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武警總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主任醫師王奇教授因腦血管疾病離世,享年49歲。2017年7月,上海華山醫院抗生素研究所李光輝教授,出現腦血管疾病出血而離世,享年55歲。2017年8月,上海新華醫院甲狀腺核醫學科吳震宇醫生因腦血管疾病離世,享年38歲。2018年10月,大特保創始人、CEO周磊先生因突發腦血管疾病離世,享年45歲。這些正處於人生黃金時段的中青年們,在人生的中場就黯暗退場,罪魁禍首隻有一個:顱內動脈瘤。
今年36歲的許先生是人們眼中的成功人士,年紀輕輕就擔任當地外企的高管,家庭美滿,日子過得很幸福。但許先生的妻子總覺得許先生實在是太忙了,正常加班到夜裡才回來,有時候直接睡公司,周末正常出差。因為工作壓力大,許先生慢慢有了抽菸的習慣。這天,許先生像往常一樣在公司加班,忽然感覺頭暈眼花、整個頭部都很痛的,許先生以為是累了便想站起來走走,可沒走幾便倒地暈過去了。一旁的同事趕緊把許先生送到南京市第一醫院搶救,南京市第一醫院介入血管科主任醫師蘇皓波接診後,通過許先生頭頸、頭顱CT血管造影診斷許先生患有顱內動脈瘤,索性沒有破裂,暫時沒有生命危險。許先生了解後非常震驚,他表示自己的身體一直很健康怎麼就患有顱內動脈瘤了呢?蘇主任告訴他,長期生活不規律、經常性熬夜、抽菸都是導致患顱內動脈瘤的原因。於是,許先生在蘇主任的建議下採用藥物保守治療,調整生活作息,改善生活習慣並定期複診檢查。
據蘇主任介紹,顱內動脈瘤俗稱「腦內不定時炸彈」,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等特點。常見於35-60歲人群,一般以下群體患動脈瘤的風險更高,如家族遺傳、慢性病患者、不良生活習慣等,但任何年齡段均可發生。雖然顱內動脈瘤十分可怕,但是是可以提前發現的。目前一般通過頭顱CT/MR平掃、頭顱CTA和頭顱MRA、全腦DSA術等技術手段可以篩查出是否患有顱內動脈瘤。
蘇主任表示即使檢查出患有顱內動脈瘤,並非「宣判死刑」,不必過於緊張。大多數動脈瘤攜帶者是不需手術的,可以通過保守治療,加強觀察來避免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的風險。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的患者,可以通過防止再出血、降低顱內壓、腦脊液引流和防治腦血管痙攣等非外科手術方法對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進行有效地抑制;也可通過動脈瘤頸夾閉或結紮、動脈瘤孤立術、動脈瘤包裹術和血管內介入治療等外科手術方法治療顱內動脈瘤。
蘇主任提醒大家,人到中年最好每3~5年做一次頭頸CTA/頭顱MRA。這項檢查並不是一勞永逸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動脈瘤患病率增加,一次篩查未發現動脈瘤不代表此後不發生動脈瘤,建議後續至少每5年篩查一次。對於顱內動脈瘤患者平時生活中應當控制好血壓,注意調整血糖血脂,保護好血管。同時生活應注意避免出現一些動脈瘤破裂誘因,如:血壓波動明顯、大便不通、緊張、過分激烈的運動等。(通訊員單申生 章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