscript are appropriately investigated and resolved.

Funding The authors have not declared a specific grant for this research from any funding agency in the public, commercial or not-for-profit sectors.

Competing interests JF: Consultant for Acandis, Boehringer Ingelheim, Codman, Microvention, Sequent, Stryker. Speaker for Bayer Healthcare, Bracco, Covidien/ev3, Penumbra, Philips, Siemens. Grants from Bundesministeriums für Wirtschaft und Energie (BMWi), 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BMBF),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DFG), European Union (EU), Covidien, Stryker (THRILL study), Microvention (ERASER study), Philips. PP: Consultant for Penumbra. RC: Consultant and/or proctor for BALT, Stryker, Microvention, Rapid Medical, Siemens Medical Systems. CPS: Consultant and/or proctor for Acandis, Balt, and Rapid Medical.

Patient consent for publication Not required.

Ethics approval Anonymized data were recorded in accordance with ethical review board approval and no informed consent was necessary after review (Ethics Committee of the Chamber of Physicians, Hamburg, Germany)

Provenance and peer review Not commissioned; externally peer reviewed.

Data availabilitystatement Data supporting the findings are available upon reasonable request from any qualified investigator for the purposes of replicating procedures and results, after clearance by the ethics committee.

相關焦點

  • JNIS中文版丨王峰教授導讀:直接抽吸VS支架取栓治療急性基底動脈閉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符合要求的文獻條件:所要收集的數據包括:流行病學、病變位置、病因、基線NIHSS、基線ASPECTS評分、應用靜脈溶栓的數量、發病到股動脈穿刺時間、所應用的具體器械類型、手術時間、良好再通情況(TICI 2b-3)、完全再通情況(TICI 3)、補救措施、90天良好預後比例(mRS 0-2)
  • JNIS中文版丨史樹貴教授導讀:取栓治療兒童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像學評估標準
    由於缺乏識別經驗和急診影像學資料,兒童卒中患者常常不能在4.5h或6h內明確診斷。經過篩選的成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在24h內行機械取栓術仍可獲益,這對那些經常被延遲診斷的兒童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療帶來了啟示。但是目前還沒有隨機試驗來確定兒童缺血性卒中時進行取栓的最佳選擇標準。
  • 慢性頸內動脈閉塞的研究與治療進展
    儘管如此,關於ICACTO的治療方法仍具有爭議。因此,本報告回顧了2017年12月6日之前發布的可用文獻。查閱PubMed和Web of Science資料庫中「頸內動脈慢性閉塞」的相關研究和報導,經篩選後進行複習。本文旨在回顧文獻並根據現有文獻和個人經驗總結目前對ICACTO的理解。
  • 前循環出現這種「串聯閉塞」,90%以上醫生沒見過
    圖1A.右側兩個大腦中動脈的閉塞殘端,條形箭頭所示為閉塞的上肢殘端,三角形箭頭所示為閉塞的下肢殘端▎治療:籤署知情同意後,患者擬採用三軸入路血栓抽吸術。取右側股動脈入路,將6F神經鞘Neuron 088Max置入右側頸總動脈(CCA),恰好位於右側頸動脈球部動脈夾層的近端。
  • ESO-WSO 2020丨中國聲音:DIRECT-MT研究結果發布——直接機械取栓,卒中治療新的裡程碑
    研究背景2015年,顱內大動脈閉塞導致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取得革命性突破。以MR CLEAN為代表的五項RCT研究證實,對於前循環大動脈閉塞的患者,在靜脈溶栓的基礎上進行動脈取栓,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結局,降低致殘率。
  • [CSC2018]劉新峰: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血管再通治療
    ≥6分⑥股動脈穿刺能在發病6h內實施➤ 發病6-16小時以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原因是前循環大血管閉塞,且符合DAWN和DEFUSE 3標準,推薦實施血管內再通治療。(IIa,B-R;新增)DAWN研究DAWN研究是一項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分組、開放標籤、盲法評價結局的研究,旨在評價卒中發生後6-24小時內行血管內血栓切除術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ISS2018]朱武生: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療新進展_缺血性卒中_靜脈...
    結果顯示,與阿替普酶0.9mg/kg相比,替奈普酶0.25mg/kg靜脈溶栓可以帶來初始血管造影時更多的再灌注,並且安全性與阿替普酶相當。替奈普酶開通血管閉塞優於阿替普酶,只需單次給藥不需要靜脈持續滴注,便於溶栓後轉運。此外,替奈普酶單次用藥價格比阿替普酶便宜1/3。
  • 德州市中醫院成功完成首例顱內動脈支架植入術
    經過門診的檢查,以腦血管病、急性腦梗死、高血壓病收入腦病科進行系統治療。時間就是大腦,疾病就是命令,到院後正趕上夜班醫生副主任醫師李元民交接班,查看患者情況後發現患者意識模糊,煩躁不安,右側肢體行動能力基本喪失,不能獨立行走。
  • 一文掌握:腦穿支動脈病診治策略
    腦穿支動脈病如何診治? 穿支動脈病,即發生在穿支動脈區的病變,多指穿支動脈梗死。那麼穿支動脈梗死及大動脈型梗死與腔隙性梗死有什麼區別呢,關於它的診斷和治療又有什麼新的進展?
  • 鎖骨下動脈狹窄及閉塞的介入治療
    近年來,其治療方面的進展主要體現在介入治療領域,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介入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明顯高於傳統的外科治療。 一、鎖骨下動脈狹窄及閉塞的檢出 1、體格檢查 詳盡的體格檢查非常重要。如患者出現無力、麻木、肢體發涼等上肢缺血症狀,或出現頭暈、眩暈等椎基底動脈缺血症狀,應引起注意。
  • 基底動脈閉塞症候群 你不可不知的七大要點
    基底動脈閉塞(BAO)是一種潛在的致命性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生診斷和治療該病面臨很大挑戰,其約佔所有缺血性卒中的 1%-4%。
  • 研究生園地|血流動力學對症狀性動脈粥樣硬化性椎基底閉塞性卒中...
    >研究背景後循環卒中佔所有缺血性卒中的30%,動脈粥樣硬化性椎基底動脈(vertebrobasilar, VB)閉塞性疾病是重要的病因,約佔後循環卒中的三分之一儘管進行了藥物治療,症狀性椎基底動脈粥樣硬化仍存在卒中復發的高風險,2年內的復發率約為10%~15%。與前循環梗死相比,後循環梗死患病率高、預後不良,且椎基底動脈血管成形術和支架置入術圍手術期風險高。雖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血流動力學減低與VB狹窄和/或閉塞導致的卒中相關,但尚無直接數據支持。
  • 中文解讀 | 後循環卒中機制研究:聚焦孤立性症狀性基底動脈狹窄
    目前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是後循環卒中的主要原因1,對於影響後循環的瀰漫性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已有眾多研究和報導。隨著新的血管內治療技術和設備的出現,針對後循環的治療有了更多的選擇和突破,迫切需要對後循環特別是基底動脈(basilar artery, BA)狹窄的發病機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2。
  • 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張猛教授卒中救治團隊:給大腦「冰敷降溫」挽救大...
    經過多年探索,我們嘗試在對大核心梗死患者取栓後,立刻對患者腦部進行低溫處理,既有效地防止了全身低溫帶來的副作用,又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大腦,目前患者意識清晰,能自己進食和正常交流。」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大坪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張猛說。目前,世界範圍內尚無此類治療報導。
  • JNIS中文版丨史樹貴教授導讀:基底動脈系統串聯閉塞血管內治療的技術要點和療效
  • [CINS2015]高連波: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美指南解讀
    然而,靜脈溶栓治療在血管再通方面面臨一些遺憾:時間窗「單純」而「嚴格」,從中獲益的患者<3%;靜脈溶栓後3~6月死亡率未明顯降低,仍高達17.9%,2/3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殘疾;大血管閉塞/病情嚴重者效果差,大血管閉塞再通率僅13~18%。
  • 廣美教授一周兩次大中風,一個治療救了他
    就在大家長舒一口氣時,4月30日,李教授的右側腦血管又堵了,情況更不樂觀,從心臟掉下來的血栓將腦血管堵了個嚴嚴實實!又是取栓救了他的性命。第二個想不到,就是取栓治療卒中竟能這麼成功。美術教授兩次大中風後康復期的畫,當然無法與病前相比,但與死裡逃生一樣,能拾筆再畫對於他而言已經是奇蹟。
  • JNIS中文版丨李永利教授導讀:重複機械取栓治療短期大血管再閉塞——多中心研究及系統評價
  • 打通大腦生命線 綿陽市中心醫院成功開展慢性頸動脈閉塞再通複合手術
    近日,四川省綿陽市中心醫院為一名患者成功實施右側無名動脈+頸動脈閉塞再通複合手術,目前患者恢復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