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難治性大動脈瘤的「剋星」一腔內隔絕|顱內難治性|顱內動脈瘤|...

2021-01-20 健康界

文章轉載自:新民晚報 人與健康

腔內隔絕技術一中國引領了世界

近日,同濟醫院介入科運用國際上最先進的顱內動脈瘤腔內隔絕技術,救治了1名高危顱內巨大動脈瘤患者,並獲得成功,自治療至今,患者病情穩定。患者方某61歲,因為胃納減退,乏力,血糖控制不佳來院內分泌科就診。接診醫師考慮垂體功能減退,行頭顱MRI提示:垂體窩內巨大佔位,考慮動脈瘤,大小約25*18*17mm。
介入科方淳主任團隊通過載瘤動脈腔內隔絕技術,阻斷流入動脈瘤內的血流,達到治療動脈瘤的目的。該方法術後佔位效應輕,動脈瘤逐漸退縮,對周圍正常腦組織無明顯壓迫,術中出血風險小,術後不易復發,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較傳統手段明顯降低治療費用。

方淳主任團隊是目前國內應用腔內隔絕技術治療顱內巨大動脈瘤最多的團隊。同濟醫院介入科針對不同大小的動脈瘤,已經形成彈簧圈填塞、支架/球囊輔助填塞、腔內隔絕等多種階梯式的技術儲備,可以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個性化的治療。

顱內動脈瘤的常規治療方法多為介入動脈瘤內彈簧圈栓塞和外科動脈瘤夾閉術。但對於巨大顱內動脈瘤存在以下難點:1.動脈瘤巨大,壁薄,極易破裂出血;2.瘤頸寬,難以夾閉或不能夾閉;3.瘤體有佔位效應,不宜於填塞,或填塞後垂體仍然受壓,難以改善患者症狀。因此顱內動脈瘤是最難治療的疾病之一,開顱手術死亡率高達25%,一般介入動脈瘤栓塞復發率高達50%,治療費用極為昂貴。

顱內動脈瘤是顱內動脈血管壁上的薄弱部分,向外異常膨出或擴張而形成的薄壁球狀物。在血流的衝擊下,會不斷增大發生破裂。動脈瘤一旦破裂出血,其中10%-15%的患者來不及就醫就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高達35%,若不及時治療再次出血的死亡率高達60-80%。是嚴重危及病人生命的腦血管疾患。

現任上海市同濟醫院醫學影像科副主任兼介入科主任,豐富了腦卒中多學科急救工作並開展腦血管疾病的血管內微創治療,積極打造和建立了介入微創技術平臺。開展了腦動脈瘤微創介入治療、顱內血管狹窄的血管內成形術、頸部血管狹窄介入成形術、急性腦梗的動脈內取栓、急性腦梗靜脈溶栓-動脈內幹預橋接治療(目前國際最前沿的多學科聯合技術)、硬腦膜動靜脈痿和血管畸形介入栓塞等一系列新技術,多次成功救治多例腦出血及梗塞患者,解決了多例疑難複雜手術。

作為主要成員參加了國際唯一的顱內專用帶膜支架的設計、實驗和臨床應用的研究全過程,是國際、國內最早掌握此技術的專家之一,此技術改變了以往顱內動脈瘤的血管內治療理念。並且承擔和參與國家級、市級和局級課題以及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等多項,在腦血管出血性病變和缺血性病變的介入治療和優化診治方面造詣頗深。至今發表國際和國家級學術論文共二十餘篇,其中SCI文章7篇,參編著作2部。作為主要成員獲得過中華醫學科技獎、上海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上海醫學科技獎等獎項。


相關焦點

  • 未破裂顱內動脈瘤壁增強的意義
    未破裂顱內動脈瘤壁增強的意義 2021-01-11 11: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八旬老太顱內動脈瘤破裂,大腦後動脈瘤彈簧圈栓塞術救命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震 通訊員 馬洪濤 八旬老太突發頭痛、噁心、四肢無力等症狀,經檢查為顱內動脈瘤破裂,日前在膠州人民醫院經過3小時手術治療,轉危為安。接診後,根據顱腦CT提示楊老太蛛網膜下腔出血,醫生初步估計老人應該為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十分危險。據介紹,顱內動脈瘤被稱為大腦深處的「不定時炸彈」,如不及時治療,隨時可能再次破裂危及生命。因患者年齡大,既往有高血壓、冠心病病史多年,醫生向患者家屬交待病情後,為進一步明確診斷,家屬同意手術治療。
  • 動脈瘤是腫瘤嗎?是怎麼形成的?破裂出血可導致哪些情況?
    動脈瘤是腫瘤嗎?高血壓性腦出血多因腦內微動脈瘤破裂引起,這種微動脈瘤的形成常與高血壓動脈硬化有關。還有一些動脈瘤的發生與先天性因素有關,或在先天性與後天性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形成。這種動脈瘤一般較大,多分布在顱內腦外蛛網膜下腔中的動脈段,尤其是腦底部的動脈環區域。動脈瘤雖然也叫「瘤」,但它與腫瘤有本質的區別。前者只是動脈的局限性擴張,後者則有細胞增生的特徵。
  • 大醫說丨聚焦醫術:不開顱,「拆彈專家」巧拆顱內微小動脈瘤
    顱內動脈瘤破裂!蛛網膜下腔出血!生命危急!是施行開顱夾閉?>隨後患者被緊急推入介入手術室血管內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先在大腿股動脈處開一個0.3-0.4毫米的小口用微導絲將微導管的頭端,放置到動脈瘤腔內2利用微導管將柔軟的鈦合金彈簧圈送入動脈瘤腔內並進行填充
  • 非編碼RNA參與顱內動脈瘤病理機制的研究進展
    作者: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三科(田楊、史懷璋) 顱內動脈瘤破裂是造成致蛛網膜下腔出血大鼠動脈瘤模型研究發現,在顱內動脈瘤形成的後期,14個miRNA表達上調,6個miRNA表達下調;其中,3個上調miRNA和1個下調miRNA通過抑制顱內動脈瘤血管平滑肌細胞凋亡並促進細胞增殖影響顱內動脈瘤的形成。兔動脈瘤模型研究發現3種miRNA表達下調,5種miRNA表達上調。
  • 譯文+中英151 | 系統性紅斑狼瘡合併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和脊髓出血--高海鳳
    診斷為狼瘡性血管炎和椎動脈動脈瘤樣擴張。可能是椎動脈動脈瘤的破裂導致延髓周圍和橋腦周圍的SAH。給予尼莫地平60mg一天四次預防血管痙攣。甲強龍125mg連用3天後改為強的松60mg1/日。患者症狀繼續進展,頭痛更嚴重,並有輕度的意識混亂。14天內分別給予2次利妥昔單抗1g治療基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現SAH後3周患者成功接受了左側椎動脈動脈瘤彈簧圈栓塞術,保留了左側小腦後下動脈。
  • 顱內動脈瘤破裂,金海泉主任漂亮排「雷」
    株洲市民劉阿姨今年62歲,平日身體不錯,一次如廁時突發意識障礙,被120送入我院立即行頭顱CT檢查見蛛網膜下腔出血。神經外科主任金海泉閱片後,高度懷疑顱內動脈瘤出血,金海泉主任迅速安排病人行頭顱CTA檢查。果不出其料,檢查結果提示前交通動脈瘤。
  • 腦動脈瘤患者抽菸會增加動脈瘤破裂風險嗎?
    腦動脈瘤患者抽菸會增加動脈瘤破裂風險嗎?未破裂的顱內動脈瘤很常見,1-5%的人可能有未破裂的顱內動脈瘤。一儘管在治療方面取得了進展,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蛛網膜下腔出血仍然有很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菸草含有7000多種不同的化學物質,包括尼古丁,菸草產品的使用與各種心腦血管疾病有關。
  • Nature子刊收錄深睿醫療參與科研公關的在人工智慧顱內動脈瘤自動...
    中國人群顱內動脈瘤的發病率約為7%,其破裂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的24小時死亡率高達37%。早期精準檢出對顱內動脈瘤的臨床管理和預後有重要意義。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是一種無創、方便、可靠的顱內動脈瘤檢測手段,然而其診斷準確性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如設備、工作經驗等,導致了不同研究間診斷準確性出現較大差異。
  • 顱內動脈瘤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終於來了,這些基因風險位點值得注意!
    顱內動脈瘤(IA)是一種氣球狀的擴張病變,通常位於顱內動脈的分支處,世界上約3%的人口患有IA。IA破裂會引起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aSAH),這是一種嚴重的中風,約有三分之一的aSAH患者死亡,另有三分之一的aSAH患者生活無法自理[1]。研究顯示,IA的平均發病年齡為50歲,年齡≥50歲的女性其發病率是該年齡段男性的兩倍。
  • 動脈瘤破裂出血竟然如此兇險?1/3患者當場死亡、1/3致殘
    最怕空氣突然安靜,最怕動脈瘤突然破裂出血危及生命,而大部分人並不知道自己有動脈瘤,運氣好的人可以通過健康檢查,或是出現頭痛、視力症狀因此發現;運氣不好的人腦動脈瘤一旦破裂, 高1/3 的人當場死亡,1/3治療後致殘,1/3患者可能健康恢復。    腦動脈瘤破裂,也稱為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aSAH),是世界範圍內死亡率和發病率的一個重要原因。
  • 血泡樣動脈瘤研究新進展
    BAA較其他ICA腫瘤少見,佔顱內動脈瘤的比例<1%,佔頸內動脈動脈瘤比例<6.5%。有研究表明BBA好發於女性患者,且可能與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病變和血流動力學改變以及高血壓病史有關。BBA的瘤壁僅由纖維蛋白組織層或僅由一層外膜覆蓋,且因其瘤壁薄、易破裂的特點,極易發生急性瀰漫性蛛網膜下腔出血(SAH),從而導致預後不良。另外,術後出血率及病死率較高。
  • 轉載 【海外研究】顱內動脈瘤瘤壁的機械性質與血流動力學有關
    本文轉載自:長海OCIN 微信公眾號顱內動脈瘤的發生與破裂被認為與異常血流動力學誘導的血管壁退化變薄有關。異常血流動力學可能會誘導炎症因子在血管壁聚集以及促進血栓的形成,從而引起血管壁的退化及機械性質的改變。
  •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揭示顱內動脈瘤的風險位點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揭示顱內動脈瘤的風險位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7 16:10:02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Ynte M. Ruigrok、Mark K. Bakker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 拜登曾與死神擦肩而過,只因腦子裡的不定時炸彈|顱內動脈瘤|...
    拜登的一生充滿了諸多不幸,讓人扼腕、早年喪偶,中年重病,晚年喪子,無一不是人生大悲劇。其中,中年拜登罹患的顱內動脈瘤,在讓人害怕的同時又感到一絲絲熟悉。 往遠了說,邱吉爾、史達林等舉世聞名的偉人也都是倒在了這一病魔的手下。此外,本山大叔等演藝名人的報導也和顱內動脈瘤有關係。 那麼,這一恐怖的病魔——顱內動脈瘤到底是什麼疾病呢?
  • 中山青浦分院摘除顱內動脈瘤
    近日,中山青浦分院緊急收治了一名因顱內動脈瘤破裂大出血而暈倒的71歲老人,所幸在醫院神經外科的精心治療下,這位老人已經通過手術治療成功化險為夷。71歲的包阿婆最近總是感到頭疼、乏力,這天下午,包阿婆走在路上時頭痛加劇,暈倒在了路邊。隨後,包阿婆被救護車緊急送往中山青浦分院。經醫生仔細檢查,包阿婆被確診為顱內動脈瘤,並且已經破裂導致顱內大出血。
  • 顱內動脈瘤的魔爪正伸向青年人
    這些正處於人生黃金時段的中青年們,在人生的中場就黯暗退場,罪魁禍首隻有一個:顱內動脈瘤。今年36歲的許先生是人們眼中的成功人士,年紀輕輕就擔任當地外企的高管,家庭美滿,日子過得很幸福。但許先生的妻子總覺得許先生實在是太忙了,正常加班到夜裡才回來,有時候直接睡公司,周末正常出差。因為工作壓力大,許先生慢慢有了抽菸的習慣。
  • 六旬老人顱內長7個動脈瘤
    64歲的王娭毑家住湖南安鄉,大約從二十年前開始就時不時有頭痛的毛病,每次痛起來就到藥店買點藥吃,或者到附近診所打點滴,從未去大醫院進行仔細檢查。2020年12月,老人頭暈、頭痛再次發作,在當地醫院被診斷為顱內動脈瘤,並給予保守治療。不料6天後,動脈瘤發生破裂,老人被緊急轉送至湖南省人民醫院。
  • 【案例分享】Perdenser治療頸內動脈-後交通段大型動脈瘤一例
    顱內大型(10-25mm)或巨大型(>25mm)動脈瘤是一類特殊類型的動脈瘤,約佔顱內動脈瘤的6%-10%,其中巨大型動脈瘤佔顱內動脈瘤的4%-6%。顱內大型或巨大型動脈瘤表現為蛛網膜下腔出血、血栓栓塞和(或)佔位效應[1-2]。
  • 神經介入論壇(二)(出血性CVD/動脈瘤/質控)
    不二之選——PED治療顱內未破裂大/巨大型動脈瘤臨床使用經驗王峰教授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大型、巨大型動脈瘤5年內的死亡率為66-100%,應用傳統的治療方式(開顱微創夾閉、載流動脈阻斷、彈簧圈栓塞、支架/球囊輔助彈簧圈栓塞)治療後,仍存在很高的復發風險,而使用PED治療大/巨型動脈瘤後,3-6個月內瘤腔閉塞率為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