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IS中文版丨史樹貴教授導讀:基底動脈系統串聯閉塞血管內治療的技術要點和療效

2021-02-12 卒中視界

DOI 10.1136/neurintsurg-2019-014825

Acknowledgements We thank Susan Kaplan for editorial assistance and Anja Giger for the illustrations.

Contributors EIP: Author of the main manuscript. TD: Correction of the manuscript, diagnostic workup, image editing. JK: Correction of the manuscript, statistical evaluation. FZ: Correction of the manuscript, involved in the treatment. PJM:

Correction of the manuscript, involved in the treatment. SJ: Provided clinical data,clinical evaluation. UF: Operator of the stroke database, acute clinical evaluation.MA: Operator of the stroke database, clinical evaluation. SB: Data processing and

statistical input. MRH: Data processing and statistical input. JG: Study concept. PM:Senior author; study concept.

Funding The authors have not declared a specific grant for this research from any funding agency in the public, commercial or not-for-profit sectors.

Competing interests None declared.

Patient consent for publication Not required.

Provenance and peer review Not commissioned; externally peer reviewed.

相關焦點

  • JNIS中文版丨史樹貴教授導讀:取栓治療兒童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像學評估標準
    由於缺乏識別經驗和急診影像學資料,兒童卒中患者常常不能在4.5h或6h內明確診斷。經過篩選的成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在24h內行機械取栓術仍可獲益,這對那些經常被延遲診斷的兒童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療帶來了啟示。但是目前還沒有隨機試驗來確定兒童缺血性卒中時進行取栓的最佳選擇標準。
  • 基底動脈閉塞症候群 你不可不知的七大要點
    基底動脈閉塞(BAO)是一種潛在的致命性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生診斷和治療該病面臨很大挑戰,其約佔所有缺血性卒中的 1%-4%。
  • JNIS中文版丨王峰教授導讀:直接抽吸VS支架取栓治療急性基底動脈閉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符合要求的文獻條件:所要收集的數據包括:流行病學、病變位置、病因、基線NIHSS、基線ASPECTS評分、應用靜脈溶栓的數量、發病到股動脈穿刺時間、所應用的具體器械類型、手術時間、良好再通情況(TICI 2b-3)、完全再通情況(TICI 3)、補救措施、90天良好預後比例(mRS 0-2)
  • 前循環出現這種「串聯閉塞」,90%以上醫生沒見過
    頭顱CT平掃未發現右側大腦中動脈分布區片狀低密度影,阿爾伯塔省腦卒中計劃早期CT缺血評分(ASPECTS)為7分。頭頸血管CTA成像顯示右側頸動脈球部動脈夾層和右側AMCA的串聯閉塞,僅存雙支動脈的近端殘端 (圖1A)。
  • 研究生園地|血流動力學對症狀性動脈粥樣硬化性椎基底閉塞性卒中...
    儘管進行了藥物治療,症狀性椎基底動脈粥樣硬化仍存在卒中復發的高風險,2年內的復發率約為10%~15%。與前循環梗死相比,後循環梗死患病率高、預後不良,且椎基底動脈血管成形術和支架置入術圍手術期風險高。雖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血流動力學減低與VB狹窄和/或閉塞導致的卒中相關,但尚無直接數據支持。
  • 中文解讀 | 後循環卒中機制研究:聚焦孤立性症狀性基底動脈狹窄
    目前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是後循環卒中的主要原因1,對於影響後循環的瀰漫性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已有眾多研究和報導。隨著新的血管內治療技術和設備的出現,針對後循環的治療有了更多的選擇和突破,迫切需要對後循環特別是基底動脈(basilar artery, BA)狹窄的發病機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2。
  • 慢性頸內動脈閉塞的研究與治療進展
    由於這些技術相對不成熟,因此幹預的風險通常大於收益,療效不理想。近年來技術的發展和複合手術的出現為治療ICACTO提供了新的選擇,並且成功率逐漸提高。 儘管如此,關於ICACTO的治療方法仍具有爭議。因此,本報告回顧了2017年12月6日之前發布的可用文獻。
  • JNIS中文版丨史樹貴教授導讀:機械取栓術對基底動脈閉塞的療效、轉歸和無效再通——與前循環比較
  • 鎖骨下動脈狹窄及閉塞的介入治療
    近年來,其治療方面的進展主要體現在介入治療領域,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介入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明顯高於傳統的外科治療。 一、鎖骨下動脈狹窄及閉塞的檢出 1、體格檢查 詳盡的體格檢查非常重要。如患者出現無力、麻木、肢體發涼等上肢缺血症狀,或出現頭暈、眩暈等椎基底動脈缺血症狀,應引起注意。
  • 急性大血管閉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9年修訂版...
    目前,我國各地區醫療條件和水平差異較大,AIS-LVO的血管內治療開展情況參差不齊,治療效果同質性差,為進一步規範血管內治療的操作流程,專家組總結了國內外近年來的研究結果,圍繞影響臨床預後的4個主要方面(快速診治流程、適宜患者選擇、成功血管再通、規範術後管理),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對2017年《急性大血管閉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國專家共識》進行相關內容的更新。
  • 一文掌握:腦穿支動脈病診治策略
    腦內主要穿支動脈 腦內主要穿支動脈包括:豆紋動脈、脈絡膜前動脈、Huebner返動脈、丘腦結節動脈、丘腦膝狀體動脈、丘腦穿通動脈、脈絡膜後動脈、基底動脈旁正中支。 丘腦膝狀體動脈(大腦後動脈的分支):丘腦枕、內外側膝狀體、內囊後肢、腹後外側核、腹後內側核等。 脈絡膜後動脈(大腦後動脈):外側膝狀體、丘腦枕、丘腦內側核、僵核等。 腦橋旁正中動脈和短旋支(基底動脈的分支):橋核、皮質腦幹束、皮質脊髓束、內側丘系、腦橋小腦束、部分三叉及面神經等。
  • 比伐蘆定在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介入治療中應用的療效
    摘要目的:探討比伐蘆定在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CTO)病變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中應用的療效。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1)符合CTO病變診斷標準,冠狀動脈造影或CT血管成像示血管完全閉塞,閉塞血管直徑>2.5 mm,冠狀動脈造影示血流分級為TIMI 0級;存在側支循環;結合臨床資料判斷,相應冠狀動脈的閉塞時間>3個月。(2)單支冠狀動脈存在CTO病變,且其餘冠狀動脈不需要介入治療或已經完成血運重建。
  • 濰坊市中醫院斑塊旋切技術還原下肢血管自然腔道,讓血管更通暢!
    近日,濰坊市中醫院血管外科為一名下肢動脈慢性血栓、血管閉塞患者成功實施了Straub Rotarex旋吸輔助球囊擴張治療,成為濰坊市率先掌握該新技術單位之一,同時標誌著濰坊市中醫院下肢動脈缺血診療技術更加精準、更加全面。
  • 基底動脈常見變異
    椎-基底動脈在小腦和腦橋的分支,供應小腦和腦橋的血液。基底動脈分支如下:①小腦下前動脈,分布於小腦下前部;②小腦上動脈,分布於小腦上部;③腦橋動脈,分布於腦橋;④迷路動脈,發自基底動脈或小腦下前動脈,入內耳門,分布於內耳;⑤大腦後動脈,繞大腦腳向背側走行,其皮質支主要分布於顳葉下面、枕葉內側面以及這兩葉上外側面的邊緣部,中央支起自根部,
  • 69歲大爺中樞血管堵塞90% 3mm的血管內放支架救了一命
    四川在線記者 石小宏幾天前,69歲的張大爺在夜間上廁所的時候突然感到頭昏站不穩,送到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一檢查,他的椎動脈和基底動脈都出現90%的堵塞。要知道,這條血管可是人體的生命中樞,一旦完全堵塞那幾乎意味著死亡。
  • [CINS2015]高連波: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美指南解讀
    然而,靜脈溶栓治療在血管再通方面面臨一些遺憾:時間窗「單純」而「嚴格」,從中獲益的患者<3%;靜脈溶栓後3~6月死亡率未明顯降低,仍高達17.9%,2/3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殘疾;大血管閉塞/病情嚴重者效果差,大血管閉塞再通率僅13~18%。
  • [CSC2018]劉新峰: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血管再通治療
    ≥6分⑥股動脈穿刺能在發病6h內實施➤ 發病6-16小時以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原因是前循環大血管閉塞,且符合DAWN和DEFUSE 3標準,推薦實施血管內再通治療。(I,A;新增)➤ 發病6-24小時以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原因是前循環大血管閉塞,且符合DAWN標準,實施血管內再通治療是合理的。
  • 一附院完成我省首例藥物塗層支架(DES)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病例
    近日,一附院周圍血管科接診了一位慕名從陝北來就診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患者,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多年,近期出現嚴重的下肢間歇性跛行,並已經出現足部潰瘍。外院的CT血管成像顯示患者的病變主要位於膝關節以下三支動脈完全閉塞。查體患者的踝臂指數(ABI)只有0.4,屬嚴重下肢缺血,需要立即開通血管。
  • JNIS中文版丨史樹貴教授導讀:手術時間對血管內治療的AIS患者預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