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絡膜後動脈解剖及其動脈瘤

2021-01-16 ANDs

脈絡膜後動脈( posterior choroidal artery , PChA)

(PChA)分為脈絡膜後內側動脈( medial posterior choroidal artery ,MPChA)脈絡膜後外側動脈(lateral posterior choroidal artery,LPChA)


MPChA起始有些變異,可從大腦後動脈不同段發出,且支數也不同。


由大腦後動脈內側面發出後,與等大的四疊體動脈伴行,走在大腦後動脈與中腦之間,經丘腦枕到達四疊體池,在松果體附近轉向上前,進入大腦橫裂,沿第三腦室頂前行,形成第三腦室脈絡叢,並在室間孔處與側腦室脈絡叢連接。


沿途發出分支供應大腦腳、中腦被蓋、膝狀體、丘腦枕、上下丘、松果體、韁三角、丘腦背內側部、脈絡叢等,是松果體血供的恆定來源。


由於上述走行,在造影上,脈絡膜後內側動脈的近心段常常被大腦後動脈掩蓋,其遠端則彎曲伸向上前方。

圖1.MPChA和四疊體動脈


起始部位亦有變異,從大腦後動脈交通後段發出者居多,有2-9支,發出後向後外走行,前面的分支經海馬溝和脈絡裂進入側腦室下角脈絡叢,與脈絡膜前動脈吻合。後面的分支後行,亦進入側腦室下角,參與脈絡叢,同時發出分支供應側副三角、穹隆、丘腦枕、丘腦背內側核以及外側膝狀體等,並有分支伸向內側,與MPChA吻合。圖2.LPChA模式圖圖3.MPChA和LPChA側面觀



Case 1:30歲女性,急性頭痛入院,顱腦CT是腦室出血(A、B),造影顯示LPChA遠端動脈瘤(C、D);



患者入院後行血管內治療-栓塞動脈瘤,複查DSA示動脈瘤閉塞成功(如下)。



Case 2:69歲女性,急性頭痛伴嘔吐入院,急診頭顱CT顯示SAH,隨行DSA提示PCA的P1-P2環形動脈瘤,行血管內治療,但導管無法進入,轉為開顱夾閉術---右側顳下入路,見動脈瘤起源於MPChA,行瘤頸夾閉,手術成功。


(A=aneurysm,B=basilar artery,P=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免責聲明: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

感謝您抽出  · 來閱讀此文

更多精彩請點擊【閱讀原文】哦

↓↓↓


相關焦點

  • 【基礎】脈絡膜前動脈動脈瘤
    脈絡膜前動脈的變異包括從後交通動脈分叉處發出、從頸內動脈分叉處發出、從大腦中動脈發出、與後交通動脈換位等起始位置異常以及異常增生性的脈絡膜前動脈。異常增生性脈絡膜前動脈是指仍然從正常解剖位置發出,但其行程較長、分支較多的脈絡膜前動脈。正常的脈絡膜前動脈的供血區域包括側腦室三角的脈絡叢、顳葉前內側部分、外側膝狀體、鉤回及視束前內側部分。
  • 脈絡膜前動脈解剖和功能
    AChA 由頸內動脈或大腦中動脈發出後,行向後內,至視束表面前1/3 處再向內越過視束(與視束第一次交叉),然後走在中腦與視束之間的溝內繼續後行至視束後 1/3 處再次越過視束外行(與視束第二次交叉),繼繞丘腦枕,經側腦室形成脈絡叢,在室間孔附近與脈絡膜後外動脈吻合。 AChA 進入脈絡裂以前的部分因行於環池內稱為池部,進入脈絡裂以後的部分稱為腦室部。
  • 【從解剖到臨床】認識脈絡膜前動脈
    脈絡膜前動脈(ACHA)為頸內動脈的重要分支之一,人群中96%~99.5%脈絡膜前動脈起自頸內動脈C7段後壁的小動脈,距離後交通動脈發出點遠端2~5mm處,脈絡膜前動脈變異較大,但到視束、大腦腳、內囊後肢和脈絡叢的分支比較固定,血管管徑雖細,但供血範圍廣泛,其梗死機制尚無定論,臨床表現多樣,易導致嚴重後果,本文摘取網絡,從「出生」到「成熟」,從解剖到臨床,認識ACHA。
  • 認識脈絡膜前動脈:從解剖到臨床
    脈絡膜前動脈(ACHA)為頸內動脈的重要分支之一,人群中96%~99.5%脈絡膜前動脈起自頸內動脈C7段後壁的小動脈
  • 多圖秒殺脈絡膜前動脈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個案中脈絡膜前動脈甚至供應了大腦後動脈的皮層部分。總之,現在的脈絡膜前動脈是一個小分支,但它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它的大小。1.脈絡膜前動脈解剖AChA 由頸內動脈或大腦中動脈發出後,行向後內,至視束表面前1/3 處再向內越過視束(與視束第一次交叉),然後走在中腦與視束之間的溝內繼續後行至視束後 1/3 處再次越過視束外行(與視束第二次交叉),繼繞丘腦枕,經側腦室形成脈絡叢,在室間孔附近與脈絡膜後外動脈吻合。 AChA 進入脈絡裂以前的部分因行於環池內稱為池部,進入脈絡裂以後的部分稱為腦室部。
  • 胚胎型大腦後動脈
    胚胎型大腦後動脈(Fetal-typ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FTP,或fPCA)就是常見的解剖變異,可發生在20~30%的個體中。圖1 正常解剖的Willis環(a),單側胚胎型大腦後動脈(b)和(d),雙側胚胎型大腦後動脈(c) 腦血管的側枝循環對於維持足夠的腦血流量非常重要,尤其在血管閉塞性疾病的情況下。
  • 知識筆記丨脈絡膜前動脈的前世今生
    供應脈絡膜的血管。因此,在胚胎早期,脈絡膜動脈相對其他血管很粗大,包括供應側腦室脈絡叢的AChA。這是AChA和後交通動脈(Pcom)鑑別的一個要點,Pcom是指向小腦幕頂端。成人裡,「脈絡叢染色」是幫助我們辨別AChA的一個徵象。特點2:相對固定的發出點前面一篇筆記裡提到,在胚胎早期,大腦的血管都來源於頸內動脈。
  • 圖文綜述:腦供血動脈的變異及其臨床意義
    顱內動脈的節段解剖熟悉顱內動脈的節段解剖知識是認識相關血管變異的基礎和前提。圖1概述了顱內動脈的主要解剖節段及其在本文中使用的名稱。顯示(A)大腦後動脈(藍箭頭)和小腦上動脈為共同起源。(B)小腦前下動脈(綠箭頭)向尾部延伸,以供應小腦後下動脈(PICA)。同側PICA(通常起源於椎動脈)缺如。注意對側PICA(白箭頭)的正常解剖和處於優勢地位的椎動脈(A圖,黃箭頭)。2.
  • 血泡樣動脈瘤研究新進展
    其次,BBA大多在後交通動脈和脈絡膜前動脈的對側壁,動眼神經在軀體運動神經纖維起自中腦動眼神經核,在大腦後動脈與小腦上動脈之間穿過,當BBA破裂時,部分患者有動眼神經麻痺如眼瞼下垂、眼球活動受限等表現,要考慮是否有動脈瘤的破裂。Meckel等報導其收治的13例BBA患者中,9例有動眼神經麻痺的表現。馬綜綜等研究報導15例BBA患者中2例出現了上述表現。
  • 自說自畫「脈絡膜」
    在之前那篇《淺談「海馬」的神外解剖》中,我提到了「脈絡膜、脈絡裂、脈絡叢、脈絡膜帶、終紋、髓紋、中間帆」等一堆名詞,然而,隨著這幾天繼續深入學習這部分解剖
  • 【案例分享】Perdenser治療頸內動脈-後交通段大型動脈瘤一例
    瘤內形成血栓或粥樣硬化斑塊及瘤內血液湍流導致載瘤動脈遠端血流減少或栓子脫落致動脈閉塞,誘發顱內缺血性疾病;瘤頸及瘤體不規則、易破裂出血等因素加大了動脈瘤治療的困難,預後普遍較一般動脈瘤差[3]。 後交通動脈瘤(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PCoAA)是最常見的顱內動脈瘤之一;其破裂率很高,破裂後的致死、致殘率極高。該部位動脈瘤的彈簧圈栓塞治療已是常規首選治療手段[4-6]。
  • 看美劇,聊動眼神經麻痺與顱內動脈瘤的前世今生
    急救人員認為是自殺導致車禍的女性,卻在創傷科主任Jorge「虎爺」查了瞳孔後判斷患者有顱內動脈瘤。為什麼?是哪個部位的動脈瘤?你看了一眼瞳孔就知道是動脈瘤?還有什麼別的可能的原因嗎?本文結合動眼神經解剖,看一看英明神勇的虎爺是如何診斷的。
  • 動脈瘤破裂出血竟然如此兇險?1/3患者當場死亡、1/3致殘
    顱內蛛網膜下腔出血是指腦底部或腦表面的病變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網膜下腔引起的一種臨床症候群,約佔急性腦卒中的10%,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常見疾病。顱內動脈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殘率極高,其中10%~15%的患者來不及就醫直接猝死,25%將在出血後24小時內死亡,首次出血病死率高達35%,再次出血病死率則達60%~80%,倖存者亦多有殘疾,總生存率估計為50%。
  • 四肢及軀幹主要動脈損傷診治指南
    外周動脈損傷中,常見的損傷部位是股動脈、胭動脈、肱動脈、脛前動脈和脛後動脈。二維超聲圖像可顯示管腔解剖結構。動脈損傷的超聲檢查表現包括動脈閉塞、動脈栓子、動脈瘤和動靜脈瘻等。但超聲檢查存在一定的假陽性和假陰性率。CTA可直接觀察動脈有無損傷、損傷部位和嚴重程度。Soto等報告CTA診斷肢體動脈損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高達90%和100%。
  • 腦血管大體走行及血供部位解剖
    [2,4])→• 皮質支:大腦皮質及其深面的髓質[3]。②→後交通動脈→在視束下面[3]向後行→與大腦後動脈吻合[1]。③→脈絡膜前動脈→沿視束下面向後外行,經大腦腳與海馬旁回的鉤之間→側腦室下角→脈絡叢:供應視束、灰結節、乳頭體、大腦腳底的中1/3、海馬結構、外側膝狀體、蒼白球大部和內囊後肢的後下部[1-4]。
  • 顱內難治性大動脈瘤的「剋星」一腔內隔絕|顱內難治性|顱內動脈瘤|...
    接診醫師考慮垂體功能減退,行頭顱MRI提示:垂體窩內巨大佔位,考慮動脈瘤,大小約25*18*17mm。介入科方淳主任團隊通過載瘤動脈腔內隔絕技術,阻斷流入動脈瘤內的血流,達到治療動脈瘤的目的。該方法術後佔位效應輕,動脈瘤逐漸退縮,對周圍正常腦組織無明顯壓迫,術中出血風險小,術後不易復發,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較傳統手段明顯降低治療費用。
  • 圖文詳解頸內動脈七個解剖分段
    C1段(頸段):頸內動脈在C4平面分出,進入顳骨巖部的頸動脈管後C1段終止。
  • 解析疑難脈絡叢乳頭狀瘤治療|乳頭狀瘤|腦積水|脈絡|治療|腫瘤|...
    脈絡膜叢腫瘤是一種罕見的來源於脈絡膜叢上皮的腫瘤,佔所有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0.2%。其中,脈絡膜叢乳頭狀瘤(CPP)是一種良性乳頭狀腫瘤,類似於非腫瘤性脈絡膜叢組織,單層單形上皮細胞覆蓋在高血管化基質上。有絲分裂活性缺乏或極低。CPP的年平均發病率為0.3 / 1,000,000,比CPC高5倍。
  • ...和影像學特徵_丘腦_缺血性腦卒中_神經解剖_Percheron動脈_醫脈通
    丘腦旁正中動脈(或穿通動脈)通常來自前循環,為丘腦和中腦的前下部供血;來自後循環的血管則為丘腦其餘部位供血,丘腦和中腦的內側由來自大腦後動脈(PCA)P1段的分支供血,丘腦的外側和上方由P2段分支供血(圖1、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