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腦卒中發病、患病、致殘和死亡人數不斷攀升,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命健康。《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7)數據顯示,我國40歲以上人群現患和曾患腦卒中人數為1242萬,且腦卒中患者年輕化趨勢明顯,給社會和家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負擔,是因病返貧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對於卒中患者,時間就是大腦,在發病4.5-6小時內實施靜脈溶栓是腦卒中急性期救治的主要手段。可見,DNT (入院到溶栓時間)至關重要。開展「卒中急救地圖」建設,打造「區域黃金時間救治圈」,迫在眉睫!
近日,上海長海醫院急診大廳內,急診呼叫系統響起:「一位疑似卒中患者到達醫院」。腦卒中一線醫生與卒中護士立即投入救治狀態。一分鐘內,患者生命體徵採集完畢;三分鐘後,被轉運至CT室;18分鐘後,靜脈溶栓完成,患者病情開始好轉。
「每增加15分鐘,卒中患者無殘疾生存的可能性便下降10%。」長海醫院腦血管病中心主任、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劉建民介紹,按照國際標準,卒中患者DNT時間只需低於60分鐘即可達標;而在長海醫院,從救護車接到患者開始,就進行初步診斷,提前將患者的相關信息發送到醫院;通過標準的醫療路徑管理,將每個步驟固定化,並嚴格限定時間,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通過這些舉措,這一時間目前控制在了20分鐘以內,大幅提高了卒中患者搶救的成功率,有效降低了致殘率和死亡率。
作為承接上海最多腦卒中患者救治工作的長海醫院,這樣的速度,歸功於其首創的腦卒中患者「一站式」診療服務。而作為國家「腦卒中篩查與防治示範基地」,長海醫院是首批獲得「腦防委」認證的「高級卒中中心」,早在2013年就成立了跨學科的「腦血管病中心」。
然而,由於缺乏統一的收集標準,卒中患者就診數據通常分散在不同科室和系統中,就像一座座信息孤島,無法真正發揮臨床和科研價值。同時,因缺乏專業分析工具,無法對上報的大量數據進行有效評估和反饋,由此影響腦卒中救治質量的持續改進和提升。劉建民認為,亟需建立腦血管病臨床專科資料庫。
2017年,腦血管病中心啟用院內急救智能管理系統。護士掃碼、患者手戴RFID(無線射頻識別)手環,進/出CT室、溶栓室、導管室等的時間節點被一一記錄下來。通過對綠色通道運行情況、卒中護士誤診率、腦卒中一線醫生DNT達標時間等數據的分析,長海醫院腦血管病中心正嘗試為患者構建一張更大的保護網。
時今,腦血管病中心的醫生們正在探索更快救治新方案:與「120」急救中心無縫銜接,通過信息化平臺,在車中就將卒中患者的基本情況傳至院方,患者到院後可繞過急診室預檢環節,直接進入CT室,由此創造更多奇蹟,面提高卒中防治水平。
來源:好醫生醫械世界
👧佛系養生圈不同類型熬夜選手如何補覺
🔥震驚醫護圈200斤女子解剖啥樣?
🎯玩轉醫械圈醫療「人工智慧」撲面而來
😸院會資訊圈「規培」新政,衛健委重磅消息
商務合作QQ:358830051
學分查詢電話:400-810-5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