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動脈瘤破裂,金海泉主任漂亮排「雷」

2021-01-20 瀟湘名醫

株洲市民劉阿姨今年62歲,平日身體不錯,一次如廁時突發意識障礙,被120送入我院立即行頭顱CT檢查見蛛網膜下腔出血。

神經外科主任金海泉閱片後,高度懷疑顱內動脈瘤出血,金海泉主任迅速安排病人行頭顱CTA檢查。果不出其料,檢查結果提示前交通動脈瘤。

這時候病人家屬趕到,意識到病情的兇險和救治的刻不容緩,與金主任溝通後,進行了急診手術。金海泉主任熟練地完成了精細的手術,「地雷」被排險了,手術很順利。術後劉阿姨恢復良好,昨天高興的出院了。

金海泉主任介紹:腦動脈瘤具有隱匿性強、平時症狀不明顯、發病突然的特點,除非腦動脈瘤壓迫到鄰近的神經產生明顯的症狀,如眼皮不能上抬、眼球外展、瞳孔擴大、眼球突出等,才能意識到腦動脈瘤的存在。大型腦動脈瘤,一旦破裂, 對患者的生命構成嚴重威脅,死亡率極高,記得7月初,科室做了一個病人,CT示中線結構左移,腦疝,成功地做了夾閉手術,但患者留下了後遺症,所以說這類疾病一旦發現後,及早解除風險警報是最佳應對手段。

術前CTA

術前

術後

劉阿姨得到良好治療,得益於腦卒中綠色通道,近幾年,省直中醫院神經外科強化了顱腦損傷、腦出血、顱內動脈瘤破裂等急危重症的搶救治療,能夠使患者在第一時間獲得及時、快速和有效的治療。開顱手術夾閉腦動脈瘤,療效確切,但對醫生的技術要求比較高。血管內介入治療相比開顱手術的優勢主要為創傷小、併發症少,患者及家屬易接受,年高病重者也多能耐受。

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和飲食習慣改變等,腦動脈瘤的發生率有上升趨勢。若腦動脈瘤在未破裂之前能檢查出來,根據需要將其手術夾閉或介入處理掉,可大大降低腦動脈瘤破裂所帶來的風險。未破裂腦動脈瘤的手術安全性也較破裂腦動脈瘤要低得多。

因此對中年人群尤其是煙齡長,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血管疾病和有腦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群,有必要排查腦動脈瘤。

專家簡介

金海泉

主任醫師

從事神經外科臨床、教學、科研20餘年,在腦外傷及腦保護、高血壓腦出血的救治和手術方面經驗豐富,省內率先採用小骨窗開顱微創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擅長顱內腫瘤手術(巨大腦膜瘤、鞍區腫瘤、聽神經瘤等),在顱底外科、腦血管病、脊髓腫瘤切除術、功能神經外科(面肌痙攣、三叉神經微血管減壓術等)、神經內鏡等領域有較深的造詣。

【來源:湖南省直中醫醫院訂閱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未破裂顱內動脈瘤壁增強的意義
    未破裂顱內動脈瘤壁增強的意義 2021-01-11 11: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八旬老太顱內動脈瘤破裂,大腦後動脈瘤彈簧圈栓塞術救命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震 通訊員 馬洪濤 八旬老太突發頭痛、噁心、四肢無力等症狀,經檢查為顱內動脈瘤破裂,日前在膠州人民醫院經過3小時手術治療,轉危為安。接診後,根據顱腦CT提示楊老太蛛網膜下腔出血,醫生初步估計老人應該為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十分危險。據介紹,顱內動脈瘤被稱為大腦深處的「不定時炸彈」,如不及時治療,隨時可能再次破裂危及生命。因患者年齡大,既往有高血壓、冠心病病史多年,醫生向患者家屬交待病情後,為進一步明確診斷,家屬同意手術治療。
  • 顱內難治性大動脈瘤的「剋星」一腔內隔絕|顱內難治性|顱內動脈瘤|...
    文章轉載自:新民晚報 人與健康腔內隔絕技術一中國引領了世界近日,同濟醫院介入科運用國際上最先進的顱內動脈瘤腔內隔絕技術,救治了1名高危顱內巨大動脈瘤患者,並獲得成功,自治療至今,患者病情穩定。患者方某61歲,因為胃納減退,乏力,血糖控制不佳來院內分泌科就診。
  • 顱內動脈瘤的魔爪正伸向青年人
    一旁的同事趕緊把許先生送到南京市第一醫院搶救,南京市第一醫院介入血管科主任醫師蘇皓波接診後,通過許先生頭頸、頭顱CT血管造影診斷許先生患有顱內動脈瘤,索性沒有破裂,暫時沒有生命危險。許先生了解後非常震驚,他表示自己的身體一直很健康怎麼就患有顱內動脈瘤了呢?蘇主任告訴他,長期生活不規律、經常性熬夜、抽菸都是導致患顱內動脈瘤的原因。
  • 六旬老人顱內長7個動脈瘤
    六旬老婦顱內長了7個動脈瘤,相當於7個不定時「炸彈」,這種機率低於1/1000萬!湖南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拆彈」團隊開顱手術一次性拆除6個「炸彈」,令其轉危為安。2020年12月,老人頭暈、頭痛再次發作,在當地醫院被診斷為顱內動脈瘤,並給予保守治療。不料6天後,動脈瘤發生破裂,老人被緊急轉送至湖南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開通急診綠色通道,為患者進行急診CT腦血管造影(CTA)和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DSA)檢查,發現患者顱內竟然有6個動脈瘤,數量之多令人咋舌!
  • 大醫說丨聚焦醫術:不開顱,「拆彈專家」巧拆顱內微小動脈瘤
    顱內動脈瘤破裂!蛛網膜下腔出血!生命危急!是施行開顱夾閉?——唐海濤主任醫師關於顱內動脈瘤的那些事顱內動脈瘤顱內動脈瘤是顱內動脈血管由於先天異常或後天損傷等因素導致局部的血管壁損害在血流動力學負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
  • 中山青浦分院摘除顱內動脈瘤
    近日,中山青浦分院緊急收治了一名因顱內動脈瘤破裂大出血而暈倒的71歲老人,所幸在醫院神經外科的精心治療下,這位老人已經通過手術治療成功化險為夷。71歲的包阿婆最近總是感到頭疼、乏力,這天下午,包阿婆走在路上時頭痛加劇,暈倒在了路邊。隨後,包阿婆被救護車緊急送往中山青浦分院。經醫生仔細檢查,包阿婆被確診為顱內動脈瘤,並且已經破裂導致顱內大出血。
  • 腦動脈瘤患者抽菸會增加動脈瘤破裂風險嗎?
    腦動脈瘤患者抽菸會增加動脈瘤破裂風險嗎?未破裂的顱內動脈瘤很常見,1-5%的人可能有未破裂的顱內動脈瘤。一儘管在治療方面取得了進展,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蛛網膜下腔出血仍然有很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菸草含有7000多種不同的化學物質,包括尼古丁,菸草產品的使用與各種心腦血管疾病有關。
  • .| 拜登曾與死神擦肩而過,只因腦子裡的不定時炸彈|顱內動脈瘤|...
    此外,本山大叔等演藝名人的報導也和顱內動脈瘤有關係。 那麼,這一恐怖的病魔——顱內動脈瘤到底是什麼疾病呢? 動脈瘤擴張之後,到了一定的程度會破裂。像吹氣球,氣球如果吹得太大了就破了。動脈瘤越大,血管壁就會越薄弱,血管壁會承受不住壓力,於是就發生破裂。一旦發生破裂,死亡率可達30~50%,倖存的患者中仍有高致殘率。
  • 非編碼RNA參與顱內動脈瘤病理機制的研究進展
    目前,顱內動脈瘤的形成和破裂機制並不十分清楚。非編碼核糖核酸(noncoding RNA,ncRNA)在顱內動脈瘤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基因的轉錄和翻譯過程中,大部分基因(97%~98%)轉錄為ncRNA。
  • Nature子刊收錄深睿醫療參與科研公關的在人工智慧顱內動脈瘤自動...
    中國人群顱內動脈瘤的發病率約為7%,其破裂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的24小時死亡率高達37%。早期精準檢出對顱內動脈瘤的臨床管理和預後有重要意義。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是一種無創、方便、可靠的顱內動脈瘤檢測手段,然而其診斷準確性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如設備、工作經驗等,導致了不同研究間診斷準確性出現較大差異。
  •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揭示顱內動脈瘤的風險位點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揭示顱內動脈瘤的風險位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7 16:10:02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Ynte M. Ruigrok、Mark K. Bakker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動脈瘤是腫瘤嗎?是怎麼形成的?破裂出血可導致哪些情況?
    動脈瘤是腫瘤嗎?高血壓性腦出血多因腦內微動脈瘤破裂引起,這種微動脈瘤的形成常與高血壓動脈硬化有關。還有一些動脈瘤的發生與先天性因素有關,或在先天性與後天性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形成。這種動脈瘤一般較大,多分布在顱內腦外蛛網膜下腔中的動脈段,尤其是腦底部的動脈環區域。動脈瘤雖然也叫「瘤」,但它與腫瘤有本質的區別。前者只是動脈的局限性擴張,後者則有細胞增生的特徵。
  • 動脈瘤破裂出血竟然如此兇險?1/3患者當場死亡、1/3致殘
    顱內蛛網膜下腔出血是指腦底部或腦表面的病變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網膜下腔引起的一種臨床症候群,約佔急性腦卒中的10%,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常見疾病。顱內動脈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殘率極高,其中10%~15%的患者來不及就醫直接猝死,25%將在出血後24小時內死亡,首次出血病死率高達35%,再次出血病死率則達60%~80%,倖存者亦多有殘疾,總生存率估計為50%。
  • 頭疼欲裂 小心腦動脈瘤作怪
    「之所以頭痛,就是因為瘤體破裂,血液刺激腦組織引起的,若稍微晚一點送過來,很有可能就保不住性命了!」接診的醫生說。  據南京市第一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羅良生介紹,腦動脈血管瘤的發病率僅次於腦血栓和高血壓腦出血,隨時威脅著人的生命。從病理形態上看,顱內動脈瘤相當於腦部血管壁上鼓起的「氣球」,這是大腦動脈先天發育不良所導致。
  • 顱內動脈瘤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終於來了,這些基因風險位點值得注意!
    顱內動脈瘤(IA)是一種氣球狀的擴張病變,通常位於顱內動脈的分支處,世界上約3%的人口患有IA。IA破裂會引起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aSAH),這是一種嚴重的中風,約有三分之一的aSAH患者死亡,另有三分之一的aSAH患者生活無法自理[1]。研究顯示,IA的平均發病年齡為50歲,年齡≥50歲的女性其發病率是該年齡段男性的兩倍。
  • 轉載 【海外研究】顱內動脈瘤瘤壁的機械性質與血流動力學有關
    本文轉載自:長海OCIN 微信公眾號顱內動脈瘤的發生與破裂被認為與異常血流動力學誘導的血管壁退化變薄有關。異常血流動力學可能會誘導炎症因子在血管壁聚集以及促進血栓的形成,從而引起血管壁的退化及機械性質的改變。
  • 上海冬雷腦科醫院蓋延廷主任科普三叉神經痛必備知識
    蓋延廷 主診專家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冬雷腦科核心專家冬雷腦科腦血管病團隊主診醫師。個人簡介蓋延廷主任,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冬雷腦科核心專家,冬雷腦科腦血管病團隊主診醫師畢業於復旦大學,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研究生2001年至2004年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攻讀神經外科碩士研究生,師從我國著名顱底外科專家鮑偉民教授,學習顱底腫瘤、腦垂體瘤的診斷與顯微外科手術治療;2009年師從宋冬雷教授學習腦血管病的顯微外科手術及介入栓塞治療
  • 腦動脈瘤:顱內的「不定時炸彈」
    當時開顱手術是挽救生命的最好機會,於是拜登做了顱內動脈瘤夾閉手術,並逐漸康復。 他在書中寫道:這感覺就像「腦海中一道閃電,有一股強大的電流經過,繼而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撕裂般的疼痛。」三個月後,他又做了第二次腦動脈瘤手術,處理那個未破裂的顱內動脈瘤,手術同樣取得成功,完全治癒。 景英朝說,首先要明白的是腦動脈瘤不是大腦腫瘤,而是一種血管病變,又叫顱內動脈瘤。
  • ESO-WSO 2020丨顱內動脈瘤遺傳機制新希望:11個新基因風險位點公布
    Bakker教授以網絡直播的形式公布了顱內動脈瘤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的結果。醫脈通ESO-WSO 2020報導組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研究背景關於顱內動脈瘤(IA)的遺傳機制目前尚不清楚。既往的遺傳關聯研究已經確定了六個風險位點,但僅解釋了該疾病的一小部分遺傳機制。因此,來自荷蘭的學者M. Bakker等對顱內動脈瘤的全基因組關聯性進行了研究,該研究結果在2020年歐洲卒中組織與世界卒中組織聯合大會(ESO-WSO 2020)上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