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美國總統選舉風波不斷,各種意外如劇情一般跌宕起伏,吃瓜群眾也看得不亦樂乎,各種八卦討論得不少。其中,不少網民對這兩位高齡總統競選人的健康狀況尤其感興趣,例如拜登曾因腦動脈瘤而與死神擦肩而過,就被不少自媒體報導。
什麼是腦動脈瘤?動脈瘤破裂有沒有徵兆?如何預防?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景英朝給大家進行了解答。
腦動脈瘤是一種血管病變
據報導,1988年拜登外出演講,連續幾周持續發生頭痛、噁心的症狀,最終在紐約一家酒店的房間裡暈倒。隨後他被緊急送往醫院,醫生通過CTA檢查發現,拜登腦中長了兩個動脈瘤,其中一個出現破裂。當時開顱手術是挽救生命的最好機會,於是拜登做了顱內動脈瘤夾閉手術,並逐漸康復。
他在書中寫道:這感覺就像「腦海中一道閃電,有一股強大的電流經過,繼而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撕裂般的疼痛。」三個月後,他又做了第二次腦動脈瘤手術,處理那個未破裂的顱內動脈瘤,手術同樣取得成功,完全治癒。
景英朝說,首先要明白的是腦動脈瘤不是大腦腫瘤,而是一種血管病變,又叫顱內動脈瘤。簡單來說,腦動脈瘤是局部腦血管壁受損,異常膨出形成的一個血泡,看起來就像大腦動脈血管上長出了一個形似腫瘤的包。
這個「血泡」就像是一個「不定時炸彈」,很多人都沒有任何明顯症狀,但因其血管壁非常薄弱,一旦破裂就可能瞬間致命。因此,也有人將其比喻為汽車輪胎磨損後形成的局部小鼓包,雖然小得不起眼,卻可能在行駛過程中突發爆胎甚至造成車禍。
動脈瘤又分為破裂出血動脈瘤和未破裂動脈瘤。
一旦破裂致死率高
據介紹,腦動脈瘤在普通人群中的發病率約為3-5%,患者每年發生動脈瘤破裂的概率只有1%,但動脈瘤一旦發生破裂出現蛛網膜下腔出血(SAH),其致死率可高達40%。
景英朝稱,腦動脈瘤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段,30~60歲為發病高峰,約60%的腦動脈瘤都發生在這個年
齡段,其中女性發病率更高,是男性的1.6倍,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患者更多。
據介紹,腦動脈瘤一旦破裂,死亡率較高。顱內動脈瘤第一次破裂後致殘致死率大約為30~40%;更嚴重的是,出過血的動脈瘤再次破裂的機會及危險程度均大大增加,大約有40~60%的病人會在動脈瘤出血後的一個月內再次發生破裂,而第二次破裂後致殘致死率高達60~80%。許多患者甚至在破裂後幾十分鐘內就會出現呼吸衰竭,部分得到及時醫療救治的患者也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甚至成為植物人。
對於未破裂腦動脈瘤而言,隨時也存在破裂的風險,患者情緒激動、酒後勞累等都是誘發因素,可以說防不勝防,所以顱內動脈瘤就像是埋藏在人腦中的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都有爆炸的危險,一旦引爆,後果不堪設想。
戒菸限酒降低動脈瘤發生率
景英朝提醒,腦動脈瘤破裂後風險很大,因此一定要早防早治。腦動脈瘤患者要控制情緒,戒菸限酒,少發脾氣,控制血壓,避免劇烈運動。
對於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長期抽菸、多囊腎、父母親戚有腦動脈瘤者,發現有腦微小動脈瘤、小動脈瘤時,要定期(6個月左右)進行磁共振腦血管成像(MRA),以便能夠在動脈瘤破裂出血前發現病變並給予及時治療。
景英朝說,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瘤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建議要定期檢查,可通過CTA(CT血管造影)、MRA(磁共振血管成像)進行初步篩查。40歲以上高危人群,最好進行一次檢查,以便早發現早治療。
日常生活中還要對危險因素加以控制,如戒菸限酒、控制血壓、血糖,從而降低動脈瘤的發生率。
相關連結
這些症狀小心動脈瘤破裂
動脈瘤一旦形成,絕大多數會永久存在,而且可能會逐漸長大,需要引起警惕。顱內主動脈瘤主要會出現以下三種情況。
1、主動脈瘤破裂
突然、嚴重的頭痛是動脈瘤破裂的主要症狀,這種頭痛常被描述為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頭痛。
動脈瘤破裂的常見症狀還包括:突然的,極其嚴重的頭痛;噁心和嘔吐;斜頸;模糊或復視;光敏度;癲癇發作;眼瞼下垂;意識喪失;意識混亂。
2、動脈瘤滲血
在某些情況下,動脈瘤可能會少量滲血。這種滲血將導致突然的、極其嚴重的頭痛,嚴重的動脈瘤破裂常常發生在滲血之後,需要引起警惕。
3、未破裂的動脈瘤
未破裂的腦動脈瘤可能不會產生任何症狀,特別是當它還很小的時候。
較大的、未破裂的腦動脈瘤可能會壓迫腦組織和神經,可能導致某側眼睛疼痛,瞳孔擴大,視力改變或復視,臉部出現麻木感,復視或重影,噁心等症狀。
惠州報業全媒體記者周智聰
通訊員歐永傑 張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