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機率低於1/1000萬!六旬老人顱內長7個動脈瘤

2021-01-15 瀟湘晨報

六旬老婦顱內長了7個動脈瘤,相當於7個不定時「炸彈」,這種機率低於1/1000萬!湖南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拆彈」團隊開顱手術一次性拆除6個「炸彈」,令其轉危為安。

64歲的王娭毑家住湖南安鄉,大約從二十年前開始就時不時有頭痛的毛病,每次痛起來就到藥店買點藥吃,或者到附近診所打點滴,從未去大醫院進行仔細檢查。2020年12月,老人頭暈、頭痛再次發作,在當地醫院被診斷為顱內動脈瘤,並給予保守治療。不料6天後,動脈瘤發生破裂,老人被緊急轉送至湖南省人民醫院。

神經內科開通急診綠色通道,為患者進行急診CT腦血管造影(CTA)和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DSA)檢查,發現患者顱內竟然有6個動脈瘤,數量之多令人咋舌!

神經介入專家認為,如果進行血管內介入治療,很難一次對所有動脈瘤進行栓塞;而外科開顱手術可以一次夾閉多個動脈瘤,於是邀請神經外科黃萌異主任醫師會診。多學科專家共同討論後,決定採取右側開顱動脈瘤夾閉術,患者隨即被轉入神經外一科病房。

術前,神經外一科黃萌異主任醫師團隊結合3D重建和模擬手術等方案,對手術難度及術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了詳細討論和周密部署。2020年12月30日,手術團隊在全麻下為患者施行右側開顱動脈瘤夾閉術。由於右側大腦前動脈細小,因此右側大腦前動脈起始部隱藏的第7個動脈瘤在術前檢查中未被發現,術中探查發現後給予夾閉。

手術共歷時8個多小時,成功夾閉6個動脈瘤。術後,患者四肢肢體活動良好。術後第三天返回普通病房,複查頭部CTA顯示:顱內動脈遠端顯影良好,並於2021年1月13日出院。

「顱內多發動脈瘤與體質相關,多數患者血管本身就有問題」,黃萌異主任醫師表示,顱內長4個以上動脈瘤的機率低於1/1000萬,像王娭毑這樣顱內長7個動脈瘤,一次手術夾閉6個的病例,查閱近五年的國內文獻都未見相關報導,十分罕見。

黃萌異表示,由於患者左側眼動脈段動脈瘤位於海綿竇內,且未破裂,因此此次未進行處理,後續可以定期複查,如有必要可採取介入栓塞治療。他同時提醒,顱內動脈瘤無論多發還是單發,都應儘早就診、綜合評估、系統治療,切勿懷有僥倖心理,以免延誤治療造成嚴重後果。

瀟湘晨報記者張樹波 通訊員梁輝 張曉泉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山青浦分院摘除顱內動脈瘤
    近日,中山青浦分院緊急收治了一名因顱內動脈瘤破裂大出血而暈倒的71歲老人,所幸在醫院神經外科的精心治療下,這位老人已經通過手術治療成功化險為夷。71歲的包阿婆最近總是感到頭疼、乏力,這天下午,包阿婆走在路上時頭痛加劇,暈倒在了路邊。隨後,包阿婆被救護車緊急送往中山青浦分院。經醫生仔細檢查,包阿婆被確診為顱內動脈瘤,並且已經破裂導致顱內大出血。
  • 非編碼RNA參與顱內動脈瘤病理機制的研究進展
    miRNA同時也調控細胞的多種生物學過程,包括增殖、分化和凋亡,因此miRNA的表達異常可能與多種疾病的發生及發展相關。大鼠動脈瘤模型研究發現,在顱內動脈瘤形成的後期,14個miRNA表達上調,6個miRNA表達下調;其中,3個上調miRNA和1個下調miRNA通過抑制顱內動脈瘤血管平滑肌細胞凋亡並促進細胞增殖影響顱內動脈瘤的形成。
  • 八旬老太顱內動脈瘤破裂,大腦後動脈瘤彈簧圈栓塞術救命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震 通訊員 馬洪濤 八旬老太突發頭痛、噁心、四肢無力等症狀,經檢查為顱內動脈瘤破裂,日前在膠州人民醫院經過3小時手術治療,轉危為安。接診後,根據顱腦CT提示楊老太蛛網膜下腔出血,醫生初步估計老人應該為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十分危險。據介紹,顱內動脈瘤被稱為大腦深處的「不定時炸彈」,如不及時治療,隨時可能再次破裂危及生命。因患者年齡大,既往有高血壓、冠心病病史多年,醫生向患者家屬交待病情後,為進一步明確診斷,家屬同意手術治療。
  • 顱內難治性大動脈瘤的「剋星」一腔內隔絕|顱內難治性|顱內動脈瘤|...
    文章轉載自:新民晚報 人與健康腔內隔絕技術一中國引領了世界近日,同濟醫院介入科運用國際上最先進的顱內動脈瘤腔內隔絕技術,救治了1名高危顱內巨大動脈瘤患者,並獲得成功,自治療至今,患者病情穩定。患者方某61歲,因為胃納減退,乏力,血糖控制不佳來院內分泌科就診。
  • 腦袋裡有個不定時炸彈?顱內動脈瘤的魔爪正伸向青年人
    2017年7月,上海華山醫院抗生素研究所李光輝教授,出現腦血管疾病出血而離世,享年55歲。2017年8月,上海新華醫院甲狀腺核醫學科吳震宇醫生因腦血管疾病離世,享年38歲。2018年10月,大特保創始人、CEO周磊先生因突發腦血管疾病離世,享年45歲。這些正處於人生黃金時段的中青年們,在人生的中場就黯暗退場,罪魁禍首隻有一個:顱內動脈瘤。
  • 未破裂顱內動脈瘤壁增強的意義
    未破裂顱內動脈瘤壁增強的意義 2021-01-11 11: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 拜登曾與死神擦肩而過,只因腦子裡的不定時炸彈|顱內動脈瘤|...
    此外,本山大叔等演藝名人的報導也和顱內動脈瘤有關係。 那麼,這一恐怖的病魔——顱內動脈瘤到底是什麼疾病呢? 動脈瘤擴張之後,到了一定的程度會破裂。像吹氣球,氣球如果吹得太大了就破了。動脈瘤越大,血管壁就會越薄弱,血管壁會承受不住壓力,於是就發生破裂。一旦發生破裂,死亡率可達30~50%,倖存的患者中仍有高致殘率。
  • 大醫說丨聚焦醫術:不開顱,「拆彈專家」巧拆顱內微小動脈瘤
    動脈瘤如同長在「雷區」裡手術風險是術者必須跨越的難題○風險重重:患者的動脈瘤位於頸內後交通動脈上,且瘤體僅有5mm大小在眾多動脈瘤治療中,越小的動脈瘤術中出血的風險越大, ——唐海濤主任醫師關於顱內動脈瘤的那些事顱內動脈瘤顱內動脈瘤是顱內動脈血管由於先天異常或後天損傷等因素導致局部的血管壁損害在血流動力學負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
  • 轉載 【海外研究】顱內動脈瘤瘤壁的機械性質與血流動力學有關
    本文轉載自:長海OCIN 微信公眾號顱內動脈瘤的發生與破裂被認為與異常血流動力學誘導的血管壁退化變薄有關。異常血流動力學可能會誘導炎症因子在血管壁聚集以及促進血栓的形成,從而引起血管壁的退化及機械性質的改變。
  •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揭示顱內動脈瘤的風險位點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揭示顱內動脈瘤的風險位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7 16:10:02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Ynte M. Ruigrok、Mark K. Bakker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顱內動脈瘤破裂,金海泉主任漂亮排「雷」
    神經外科主任金海泉閱片後,高度懷疑顱內動脈瘤出血,金海泉主任迅速安排病人行頭顱CTA檢查。果不出其料,檢查結果提示前交通動脈瘤。這時候病人家屬趕到,意識到病情的兇險和救治的刻不容緩,與金主任溝通後,進行了急診手術。金海泉主任熟練地完成了精細的手術,「地雷」被排險了,手術很順利。術後劉阿姨恢復良好,昨天高興的出院了。
  • 看美劇,聊動眼神經麻痺與顱內動脈瘤的前世今生
    首先虎爺可能看到患者的自然眼位是這樣的(圖1),右眼外下斜;然後看到右眼對光反射消失,判斷動眼神經麻痺。在急診,突發單純動眼神經麻痺首先要排除的急症就是動脈瘤,為啥?請看下文。圖2在顱內走行這段,有個重要特點——夾在了大腦後動脈與小腦上動脈之間
  • 顱內動脈瘤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終於來了,這些基因風險位點值得注意!
    顱內動脈瘤(IA)是一種氣球狀的擴張病變,通常位於顱內動脈的分支處,世界上約3%的人口患有IA。IA破裂會引起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aSAH),這是一種嚴重的中風,約有三分之一的aSAH患者死亡,另有三分之一的aSAH患者生活無法自理[1]。研究顯示,IA的平均發病年齡為50歲,年齡≥50歲的女性其發病率是該年齡段男性的兩倍。
  • Nature子刊收錄深睿醫療參與科研公關的在人工智慧顱內動脈瘤自動...
    中國人群顱內動脈瘤的發病率約為7%,其破裂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的24小時死亡率高達37%。早期精準檢出對顱內動脈瘤的臨床管理和預後有重要意義。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是一種無創、方便、可靠的顱內動脈瘤檢測手段,然而其診斷準確性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如設備、工作經驗等,導致了不同研究間診斷準確性出現較大差異。
  • 動脈瘤破裂出血竟然如此兇險?1/3患者當場死亡、1/3致殘
    Robertson(1949)解剖了86例因動脈瘤破裂出血死亡的患者,其中60例有腦內血腫。腦內或硬腦膜下有血腫的病人中,90%於72h內死亡。    4、動脈瘤的再出血率    顱內動脈瘤再出血佔15%,最多的出血6次,再出血的40%~65%病人死亡。顱內動脈瘤破裂後早期易發生再出血。
  • ESO-WSO 2020丨顱內動脈瘤遺傳機制新希望:11個新基因風險位點公布
    日(歐洲時間)順利舉行,在當地時間7號下午,來自荷蘭的學者M.Bakker教授以網絡直播的形式公布了顱內動脈瘤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的結果。醫脈通ESO-WSO 2020報導組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1.研究背景關於顱內動脈瘤(IA)的遺傳機制目前尚不清楚。既往的遺傳關聯研究已經確定了六個風險位點,但僅解釋了該疾病的一小部分遺傳機制。因此,來自荷蘭的學者M. Bakker等對顱內動脈瘤的全基因組關聯性進行了研究,該研究結果在2020年歐洲卒中組織與世界卒中組織聯合大會(ESO-WSO 2020)上公布。
  • 腦動脈瘤:顱內的「不定時炸彈」
    動脈瘤破裂有沒有徵兆?如何預防?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景英朝給大家進行了解答。 腦動脈瘤是一種血管病變 據報導,1988年拜登外出演講,連續幾周持續發生頭痛、噁心的症狀,最終在紐約一家酒店的房間裡暈倒。隨後他被緊急送往醫院,醫生通過CTA檢查發現,拜登腦中長了兩個動脈瘤,其中一個出現破裂。
  • 神經介入論壇(二)(出血性CVD/動脈瘤/質控)
    其中神經介入論壇(二)在10月9日下午順利舉行,論壇分成3個章節:中國眼介·動脈瘤介入治療研討會;勵精求治·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研討會;神經介入醫療質量控制萬裡行,對神經介入治療的進展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 頭疼欲裂 小心腦動脈瘤作怪
    從病理形態上看,顱內動脈瘤相當於腦部血管壁上鼓起的「氣球」,這是大腦動脈先天發育不良所導致。  這些患者在動脈的分叉處血管壁長得比較薄弱,當血壓升高時,這些薄弱處就容易鼓出囊狀的瘤,但這不是人們常說的「腫瘤」,而是一種血管瘤,被醫生形象地比喻為「車胎鼓包」。  動脈瘤常不知不覺地生長出來,症狀並不典型,患者甚至可能沒有任何感覺。
  • 腦動脈瘤患者抽菸會增加動脈瘤破裂風險嗎?
    腦動脈瘤患者抽菸會增加動脈瘤破裂風險嗎?未破裂的顱內動脈瘤很常見,1-5%的人可能有未破裂的顱內動脈瘤。一儘管在治療方面取得了進展,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蛛網膜下腔出血仍然有很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菸草含有7000多種不同的化學物質,包括尼古丁,菸草產品的使用與各種心腦血管疾病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