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因!帕金森新基因座、因果關係及遺傳風險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

2021-01-09 中國生物技術網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稱震顫麻痺(paralysis agitans /shaking palsy),是一種中老年人群中最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之一。僅在美國就有大約100萬人患有PD【1】。

PD的臨床特徵可以概況為運動症狀和非運動症狀。黑質緻密部多巴胺能神經元的缺失和營養不良紋狀體的投射是PD的主要運動症狀,包括靜止性震顫、運動緩慢、僵硬以及術後不穩定等;而非運行症狀則主要是受病理性α-syn影響而引起的其他神經系統症狀,比如焦慮、抑鬱、睡眠障礙、自主功能障礙、便秘和認知障礙等【2-3】。

在過去的十年中。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幫助研究者們發現了42個與PD相關的獨立危險位點。在這些具有常見風險突變中,還包括與家族性帕金森病風險相關的罕見變異,如SNCA、LRRK2、GBA等【4-5】。早期的研究試圖量化有多少個遺傳風險是由常見變異所引起的,這些變異可以很容易地通過商業化基因分型陣列進行估算,而且應用GWAS研究可以評估遺傳風險量【5, 6】。自2011年以來,PD GWAS研究整合了基因表達和甲基化數據集,以評估PD位點的可能候選基因。許多流行病學和觀察性研究都曾試圖評PD風險,包括吸菸、咖啡因或職業危害等因素在內,但是,這些研究在確定這些因素的關聯方面還存在局限性【6. 7】。

近期,在一項以Identifcation of novel risk loci, causal insights, and heritable risk for Parkinson’s disease: a meta-analysis of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為題在線發表在Lancet Neurology的前沿性研究中,Mike A Nalls(第一作者& 通訊作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老化研究所,美國格倫·艾科國際數據技術公司)、Cornelis Blauwendraat(共同第一作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老化研究所)、Costanza L Vallerga(共同第一作者,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分子生物科學研究所)、Karl Heilbron(共同第一作者,美國23andMe生物科技公司)、Sara Bandres-Ciga(共同第一作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老化研究所)、及Diana Chang(共同第一作者,美國基因泰克公司)等人旨在應用最大的GWAS數據集來鑑定新的PD風險位點,進一步了解PD的病因【8】。

首先,Mike Nalls等人對來自歐洲祖先樣本的17個PD數據集進行了meta分析,以鑑定新的疾病風險位點。這些數據集包含了所有可用的數據。其次,他們應用這些數據估計了遺傳風險並建立了這種遺傳可能性(heritability)的預測模型。進一步地,通過大量基因表達和甲基化資源庫(methylation resources)來檢測這些風險基因的功能性後果,以及這些風險因素在不同組織、細胞類型和生物通路中的富集差異性。此外,Mike Nalls等人還通過基因相關性和孟德爾隨機化(Mendelian randomisation)實驗研究了PD和其他表型之間的共同遺傳風險基因(Fig.1)。

Fig.1Workow and rationale summary

具體地,在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8月9日期間,Mike Nalls等人分析了37688例、8618例英國生物庫代償病例(UK Biobank proxy-cases)(這些病例中,個體中雖然沒有患PD,但是第一個親屬卻患有PD)中的7800萬個單核苷酸多態性,以及140萬個對照組。他們在78個基因組區域內鑑定出了90個獨立的全基因組顯著性風險基因(genome-wide signifcant risk signals),包括在37個基因座中的38個全新的獨立風險基因。這90個變異可以解釋16-36%的PD遺傳風險(Fig. 2, Table 1)。

Fig. 2Manhattan plot for signifcant variants

Table 1 Novel loci associated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Table 2Summary of genetic predictive model performance

隨後,綜合孟德爾隨機化實驗,甲基化和基因表達實驗數據,以及GWAS研究,Mike Nalls等人進一步證明,其中70相關基因用於後續的功能性研究。而且,組織特異性表達富集分析(Tissue-specifc expression enrichment analyses)表明了PD基因座的腦區高度富集,單細胞數據也暗示了PD基因座的特異性神經元細胞類型(Table 2, Fig. 3)。

此外,研究者們發現,腦容量(顱內體積(intracranial volume)假髮現率調整p值(false discovery rate-adjusted p value)為0.0035,硬膜體積(putamen volume)p值則為0.024)、吸菸情況(p=0·024)和文化程度(p=0.038)之間具有顯著的遺傳相關性。最後,孟德爾隨機化實驗表明認知能力和PD風險之間存在明顯的聯繫(p = 8·00×10-7)(Table 2, Fig. 3)。

Fig. 3Predictive model

總的來說,儘管,Mike Nalls等人的這項研究中仍需很多後續工作,但是,他們提供了迄今為止關於PD遺傳風險最全面的調查,鑑定出了多個(38個)新的PD風險位點,為這些風險因素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生物學背景,而且,數據表明,PD的相當大的遺傳成分仍未確定。此外,這些來自歐洲祖先數據集的關聯將需要更多不同的數據來跟蹤。

文獻參考

【1】Dorsey ER, Constantinescu R, Thompson JP, et al. Projected number of people with Parkinson disease in the most populous nations, 2005 through 2030.Neurology2007; 68: 384–86.

【2】Marialuisa Quadri, et. al. LRP10 genetic variants in familial Parkinson’s disease and 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a genome-wide linkage and sequencing study. Lancet Neurol. 17: 597-608 (2018).

【3】Obeso JA, Stamelou M, Goetz CG, et al.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Parkinson’s disease: a special essay on the 200th anniversary of the shaking palsy. Mov Disord.32: 1264–310 (2017).

【4】Polymeropoulos MH, Higgins JJ, Golbe LI, et al. Mapping of a gene for Parkinson’s disease to chromosome 4q21-q23. Science1996; 274: 1197–99。

【5】Singleton AB, Farrer M, Johnson J, et al. α Synuclein locus triplication causes Parkinson’s disease. Science 2003;302: 841.

【6】Chang D, Nalls MA, Hallgrímsdóttir IB, et al. A meta-analysis of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identifes 17 new Parkinson’s disease risk loci. Nat Genet 2017; 49: 1511–16.

【7】 Fung HC, Scholz S, Matarin M, et al. Genome-wide genotyping in Parkinson’s disease and neurologically normal controls: frst stageanalysis and public release of data. Lancet Neurol 2006; 5: 911–16

【8】Mike ANalls, CornelisBlauwendraat, Costanza LVallerga, KarlHeilbron, SaraBandres-CigaDiana,Chang,et al. dentification of novel risk loci, causal insights, and heritable risk for Parkinson's disease: a meta-analysis of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Lancet Neurol. 2019 18: 1091–102.

相關焦點

  •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發現重症COVID-19遺傳易感基因
    其檢測到Covid-19呼吸衰竭與基因座3p21.31的rs11385942和基因座9q34.2的rs657152的交叉複製關聯,3p21.31基因簇是Covid-19呼吸衰竭患者的遺傳易感性基因座,而9q34.2位點的關聯信號與ABO血型位點一致,與其他血型相比,A型血的重症風險更高,O型血可能具有保護作用。
  • 全基因組學發現的抑鬱症風險基因座到底有何用?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抑鬱症的發病是多因素的,其中遺傳因素能夠解釋37%抑鬱症患者的發病。多個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已經確定了多個MDD風險基因座。儘管已經存在上百個風險基因座,但是不能全面揭示MDD發生發展的生物學機制,且這些位點很有可能並非真正的致病位點。
  • Cell兩連發 |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揭示人類血液學特徵
    近年來,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已鑑定出數千種與複雜表型相關的遺傳變異。作為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血細胞性狀變異研究,這項研究提供了對血細胞參數調節,以及遺傳變異如何影響在稀有血液病中觀察到的變異性的新見解。同時,評估了「全方位基因模型」與血細胞表型的相關性,肯定了多基因變異對於複雜性狀和疾病風險的重大貢獻。此外,該研究為個體遺傳背景及該背景可能如何影響血液疾病的表現提供了一個新穎的框架。
  • 顱內動脈瘤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終於來了,這些基因風險位點值得注意!
    全基因組分析使家族性IA研究出現新突破隨著全基因組外顯子測序技術的出現,對家族性IA研究有一些新的發現。IA的遺傳模式尚不清楚,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可能是最常見的遺傳方式,在家族性和散發性IA病例中發現與染色體1p34.3-36.13、7q11、19q13.3和Xp22有關,而全基因組研究以CDKN2BAS和SOX17基因的證據最強。隨著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的發展,科學家已經可以實現對遺傳的多基因模型分析。
  •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揭示顱內動脈瘤的風險位點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揭示顱內動脈瘤的風險位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7 16:10:02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Ynte M. Ruigrok、Mark K. Bakker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首個中國人群阿爾茲海默症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新風險基因位點...
    首個中國人群阿爾茲海默症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新風險基因位點 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分子神經科學和藥物創新研究孔雀」團隊在阿爾茨海默症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針對中國的患病人群首次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了與疾病發生發展有密切關係的新風險基因位點,揭示了人體免疫系統失調與阿爾茨海默症病變的關係
  • 研究揭示多種精神疾病的基因組關係、新基因座和多效性機制
    研究揭示多種精神疾病的基因組關係、新基因座和多效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14 21:41:33 精神病基因組學聯盟多疾病團隊揭示了八種不同精神疾病的基因組關係、新型基因座和多效性機制。
  • 全基因組關聯的meta分析研究確定了多種長壽基因
    | 作者:範大志 (佛山市婦幼保健院)近日,德國馬克思·普朗克老化生物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iology of Ageing)的Deelen J研究者們,通過全基因關聯meta分析的方法確定了多個人類長壽基因位點及相關基因
  • 軸突引導通路基因與帕金森病的關係
    2005年,Maraganore等人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發現軸突導向通路基因中與PD易感性相關的變異(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大腸癌(DCC)ephrin受體B1 (EPHB1)、netrin-G1 (NTNG1)、信號蛋白5A (SEMA5A)和slit3中缺失的5個軸突引導通路基因被發現與PD預後預測(除了易感、無PD生存和PD發病年齡)相關。
  • ESO-WSO 2020丨顱內動脈瘤遺傳機制新希望:11個新基因風險位點公布
    Bakker教授以網絡直播的形式公布了顱內動脈瘤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的結果。醫脈通ESO-WSO 2020報導組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研究背景關於顱內動脈瘤(IA)的遺傳機制目前尚不清楚。既往的遺傳關聯研究已經確定了六個風險位點,但僅解釋了該疾病的一小部分遺傳機制。因此,來自荷蘭的學者M. Bakker等對顱內動脈瘤的全基因組關聯性進行了研究,該研究結果在2020年歐洲卒中組織與世界卒中組織聯合大會(ESO-WSO 2020)上公布。
  • 74萬跨族群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揭示血細胞性狀在不同人群中的遺傳基礎
    儘管一項基於15萬歐洲人的大樣本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找到了1000多個血細胞性狀的遺傳關聯位點[3],但是針對歐洲人以外人群的血細胞遺傳研究依舊匱乏。▲圖4 IL6基因座與血小板計數的關聯以及在亞洲人群的選擇掃除信號總結全文,作者通過五大人群近75萬大樣本隊列的血細胞性狀與基因型的關聯分析,發現血細胞性狀指標的遺傳基礎,尤其是發現的不少遺傳位點是無法在歐洲人群中找到的;通過進一步的精細定位、功能注釋、與疾病表型的關聯預測,闡釋了這些基因型與表型的關聯在人群間的一致性與異質性;通過關聯位點在族群間比較與自然選擇分析
  • 前列腺癌跨譜系全基因組薈萃分析可確定新的風險基因座和預測患病...
    前列腺癌跨譜系全基因組薈萃分析可確定新的風險基因座和預測患病風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5 16:25:57 前列腺癌跨譜系全基因組薈萃分析可確定新的易感基因座並為遺傳患病風險預測提供依據,這一成果由美國南加州大學諾裡斯綜合癌症中心
  • 酗酒基因已確定,43.5萬人的全基因組薈萃分析揭曉答案
    喝酒誘發基因突變早已成了實錘,早前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酗酒的危險基因,但這一性狀的遺傳結構還不完全清楚。研究人員通過不同的評估,對AUD和酗酒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已經確定了主要在歐洲人群中的潛在風險基因。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於5月25日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報告說,對超過43.5萬人的全基因組薈萃分析,發現了29種與酗酒有關的基因變異。
  • 解碼生命:從多視角看生命|遺傳|人類基因組計劃|解碼生命|基因組|...
    20 年過去了,在完成人類染色體DNA 測序的基礎上,功能基因組、表觀基因組、蛋白質組等研究進展迅速,與疾病相關的基因及其致病機制不斷被發現,眾多基因靶向藥物以及臨床基因檢測和治療方案研發成功,基因編輯、定量計算、冷凍電鏡等生物學技術日臻完善,新方法、新知識、新技術、新思想層出不窮,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各個維度,特別是從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的奧秘。
  • 科學家質疑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意義—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質疑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意義 外
  • 基因表達、男女有別:Science、Cell等發布15篇人類遺傳最新成果
    研究人員對來自838名死亡捐贈者49個組織的15,201份樣本進行了RNA測序,並分析了每個捐贈者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整個研究使用的一種關鍵方法為基因表達數量性狀位點(eQTL)分析,以鑑定影響基因表達的遺傳變異以及分析剪接變異數量性狀位點(sQTL);其中一篇論文還使用CRISPR分析了罕見病的調控變異。
  • 科研人員在抑鬱症功能基因組學領域取得新進展
    圖為研究成果。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中新網昆明4月2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2日發布消息,該研究所羅雄劍課題組在抑鬱症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鑑別到34個打斷與轉錄因子結合的抑鬱症風險遺傳變異,並研究了這些功能遺傳變異調控靶基因的潛在機制。
  • Nature:鑑定SNCA基因增強子單點突變增加帕金森病風險
    2016年4月2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懷特海德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新方法確定了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中鑑定出的一種非編碼突變如何能夠增加散發性帕金森病(sporadic Parkinson's disease)發病風險。
  • Nat Comm|40個全基因組關聯研究中361種血液代謝物的遺傳力估計
    對2008年11月至2018年10月發布的所有全基因組關聯和外顯子組測序研究進行了綜述,並鑑定了與代謝物水平相關的>800個類別特異性代謝物基因座。研究揭示了不同類別的脂質和有機酸在h2代謝物命中率上的顯著差異。此外,具有高不飽和度的磷脂醯膽鹼比具有低不飽和度的磷脂醯膽鹼具有更高的h2代謝物命中率。這項研究強調了代謝物水平的常見遺傳變異的重要性,並闡明了代謝物類別的遺傳結構。
  • Science|識別基因功能的新技術Perturb-Seq並揭示自閉症風險基因
    自閉症與基因研究背景人類遺傳學研究發現了成千上萬個基因的遺傳變異與複雜人類疾病之間的關聯與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s)確定的常見變異相比,此類變異具有較大的效應量、高滲透性,且發生在基因編碼區內,因此對疾病建模和機制研究有非常用藥的參考價值。然而,確定相關風險基因中每個位點的作用是主要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