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成放大鏡可精準識別自閉症亞型,有助於自閉症早期篩查

2020-11-30 澎湃新聞

自閉症是指一組異類的大腦發育狀況,可表現為社交和溝通能力下降,重複和刻板行為增加。自閉症的早期篩查治療非常重要。但目前醫生通常只能根據患者自閉症症狀進行臨床診斷,而這時往往已經錯過了兒童關鍵的大腦發育期,無法進行及時幹預。

近日,來自美國西北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以及以色列本·古裡安大學的研究員一起合作,發表了一項利用人工智慧精準識別以血脂異常為特徵的自閉症亞型,並發現有家族血脂異常史的孩子患自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概率更高。這一研究為自閉症早期篩查和幹預奠定了基礎。

這項研究題為「A multidimensional precision medicine approach identifies an autism subtype characterized by dyslipidemia」,已發表在8月10日的《自然醫學》雜誌上。

具體來說,研究人員將自閉症與醫療健康大數據聯繫在一起,對基因突變數據、家族全外顯子序列(WES)、神經發育表達模型、動物模型數據、電子健康記錄(EHR)和醫療健康保險數據等大型數據集進行疊加,構建了自閉症「數字地圖」 ,並使用最先進的AI圖聚類算法來處理與基因表達相關的數據。這一研究方法被認為是精密醫學領域的首創。

簡單來說,人工智慧起到了放大鏡的作用,能在各種數據構建的「數字地圖」中找到「異類」。

用於識別導致自閉症的分子網絡的獨立信息源。A.通過對發育中的人類大腦RNA-seq數據進行聚類分析,鑑定出神經發育共同調控的外顯子。B.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差異表達。C.在WES數據中檢測到的3531個自閉症患者個體。D.用於鑑定LGD(基因破壞)變異的各種基因模型。E.信息流被整合。 F,G.使用大型EHR(電子健康記錄)數據和大量健康聲明健康數據對血脂異常導致的非症候群性ASD進行驗證

自閉症被認為是在產前大腦發育過程中產生的,且受每個個體內多個基因組變異的驅動,於是研究人員對人類早期大腦發育過程中的基因外顯子簇進行了研究。

由於在自閉症患者中男女性別比例為4:1,因此研究人員對在產前神經發育過程中表達與性別差異相關的基因外顯子簇進行了重點研究。

其次,團隊通過美國國家心理健康所(NIMH)的數據,對多發自閉症病例家庭和單發自閉症病例家庭的自閉症患兒基因突變進行篩查。

該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Yuan Luo表示,這項研究好比大海撈針,因為數百種基因的數千種變異是自閉症的發病基礎,其中只有不到1%的家庭患有這種變異。因此他們通過多維數據疊加繪製了這張自閉症地圖,而基因篩查的過程則為研究提供了「放大鏡」。

通過基因篩查,研究團隊提出自閉症與血脂異常相關這一假說。他們比較了自閉症患者兒童、患者家屬以及沒有親屬關係的匹配對照者的血脂譜,發現自閉症患者兒童的血脂譜明顯超出正常生理範圍。

接下來,研究人員在包含34003107個人的醫療保險索賠資料庫中檢查了80714名自閉症患者的血脂異常患病率,並反覆抽樣了與年齡、性別、居住地相匹配的無關對照,發現自閉症患者的血脂異常診斷率極高,這進一步表明自閉症與血脂異常有緊密聯繫。

同時,研究結果顯示,父母血脂異常與孩子的自閉症患病概率相關。研究人員對比了自閉症患者及其未患病兄弟姐妹的血脂異常診斷,發現有家族血脂異常史的兒童自閉症患病率更高。

這種以血脂異常為特徵的自閉症亞型不僅與一種罕見的ASD症候群型相一致,而且與哺乳動物大腦發育過程中與血脂異常基因相關的神經功能有關。研究稱,相較於沒有血脂異常的自閉症患者,患有血脂異常的自閉症患者更容易表現出癲癇、睡眠障礙和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等臨床特徵,這表明血脂異常可能會導致神經發育變化。

Yuan Luo稱,以血脂異常為特徵的自閉症亞型是第一個基於多維數據、由AI驅動的精準醫學識別的自閉症亞型,該自閉症亞型具有獨特的分子特徵和發病機制。他表示:「地圖和放大鏡的方法展示了一種使用多種數據模式來對自閉症進行分型的一般化方法,它也為許多其他基因複雜的疾病提供了有針對性的臨床試驗信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有助進行自閉症早期篩查
    2017年2月,《Nature》上就曾刊登一項關於人工智慧在自閉症早期篩查上的重要科研成果,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UNC)教堂山分校精神病學家Heather Hazlett帶領團隊基於自閉症早期大腦的變化,開發了一種深度學習算法,預測2歲前的自閉症高危兒童(有個自閉症哥哥或者姐姐)是否會在2歲之後被診斷為自閉症,以88%的準確度遠超準確度只有50%的傳統行為問卷調查法
  • Nat Med:人工智慧新技能,協助篩查自閉症
    在中國,6-12歲兒童自閉症發病率為0.7%。據估計,美國每54名兒童中就有1名自閉症患兒。目前,自閉症診斷僅依據症狀來診斷,並要與亞斯伯格症候群、待分類的廣泛性發展障礙等鑑別。但僅根據臨床症狀很難將他們區分開。最近的基因組研究表明,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臨床異質性與遺傳異質性有關。
  • DSM-5的五年反思——自閉症的亞型分類與反分類
    從研究的角度來說,DSM-5這種將所有類別搞成一鍋粥的形式,似乎與基因學的研究背道而馳。近20年來基因的研究成果,已經發現了許多的基因變異與自閉症有關,有的已經確證造成自閉症(比如造成脆性X症候群,瑞特症候群,還有MECP2變異等)。每一種基因變異造成的自閉症都有一些特別的症狀,只有更精確地診斷自閉症,才能更好地將自閉症與有關的基因變異結合起來,研究才更有方向性。
  • 自閉症是怎麼引起的?小米熊帶你認識兒童自閉症
    自閉症一詞在現代社會已經不是什麼陌生名詞了,或許你身邊有不少沉靜的朋友小時候也是自閉症患者,自閉症的發病率近年來也有所提高,因此,了解一些自閉症的病因,能夠讓我們正確認識自閉症以及關愛身邊患自閉症的人群。
  • 自閉症日 | 研究盤點:「垃圾」DNA突變導致自閉症?
    奇點網今天是第13個世界自閉症意識日, 旨在讓人們關注自閉症患者和其他自閉症患者每天面臨的障礙(聯合國鼓勵各國政府和相關組織在這一天舉行活動,提高人們對自閉症的認識,同時宣傳早期診斷和幹預治療自閉症的重要意義)。
  • 自閉症是天才症嗎?
    但,不是所有的自閉症患者都能被命運寵愛。只有不到10%的自閉症患者在某方面有異於常人的才能,50%的自閉症兒童智力發育處於中度或重度低下水平。 國內外的許多研究表明,孤獨症目前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手段,但對孤獨症兒童的早期科學幹預可以使得兒童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幹預治療越早,效果越好。美國兒科學會在2007年時建議年齡在18個月和24個月的兒童應接受兒童健康保健檢查,進行孤獨症的特定篩查。 早期篩查孤獨症,卓智也一直在行動。
  • AI篩查自閉症起源突變基因,還能解鎖你的藝術細胞?
    小探就精選了其中一些亮點項目帶大家來看看: 1、用AI篩查自閉症起源的突變基因 自閉症被認為具有強大的遺傳基礎,但引發疾病的基因突變卻很少被找到。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與波士頓兒童醫院、哈佛醫學院合作,利用人工智慧探索自閉症的隱藏起源。
  • AI情緒識別技術興起,自閉症治療或將因此有所突破
    沙辛是一名神經學家,也是Brain Power公司的創始人,這家科技公司致力於創造可佩戴式人工智慧系統,幫助人們應對像自閉症這樣與大腦有關的障礙。 那天早上,沙辛給丹尼帶來了一副谷歌眼鏡,並配備了一個幫助自閉症患者的程序。他不確定丹尼是否能聽懂語言,沙辛對眼鏡進行了建模,並創建了模仿指令。
  • 「USPSTF不建議常規篩查自閉症」引發關注
    日前,美國預防醫學工作組(USPSTF)提出,鑑於證據有限,不建議針對18-30個月大的幼兒系統篩查自閉症譜系障礙
  • Science:自閉症遺傳異質性或幫助開發個體化精準療法
    ,近日一項刊登於國際著名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MIT等處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解釋了為何深入剖析自閉症譜系障礙(ASD)中所觀察到的遺傳異質性可以幫助開發治療ASD疾病的精準化療法。研究者Sur教授說道,異質性是ASD研究中的一大障礙,但很多科學家們剛開始是利用廣泛的行為症狀和障礙患者的機體損傷程度來進行研究,如今研究者們在純粹的自閉症的基礎上擴大了研究視野,他們檢測了相關的遺傳性障礙,比如染色體易脆症和蕾特氏症(Rett Syndrome)等。
  • 大腦掃描有助於提前診斷自閉症?美國科學家的結論是肯定的
    在對自閉症成因的早期研究中,曾經有一段時間盛行「冰箱理論」。甚至Kanner教授也一度支持這一觀點。隨著科學認知的進步,人們對自閉症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識。近十年來,自閉症已經被確定是複雜的腦部發育障礙所引起的。
  • 王波主任:兒童自閉症早期表現是怎麼樣
    核心提示:自閉症就從發現到現在的誘發病因,並不是十分的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遺傳、感染與免疫和孕期理化因子刺激可能產生自閉症。對於自閉症兒童好的選擇是早接受治療,不然自閉症所引發的後果很嚴重,在成長的很多方面都會產生很多疾病般的惡劣影響。
  • 中國科學家新研究:「自閉」獼猴幫助解析人類自閉症「秘密」
    該研究整合了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與精神疾病患者的磁共振影像數據,國際上首次設計猴-人跨物種的機器學習分析流程,為自閉症、強迫症的影像學精準診斷提供了新證據,開闢了利用非人靈長類模型服務臨床應用的新途徑。自閉症(ASD)是一種神經系統失調的發育性疾病,具有高度的異質性,同時自閉症患者常伴隨強迫症(OCD)、注意力缺陷多動症(ADHD)等併發症,這給臨床診斷和病理機制研究帶來巨大的挑戰。
  • 2020年度盤點:自閉症領域十大研究突破!
    一些新的發現推翻了我們對自閉症舊的理解,一些新的成果涉及如何診斷或治療讓我們看到了更加明朗的希望。現在,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10個自閉症領域的新突破,是否有你遺漏的呢?1. 基因沉默「毒素外顯子」可以消除小白鼠的致命性癲癇發作這篇論文中描述的基因沉默療法可抑制DRAVET綜合症(一種嚴重的癲癇)小鼠的致命性癲癇發作。
  • 父親精子中的特殊物質或可識別孩子自閉症傾向
    ,其或能揭示男性後代患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傾向。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Clinical Epigenet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華盛頓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家中有自閉症患兒的男性精液樣本中識別出了稱之為DNA甲基化區域的特殊基因組特性。隨後在一組盲測中,研究人員利用這些特性的存在確定了其它男性家中是否也有自閉症的後代,其準確率能夠達到90%。
  • 早期診斷自閉症!加州大學揭示臍帶血DNA新用途
    從全球來看,自閉症患者的男女比例約為四比一。新生兒表觀基因組有可能反映早期發育過程中遺傳和環境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臍帶血預測自閉症研究人員研究了152名母親所生孩子的發育情況。這些母親至少有一個年齡較大的自閉症孩子,另一個孩子被認為患上自閉症的風險較高。這些孩子出生時,將臍帶血樣本保存起來進行分析。
  • Nat Neurosci:基因、白血球與自閉症之間的關係
    2019年9月24日 訊 /生物谷BIOON/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與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相關的生物標誌物,或許有助於幫助早期診斷和預測症狀嚴重程度。一組科學家分析了302名1歲至4歲男孩的血液基因表達數據,這些男孩中既有患ASD的患者,也有健康對照。
  • 科學家揭示自閉症致病的分子機理
    該研究首先在自閉症病人中篩查到 DYRK1A 基因的 9 個錯義突變,其次通過構建突變型 Dyrk1a 並對其在細胞生長、皮層發育等過程中的功能作進一步研究,發現 Dyrk1a 在神經發育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並且與自閉症相關的兩個無義突變(R205X、E239X)導致了 DYRK1A 蛋白的功能缺失。
  • 自閉症的表現 自閉症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或者是孤獨性障礙。一般成人自閉症不是很多,但兒童自閉症卻有很多。兒童自閉症大多數和父母脫不來干係,那麼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自閉症的表現以及治療自閉症的方法。請看下文吧。極少數孤獨症患兒在某一方面可顯示出對音樂、計算機和機械記憶領域的特殊能力,極個別患兒可有島狀早熟或特異功能,即所謂「白痴學者」。部分患兒有癲癇發作。語言發育障礙為本症最突出的表現之一。兒童患病後一般語言逐漸減少,嚴重時完全缺乏。患兒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低下,常出現一些刻板、重複、模仿和代詞錯用(尤其是在指代自身時用你代替我)等異常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