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救治「黃金3小時」 要靠標準化診療搶時間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腦卒中救治「黃金3小時」 要靠標準化診療搶時間

  本報記者 張佳星

  兩個「70%」,讓腦卒中(即中風)令人聞風喪膽:首次發病患者中存活率70%,存活患者中又有70%的致殘率。

  腦卒中是名副其實的「狠角色」,卻並不是難纏的角色,對於發病率較高的缺血性腦卒中來說,它不屬於疑難雜症,時間和規範治療是「良方」,黃金3—4.5小時內溶栓成功患者大多可恢復正常。

  「最近幾年我國通過卒中救治1小時圈的建設、臨床路徑規範化的建設,卒中醫療質量顯著改進,但挑戰仍存。」近日,中國卒中學會第五次年會召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教授王擁軍表示,「中國卒中醫療質量和可及性指數低,東西地域差異顯著,腦血管醫療質量存在『短板』。」

  《柳葉刀》評估國人終身卒中風險最高

  「在關於卒中風險研究的21個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區域中,東亞風險最高,其次為中歐和東歐。中國人群總體的終身卒中風險高達39.3%,在同項比較中居於全球首位。」王擁軍表示,2018年,《柳葉刀》評估了195個國家中25歲以上人群的卒中終生風險,中國人群風險居首。

  《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8》顯示,2005—2016年期間,中國腦卒中發病人群中年齡70歲以下的患者比例持續增加,腦卒中呈現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我國腦卒中40—74歲居民首次腦卒中標化發病率平均每年增長8.3%,40歲以上腦卒中患者2018年高達1242萬。首次發病之後的復發率也居高不下。據統計,首次腦卒中後1年的復發率高達17.1%。

  腦卒中又叫「腦血管意外」,是由於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的,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目前,許多醫院在急救上還是按照就急、就近、就家屬意願的原則轉運患者。

  事實上,如果按照醫院傳統的流程,掛號、診斷、劃價、繳費、取藥、手術……人們將永遠跑不贏腦卒中對大腦的損傷速度。這一速度一度被認為是每秒190萬個腦細胞的調令。因此,傳統的治療方式用於急性卒中患者,常常延誤寶貴的救治時間,結果有癱瘓的,更有不少死亡的。還有的醫院即使規模很大,但對中風救治不擅長,可能會在救治效果上大打折扣。

  醫學的進步正不斷拓寬著腦卒中救治的時間窗口。從3小時到3—4.5小時,再到6小時。在2018年,兩個關於機械取栓的臨床研究進一步將時間窗口從6小時突破至24小時。也就是說,腦卒中24小時內在醫院得到得當的救治,或許會被救治成功。醫療質量的控制和標準化是縮短時間的最有效路徑之一。

  臨床規範診療是關鍵

  「針對腦卒中的治療與防控,建立統一的診療質控標準尤為重要。」王擁軍介紹,衛健委相關文件指出,腦卒中早期篩查和規範診療專業性較強,要成立專門的臨床規範診療和醫療質量控制專家組。

  在工業生產中,質量控制意味著一致性和規模化。但在醫療領域則複雜得多,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不同時間的生命指徵又不同,如何來確定比「心肺復甦術」複雜數倍的卒中救治標準呢?

  2018年2月,美國心臟協會/美國卒中協會發布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管理指南,明確了美國對醫療質量的推薦。但證據來源於1個或多個設計比較好的非隨機對照試驗、觀察試驗或者註冊試驗,沒有標準的隨機對照試驗去支持醫療質量改進而改善預後。

  「國際上也一直在尋找這樣的幹預證據,直到2018年中國發表了第一個幹預研究。」王擁軍介紹,這一被稱為「金橋工程」的研究結果發表在JAMA雜誌上,是一項整群隨機對照研究。

  研究者中國卒中研究網絡的560家單位隨機選取40家醫院,20家接受標準化的多重幹預措施,另外20家醫院接受常規醫療。每個月對幹預的九項指標進行醫療質量反饋,其中包括有四個急性期指標,五個出院指標。結果顯示,與對照組醫院相比,幹預組復發率降低26%,致殘率降低28%。

  這不僅意味著醫療質量改進大大減少了患者的復發和致殘,同時探索出包括臨床路徑、標準操作流程、專職質控人員和醫療質量持續反饋等治療標準。「醫療質量改進第一次有了循證醫學的支持證據。」王擁軍說。

  醫療質量控制的「最後一公裡」這樣走

  質量控制的「最後一公裡」也是最關鍵的一步。落實臨床標準,在以往的實踐中,多通過臨床指南和醫療路徑控制推進。

  例如,從救護車接到患者開始,就進行初步診斷,提前將患者的相關信息發送到醫院;通過標準的醫療路徑管理,將每個步驟固定化,並嚴格限定時間,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部分醫院通過標準化的路徑將DNT(患者入院到溶栓開始的時間)從兩個小時壓減到20分鐘,2018年3月全國高級卒中中心DNT中位數為55分鐘。

  「來的時候醫生已在等候,醫生護士一路小跑,錢也沒交就上手術臺」的情景在專業醫院是「規定動作」。但在基層醫院,這樣的「規定動作」難以照搬執行。

  「中國第一個缺血性卒中的醫療質量關鍵績效指標標準,共有13項指標。」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質量研究部主任李子孝介紹,對於這一指標的執行力北上廣等城市遠高於東北、西北等地區。「這個現狀引發我們思考:怎樣讓更多的優質資源下沉到基層,讓更多基層醫院擁有北上廣醫院的治療水平。」

  當培訓、檢查等方法表現乏力,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選用了最有執行力的方法——複製。

  這不是簡單的複製。「每個人的腦袋大小不一樣,重量不一樣,血管分布也不一樣,所以直接扣用標準模板會產生極大偏差。」王擁軍說,他們設計的「天澤」系統通過超算學習的方式再配準之後,能夠獲得每一根血管都能夠與患者準確匹配的模板,技術含量非常高。

  「我們設計『天澤』的初衷,是希望能夠把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腦血管病診療經驗,變成能夠無限傳播、精準匹配的載體。」李子孝說,在天壇醫院的神經影像研究中心,臨床大夫、影像處理工程師、影像後處理工程師共同協作把臨床經驗變為人工智慧的語言。

  「未來,我們會開展金橋工程的新階段研究。」王擁軍說,新的隨機對照試驗將選取一定樣本量的腦卒中患者,在其診療全過程,將是否使用「天澤」腦血管病診斷輔助決策系統設為對照變量,設置幹預組和對照組,對比兩者的治癒率、致殘率與復發率等臨床數據。

  「我們會在覆蓋395家醫院的全國神經系統基本專科醫聯體中安裝這個系統,基本覆蓋了所有的省市自治區的三級以上的城市醫院和部分基層醫院。」王擁軍說,團隊希望將系統安裝到每個基層醫院,但考慮到有些偏遠地區的醫院可能缺乏安裝條件,國家中心會提供遠程登錄的方式,使得基層醫院得到遠程支援。

相關焦點

  • 廣東省卒中急救地圖發布 186家醫院打造黃金1小時急救圈
    廣東省衛生健康委積極推動腦卒中規範化診療管理,從頂層制度設計和管理層面加強約束和保障,構建了腦卒中診療管理體系,成立了省級腦卒中防治工作委員會,並從推進腦卒中綜合防治工作、強化急救急診體系建設、提升腦卒中救治醫療服務能力、推進卒中中心建設、開展卒中急救地圖建設、完善腦卒中綜合診療管理模式、加強專業人員培訓等七大方面開展各項工作。
  • 成都發布腦卒中急救地圖
    時間對於這類患者來說尤其重要,儘量不要浪費。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柳華主任說,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死)的黃金搶救時間為6小時內靜脈溶栓和取栓,最新研究提示發病24小時內,個別病例仍然可施行取栓手術。針對卒中病人沒有特殊的自救措施,因此發病後應當以最快速度選擇有資質、有能力,特別是建設有卒中中心的醫院進行救治。
  • 粵西卒中聯盟正式成立,構建腦卒中區域協同醫療救治體系
    聯盟旨在響應《「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的精神,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從實質上促進粵西地區的整體醫療服務質量,進一步引領輻射基層腦卒中診療服務水平,推動整個粵西地區卒中中心建設。
  • 廣東省卒中地圖發布 186家卒中中心構建1小時急救圈
    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血管病變增多,加上進入秋冬季後的腦卒中高發期到來。如何讓發生卒中的患者及時得到救治,降低致死、致殘率,就近及時的溶栓取栓至關重要。27日,由廣東省醫學會、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辦的廣東省防治卒中中心建設質控管理培訓會在廣州花都召開。
  • 2020年湖北省腦卒中防治工作總結會在漢召開
    ,2020年12月3日,由湖北省腦卒中防治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湖北省中山醫院)主辦的2020年湖北省腦卒中防治工作總結會在武漢召開。他表示,作為省腦防辦掛靠單位,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將在省衛健委的領導下,協同發揮省內各高級卒中中心的技術優勢,逐步構建區域性腦卒中防治網絡體系,逐步實現卒中救治屬地化、標準化和網絡化管理,不斷提高省內腦血管病診療水平,為「健康中國,健康湖北」建設助力。
  • 從入院檢查到治療不超一小時 哈醫大四院腦卒中中心為患者開通綠色...
    ,拖不得更等不起,一旦耽誤了發病「時間窗」,將面臨高達30%的死亡率和70%的傷殘率。哈醫大四院腦卒中中心開通由急診科、介入放射科、神經內科等多學科合作模式的「綠色通道」,為患者進行緊急救治,從入院檢查到治療,不超過一小時。  疑似腦卒中的患者被送進醫院後,會立即安排患者進入綠色通道做進一步的檢查,同時啟動救治方案,所有相關科室人員待命,若患者經檢查有溶栓治療可能,醫務人員會立即為患者進行溶栓、取栓等治療。
  • 關於腦卒中你要知道這些
    腦卒中是我國成年人群致死、致殘的首位病因。根據《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8)》,我國腦卒中發生率以每年8.3%的速度增加。一旦發生腦卒中,患者腦組織將遭受不可逆的損傷,給患者及家庭造成沉重負擔。 陸正齊說,我國腦卒中發病率高與飲食等生活習慣有關。
  • 突發性耳聾黃金救治時間是72小時 應儘早到醫院排查原因
    專家提醒,如果耳朵有「堵住了」悶悶的感覺,或者突然出現嗡嗡響、滋滋響等耳鳴聲,警惕是突發性耳聾發生前的聽力下降症狀,而這種疾病黃金救治時間是72小時,應儘早到醫院排查原因。幸運的是,由於求診及時,把握住了黃金治療期,在經過一個療程的用藥治療後,小思很快恢復了正常聽力。緊張疲勞都是導致突聾的「幫兇」中山六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劉天潤主任醫師介紹,門診收治的突發性耳聾患者大多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發病前精神緊張、壓力大、勞累或者自身存在某些全身性疾病等。
  • 對付腦卒中 醫學界正探索幹細胞療法
    在我國因病死亡的人群中,每5人裡就至少有1人死於腦卒中。腦卒中,也稱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今年的10月29日是第14個世界卒中日。各地均開展了系列宣傳普及腦卒中防治的活動。這種兇險的疾病再次引起全社會的極大關注。而就在不久前,一則幹細胞治療腦卒中最新進展的消息同樣吸引眼球。
  • 北京宣武醫院:「願檢盡檢」核酸檢測12小時出結果
    截至7月10日,全院門急診共接診患者64.3萬人次,接診發熱患者1.3萬人次,救治急危重症患者9.1萬人次;新發地市場聚集性疫情發生後,共完成核酸檢測6.3萬人次。實現了醫務人員和就診患者零感染。資料圖,新華社供圖為提高核酸檢測能力,醫院在5月中旬緊急建設核酸檢測實驗室,擴大檢驗檢測空間,調配核酸檢測專業人員,將核酸檢測能力從最初每天不足1000個樣本快速提升至超過1萬個樣本;成立咽拭子核酸採樣隊,完成標準化培訓後,採樣人員持證上崗。醫院還建立「一站式」核酸檢測流程,滿足市民願檢盡檢需求,檢測者可在12小時內進行手機查詢或自助列印結果。
  • 「快」還要「更快」,腦卒中診療「長海模式」
    《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7)數據顯示,我國40歲以上人群現患和曾患腦卒中人數為1242萬,且腦卒中患者年輕化趨勢明顯,給社會和家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負擔,是因病返貧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對於卒中患者,時間就是大腦,在發病4.5-6小時內實施靜脈溶栓是腦卒中急性期救治的主要手段。可見,DNT (入院到溶栓時間)至關重要。開展「卒中急救地圖」建設,打造「區域黃金時間救治圈」,迫在眉睫!
  • 一鍵查附近權威醫院,爭取急救黃金1小時
    搶救病人,最關鍵的就是在3小時內進行靜脈溶栓。11月27日,由廣東省醫學會、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辦的廣東省防治卒中中心建設質控管理培訓會召開,會上廣東省卒中急救地圖正式發布,致力於實現「三個1小時」的急救時間窗,即發病到呼救不超過1小時,院前轉運不超過1小時,入院到給藥不超過1小時。
  • 榆林二院成功為腦卒中患者取栓
    術前頭顱DWIDSA提示左側大腦中動脈M1段閉塞對於腦卒中患者的搶救,時間是最重要的,分分秒秒都直接影響大腦的病變速度。全腦一旦血供中斷,6秒內神經細胞代謝受影響,10~15秒意識開始喪失 ,腦梗死發生後 ,每分鐘約有190萬個腦細胞死亡,持續5分鐘以上則腦細胞發生不可逆的傷害,造成致殘、致死的嚴重後果。一旦耽誤黃金救治時間,治療效果會大打折扣。
  • 唐山市人民醫院醫療集團攜手中國電信打造區域影像、腦卒中協同...
    同時,集團區域腦卒中協同救治信息一體化平臺一併啟動,作為國家級卒中防治中心,醫院將引進5G移動卒中單元車,建立「移動卒中單元」,通過5G網絡,無縫對接醫院卒中指揮中心,實現「上車即入院,入院即治療」的全新診療模式,為患者爭取救治黃金時間。相信有各級領導的關懷支持、中國電信的密切配合及各成員單位的共同努力,各項工作將紮實穩步推進,為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做出新的貢獻。
  • 救治成功率全國第一!首次提出黃金72小時!關鍵做好這3點
    近日,浙江省政府舉辦的新聞發布會,透漏浙江出院患者佔確診病例的37.4%,救治成功率位於全國前列,並有96歲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這是怎麼做到的?在救治方面,浙江是不是已經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最好在黃金72小時內進行治療傳染病首先是抗病毒治療,最好在72小時之內進行治療。此時病毒還未對細胞有明顯損傷。另外,抗病毒治療還沒有特效的方法,因此用的是醫療組合方案。在用組和醫療方法後,發現效果是不錯的。
  • 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再次被授予「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基地」稱號
    紅網時刻衡陽11月39日訊(通訊員 何谷芬 唐慧敏 記者 譚倩)11月25至27日,2020年中國腦卒中大會暨腦卒中防治工作總結會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辦會上,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再次被授予「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基地」稱號。據悉,該院2013年被國家腦防委授予「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基地」,2016年被評為「示範基地醫院」,2017年評為「國家高級卒中中心」。2019年度被授予「腦心健康管理團隊二等獎」榮譽稱號。
  • 廣東發布卒中急救地圖 186家醫院打造「1小時急救圈」
    廣東發布卒中急救地圖 186家醫院打造「1小時急救圈」 2020-11-28 11:03: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郭夢媛 責任編輯:
  • 為了救治患者 再苦再累都值得——曲靖市第二人民醫院胸痛中心救死...
    國慶中秋假期,全天候24小時開啟著不間斷工作模式,通過綠色通道,12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名主動脈夾層、腦血管疾病等血管病變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手術治療,救治的患者中年齡最大的82歲,最小的36歲。據介紹,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救治時間是發病後的2-3小時,但在傳統的救治模式下,很多患者錯過了搶救的黃金時間。為進一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爭分奪秒地救治心梗患者,「胸痛中心」在曲靖市第二人民醫院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