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絡膜前動脈解剖和功能

2021-01-20 ANDs

脈絡膜前動脈(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A)


96% ~ 99.5% 的脈絡膜前動脈(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A)以單幹自頸內動脈後側發出,少數起源於大腦中動脈或後交通動脈。 AChA 由頸內動脈或大腦中動脈發出後,行向後內,至視束表面前1/3 處再向內越過視束(與視束第一次交叉),然後走在中腦與視束之間的溝內繼續後行至視束後 1/3 處再次越過視束外行(與視束第二次交叉),繼繞丘腦枕,經側腦室形成脈絡叢,在室間孔附近與脈絡膜後外動脈吻合。 AChA 進入脈絡裂以前的部分因行於環池內稱為池部,進入脈絡裂以後的部分稱為腦室部。


 

(海馬血供)


(脈絡膜前動脈的四種變異)


(脈絡膜前動脈DSA)


(3-Tesla 磁共振下,紅色箭頭為脈絡膜前動脈,藍色箭頭為後交通動脈,圖3中橙色箭頭為內側脈絡膜動脈)


(7-Tesla 磁共振下,淺藍色箭頭為脈絡膜前動脈,暗紅色箭頭為脈絡叢,黑色箭頭為外側豆紋動脈,雙側深藍色箭頭為丘腦下外側動脈,白色箭頭為脈絡膜後動脈,綠色和粉紅色分別指顳下和顳中動脈,黃色箭頭指強化的小腦幕)


AChA池部發出細小的分支主要供應以下區域:

①基底節區:內囊後肢後 2/3、蒼白球內側部、尾狀核尾部;

② 視覺傳導路:視束、外側膝狀體前外側半和視輻射起始部;

③ 中腦:大腦腳中 1/3、黑質;

④ 顳葉內側面:梨狀皮質、鉤回、海馬、齒狀回等。 


腦室部的分支形成側腦室的脈絡叢,與來自大腦後動脈的脈絡膜後外側動脈形成廣泛吻合。


(脈絡膜前動脈供血區,紅色XX)


(脈絡膜前動脈供血區,斜灰色條紋)


(脈絡膜前動脈供血區,豎線灰色條紋)


(脈絡膜前動脈供血區,玫紅色)


(脈絡膜前動脈供血區,藍紫色)


(脈絡膜前動脈和脈絡膜後外動脈)


通常情況下,AChA本身的閉塞不能導致其供血區的梗死,只有當AChA的終末閉塞且側枝循環不良時,才發生該區域的梗死。因此,AChA供血區的梗死最常見於終末動脈供血的內囊後支,而吻合支豐富的其他區域不易引起血液循環障礙。


內囊是大腦皮質與其他神經束的唯一有效通道,為大腦的傳入和傳出神經匯聚處,錐體束、丘腦皮質束、視輻射及聽輻射均於此處匯聚通過。內囊後支前2/3為皮質脊髓束通過,後1/3為丘腦皮質束、視輻射及聽輻射的纖維通過。內囊缺血損傷後出現典型的對側肢體偏癱、偏身感覺缺失、同向偏盲,即所謂的「AChA症候群」。


(左側脈絡膜前動脈梗死典型DWI)


AChA症候群最常見的是偏癱,約佔87~100%,而偏身感覺缺失、同向偏盲可以是短暫或不完全的。內囊下2/5相當於聽輻射的纖維也會受累,但由於一側聽覺纖維是向兩側皮質投射,故聽輻射受累不致產生耳聾。


(雙側脈絡膜前動脈梗死)


 雙側 AChA 梗死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認知下降及假性球麻痺樣緘默。 


脈絡膜前動脈(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A)在後交通動脈遠端2-5mm處自頸內動脈下外側壁發出,個別的AChA可發自頸動脈分叉處、大腦中動脈或前交通動脈。該動脈在蛛網膜下腔中沿視束表面後行,至大腦腳前緣轉向後外,行於大腦腳與顳葉內緣之間,在海馬溝附件經脈絡裂進入側腦室下角,參與形成側腦室脈絡叢。AChA近端發出分支供應視交叉下面、視束後2/3、灰結節、乳頭體、大腦腳中1/3處,其中有兩支較大者,稱為紋狀體內囊動脈,分布至內囊後肢下2/5、蒼白球內側部、丘腦腹前核外側部和腹外側核群、底丘腦以及中腦黑質、紅核等。AChA在進入側腦室下角前後,發出供應海馬旁回、溝、杏仁核、海馬及齒狀回前部、尾狀核尾。


圖1.AChA顱內走行


圖2.腦血管造影時AChA在前後位及側位投


圖3.AChA對基底節的血供




圖4.AChA對基底節的血供


圖5.AChA在顱底走行(圖中星號標記-數字13)


AChA細小、行程較長,較易發生閉塞。閉塞後可能產生下列症狀:對側偏癱、對側偏身感覺障礙及偏盲,但由於AChA和脈絡膜後動脈有吻合,所以上述三偏症候群較少出現,偏癱和偏身感覺障礙常可消退。

是指發自脈絡膜前動脈起始處至頸內動脈終末處的動脈瘤,均佔顱內動脈瘤的2%~5%,體積往往較小,其增大時可以取代脈絡膜前動脈,但很少壓迫動眼神經,未破裂時多無臨床症狀,其破裂可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室出血,出血量大時可導致腦疝。

其治療方式主要包括開顱夾閉和介入栓塞等。

脈絡膜前動脈動脈瘤多採用翼點人路或眶上鎖孔入路。缺血性損害是手術夾閉該動脈瘤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術後這些併發症的原因包括:載瘤動脈被夾閉,術中對血管的過度騷擾導致脈絡膜前動脈、及其分支或其穿通支被血栓栓塞,術後鄰近結構水腫、動脈瘤夾移位導致脈絡膜前動脈扭曲、血管痙攣的產生和側支血供的減少等。

圖6.動脈夾夾閉瘤頸

圖7.AChA所致右側紋狀體梗塞


為脈絡膜前動脈動脈瘤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治療方法,但同樣面臨著術後缺血性損害的問題。


圖8、9.1例左側AChA動脈瘤的動脈栓塞前後。


圖10.另一例利用PED治療AChA巨大動脈瘤。


免責聲明: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

感謝您抽出  · 來閱讀此文

更多精彩請點擊【閱讀原文】哦

↓↓↓

相關焦點

  • 【從解剖到臨床】認識脈絡膜前動脈
    脈絡膜前動脈(ACHA)為頸內動脈的重要分支之一,人群中96%~99.5%脈絡膜前動脈起自頸內動脈C7段後壁的小動脈,距離後交通動脈發出點遠端2~5mm處,脈絡膜前動脈變異較大,但到視束、大腦腳、內囊後肢和脈絡叢的分支比較固定,血管管徑雖細,但供血範圍廣泛,其梗死機制尚無定論,臨床表現多樣,易導致嚴重後果,本文摘取網絡,從「出生」到「成熟」,從解剖到臨床,認識ACHA。
  • 認識脈絡膜前動脈:從解剖到臨床
    脈絡膜前動脈(ACHA)為頸內動脈的重要分支之一,人群中96%~99.5%脈絡膜前動脈起自頸內動脈C7段後壁的小動脈
  • 【基礎】脈絡膜前動脈動脈瘤
    (2)結合脈絡膜前動脈的不同節段,則將其動脈瘤分為脈絡膜前動脈遠端動脈瘤和脈絡膜前動脈近端動脈瘤。以脈絡膜裂為界,脈絡膜前動脈可分為腦池段和脈絡膜段。起自脈絡膜段的動脈瘤稱為脈絡膜前動脈遠端動脈瘤,其發生可能與煙霧病密切相關。而脈絡膜前動脈近端動脈瘤則是一個區別於遠端動脈瘤的一個相對概念。
  • 多圖秒殺脈絡膜前動脈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個案中脈絡膜前動脈甚至供應了大腦後動脈的皮層部分。總之,現在的脈絡膜前動脈是一個小分支,但它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它的大小。1.脈絡膜前動脈解剖(7-Tesla 磁共振下,淺藍色箭頭為脈絡膜前動脈,暗紅色箭頭為脈絡叢,黑色箭頭為外側豆紋動脈,雙側深藍色箭頭為丘腦下外側動脈,白色箭頭為脈絡膜後動脈,綠色和粉紅色分別指顳下和顳中動脈,黃色箭頭指強化的小腦幕)
  • 脈絡膜後動脈解剖及其動脈瘤
    脈絡膜後動脈( posterior choroidal artery , PChA)(PChA)分為
  • 知識筆記丨脈絡膜前動脈的前世今生
    供應脈絡膜的血管。因此,在胚胎早期,脈絡膜動脈相對其他血管很粗大,包括供應側腦室脈絡叢的AChA。而大腦中動脈那時候還沒出現,或者說只是大腦前動脈的一條小分支,待上帝將它選中發育為大腦中主幹(如下圖)5周胚胎部分血管發育事件簡述,注意脈絡膜前動脈(圖片來自neuroangio.org
  • 自說自畫「脈絡膜」
    在之前那篇《淺談「海馬」的神外解剖》中,我提到了「脈絡膜、脈絡裂、脈絡叢、脈絡膜帶、終紋、髓紋、中間帆」等一堆名詞,然而,隨著這幾天繼續深入學習這部分解剖
  • 胚胎型大腦後動脈
    胚胎型大腦後動脈(Fetal-typ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FTP,或fPCA)就是常見的解剖變異,可發生在20~30%的個體中。圖1 正常解剖的Willis環(a),單側胚胎型大腦後動脈(b)和(d),雙側胚胎型大腦後動脈(c) 腦血管的側枝循環對於維持足夠的腦血流量非常重要,尤其在血管閉塞性疾病的情況下。
  • ...和影像學特徵_丘腦_缺血性腦卒中_神經解剖_Percheron動脈_醫脈通
    丘腦旁正中動脈(或穿通動脈)通常來自前循環,為丘腦和中腦的前下部供血;來自後循環的血管則為丘腦其餘部位供血,丘腦和中腦的內側由來自大腦後動脈(PCA)P1段的分支供血,丘腦的外側和上方由P2段分支供血(圖1、圖2)。
  • 眼睛結構解剖(圖)
    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內腔和內容物、神經、血管等組織。1. 眼球壁主要分為外、中、內三層外層     由角膜、鞏膜組成。前1/6為透明的角膜,其餘5/6為白色的鞏膜,俗稱"眼白"。眼球外層起維持眼球形狀和保護眼內組織的作用。角膜是接受信息的最前哨入口。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光線經此射入眼球。角膜稍呈橢圓形,略向前突。
  • 一文掌握:腦穿支動脈病診治策略
    腦內主要穿支動脈 腦內主要穿支動脈包括:豆紋動脈、脈絡膜前動脈、Huebner返動脈、丘腦結節動脈、丘腦膝狀體動脈、丘腦穿通動脈、脈絡膜後動脈、基底動脈旁正中支。 Heubner回返動脈(大腦前動脈的分支):尾狀核頭部、豆狀核前部、內囊前肢等。 脈絡膜前動脈(頸內動脈):內囊後肢後2/3、蒼白球內側、尾狀核尾部;視覺傳導通路;中腦大腦腳中1/3、黑質;顳葉內側面等。
  • 圖文詳解頸內動脈七個解剖分段
    C1段(頸段):頸內動脈在C4平面分出,進入顳骨巖部的頸動脈管後C1段終止。
  • 解析疑難脈絡叢乳頭狀瘤治療|乳頭狀瘤|腦積水|脈絡|治療|腫瘤|...
    脈絡膜叢腫瘤是一種罕見的來源於脈絡膜叢上皮的腫瘤,佔所有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0.2%。其中,脈絡膜叢乳頭狀瘤(CPP)是一種良性乳頭狀腫瘤,類似於非腫瘤性脈絡膜叢組織,單層單形上皮細胞覆蓋在高血管化基質上。有絲分裂活性缺乏或極低。CPP的年平均發病率為0.3 / 1,000,000,比CPC高5倍。
  • 圖解腦橋梗死、豆紋動脈梗死機制 | 解剖和示意圖
    基底動脈主要分支有:小腦前下動脈、小腦上動脈、大腦後動脈和腦橋支,以腦橋支數量最多。腦橋支是基底動脈發出供應腦橋組織血液的許多小分支的總稱,分為三組:示意圖1:腦橋動脈解剖立體簡圖,藍色為旁正中動脈供血區,綠色為短旋動脈供血區,橙色是長旋動脈供血區。示意圖2:腦橋動脈解剖斷面簡圖。
  • 一張圖幫你記住頸動脈的7個解剖分段
    C1段(頸段):頸內動脈在C4平面分出,進入顳骨巖部的頸動脈管後C1段終止。C3段(破裂孔段):由兩部分組成:顱外骨膜上的一個孔和一個垂直管道。後者由破裂孔周圍的骨結構和纖維軟骨構成。破裂段起於頸動脈管末端,動脈越過孔部,但不穿過這個孔,在破裂孔的垂直管內上升,向著海綿後竇,止於巖舌韌帶上緣。巖舌韌帶是頸動脈管骨膜的延續,聯結前方的蝶骨小舌和後方的巖尖之間。此韌帶以遠,頸內動脈進入海綿竇。破裂段頸內動脈四周為結締組織、靜脈叢和節後交感神經。C4段(海綿竇段):始於巖舌韌帶上緣,穿過硬膜環而出海綿竇。
  • 腦血管大體走行及血供部位解剖
    如下:■ 腦的動脈→以頂枕溝為界→①②①頸內動脈系:大腦半球前2/3和部分間腦[3](眼部和大腦半球前3/5部分(額葉、顳葉、頂葉和基底節、內囊前肢、膝部和後肢前2/3(運動)[2,,4])②椎-基底動脈系:大腦半球後1/3及大部分間腦、腦幹和小腦[3](大腦半球後2/5部分、丘腦、內囊後肢後1/3(感覺)、腦幹和小腦
  • 器官新成員:腸繫膜的解剖
    4.乙狀結腸繫膜為將乙狀結腸連於腹後壁的雙層腹膜,根部在左髂窩和骨盆左後壁.內有乙狀結腸血管和直腸上血管等。偶爾直腸、盲腸和升、降結腸、也有繫膜。起始時該動脈位於胰頸後方,向下經胰腺鉤突、十二指腸下部和左腎靜脈前方,進入腸繫膜。腸繫膜上動脈在腸繫膜內向右下腹走行至迴腸末端。1.將肝置於解剖位置。2.上翻橫結腸和大網膜至肋緣,此時橫結腸繫膜後層朝向前面(圖4.31)。3.將空腸、迴腸襻移至左下腹,顯露腸繫膜右部(圖4.31)。
  • 軍醫詳解經胼胝體-穹隆間顯微及內鏡入路的解剖
    近年來,經大量解剖和臨床研究表明經胼胝體-穹隆間入路transcallosal-interforniceal approach到達第三腦室入徑最短且損傷少。但由於切口小位置深,手術顯微鏡結合神經內鏡更廣闊的視角,可以更充分的暴露第三腦室及周圍結構,最大限度的減少手術對神經纖維聯繫造成的損傷,從而保留正常的解剖和神經功能,獲得顯微解剖學Neuroendoscopic anatomy資料。
  • 神經解剖學習筆記:大腦解剖知識
    🌂蝶部sphenoidalpart:在額葉和顳葉之間,由頸內動脈周圍的腦池向外伸展。①頂壁:額葉眶面後部和前穿質,尾狀核、豆狀核及內囊前支位其上方;②底壁:極平面planumpolare的前部,為顳極上面沒有腦回的區域,底壁的內側部為鉤回的前部(內含杏仁核)。
  • 腦分水嶺梗死的解剖和分型,一文讀懂!
    微栓子進入腦表面動脈,造成分水嶺區終末血管缺血,持續一定的時間和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可導致腦分水嶺梗死的發生(圖7)。 微栓塞引起的腦分水嶺梗死常位於大腦前動脈與大腦中動脈交界處,可選擇性的進入與其管徑適合的分水嶺區軟腦膜血管。微栓子的來源包括心臟附壁血栓、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膽固醇結晶、癌瘤栓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