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袋裡有個不定時炸彈?顱內動脈瘤的魔爪正伸向青年人

2021-01-14 鳳凰江蘇

2013年11月,武警總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主任醫師王奇教授因腦血管疾病離世,享年49歲。2017年7月,上海華山醫院抗生素研究所李光輝教授,出現腦血管疾病出血而離世,享年55歲。2017年8月,上海新華醫院甲狀腺核醫學科吳震宇醫生因腦血管疾病離世,享年38歲。2018年10月,大特保創始人、CEO周磊先生因突發腦血管疾病離世,享年45歲。這些正處於人生黃金時段的中青年們,在人生的中場就黯暗退場,罪魁禍首隻有一個:顱內動脈瘤。

今年36歲的許先生是人們眼中的成功人士,年紀輕輕就擔任當地外企的高管,家庭美滿,日子過得很幸福。但許先生的妻子總覺得許先生實在是太忙了,正常加班到夜裡才回來,有時候直接睡公司,周末正常出差。因為工作壓力大,許先生慢慢有了抽菸的習慣。這天,許先生像往常一樣在公司加班,忽然感覺頭暈眼花、整個頭部都很痛的,許先生以為是累了便想站起來走走,可沒走幾便倒地暈過去了。一旁的同事趕緊把許先生送到南京市第一醫院搶救,南京市第一醫院介入血管科主任醫師蘇皓波接診後,通過許先生頭頸、頭顱CT血管造影診斷許先生患有顱內動脈瘤,索性沒有破裂,暫時沒有生命危險。許先生了解後非常震驚,他表示自己的身體一直很健康怎麼就患有顱內動脈瘤了呢?蘇主任告訴他,長期生活不規律、經常性熬夜、抽菸都是導致患顱內動脈瘤的原因。於是,許先生在蘇主任的建議下採用藥物保守治療,調整生活作息,改善生活習慣並定期複診檢查。

據蘇主任介紹,顱內動脈瘤俗稱「腦內不定時炸彈」,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等特點。常見於35-60歲人群,一般以下群體患動脈瘤的風險更高,如家族遺傳、慢性病患者、不良生活習慣等,但任何年齡段均可發生。雖然顱內動脈瘤十分可怕,但是是可以提前發現的。目前一般通過頭顱CT/MR平掃、頭顱CTA和頭顱MRA、全腦DSA術等技術手段可以篩查出是否患有顱內動脈瘤。

蘇主任表示即使檢查出患有顱內動脈瘤,並非「宣判死刑」,不必過於緊張。大多數動脈瘤攜帶者是不需手術的,可以通過保守治療,加強觀察來避免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的風險。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的患者,可以通過防止再出血、降低顱內壓、腦脊液引流和防治腦血管痙攣等非外科手術方法對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進行有效地抑制;也可通過動脈瘤頸夾閉或結紮、動脈瘤孤立術、動脈瘤包裹術和血管內介入治療等外科手術方法治療顱內動脈瘤。

蘇主任提醒大家,人到中年最好每3~5年做一次頭頸CTA/頭顱MRA。這項檢查並不是一勞永逸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動脈瘤患病率增加,一次篩查未發現動脈瘤不代表此後不發生動脈瘤,建議後續至少每5年篩查一次。對於顱內動脈瘤患者平時生活中應當控制好血壓,注意調整血糖血脂,保護好血管。同時生活應注意避免出現一些動脈瘤破裂誘因,如:血壓波動明顯、大便不通、緊張、過分激烈的運動等。(通訊員單申生 章琛)

相關焦點

  • .| 拜登曾與死神擦肩而過,只因腦子裡的不定時炸彈|顱內動脈瘤|...
    此外,本山大叔等演藝名人的報導也和顱內動脈瘤有關係。 那麼,這一恐怖的病魔——顱內動脈瘤到底是什麼疾病呢?由於破裂是不可預測的,因此稱之為「不定時炸彈」。 動脈血流速度快壓力高,再加上動脈瘤本身形成原因就是血管壁的薄弱,這樣想來,動脈瘤破裂出血的高風險也是情理之中了。
  • 腦動脈瘤:顱內的「不定時炸彈」
    動脈瘤破裂有沒有徵兆?如何預防?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景英朝給大家進行了解答。 腦動脈瘤是一種血管病變 據報導,1988年拜登外出演講,連續幾周持續發生頭痛、噁心的症狀,最終在紐約一家酒店的房間裡暈倒。隨後他被緊急送往醫院,醫生通過CTA檢查發現,拜登腦中長了兩個動脈瘤,其中一個出現破裂。
  • 八旬老太顱內動脈瘤破裂,大腦後動脈瘤彈簧圈栓塞術救命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震 通訊員 馬洪濤 八旬老太突發頭痛、噁心、四肢無力等症狀,經檢查為顱內動脈瘤破裂,日前在膠州人民醫院經過3小時手術治療,轉危為安。接診後,根據顱腦CT提示楊老太蛛網膜下腔出血,醫生初步估計老人應該為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十分危險。據介紹,顱內動脈瘤被稱為大腦深處的「不定時炸彈」,如不及時治療,隨時可能再次破裂危及生命。因患者年齡大,既往有高血壓、冠心病病史多年,醫生向患者家屬交待病情後,為進一步明確診斷,家屬同意手術治療。
  • 大醫說丨聚焦醫術:不開顱,「拆彈專家」巧拆顱內微小動脈瘤
    、不開顱、不留疤就與顱內「炸彈」告了別是什麼手術如此神奇?動脈瘤如同長在「雷區」裡手術風險是術者必須跨越的難題○風險重重:患者的動脈瘤位於頸內後交通動脈上,且瘤體僅有5mm大小在眾多動脈瘤治療中,越小的動脈瘤術中出血的風險越大,
  • 中山青浦分院摘除顱內動脈瘤
    近日,中山青浦分院緊急收治了一名因顱內動脈瘤破裂大出血而暈倒的71歲老人,所幸在醫院神經外科的精心治療下,這位老人已經通過手術治療成功化險為夷。71歲的包阿婆最近總是感到頭疼、乏力,這天下午,包阿婆走在路上時頭痛加劇,暈倒在了路邊。隨後,包阿婆被救護車緊急送往中山青浦分院。經醫生仔細檢查,包阿婆被確診為顱內動脈瘤,並且已經破裂導致顱內大出血。
  • 看美劇,聊動眼神經麻痺與顱內動脈瘤的前世今生
    創傷科主任「虎爺」查看瞳孔對光反射,說了一句「Bullshit,這個病人腦子裡有一個定時炸彈」,呼叫神外醫生Wilson,開顱夾閉動脈瘤。急救人員認為是自殺導致車禍的女性,卻在創傷科主任Jorge「虎爺」查了瞳孔後判斷患者有顱內動脈瘤。為什麼?是哪個部位的動脈瘤?你看了一眼瞳孔就知道是動脈瘤?還有什麼別的可能的原因嗎?
  • 未破裂顱內動脈瘤壁增強的意義
    未破裂顱內動脈瘤壁增強的意義 2021-01-11 11: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六旬老人顱內長7個動脈瘤
    六旬老婦顱內長了7個動脈瘤,相當於7個不定時「炸彈」,這種機率低於1/1000萬!湖南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拆彈」團隊開顱手術一次性拆除6個「炸彈」,令其轉危為安。64歲的王娭毑家住湖南安鄉,大約從二十年前開始就時不時有頭痛的毛病,每次痛起來就到藥店買點藥吃,或者到附近診所打點滴,從未去大醫院進行仔細檢查。2020年12月,老人頭暈、頭痛再次發作,在當地醫院被診斷為顱內動脈瘤,並給予保守治療。不料6天後,動脈瘤發生破裂,老人被緊急轉送至湖南省人民醫院。
  • 非編碼RNA參與顱內動脈瘤病理機制的研究進展
    大鼠動脈瘤模型研究發現,在顱內動脈瘤形成的後期,14個miRNA表達上調,6個miRNA表達下調;其中,3個上調miRNA和1個下調miRNA通過抑制顱內動脈瘤血管平滑肌細胞凋亡並促進細胞增殖影響顱內動脈瘤的形成。兔動脈瘤模型研究發現3種miRNA表達下調,5種miRNA表達上調。
  • 顱內難治性大動脈瘤的「剋星」一腔內隔絕|顱內難治性|顱內動脈瘤|...
    文章轉載自:新民晚報 人與健康腔內隔絕技術一中國引領了世界近日,同濟醫院介入科運用國際上最先進的顱內動脈瘤腔內隔絕技術,救治了1名高危顱內巨大動脈瘤患者,並獲得成功,自治療至今,患者病情穩定。患者方某61歲,因為胃納減退,乏力,血糖控制不佳來院內分泌科就診。
  • 顱內動脈瘤破裂,金海泉主任漂亮排「雷」
    神經外科主任金海泉閱片後,高度懷疑顱內動脈瘤出血,金海泉主任迅速安排病人行頭顱CTA檢查。果不出其料,檢查結果提示前交通動脈瘤。這時候病人家屬趕到,意識到病情的兇險和救治的刻不容緩,與金主任溝通後,進行了急診手術。金海泉主任熟練地完成了精細的手術,「地雷」被排險了,手術很順利。術後劉阿姨恢復良好,昨天高興的出院了。
  •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揭示顱內動脈瘤的風險位點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揭示顱內動脈瘤的風險位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7 16:10:02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Ynte M. Ruigrok、Mark K. Bakker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這位老人很像動畫片裡的 「天線寶寶」---三湘都市報數字報刊
    本報1月25日訊 由於顱內出血,手術後在腦袋上留了3個導管,看起來很像動畫片裡的「天線寶寶」。前幾天,這位57歲的女患者在省人民醫院再次接受介入微創手術,3根導管終於可以拔掉了,今日她順利康復出院。
  • 頭疼欲裂 小心腦動脈瘤作怪
    「之所以頭痛,就是因為瘤體破裂,血液刺激腦組織引起的,若稍微晚一點送過來,很有可能就保不住性命了!」接診的醫生說。  據南京市第一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羅良生介紹,腦動脈血管瘤的發病率僅次於腦血栓和高血壓腦出血,隨時威脅著人的生命。從病理形態上看,顱內動脈瘤相當於腦部血管壁上鼓起的「氣球」,這是大腦動脈先天發育不良所導致。
  • 轉載 【海外研究】顱內動脈瘤瘤壁的機械性質與血流動力學有關
    本文轉載自:長海OCIN 微信公眾號顱內動脈瘤的發生與破裂被認為與異常血流動力學誘導的血管壁退化變薄有關。異常血流動力學可能會誘導炎症因子在血管壁聚集以及促進血栓的形成,從而引起血管壁的退化及機械性質的改變。
  • Nature子刊收錄深睿醫療參與科研公關的在人工智慧顱內動脈瘤自動...
    中國人群顱內動脈瘤的發病率約為7%,其破裂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的24小時死亡率高達37%。早期精準檢出對顱內動脈瘤的臨床管理和預後有重要意義。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是一種無創、方便、可靠的顱內動脈瘤檢測手段,然而其診斷準確性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如設備、工作經驗等,導致了不同研究間診斷準確性出現較大差異。
  • 動脈瘤破裂出血竟然如此兇險?1/3患者當場死亡、1/3致殘
    動脈瘤患病人群廣,分布於男女老少,具有不可預測性、自發性破裂出血等風險,就像腦袋裡的「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起生命危險。顱內動脈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殘率極高,其中10%~15%的患者來不及就醫直接猝死,25%將在出血後24小時內死亡,首次出血病死率高達35%,再次出血病死率則達60%~80%,倖存者亦多有殘疾,總生存率估計為50%。因此,對於有手術適應證的顱內動脈瘤應積極幹預已獲得廣泛認可。
  • ESO-WSO 2020丨顱內動脈瘤遺傳機制新希望:11個新基因風險位點公布
    Bakker教授以網絡直播的形式公布了顱內動脈瘤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的結果。醫脈通ESO-WSO 2020報導組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研究背景關於顱內動脈瘤(IA)的遺傳機制目前尚不清楚。既往的遺傳關聯研究已經確定了六個風險位點,但僅解釋了該疾病的一小部分遺傳機制。因此,來自荷蘭的學者M. Bakker等對顱內動脈瘤的全基因組關聯性進行了研究,該研究結果在2020年歐洲卒中組織與世界卒中組織聯合大會(ESO-WSO 2020)上公布。
  • 顱內動脈瘤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終於來了,這些基因風險位點值得注意!
    顱內動脈瘤(IA)是一種氣球狀的擴張病變,通常位於顱內動脈的分支處,世界上約3%的人口患有IA。IA破裂會引起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aSAH),這是一種嚴重的中風,約有三分之一的aSAH患者死亡,另有三分之一的aSAH患者生活無法自理[1]。研究顯示,IA的平均發病年齡為50歲,年齡≥50歲的女性其發病率是該年齡段男性的兩倍。
  • 一份體檢報告:腦缺血灶是個什麼病症呢?動脈瘤又是什麼呢?
    第一點是放射學可見雙側額葉、側腦室旁點狀異常信號,提示腦缺血灶,第二點是左側頸內動脈及大腦中動脈有流空信號,疑似動脈瘤,體檢報告上顯示腦缺血灶和疑似動脈瘤的現象。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體檢報告上的腦缺血灶和動脈瘤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