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揭示顱內動脈瘤的風險位點

2020-12-04 科學網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揭示顱內動脈瘤的風險位點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7 16:10:02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Ynte M. Ruigrok、Mark K. Bakker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經過不懈努力,他們通過對顱內動脈瘤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確定了17個風險位點和與臨床危害相關遺傳因素。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1月16日的《自然-遺傳學》上。

為了發現新的風險基因座和顱內動脈瘤的遺傳結構,研究人員在10754例歐洲譜系和306882例東亞譜系的對照研究中進行了跨譜系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研究發現了17個風險基因座,其中11個是之前未知的。研究人員揭示了一種多基因架構,其解釋了超過一半疾病的遺傳特點。研究發現破裂和未破裂顱內動脈瘤之間存在高度的遺傳相關性。通過使用基因作圖和遺傳特徵富集研究人員還發現了內皮細胞的潛在功能。靶向藥物富集顯示顱內動脈瘤與抗癲癇藥和性激素藥物之間的多效性,這為了解顱內動脈瘤的病理生理學提供了見解。

最後,吸菸和高血壓是兩個主要的臨床風險因素,它們在顱內動脈瘤發病中起重要作用,並造成了顱內動脈瘤與其他腦血管疾病之間大部分的遺傳相關性。

據介紹,顱內動脈瘤破裂會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這是造成嚴重中風的原因。

附:英文原文

Title: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dentifies 17 risk loci and genetic overlap with clinical risk factors

Author: Mark K. Bakker, Rick A. A. van der Spek, Wouter van Rheenen, Sandrine Morel, Romain Bourcier, Isabel C. Hostettler, Varinder S. Alg, Kristel R. van Eijk, Masaru Koido, Masato Akiyama, Chikashi Terao, Koichi Matsuda, Robin G. Walters, Kuang Lin, Liming Li, Iona Y. Millwood, Zhengming Chen, Guy A. Rouleau, Sirui Zhou, Kristiina Rannikme, Cathie L. M. Sudlow, Henry Houlden, Leonard H. van den Berg, Christian Dina, Olivier Naggara, Jean-Christophe Gentric, Eimad Shotar, Franois Eugne, Hubert Desal, Bendik S. Winsvold, Sigrid Brte, Marianne Bakke Johnsen, Ben M. Brumpton, Marie Sfteland Sandvei, Cristen J. Willer, Kristian Hveem, John-Anker Zwart, W. M. Monique Verschuren, Christoph M. Friedrich, Sven Hirsch, Sabine Schilling, Jrme Dauvillier, Olivier Martin, Gregory T. Jones, Matthew J. Bown, Nerissa U. Ko, Helen Kim, Jonathan R. I. Coleman, Gerome Breen, Jonathan G. Zaroff, Catharina J. M. Klijn, Rainer Malik, Martin Dichgans, Muralidharan Sargurupremraj, Turgut Tatlisumak, Philippe Amouyel, Stphanie Debette, Gabriel J. E. Rinkel, Bradford B. Worrall

Issue&Volume: 2020-11-16

Abstract: Rupture of an intracranial aneurysm leads to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 severe type of stroke. To discover new risk loci and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 performed a cross-ancestry,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n 10,754 cases and 306,882 controls of European and East Asian ancestry. We discovered 17 risk loci, 11 of which are new. We reveal a polygenic architecture and explain over half of the disease heritability. We show a high genetic correlation between ruptured and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 also find a suggestive role for endothelial cells by using gene mapping and heritability enrichment. Drug-target enrichment shows pleiotropy between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nd antiepileptic and sex hormone drugs, providing insights into intracranial aneurysm pathophysiology. Finally, genetic risks for smoking and high blood pressure, the two main clinical risk factor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intracranial aneurysm risk, and drive most of the genetic correlation between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nd other cerebrovascular traits. Cross-ancestry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es in individuals of European and East Asian ancestry identify 11 new risk loci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nd highlight a polygenic architecture explaining a substantial fraction of disease heritability.

DOI: 10.1038/s41588-020-00725-7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20-00725-7

相關焦點

  • 顱內動脈瘤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終於來了,這些基因風險位點值得注意!
    全基因組分析使家族性IA研究出現新突破隨著全基因組外顯子測序技術的出現,對家族性IA研究有一些新的發現。IA的遺傳模式尚不清楚,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可能是最常見的遺傳方式,在家族性和散發性IA病例中發現與染色體1p34.3-36.13、7q11、19q13.3和Xp22有關,而全基因組研究以CDKN2BAS和SOX17基因的證據最強。隨著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的發展,科學家已經可以實現對遺傳的多基因模型分析。
  • ESO-WSO 2020丨顱內動脈瘤遺傳機制新希望:11個新基因風險位點公布
    Bakker教授以網絡直播的形式公布了顱內動脈瘤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的結果。醫脈通ESO-WSO 2020報導組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研究背景關於顱內動脈瘤(IA)的遺傳機制目前尚不清楚。既往的遺傳關聯研究已經確定了六個風險位點,但僅解釋了該疾病的一小部分遺傳機制。因此,來自荷蘭的學者M. Bakker等對顱內動脈瘤的全基因組關聯性進行了研究,該研究結果在2020年歐洲卒中組織與世界卒中組織聯合大會(ESO-WSO 2020)上公布。
  • 新基因!帕金森新基因座、因果關係及遺傳風險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幫助研究者們發現了42個與PD相關的獨立危險位點。在這些具有常見風險突變中,還包括與家族性帕金森病風險相關的罕見變異,如SNCA、LRRK2、GBA等【4-5】。
  • 首個中國人群阿爾茲海默症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新風險基因位點...
    首個中國人群阿爾茲海默症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新風險基因位點 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分子神經科學和藥物創新研究孔雀」團隊在阿爾茨海默症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針對中國的患病人群首次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了與疾病發生發展有密切關係的新風險基因位點,揭示了人體免疫系統失調與阿爾茨海默症病變的關係
  • 非編碼RNA參與顱內動脈瘤病理機制的研究進展
    目前,顱內動脈瘤的形成和破裂機制並不十分清楚。非編碼核糖核酸(noncoding RNA,ncRNA)在顱內動脈瘤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基因的轉錄和翻譯過程中,大部分基因(97%~98%)轉錄為ncRNA。
  • 全基因組關聯的meta分析研究確定了多種長壽基因
    | 作者:範大志 (佛山市婦幼保健院)近日,德國馬克思·普朗克老化生物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iology of Ageing)的Deelen J研究者們,通過全基因關聯meta分析的方法確定了多個人類長壽基因位點及相關基因
  • 全基因組學發現的抑鬱症風險基因座到底有何用?
    多個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已經確定了多個MDD風險基因座。儘管已經存在上百個風險基因座,但是不能全面揭示MDD發生發展的生物學機制,且這些位點很有可能並非真正的致病位點。這是因為大多數風險基因的突變位於非編碼區,因此這些鑑定出的風險基因突變體可能通過調節基因表達,而不是直接增加MDD患病風險。
  •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發現重症COVID-19遺傳易感基因
    其檢測到Covid-19呼吸衰竭與基因座3p21.31的rs11385942和基因座9q34.2的rs657152的交叉複製關聯,3p21.31基因簇是Covid-19呼吸衰竭患者的遺傳易感性基因座,而9q34.2位點的關聯信號與ABO血型位點一致,與其他血型相比,A型血的重症風險更高,O型血可能具有保護作用。
  • 八旬老太顱內動脈瘤破裂,大腦後動脈瘤彈簧圈栓塞術救命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震 通訊員 馬洪濤 八旬老太突發頭痛、噁心、四肢無力等症狀,經檢查為顱內動脈瘤破裂,日前在膠州人民醫院經過3小時手術治療,轉危為安。接診後,根據顱腦CT提示楊老太蛛網膜下腔出血,醫生初步估計老人應該為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十分危險。據介紹,顱內動脈瘤被稱為大腦深處的「不定時炸彈」,如不及時治療,隨時可能再次破裂危及生命。因患者年齡大,既往有高血壓、冠心病病史多年,醫生向患者家屬交待病情後,為進一步明確診斷,家屬同意手術治療。
  • 顱內難治性大動脈瘤的「剋星」一腔內隔絕|顱內難治性|顱內動脈瘤|...
    文章轉載自:新民晚報 人與健康腔內隔絕技術一中國引領了世界近日,同濟醫院介入科運用國際上最先進的顱內動脈瘤腔內隔絕技術,救治了1名高危顱內巨大動脈瘤患者,並獲得成功,自治療至今,患者病情穩定。患者方某61歲,因為胃納減退,乏力,血糖控制不佳來院內分泌科就診。
  • 酗酒基因已確定,43.5萬人的全基因組薈萃分析揭曉答案
    酗酒基因已確定,43.5萬人的全基因組薈萃分析揭曉答案 2020-05-31 08: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Cell兩連發 |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揭示人類血液學特徵
    近年來,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已鑑定出數千種與複雜表型相關的遺傳變異。作者們利用英國生物庫(UK Biobank)對歐洲血統的408112名參與者的進行全基因組發現分析
  • 腦動脈瘤患者抽菸會增加動脈瘤破裂風險嗎?
    腦動脈瘤患者抽菸會增加動脈瘤破裂風險嗎?未破裂的顱內動脈瘤很常見,1-5%的人可能有未破裂的顱內動脈瘤。一儘管在治療方面取得了進展,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蛛網膜下腔出血仍然有很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菸草含有7000多種不同的化學物質,包括尼古丁,菸草產品的使用與各種心腦血管疾病有關。
  • 芝麻大規模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完成
    由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張秀榮研究員領銜的芝麻與特色油料遺傳育種創新團隊,與中科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等單位合作,在國際上率先完成了芝麻高密度單倍型圖譜構建、主要農藝性狀大規模全基因組關聯分析
  • 木豆全基因組關聯分析之唯一
    不要擔心咯,小美已經幫你整理好一些最新的文獻,只要你打開電腦或者點開手機,關注「美吉生物 」公眾號,每天就會收穫不一樣的驚喜,讓你清涼一夏。今天,我們一起探究一下所謂的木豆吧。木豆是何物呢?都研究了啥子呢?小美一一道來。
  • 復旦教授發現精神分裂症風險基因位點,與青春期大腦發育有關
    1月17日凌晨,這篇醞釀五年多的論文終於面世——馮教授領銜的課題組以《與精神分裂症風險關聯的非同義突變位點與大腦殼核體積相關:一項全腦體素-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為題,發表於頂級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卷》。第一作者,羅強。他和夥伴們一起,找到了與青春期大腦殼核體積最為相關的基因位點,而這同時也是精神分裂症的風險位點。
  • 32個乳腺癌新基因位點被發現!有望預測不同乳腺癌的風險
    近日,一項涵蓋了26.6萬名女性的遺傳研究分析結果表明,在人類基因組找到了與乳腺癌有關的32個新位點,並且該研究結果首次將這種風險因素與多種具體亞型的乳腺癌關聯起來。目前,這項分析結果已發表在《自然遺傳學》雜誌上。
  • .| 拜登曾與死神擦肩而過,只因腦子裡的不定時炸彈|顱內動脈瘤|...
    此外,本山大叔等演藝名人的報導也和顱內動脈瘤有關係。 那麼,這一恐怖的病魔——顱內動脈瘤到底是什麼疾病呢? 動脈瘤好發於腦大動脈分支或分叉的隆突處,此處是血管壁的薄弱部位,即中層缺陷和血流衝擊點,如果內彈力層退化,就會逐漸膨出而形成動脈瘤。
  • 顱內動脈瘤的魔爪正伸向青年人
    一旁的同事趕緊把許先生送到南京市第一醫院搶救,南京市第一醫院介入血管科主任醫師蘇皓波接診後,通過許先生頭頸、頭顱CT血管造影診斷許先生患有顱內動脈瘤,索性沒有破裂,暫時沒有生命危險。許先生了解後非常震驚,他表示自己的身體一直很健康怎麼就患有顱內動脈瘤了呢?蘇主任告訴他,長期生活不規律、經常性熬夜、抽菸都是導致患顱內動脈瘤的原因。
  • 未破裂顱內動脈瘤壁增強的意義
    未破裂顱內動脈瘤壁增強的意義 2021-01-11 11: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