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收錄深睿醫療參與科研公關的在人工智慧顱內動脈瘤自動...

2020-12-06 網易新聞

(原標題:Nature子刊收錄深睿醫療參與科研公關的在人工智慧顱內動脈瘤自動化檢測研究領域重要成果)

東部戰區總醫院放射診斷科張龍江教授、盧光明教授團隊,聯合深睿醫療、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連雲港第一人民醫院、南京腦科醫院共同科研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在基於人工智慧的顱內動脈瘤自動化分割與檢測方向取得重要進展,科學研究成果被Nature Communications (IF 12.12)收錄。

中國人群顱內動脈瘤的發病率約為7%,其破裂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的24小時死亡率高達37%。早期精準檢出對顱內動脈瘤的臨床管理和預後有重要意義。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是一種無創、方便、可靠的顱內動脈瘤檢測手段,然而其診斷準確性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如設備、工作經驗等,導致了不同研究間診斷準確性出現較大差異。近年來,深度學習技術在基於醫學影像進行病變檢測方面顯示出了巨大潛力,利用深度學習有望提高CTA圖像上顱內動脈瘤的檢測效能並對臨床實踐產生積極的影響。深睿醫療致力於人工智慧技術在輔助病變檢測方向的科研探索,此次與國內知名機構的科研合作,將深度學習用於提高基於CTA圖像的顱內動脈瘤檢測效能。

No.1科研成果

研究成果以「A Clinically Applicable Deep Learning Model for Detecting Intracranial Aneurysm in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mages」(用於檢測CTA圖像中顱內動脈瘤的臨床應用型深度學習模型)為題,於2020年11月30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IF 12.12)。

該研究回顧性納入1177例經過腦血管造影「金標準」驗證的CTA圖像進行深度學習模型的訓練,在深度學習算法方面,設計了基於編碼器和解碼器結構的分割模型,並融合空間和通道注意力機制,使用全局語義特徵建模增強網絡對醫學圖像的分割效果,模型檢測顱內動脈瘤的敏感性達到97.3%。每個病例處理時間僅為17.6秒。在獨立內部驗證數據中其敏感性為94.4%,在外部數據集中敏感性也達到84.6%。

不同位置的動脈瘤被正確分割的示意圖。

第一列原始去骨圖像,

第二列是醫生標註結果,

第三列是算法分割結果。同時,該模型對於圖像質量的影響具有較高的容忍度。在和6名不同年資放射科醫生及2名高年資神經外科醫生的診斷對比實驗中,該模型顯示出了更高的診斷敏感性(敏感性平均提高12.8%)和更快的診斷速度(耗時平均減少7.5秒)。在CTA的另一常用臨床場景——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驗證中,該模型也展示了卓越的篩查能力,由該模型診斷的動脈瘤陰性患者的準確性高達99.0%。

人機對比結果,算法在敏感性和召回等指標上要優於放射科醫師和神經外科醫生No.2學術觀點

東部戰區總醫院全軍醫學影像中心主任盧光明教授指出:「本研究針對顱內動脈瘤的CTA檢測問題設計了合適、新穎的基於深度學習的檢測模型,並且通過不同的臨床場景進行了全面綜合的驗證,結果均顯示了模型優越的效能,為顱內動脈瘤的精確檢測、廣泛篩查、進而優化臨床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東部戰區總醫院放射診斷科張龍江教授指出:「本研究的最大亮點在於採用了大隊列腦血管造影金標準證實的CT血管成像數據進行模型訓練,並在不同的數據集和臨床場景下進行驗證,證實了該算法的臨床應用價值,克服了以往顱內動脈瘤智能化影像檢測研究的諸多不足,有很大的臨床轉化應用潛力。」

算法負責人深睿醫療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俞益洲指出:「近幾年,基於人工智慧的醫學影像分析類醫療AI產品取得不俗的臨床效果。此項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顱內動脈瘤自動分割與檢測的研究對於降低這種高危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提升倖存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深睿醫療聯合創始人兼CTO李一鳴指出:「深睿醫療遵循以臨床先驗知識為指導,重視臨床實踐,促進研究成果快速地為臨床服務。通過海量專家標註數據訓練和測試, 這些最新科研成果將全面提升深睿醫療AI輔助診斷產品的臨床應用效果。」

No.3臨床轉化將這些優質的科研成果向臨床應用層面轉化,從而實現對現有疾病的診療的手段與流程的優化,體現科研真正的價值。深睿醫療頭頸CTA輔助診斷系統已經將顱內動脈瘤自動化分割與檢測方向科研成果應用其中,在對頭頸血管進行自動重建的同時,會對血管內斑塊進行自動檢出,並判斷狹窄程度。同時針對不同類型的顱內動脈瘤,對於不同位置的動脈瘤,在檢出動脈瘤的同時會給出明確的腫瘤定位。綜合上述參數為醫生提供精準量化的動脈瘤評估參數,同時結合人工智慧技術,會給出動脈瘤的破裂風險預測,為後續臨床治療以及隨訪策略提供多維度的參考。

深睿醫療頭頸CTA輔助診斷系統

該研究在較大程度上解決了顱內動脈瘤的自動化檢測問題,優化動脈瘤檢測流程,對患者及時處理和預後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對於頭頸血管疾病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文來源:大眾新聞 責任編輯:陳體強_NB6485

相關焦點

  • 深睿醫療創新科研成果被頂級期刊ER及MIA收錄
    在科研創新能力上,深睿研究院(Deepwise AI Lab)一直處於行業領先地位,是目前行業內規模最大的專注於人工智慧醫療領域的研究機構之一,從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醫療前沿科技的探索,通過科技與臨床的結合,產生了眾多兼具臨床價值和科技創新性的科研成果,陸續被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收錄。
  • 深睿醫療5篇論文被MICCAI2019收錄,展示在醫療AI領域的卓越創新能力
    隨著人工智慧在各個領域的蓬勃發展,今年MICCAI論文投稿數量再創歷史新高,相比去年增長了70%,遵循MICCAI對學術交流的深度和質量要求,今年僅收錄了540篇,錄取率僅31%,收錄的論文代表了最前沿的圖像計算和計算機輔助領域的前沿技術,是醫學影像分析領域的前沿熱點風向標,引領該領域的未來發展方向。
  • MICCAI 2020 深睿醫療8篇高新科研成果呈現醫療影像領域新突破
    不久前,深睿醫療8篇科研論文被國際學術會議IEEE CVPR、ISBI收錄,其中四篇被選為oral,彰顯出深睿研究院在計算機視覺領域尤其是醫療影像方向的強大科研實力。這次又有8篇科研成果被MICCAI 2020收錄,這些科研成果在以下領域實現了創新性突破:3D神經網絡預訓練、醫學影像血管自動提取、乳腺X射線的良惡性分類、腦中線相關的病理特徵、自動化精準分割、手術器械分割等,全面體現了深睿醫療在AI算法領域持續創新能力,多維度賦能醫療AI產品研發。
  • 四篇入選oral,深睿醫療8篇科研論文被國際學術會議IEEE CVPR、ISBI...
    ISBI 2020共計收錄了431篇科研論文,其中115篇是oral。深睿研究院總共投出4篇論文全部被收錄,有效投稿率達100%,深睿研究院對於科研的嚴謹程度可見一斑。這次投出的四篇文章分別從解剖學先驗知識引入、半監督標註數據生成、動態規劃和語義分割結合、基於離群約束的損失函數設計等幾個方面產出對於醫學影像分析有很大助益的科研成果。
  • MICCAI 2020 | 深睿醫療8篇高新科研成果呈現醫療影像領域新突破
    不久前,深睿醫療8篇科研論文被國際學術會議IEEE CVPR、ISBI收錄,其中四篇被選為oral,彰顯出深睿研究院在計算機視覺領域尤其是醫療影像方向的強大科研實力。這次又有8篇科研成果被MICCAI 2020收錄,這些科研成果在以下領域實現了創新性突破:3D神經網絡預訓練、醫學影像血管自動提取、乳腺X射線的良惡性分類、腦中線相關的病理特徵、自動化精準分割、手術器械分割等,全面體現了深睿醫療在AI算法領域持續創新能力,多維度賦能醫療AI產品研發。
  • 非編碼RNA參與顱內動脈瘤病理機制的研究進展
    有研究對顱內動脈瘤瘤病人MMP-2水平進行分析,結果22例顱內動脈瘤中有14例,7例對照組中僅1例呈MMP-2陽性,他們認為MMP-2與血管外基質的局部降解有關,可能參與動脈瘤的形成和生長。RNA聚合酶Ⅱ轉錄而來,可被選擇性聚腺苷酸化或剪接,也具有啟動子結構,並在基因組中廣泛表達。
  • 深睿醫療CTO李一鳴:產品與科研「雙路徑」下的影像AI方法論
    從2017年成立以來,深睿從肺結節入手,一步步擴展到全肺、乳腺、冠脈等多個疾病解決方案,這其中突破了多重「跨界」難題,並且和醫生團體一同刷新對AI的認知。以乳腺產品為例,在技術路徑走不通的情況下,深睿醫療借鑑醫生多角度觀察的思路,基於交叉視圖推理網絡,根據映射把特徵進行傳遞和增強,最終獲得技術的突破。
  • 顱內難治性大動脈瘤的「剋星」一腔內隔絕|顱內難治性|顱內動脈瘤|...
    文章轉載自:新民晚報 人與健康腔內隔絕技術一中國引領了世界近日,同濟醫院介入科運用國際上最先進的顱內動脈瘤腔內隔絕技術,救治了1名高危顱內巨大動脈瘤患者,並獲得成功,自治療至今,患者病情穩定。患者方某61歲,因為胃納減退,乏力,血糖控制不佳來院內分泌科就診。
  • 2018人工智慧醫療盤點:科研突破 巨頭髮力 產業聯合 資本依舊
    2018年,醫療人工智慧依舊熱度不減,而貝殼社作為行業的見證者和推動者,也見證者行業的驚喜和蛻變。這一年,醫療人工智慧取得了哪些科研技術突破,產品的應用落地又解決了哪些痛點,資本凜冬下,醫療人工智慧市場融資情況究竟又是怎樣一番面貌?踩著2018年的尾巴,我們從科研、產業、融資三大角度,全面復盤這一年醫療人工智慧的重大事件。
  •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揭示顱內動脈瘤的風險位點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揭示顱內動脈瘤的風險位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7 16:10:02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Ynte M. Ruigrok、Mark K. Bakker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深睿醫療首席科學家俞益洲入選2019 IEEE Fellow、2018ACM傑出科學家
    2018年11月伴隨著深睿醫療有六款新產品正式發布,一家成立僅一年半的初創公司,深睿醫療的研發實力受到業內廣泛關注。深睿醫療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俞益洲教授帶領的高質素核心算法團隊(深睿研究院)是這輝煌成績背後的支撐。
  • .| 拜登曾與死神擦肩而過,只因腦子裡的不定時炸彈|顱內動脈瘤|...
    此外,本山大叔等演藝名人的報導也和顱內動脈瘤有關係。 那麼,這一恐怖的病魔——顱內動脈瘤到底是什麼疾病呢?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中國成年人顱內動脈瘤的患病率達到7.5%,實際數字可能更高,因為未破裂出血沒有症狀的人也不會平白去做檢查,這樣一來很多動脈瘤其實並沒有被發現。未破裂動脈瘤年出血率為1~5%,國內每年每10萬人中就有6人動脈瘤破裂。
  • 神經介入論壇(二)(出血性CVD/動脈瘤/質控)
    其中神經介入論壇(二)在10月9日下午順利舉行,論壇分成3個章節:中國眼介·動脈瘤介入治療研討會;勵精求治·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研討會;神經介入醫療質量控制萬裡行,對神經介入治療的進展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 顱內動脈瘤破裂,金海泉主任漂亮排「雷」
    神經外科主任金海泉閱片後,高度懷疑顱內動脈瘤出血,金海泉主任迅速安排病人行頭顱CTA檢查。果不出其料,檢查結果提示前交通動脈瘤。這時候病人家屬趕到,意識到病情的兇險和救治的刻不容緩,與金主任溝通後,進行了急診手術。金海泉主任熟練地完成了精細的手術,「地雷」被排險了,手術很順利。術後劉阿姨恢復良好,昨天高興的出院了。
  • 未破裂顱內動脈瘤壁增強的意義
    未破裂顱內動脈瘤壁增強的意義 2021-01-11 11: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中山青浦分院摘除顱內動脈瘤
    近日,中山青浦分院緊急收治了一名因顱內動脈瘤破裂大出血而暈倒的71歲老人,所幸在醫院神經外科的精心治療下,這位老人已經通過手術治療成功化險為夷。71歲的包阿婆最近總是感到頭疼、乏力,這天下午,包阿婆走在路上時頭痛加劇,暈倒在了路邊。隨後,包阿婆被救護車緊急送往中山青浦分院。經醫生仔細檢查,包阿婆被確診為顱內動脈瘤,並且已經破裂導致顱內大出血。
  • 八旬老太顱內動脈瘤破裂,大腦後動脈瘤彈簧圈栓塞術救命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震 通訊員 馬洪濤 八旬老太突發頭痛、噁心、四肢無力等症狀,經檢查為顱內動脈瘤破裂,日前在膠州人民醫院經過3小時手術治療,轉危為安。接診後,根據顱腦CT提示楊老太蛛網膜下腔出血,醫生初步估計老人應該為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十分危險。據介紹,顱內動脈瘤被稱為大腦深處的「不定時炸彈」,如不及時治療,隨時可能再次破裂危及生命。因患者年齡大,既往有高血壓、冠心病病史多年,醫生向患者家屬交待病情後,為進一步明確診斷,家屬同意手術治療。
  • 看美劇,聊動眼神經麻痺與顱內動脈瘤的前世今生
    本文結合這部美國電視劇的片段,聊一聊動眼神經麻痺與顱內動脈瘤的前世今生。看電視還能學習,好事。作者:陳小慧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轉載請務必於文首註明作者和來源「醫脈通」。 創傷科主任「虎爺」查看瞳孔對光反射,說了一句「Bullshit,這個病人腦子裡有一個定時炸彈」,呼叫神外醫生Wilson,開顱夾閉動脈瘤。急救人員認為是自殺導致車禍的女性,卻在創傷科主任Jorge「虎爺」查了瞳孔後判斷患者有顱內動脈瘤。為什麼?是哪個部位的動脈瘤?你看了一眼瞳孔就知道是動脈瘤?還有什麼別的可能的原因嗎?
  • 顱內動脈瘤的魔爪正伸向青年人
    一旁的同事趕緊把許先生送到南京市第一醫院搶救,南京市第一醫院介入血管科主任醫師蘇皓波接診後,通過許先生頭頸、頭顱CT血管造影診斷許先生患有顱內動脈瘤,索性沒有破裂,暫時沒有生命危險。許先生了解後非常震驚,他表示自己的身體一直很健康怎麼就患有顱內動脈瘤了呢?蘇主任告訴他,長期生活不規律、經常性熬夜、抽菸都是導致患顱內動脈瘤的原因。
  • 六旬老人顱內長7個動脈瘤
    六旬老婦顱內長了7個動脈瘤,相當於7個不定時「炸彈」,這種機率低於1/1000萬!湖南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拆彈」團隊開顱手術一次性拆除6個「炸彈」,令其轉危為安。2020年12月,老人頭暈、頭痛再次發作,在當地醫院被診斷為顱內動脈瘤,並給予保守治療。不料6天後,動脈瘤發生破裂,老人被緊急轉送至湖南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開通急診綠色通道,為患者進行急診CT腦血管造影(CTA)和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DSA)檢查,發現患者顱內竟然有6個動脈瘤,數量之多令人咋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