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識別基因功能的新技術Perturb-Seq並揭示自閉症風險基因

2020-12-11 腦科學頭條

導讀

頂級期刊《Science》發布張峰等團隊的最新研究進展,他們開發一種新的體內大規模遺傳功能研究技術Perturb-Seq,可同時研究生物體內不同細胞類型中不同基因的功能,並篩選了幾十個與自閉症相關的基因,揭示了相關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異常。

自閉症與基因

研究背景

人類遺傳學研究發現了成千上萬個基因的遺傳變異與複雜人類疾病之間的關聯,尤其是全外顯子測序(Whole-exome Sequencing, WES)揭示了與神經系統疾病有關的功能缺失變異,如自閉症譜系障礙和神經發育延遲(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nd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 ASD/ND)。與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s)確定的常見變異相比,此類變異具有較大的效應量、高滲透性,且發生在基因編碼區內,因此對疾病建模和機制研究有非常用藥的參考價值。

然而,確定相關風險基因中每個位點的作用是主要的挑戰。例如,ASD/ND包含了廣泛的具有高度異質遺傳引起的神經發育障礙,包括數百個高滲透性的從頭風險新變異基因。此外,這些基因編碼的基因產物的功能各異,很難排除對潛在的神經元類型、發育過程或神經發育過程中受影響的分子或基因的先驗預測。由於這些風險基因很少在動物實驗中研究,因此它們在大腦發育過程中的功能及作用了解甚少。由於生成和分析單個基因敲除動物模型畸形功能研究耗時長難度大,因此開發可擴展的、通用的、高解析度的、高含量的表型分型方法來識別和鑑定體內遺傳擾動對不同功能的組織或細胞的影響非常重要。

Perturb-Seq技術揭示自閉症相關基因

來自美國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張峰、Aviv Regev和Paola Arlotta團隊合作,於2020年11月27日在頂級期刊《Science》發表了題為「In vivo Perturb-Seq reveals neuronal and glial abnormalities associated with autism risk genes」的研究長文,作者應用了一種可擴展的遺傳篩選方法,在體Perturb-seq,在功能上評估了35個ASD/ND的de novo喪失功能的風險基因。他們使用CRISPR-Cas9技術,在孕期小鼠子宮內的小鼠大腦風險基因中引入移植編碼,然後對出生後大腦中受擾動的細胞進行單細胞RNA測序。作者從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中鑑定出細胞類型特異性和進化上保守的基因模塊。結果表明,複雜的基因模塊和細胞類型在整個擾動中都受到影響,代表了ASD/ND風險基因模塊的關鍵細胞效應。

該研究在Science雜誌上的online信息

在體Perturb-Seq技術評估ASD/ND風險基因的功能

作者從最近發表的一項包含4634例的ASD/ND原發患者的WES研究中選擇了ASD/ND候選基因,並對35個候選基因對ASD/ND的識別性進行了優先排序,原則上這些基因可在多種細胞類型和發育階段起重要作用。

CRISPR-Cas9技術

為了探究不同基因在ASD/ND中的作用,作者採用CRISPR-Cass9介導的基因組編輯方法優化的在體Perturb-Seq技術,將每個風險基因的突變引入孕期小鼠子宮發育中小鼠大腦的祖細胞中,然後在小鼠出生後第7天進行scRNA-Seq。

圖1 在體Perturb-Seq平臺示意圖

免疫組織化學分析和出生後第7天的BFP陽性神經元的scRNA-seq結果都表明,Perturb-Seq載體在大腦皮層中的多種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類型都有穩定表達,如星形膠質細胞、抑制性神經元、興奮性神經元、小膠質細胞和少突膠質細胞 。

圖2 Perturb-Seq有效性證據

在體Perturb-Seq的特異性靶向作用,但不影響總體細胞類型組成

作者通過對18個不同的孕期小鼠隊列研究表明,藉助於螢光激活細胞分選技術(FACS)富集了受擾動的神經元,並與基因座中的內源性GFP陰性對照構建體對比。作者使用LOUVAIN聚類將細胞劃分為主要的細胞類型並通過已知的標記基因表達進行標註,重點關注了5個主要細胞類型的ASD/ND基因表達情況。對對照組相比,ASD/ND風險基因的擾動效應對這5種主要細胞類型的影響比較小。

圖3 Perturb-Seq對五種細胞類型的影響

ASD/ND基因擾動影響多種細胞類型的細胞狀態

為了評估ASD/ND遺傳擾動是否引起細胞狀態的分子變化,作者首先定義了5中廣泛的細胞類型中的都有變異的基因模塊。作者首先計算每個細胞的基因表達分析得分並將線性回歸模型擬合,來測試已知基因本體論基因集的表達是否收到影響。作者使用加權基因相關網絡分析(WGCNA)和結構主體模式(STM)這兩種方法重新確定基因模塊,通過降低維度來識別具有相關表達基因集,然後評估每個擾動組細胞中的模塊基因表達情況並計算其擾動效應。

圖4 Perturb-Seq證實ASD/ND風險基因擾

ASD/ND風險基因Chd8和Gatad2b改變少突膠質細胞的基因模塊

研究人員證實,在Perturb-Seq實驗中,Chd8和Gatad2b擾動顯著降低了少突膠質細胞中ODC1模塊的表達。ODC1模塊在少突膠質細胞前體細胞中高表達,而在定性少突膠質細胞祖細胞和新生的少突膠質細胞中低表達,表明該基因模塊與少突膠質細胞的成熟有關。因此,Chd8和Gatad2b基因的擾動會改變少突膠質細胞的成熟。

圖5 Chd8和Gatad2b基因對少突膠質細胞

Perturb-Seq結果與自閉症患者腦組織中的表達變化相關

研究人員接下來探究了在小鼠Perturb-Seq中的實驗結果能否與自閉症患者死亡後大腦中觀察到的變化相似。作者通過將實驗數據與自閉症大腦中snRNA-seq數據集進行比較,並使用DESeq2進行統計上保守的偽大體分析,定義了每種細胞類型中的差異表達基因,並校正了年齡、性別和患者之間的差異。結果表明,在抑制性神經元、興奮性神經元或少突膠質細胞等3種主要細胞類型中,自閉症患者中35個ASD/ND相關基因的數據結果與小鼠Perturb-Seq數據保持一致。

圖6 Perturb-Seq細胞類型特異性基因在

研究意義

在體Perturb-Seq技術可以用作大型基因組的系統遺傳研究的可擴展工具,已在複雜組織中以單細胞解析度水平上揭示細胞內在的功能。本文證實了Perturb-Seq在大腦發育過程中ASD/ND風險基因的研究與應用,未來也可用於多種疾病和組織。此外,在體Perturb-Seq技術發現了異質遺傳病理學受影響的途徑和細胞類型,指導下遊研究,並未我們從遺傳變體向功能性遺傳體模型的完善提供了重要方法和信息。

參考資料

Jin, X., et al., In vivo Perturb-Seq reveals neuronal and glial abnormalities associated with autism risk genes. Science, 2020. 370(6520).

DOI: 10.1126/science.aaz6063

相關焦點

  • 體內Perturb-Seq技術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而全外顯子測序(WES)分析揭示出大量與神經發育疾病風險相關的新的功能喪失變異,包括自閉症和神經發育遲緩(ASD/ND)【1】,與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確定的常見變異相比,這種新發現的風險變異通常具有較大的效應效能、較強的滲透性,並且發生在基因編碼區域,因此為疾病建模和機理研究提供了非常關鍵的切入點。
  • 新技術揭示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新技術揭示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9 22:08:27 美國哈佛大學Paola Arlotta等研究人員合作利用體內Perturb-Seq技術,揭示出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 腦科學日報: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1,Science | 張峰等開發體內Perturb-Seq技術手段揭示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來源:BioArt全外顯子測序(WES)分析揭示出大量與神經發育疾病風險相關的新的功能喪失變異
  • 迄今最全面大腦基因圖譜研究成果公布!揭示自閉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發病機理
    健康的大腦發育和神經功能依賴於轉錄組的精確時空調控,而轉錄組在不同大腦區域和細胞類型中有很大差異。已有研究揭示了神經精神病遺傳學中的高風險多基因結構,涉及多種常見變異和罕見變異。但由於大多數遺傳變異存在於基因組的非編碼區,因此人們對大腦基因調控和表觀基因組尚沒有全面的了解,這極大地阻礙了基因突變與疾病之間聯繫的研究。
  • Science | 科學家成功開發新型檢測技術,可實時檢測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脫靶效應有可能導致基因突變,其不確定性和未知的安全風險限制了基因編輯技術的推廣應用。目前的基因編輯技術尚無法精準靶向目標序列,並不產生脫靶效應。科學家認為,既然無法完全避免,為安全起見,更好地了解、控制可能產生的脫靶效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脫靶檢測方法的開發成為了基因編輯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
  • 【Mol Psychiatry】師蕾/蔣斌課題組揭示自閉症易感基因DOCK4調控...
    自閉症的發病機制儘管尚不明確,但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基因突變而引起,如基因MeCP2、SHANK3、NLGN3敲除動物的呈現了自閉症樣行為,特別是MeCP2轉基因猴[1]和SHANK3 [2] 敲除猴也呈現了自閉症樣的行為,揭示了自閉症的遺傳性病因。
  • Science:從幹細胞到功能性心臟,揭示Mesp1基因發揮的關鍵作用
    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1月25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Defining the earliest step of cardiovascular lineage segregation by single-cell RNA-seq」。圖片來自Fabienne Lescroart。
  • 早期診斷自閉症!加州大學揭示臍帶血DNA新用途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神經發育障礙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展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被診斷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新生兒臍帶血中,有一種獨特的DNA甲基化特徵。這些發現為自閉症的早診斷和早幹預提供了一個可能。
  • 單細胞RNA計數新技術Smart-seq3
    單細胞RNA計數新技術Smart-seq3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6 14:16:10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Rickard Sandberg課題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AI成放大鏡可精準識別自閉症亞型,有助於自閉症早期篩查
    近日,來自美國西北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以及以色列本·古裡安大學的研究員一起合作,發表了一項利用人工智慧精準識別以血脂異常為特徵的自閉症亞型,並發現有家族血脂異常史的孩子患自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概率更高。這一研究為自閉症早期篩查和幹預奠定了基礎。
  • 基因分析: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可能早在孩子出生前就埋下了「種子」
    基因分析: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可能早在孩子出生前就埋下了「種子」  Winnie Lee • 2020-04-08 13:54:24 來源:前瞻網 E2445G0
  • Nature:基因編輯技術開發猴子模型可用於治療自閉症
    2019年6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利用基因組編輯系統CRISPR,麻省理工學院和中國的研究人員開發了自閉症的猴子模型。這些猴子表現出一些特定的,類似於患有自閉症的人類患者的行為特徵和大腦連接模式。此前,基於自閉症和其他神經發育障礙的小鼠模型,科學家們研究出了許多候選藥物用於臨床試驗,但它們都沒有成功。
  • 科學家發現與兒童自閉症相關的新基因!
    在我國,約有超過200萬0-14歲的兒童被診斷出患有自閉症(又稱為孤獨症譜系障礙,ASD),且數量逐年攀升。這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會導致社會交流困難,語言發育落後,以及重複刻板的行為。作為遺傳性最強的神經精神疾病之一,成千上萬的常見或罕見性遺傳變異都會導致ASD風險。
  • Science論文解讀!開發出CiBER-seq新技術,可同時分析細胞中的多達...
    CiBER-seq原理示意圖,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b9662。雖然這項技術將主要受益於對影響感興趣基因的遺傳網絡進行追蹤的基礎研究人員,它也將幫助人們快速找到控制疾病基因的調控序列,並可能找到新的藥物靶點。
  • 動物所建立靈長類特異新基因資料庫並系統預測新基因功能
    靈長類特異乃至人特異新基因起源是推動人類表型演化的重要推動力,但只有少量新基因功能已知。近年來基因編輯技術和類器官技術的發展使得系統揭示新基因在人之所以為人這一演化過程中的貢獻成為可能。然而,由於基因年齡推斷方法的差別以及較低的新基因注釋質量(很難區分新蛋白編碼基因和假基因),文獻中已經發表的靈長類特異新基因(PSG)數據集相互之間差別極大。
  • Cell:新研究發現102個與自閉症相關的基因
    長期以來,專家們一直認為,遺傳易感性和環境暴露相結合會導致ASD,但是基因是更重要的因素。最近的一項針對約200萬人的研究估計,基因佔ASD風險的80%。專家們說,但是確切的基因會因人而異。非營利性組織自閉症代言人(Autism Speaks)基因組發現與轉化科學高級總監Dean Hartley(未參與這項新的研究)說,「我們意識到還需要開展類似這項研究的大型研究甚至更大的研究才能真正理解為何我們要說,『如果你看到一個自閉症患者,那麼你就看到一個自閉症患者』。」此前,科學家們已經鑑定出65個與ASD相關的基因。
  • 我國科學家實現單細胞表觀組學新突破:兩種革新單細胞ChIP-seq技術...
    無論在發育過程還是疾病狀態下,表觀遺傳因素(不改變DNA序列的情況下卻能引起基因表達變化或表型)在細胞命運決定中起著指導性作用。細胞類型和功能異質性往往通過調控基因表達來實現。目前研究多集中在單細胞轉錄組水平,單細胞水平解析表觀調控機制也鮮有報導,而從單細胞、全基因組範圍研究組蛋白修飾和轉錄因子如何控制細胞譜系發生、命運決定則尚屬空缺。
  • 三篇Science揭示相分離與基因轉錄存在密切關聯
    2018年7月29日/生物谷BIOON/---DNA結合轉錄因子(TF)是真核基因表達的典型調節因子。針對轉錄因子的早期研究揭示出它們的結構良好的DNA結合結構域(DNA binding domain, DBD)並鑑定出轉錄所需的功能上至關重要的激活結構域(activation domain, AD)。
  • 近期全基因組測序研究進展一覽
    【1】Cell:全基因組測序揭示出自閉症新的基因變異doi:10.1016/j.cell.2017.08.047如今,在自閉症兒童中發現的基因組模式---細胞內完整的一套遺傳指令---揭示這種出這種疾病的一種新的遺傳特徵。這種特徵有助解釋那些不存在自閉症其他遺傳標記的病例。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9月28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enomic Patterns of De Novo Mutation in Simplex Autism」。
  • 科學家揭示自閉症致病的分子機理
    該研究首先在自閉症病人中篩查到 DYRK1A 基因的 9 個錯義突變,其次通過構建突變型 Dyrk1a 並對其在細胞生長、皮層發育等過程中的功能作進一步研究,發現 Dyrk1a 在神經發育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並且與自閉症相關的兩個無義突變(R205X、E239X)導致了 DYRK1A 蛋白的功能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