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海外研究】顱內動脈瘤瘤壁的機械性質與血流動力學有關

2021-02-13 神外資訊

本文轉載自:長海OCIN 微信公眾號

顱內動脈瘤的發生與破裂被認為與異常血流動力學誘導的血管壁退化變薄有關。異常血流動力學可能會誘導炎症因子在血管壁聚集以及促進血栓的形成,從而引起血管壁的退化及機械性質的改變。但異常血流動力學與管壁結構及其機械性質改變的關係尚未完全明確。來自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的Cebral教授及其同事進行了一項研究,來探討血流動力學特徵與動脈瘤管壁機械性質的關係,其結果發表於2015年7月的《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在線。在該研究中,作者對8例未破裂前循環顱內動脈瘤首先進行了計算流體力學分析(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獲得各動脈瘤的血流動力學參數,包括流速、壁面切應力(wall shear stress, WSS)、剪切振蕩指數(oscillatory shear index, OSI)等。之後對動脈瘤進行手術夾閉並切取瘤體標本。經過預處理後,對動脈瘤壁進行拉伸直至瘤壁撕裂以測量動脈瘤壁的各項機械性質指標,包括瘤壁張力(strain)、僵硬度(stiffness)等(圖1)。通過線性回歸分析,探究血流動力學參數與瘤壁機械性質指標的相關性。同時通過多光子雷射掃描顯微鏡(multiphoton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MPM)觀察瘤壁內膠原纖維的變化情況。

圖1. 對瘤壁組織進行拉伸並測量各機械性能指標

結果顯示,瘤壁的極限張力與入射流速(P=0.021)、平均流速(P=0.025)及平均WSS(P=0.039)呈顯著的負相關。而瘤壁僵硬度與入射流速(P=0.014)、平均流速(P=0.008)、入射流集中度(P=0.04)、血流不穩定性(P=0.006)、流場複雜程度(P=0.019)、WSS(P=0.002)以及OSI(P=0.004)呈顯著的正相關(圖2)。同時,通過顯微鏡觀察到,隨著瘤壁的拉伸,瘤壁內的膠原纖維發生拉伸及方向改變,瘤壁張力及硬度與所調動的膠原纖維量有關(圖3)。

圖2. 動脈瘤的血流動力學參數分布與膠原纖維結構

圖3. 膠原纖維隨拉伸度的變化發生形態與方向的變化

該結果表明,動脈瘤腔內的血流動力學會對動脈瘤壁的機械性質產生影響,並可能取決於瘤壁內膠原纖維的結構和質量。但血流動力學與瘤壁膠原纖維的直接關係還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原文出處:Cebral JR, et al.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5 July 30. DOI: 10.3174/ajnr.A4358. Epub ahead of print

全軍腦血管病研究所

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腦血管病中心

呂楠 編譯 黃清海 審校

會議信息和學習班的發布、諮詢、報名、在線直播,請找「會議助手」!加好友方式:微信搜「neuromeeting」或「186 0216 6690」;

或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添加「會議助手」為好友哦^O^

相關焦點

  • 血泡樣動脈瘤研究新進展
    BAA較其他ICA腫瘤少見,佔顱內動脈瘤的比例<1%,佔頸內動脈動脈瘤比例<6.5%。有研究表明BBA好發於女性患者,且可能與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病變和血流動力學改變以及高血壓病史有關。BBA的瘤壁僅由纖維蛋白組織層或僅由一層外膜覆蓋,且因其瘤壁薄、易破裂的特點,極易發生急性瀰漫性蛛網膜下腔出血(SAH),從而導致預後不良。另外,術後出血率及病死率較高。
  • 顱內難治性大動脈瘤的「剋星」一腔內隔絕|顱內難治性|顱內動脈瘤|...
    文章轉載自:新民晚報 人與健康腔內隔絕技術一中國引領了世界近日,同濟醫院介入科運用國際上最先進的顱內動脈瘤腔內隔絕技術,救治了1名高危顱內巨大動脈瘤患者,並獲得成功,自治療至今,患者病情穩定。患者方某61歲,因為胃納減退,乏力,血糖控制不佳來院內分泌科就診。
  • 非編碼RNA參與顱內動脈瘤病理機制的研究進展
    大鼠動脈瘤模型研究發現,在顱內動脈瘤形成的後期,14個miRNA表達上調,6個miRNA表達下調;其中,3個上調miRNA和1個下調miRNA通過抑制顱內動脈瘤血管平滑肌細胞凋亡並促進細胞增殖影響顱內動脈瘤的形成。兔動脈瘤模型研究發現3種miRNA表達下調,5種miRNA表達上調。
  • 大醫說丨聚焦醫術:不開顱,「拆彈專家」巧拆顱內微小動脈瘤
    老孫與顱內的「不定時炸彈」告了別「顱內手術」=「碗大的疤」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血管內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具有創傷小、效果好、恢復快、手術風險低、併發症少等諸多優勢多個研究提示後循環、後交通和前交通動脈動脈瘤破裂出血的風險最高對於有手術適應證的顱內動脈瘤應及早進行幹預已獲得廣泛認可「
  • .| 拜登曾與死神擦肩而過,只因腦子裡的不定時炸彈|顱內動脈瘤|...
    此外,本山大叔等演藝名人的報導也和顱內動脈瘤有關係。 那麼,這一恐怖的病魔——顱內動脈瘤到底是什麼疾病呢? 動脈瘤好發於腦大動脈分支或分叉的隆突處,此處是血管壁的薄弱部位,即中層缺陷和血流衝擊點,如果內彈力層退化,就會逐漸膨出而形成動脈瘤。
  • 未破裂顱內動脈瘤壁增強的意義
    未破裂顱內動脈瘤壁增強的意義 2021-01-11 11: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動脈瘤破裂出血竟然如此兇險?1/3患者當場死亡、1/3致殘
    患腦動脈瘤出血病人雖經嚴密防止咳嗽、用力排便、過早離床,仍不能完全有效地防止再出血。    2、動脈瘤的出血傾向與其直徑的大小、類型有關    分析了500例動脈瘤的出血傾向,發現瘤的大小與出血傾向有關(表1)。Suzuki及Crompon對動脈瘤標本及其臨床進行了分析,發現動脈瘤直徑小於4mm時不易出血。
  • 中山青浦分院摘除顱內動脈瘤
    近日,中山青浦分院緊急收治了一名因顱內動脈瘤破裂大出血而暈倒的71歲老人,所幸在醫院神經外科的精心治療下,這位老人已經通過手術治療成功化險為夷。71歲的包阿婆最近總是感到頭疼、乏力,這天下午,包阿婆走在路上時頭痛加劇,暈倒在了路邊。隨後,包阿婆被救護車緊急送往中山青浦分院。經醫生仔細檢查,包阿婆被確診為顱內動脈瘤,並且已經破裂導致顱內大出血。
  • 顱內動脈瘤破裂,金海泉主任漂亮排「雷」
    神經外科主任金海泉閱片後,高度懷疑顱內動脈瘤出血,金海泉主任迅速安排病人行頭顱CTA檢查。果不出其料,檢查結果提示前交通動脈瘤。這時候病人家屬趕到,意識到病情的兇險和救治的刻不容緩,與金主任溝通後,進行了急診手術。金海泉主任熟練地完成了精細的手術,「地雷」被排險了,手術很順利。術後劉阿姨恢復良好,昨天高興的出院了。
  • 顱內動脈瘤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終於來了,這些基因風險位點值得注意!
    顱內動脈瘤(IA)是一種氣球狀的擴張病變,通常位於顱內動脈的分支處,世界上約3%的人口患有IA。IA破裂會引起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aSAH),這是一種嚴重的中風,約有三分之一的aSAH患者死亡,另有三分之一的aSAH患者生活無法自理[1]。研究顯示,IA的平均發病年齡為50歲,年齡≥50歲的女性其發病率是該年齡段男性的兩倍。
  • 看美劇,聊動眼神經麻痺與顱內動脈瘤的前世今生
    本文結合這部美國電視劇的片段,聊一聊動眼神經麻痺與顱內動脈瘤的前世今生。看電視還能學習,好事。作者:陳小慧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轉載請務必於文首註明作者和來源「醫脈通」。 創傷科主任「虎爺」查看瞳孔對光反射,說了一句「Bullshit,這個病人腦子裡有一個定時炸彈」,呼叫神外醫生Wilson,開顱夾閉動脈瘤。急救人員認為是自殺導致車禍的女性,卻在創傷科主任Jorge「虎爺」查了瞳孔後判斷患者有顱內動脈瘤。為什麼?是哪個部位的動脈瘤?你看了一眼瞳孔就知道是動脈瘤?還有什麼別的可能的原因嗎?
  •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揭示顱內動脈瘤的風險位點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揭示顱內動脈瘤的風險位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7 16:10:02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Ynte M. Ruigrok、Mark K. Bakker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六旬老人顱內長7個動脈瘤
    六旬老婦顱內長了7個動脈瘤,相當於7個不定時「炸彈」,這種機率低於1/1000萬!湖南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拆彈」團隊開顱手術一次性拆除6個「炸彈」,令其轉危為安。2020年12月,老人頭暈、頭痛再次發作,在當地醫院被診斷為顱內動脈瘤,並給予保守治療。不料6天後,動脈瘤發生破裂,老人被緊急轉送至湖南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開通急診綠色通道,為患者進行急診CT腦血管造影(CTA)和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DSA)檢查,發現患者顱內竟然有6個動脈瘤,數量之多令人咋舌!
  • 八旬老太顱內動脈瘤破裂,大腦後動脈瘤彈簧圈栓塞術救命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震 通訊員 馬洪濤 八旬老太突發頭痛、噁心、四肢無力等症狀,經檢查為顱內動脈瘤破裂,日前在膠州人民醫院經過3小時手術治療,轉危為安。接診後,根據顱腦CT提示楊老太蛛網膜下腔出血,醫生初步估計老人應該為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十分危險。據介紹,顱內動脈瘤被稱為大腦深處的「不定時炸彈」,如不及時治療,隨時可能再次破裂危及生命。因患者年齡大,既往有高血壓、冠心病病史多年,醫生向患者家屬交待病情後,為進一步明確診斷,家屬同意手術治療。
  • Nature子刊收錄深睿醫療參與科研公關的在人工智慧顱內動脈瘤自動...
    東部戰區總醫院放射診斷科張龍江教授、盧光明教授團隊,聯合深睿醫療、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連雲港第一人民醫院、南京腦科醫院共同科研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在基於人工智慧的顱內動脈瘤自動化分割與檢測方向取得重要進展,科學研究成果被Nature Communications (IF 12.12)收錄。
  • 動脈瘤又是什麼呢?
    第一點是放射學可見雙側額葉、側腦室旁點狀異常信號,提示腦缺血灶,第二點是左側頸內動脈及大腦中動脈有流空信號,疑似動脈瘤,體檢報告上顯示腦缺血灶和疑似動脈瘤的現象。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體檢報告上的腦缺血灶和動脈瘤到底是什麼?
  • 【基礎】脈絡膜前動脈動脈瘤
    有證據顯示,異常增生性脈絡膜前動脈的動脈瘤發生率(4%~17%)明顯高於正常脈絡膜前動脈(0.4%~0.5%)。其動脈瘤高發的機制可能是:(1)可能與其血流動力學改變及血管壁存在內在薄弱點相關;(2)與纖細而形成短的正常脈絡膜前動脈相比,異常增生性脈絡膜前動脈可能存在局部應力的增加,從而加大了動脈瘤形成的風險。
  • 顱內動脈瘤的魔爪正伸向青年人
    一旁的同事趕緊把許先生送到南京市第一醫院搶救,南京市第一醫院介入血管科主任醫師蘇皓波接診後,通過許先生頭頸、頭顱CT血管造影診斷許先生患有顱內動脈瘤,索性沒有破裂,暫時沒有生命危險。許先生了解後非常震驚,他表示自己的身體一直很健康怎麼就患有顱內動脈瘤了呢?蘇主任告訴他,長期生活不規律、經常性熬夜、抽菸都是導致患顱內動脈瘤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