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外急性缺血性卒中診治指南對大核心梗死人群的救治相對保守,但我們不想放棄任何一位患者。經過多年探索,我們嘗試在對大核心梗死患者取栓後,立刻對患者腦部進行低溫處理,既有效地防止了全身低溫帶來的副作用,又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大腦,目前患者意識清晰,能自己進食和正常交流。」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大坪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張猛說。目前,世界範圍內尚無此類治療報導。
任何一群人都不應該被放棄
5月22日晚9點左右,市民劉明華(化名)忽然出現意識不清,言語含混、左側口角歪斜,左側肢體不能活動。家人隨即將其送往當地醫院,並給予靜脈溶栓治療後,但症狀並無明顯緩解,當地醫院醫生建議劉明華轉入大坪醫院進行救治。
5月23日凌晨5點,大坪醫院神經內科接到患者,立刻開啟綠色通道,完善頭部影像檢查,遺憾的是頭顱CT平掃提示患者已經在短期內形成了相當大範圍的核心梗死,也就是不可逆的梗死灶,CTA檢查顯示患者右側頸內動脈、右側大腦中動脈梗死,這也是之前靜脈溶栓無效的原因。CTP上顯示除了大面積的核心梗死,患者還有相當一部分可挽救的半暗帶組織,如果不積極處理,65歲的劉明華極有可能會遺留重度殘疾甚至有生命危險,如果處理,可能在血管再通後出現嚴重再灌注損傷,導致嚴重的腦水腫或出血。怎麼辦?張猛教授及其團隊決定放手一搏。
早上5點35分,劉明華被送入手術室。
取栓後應該怎麼辦?
接下來的挑戰是,面對大面積腦梗死患者,怎樣搶救?「如果我們對大面積腦梗死的病人進行強行取栓,血管再通後,湧入的血液很可能將血管衝破,或者會在比不取栓更早的時間內出現嚴重的腦水腫,這樣救治就沒有意義了。」張猛說,救治的關鍵主要圍繞在取栓後該怎麼辦?
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張猛及其團隊研究發現,如果能對取栓後的「大腦」進行及時有效的「冰敷」不僅能減輕腦壞死細胞的水腫,還可以避免實施去骨瓣減壓手術。
給「大腦」降溫
那麼問題又來了,怎樣才能安全有效地為大腦「降溫」?據悉,目前臨床常規採取的降溫方式為全身低溫,可通過冰毯、或下腔靜脈放置低溫導管等方式誘導。但全身低溫的併發症較多,包括凝血功能障礙,心律失常,肺部感染等,且因寒戰等原因不易做到穩定的低溫效果。如果採取僅降低大腦溫度,同時保持全身其他部位於正常體溫的方法,則可能最大限度的避免上述併發症產生。
「2年前,我們有了這個設想,經過反覆論證,在神經內科主任王延江統籌安排及大力支持下,我們通過和心外科團隊合作,在患側頸總動脈留置導管,利用體外循環技術,對取栓後的大腦持續了20個小時的腦局部低溫治療,實現了對大核心梗死患者取栓後的大腦『冰敷』。」張猛說。
取栓聯合局部腦低溫治療,不僅要有完美的手術,同樣需要術後嚴密的監測以及細緻的護理。術後每半小時一次的瞳孔觀察,床旁的TCD、腦電圖監測、ACT測試,以及在連接著各種管路情況下,協助一個90公斤的患者定時翻身、排痰……終於,術後第7天,確定患者渡過水腫高峰期,減停鎮靜藥物,劉明華逐漸恢復了意識,並在術後2周成功脫機拔管,開始自己經口進食。昨天,術後第24天,劉明華正式出院,他很清晰地說:「感謝大坪醫院神經內科團隊救了我的命。」
(通訊員:王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