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Perturb-Seq技術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2020-12-03 BioArt生物藝術

解讀 | 章臺柳

責編 | 酶美

人類遺傳學研究發現複雜的人體疾病和數千個基因位點的遺傳變異具有相關性。而全外顯子測序(WES)分析揭示出大量與神經發育疾病風險相關的新的功能喪失變異,包括自閉症和神經發育遲緩(ASD/ND)【1】,與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確定的常見變異相比,這種新發現的風險變異通常具有較大的效應效能、較強的滲透性,並且發生在基因編碼區域,因此為疾病建模和機理研究提供了非常關鍵的切入點。

然而,研究的難點在於如何確定這些風險基因中每一個基因的作用。例如,ASD/ND是由大量具有高度異質性基因貢獻的神經發育障礙,包括數百個高度滲透的新發風險變異基因【2】。這些基因編碼的蛋白在功能上具有多樣性,很難對其發揮作用的潛在腦細胞類型、發育過程和神經發育過程中分子途徑進行預測【3】。這些風險基因中很少有在動物或細胞模型中被研究,因此它們在腦發育過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構建單個基因敲除動物來進行功能研究,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因此非常需要開發大規模、通用、高解析度的表型分析方法,來鑑定體內遺傳擾動對組織和細胞特異性的影響。

2020年11月27日,來自Broad研究所的Xin Jin、Aviv Regev、張峰Paola ArlottaScience雜誌發表文章In vivo Perturb-Seq reveals neuronal and glial abnormalities associated with autism risk genes,研發出一種體內大規模遺傳功能研究技術Perturb-seq:首先利用CRISPR-Cas9在35個ASD/ND新發風險基因中引入移碼突變,隨後轉染進子宮內發育的小鼠大腦中,然後對出生後大腦中受到幹擾的細胞進行單細胞RNA測序。測序分析從神經元和膠質細胞類中鑑定出細胞類型特異和進化保守的基因模塊。這些風險基因的擾動會影響到神經發育過程中反覆出現的基因模塊和細胞類型,證明這些風險基因對關鍵細胞過程的影響。很多基因變異在不同的細胞或組織器官裡往往能有不同的功能,但傳統的bulk analysis往往隱沒了這些基因在少數的細胞的功能。作者建立了活體內的Perturb-seq系統,在一個發育胚胎中引入基因編輯來敲除疾病相關的基因,然後兩周後在發育後的腦細胞裡進行單細胞測序。用這個高通量方法一次性檢測了35個自閉症基因,並且檢測他們在不同的腦細胞態裡的功能。

研究人員從近期發表的WES研究結論中挑選廣泛的神經發育障礙類別中ASD/ND患者特有的新發變異,共38個ASD/ND候選基因(由於分析標準,最終保留下35個)。這些基因具有在人腦組織表達、在多種類型細胞表達等特點,需要規模化的方法去研究其在不同細胞類型和發育事件中的基因功能。研究人員開發出in vivo Perturb-Seq的技術。具體地說,首先使用一個組成性表達Cas9的轉基因小鼠,通過慢病毒感染將針對不同風險基因的gRNAs輸送到子宮內發育不全的胚胎側腦室。每個慢病毒載體包含靶向一個ASD/ND風險基因的5『編碼外顯子的兩個不同的gRNAs(提高敲除效率)和一個BFP報告蛋白-條形碼。隨後在小鼠出生後7天(P7)分選BFP+細胞進行單細胞RNA-seq,通過條形碼識別受幹擾的細胞及對應的風險基因,同時分析細胞表達變化。結果顯示Perturb-seq載體在大腦皮層的各種神經元和膠質細胞中都有表達,這便於在不同類型細胞中分析每一個風險基因的功能。

下面的分析中作者又利用Louvain聚類方法定義出5個泛細胞群:皮質投射神經元、皮質抑制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巨噬細胞。篩選出攜帶單基因突變的細胞進行下一步分析,大部分ASD/ND風險基因幹擾對這五種主要細胞類型的存在和比例的影響較少,只有Dyrk1a缺失對細胞組成有顯著影響,增加少突膠質細胞的比例,減少小膠質細胞和巨噬細胞的比例。對五大類細胞中共有的基因模塊進行定義,發現ASD/ND風險基因幹擾對現有的GO類型並沒有顯著影響。利用加權基因相關網絡分析(WGCNA)和結構主題建模(STM)兩種方法分別在五大類細胞中定義新的基因模塊,篩選出WGCNA定義的14個基因模塊,其與STM中一個或或個主題高度相關。這14個模塊有兩大類:一些反映了常見的生物學過程,存在於多個細胞亞群中;另一些代表了僅存在於某些亞群的細胞類型特異性特徵。計算ASD/ND風險基因擾動對這些基因模塊的影響,發現Adnp、Ank2、Ash1l、Chd8、Gatad2b、Pogz、Scn2a1、Stard9Upf3b等9個基因的擾動對五種基因模塊有顯著的影響,其中Ank2Ndnf+中間神經元相關模塊(IN1)的調控在單基因突變/幹擾實驗中所驗證。而Chd8和Gatad2b擾動顯著下調少突膠質細胞的ODC1基因模塊,ODC1基因模塊與少突膠質細胞的成熟有關。構建Cdh8雜合突變小鼠,原位雜交發現出生7天後小鼠的皮質中2個經典的少突膠質細胞前體細胞(OPC)標記物Cspg4Pdgfra的表達顯著下調;發育後期,OPC細胞數目並沒有變化,但MBP+(髓鞘少突膠質細胞的標記物)細胞顯著增加,即Cdh8擾動加速出生後MBP含量的增加,這與in vivo Perturb-Seq得到的結論類似。

最後,研究人員對現有的人類組織(包含成人大腦皮質、ASD供體皮質和匹配對照組、胎兒人類皮質以及3個月、6個月大的人腦類器官)的scRNA-seq和snRNA-seq數據進行分析,發現14個基因模塊都在人類數據是保守存在的,其中8個模塊顯示出更多的模塊內相關性,而且相關性也隨著人類樣本的年齡而增加。那麼,小鼠Perturb-Seq中觀察到的效應是否與ASD病人死後腦區中變化相似?利用現有的數據集定義出ASD病人中不同類型細胞中差異表達的基因,並且在小鼠中有1:1同源類似物的基因共14個。分析顯示中間神經元的SST和興奮性神經元的NRN1在ASD病人中表達降低,與Perturb-Seq試驗中表達顯著減少相一致。這表明Perturb-Seq實驗可以鑑定出人類ASD病人中存在的基因表達異常。

總的來說,研究開發了體內規模化研究基因功能的新技術in vivo Perturb-Seq,可用於探究在複雜組織中同時研究多種基因在多種細胞類型中的功能,為複雜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原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gi/doi/10.1126/science.aaz6063

參考文獻

1. F. K. Satterstrom et al., Novel genes for autism implicate both excitatory and inhibitory cell lineages in risk. Cell180, P568 (2018).

2. J. A. Chen, O. Penagarikano, T. G. Belgard, V. Swarup, D. H. Geschwind, The emerging picture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Genetics and pathology. Annu. Rev. Pathol.10, 111–144 (2015).

3. C. Mullins, G. Fishell, R. W. Tsien, Unifying views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 consideration of autoregulatory feedback loops. Neuron 89, 1131–1156 (2016).

相關焦點

  • Science|識別基因功能的新技術Perturb-Seq並揭示自閉症風險基因
    導讀頂級期刊《Science》發布張峰等團隊的最新研究進展,他們開發一種新的體內大規模遺傳功能研究技術Perturb-Seq,可同時研究生物體內不同細胞類型中不同基因的功能,並篩選了幾十個與自閉症相關的基因,揭示了相關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異常。
  • 新技術揭示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新技術揭示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9 22:08:27 美國哈佛大學Paola Arlotta等研究人員合作利用體內Perturb-Seq技術,揭示出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 腦科學日報: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1,Science | 張峰等開發體內Perturb-Seq技術手段揭示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來源:BioArt全外顯子測序(WES)分析揭示出大量與神經發育疾病風險相關的新的功能喪失變異
  • 機器學習揭示人類神經元和神經膠質中體細胞L1插入的雙邊分布模式
    機器學習揭示人類神經元和神經膠質中體細胞L1插入的雙邊分布模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4 14:45:10 美國史丹福大學Alexander E.
  • 揭示神經膠質細胞在神經發育中的作用
    神經膠質細胞,如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通常被認為是大腦的支持細胞,但新出現的證據提示著它們在突觸形成和修剪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神經膠質細胞也在大腦的免疫系統中起作用,而且免疫信號通過位於這些細胞表面上的受體與大腦進行溝通。
  • 大腦的細胞: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
    大腦由兩類細胞組成:1、神經元,即神經細胞,其任務是接收、整合和傳遞信息;2、起支持作用的膠質細胞(其英文名稱來源於希臘語中膠水的意思)。膠質細胞的功能包括維持神經元和大腦的環境,修剪神經元的分支和末端。它們調節神經元在細胞間隙所需物質的水平,還為神經元提供了一個結構框架(特別是在發育過程中),並將神經元隔離,使其更有效地傳導電信號。
  • 阿爾茨海默病中的神經炎症和小膠質細胞激活互作相關
    阿爾茨海默病(AD)是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流行的澱粉樣蛋白級聯假說認為,腦內澱粉樣蛋白-β(Aβ)的沉積是AD發病的起始事件,但眾多證據不支持該假說。AD患者炎症標誌物水平升高以及先天免疫功能相關的AD風險基因的發現提示神經炎症在AD的發病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
  • 1 型神經纖維瘤病相關腫瘤的診療進展(綜述)
    約有50%的NF1患者並無家族史,,此病為自發性基因突變。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基因型-表現型的關係已經大量被研究。譬如,NF1基因微缺失的患者表現型更為嚴重,易在早年就出現神經纖維瘤、平均IQ較低、面部特徵異常、發生惡性周圍神經鞘瘤的風險增加。目前,NF1的診斷多採用臨床標準,NF1基因檢測只用於臨床表現罕見或做生育決策之時。
  • Cell Rep:與自閉症發生相關的關鍵基因或能控制胚胎大腦的生長和發育
    2020年3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與自閉症譜系障礙、智力障礙和語言障礙相關的基因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研究者表示,研究人員此前在發育大腦的神經元中對名為Foxp1的基因的功能進行了研究,如今這項研究中,研究者發現,Foxp1基因對於一類大腦幹細胞同樣重要
  • 自閉症日 | 研究盤點:「垃圾」DNA突變導致自閉症?
    單基因突變調控網絡大片段拷貝數變異多基因風險調控網絡文中還介紹到,通過這種方式,罕見變異,CNV和常見變異的多基因風險模型(PRS)可以聚集成離散組,在細胞模型和臨床表型數據中比較性狀相關性的模式可以幫助鑑定具有共同神經病理學的ASDs的臨床亞型。
  • 一位生物學家的神經膠質研究之路—新聞—科學網
    「我並不真喜歡與患者互動,而是更喜歡找到他們的問題在哪裡。」 1993年,Stevens即將畢業,教授推薦她前往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積累更多研究經驗。她每周去NIH園區看招聘信息,「那時還沒有在線招聘」。幾個月過去了,她的簡歷石沉大海。 一天,習慣瀏覽被NIH拒絕簡歷的神經學家Douglas Fields聯繫了Stevens,表示願意為22歲的她提供一份技術員工作。
  • Neuron:揭秘小膠質細胞在大腦中塑造神經迴路的分子機制
    2020年9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冷泉港實驗室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免疫細胞在微調大腦神經迴路方面或許扮演著意想不到的角色,稱之為小膠質細胞的免疫細胞不僅能夠保護大腦免於感染和炎症,而且還能幫助塑造發育中的大腦迴路,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小膠質細胞還能指導神經元對感覺線索產生反應從而修飾自身的連接性
  • Nature:神經連接蛋白控制星形膠質細胞形狀和突觸發生
    2017年11月12日/生物谷BIOON/---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存在的時間幾乎和大腦一樣長。即便是一些簡單的無脊椎動物,如秀麗隱杆線蟲,也有原始的星形膠質細胞包圍著它們的神經突觸。當我們的大腦進化成複雜的計算機器時,星形膠質細胞的結構也變得更加複雜。但是星形膠質細胞的複雜性依賴於它們的神經元夥伴。
  • Cell:利用CRISPR-CasRx技術將神經膠質細胞轉換為神經元或有望減緩...
    >2020年4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題為「Glia-to-Neuron Conversion by CRISPR-CasRx Alleviates Symptoms of Neurological Disease in Mice」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利用CRISPR-CasRx技術將神經膠質細胞轉換為神經元細胞
  • 神經毒性小膠質細胞促進前顆粒蛋白缺乏的TDP-43蛋白病
    神經毒性小膠質細胞促進前顆粒蛋白缺乏的TDP-43蛋白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 16:31:15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Eric J.
  • 重磅級文章解讀近期神經膠質細胞領域研究成果
    神經膠質細胞廣泛分布於中樞神經系統內,其是除了神經元以外的所有細胞,主要包括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等細胞,近年來,科學家們在神經膠質細胞領域的研究取得了眾多研究成果,比如有研究人員就發現,星型膠質細胞或可誘發脊髓側索硬化症和阿爾茲海默病的發生,那麼近年來還有哪些和神經膠質細胞相關的重要研究呢?
  • 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因此,神經變性疾病研究的挑戰之一即是了解這些個體在腦中澱粉樣蛋白沉積的存在下,大腦是如何成功地維持正常的神經元功能的。基因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大腦內主要的巨噬細胞)可能是調控和維持神經元功能的關鍵。那麼,在AD和PD中,是否存在小膠質細胞-神經元相互作用的受損呢?
  • 泛素連接酶COP1作為神經炎症「剎車」的機制
    撰文︱王思珍小膠質細胞(microglia)功能失調與神經退行性變密切相關,其中就包括阿爾茨海默症(AD)的發病機制,然而調控致病性小膠質細胞的基因表達的機制尚不清楚。研究發現,絕大多數AD進展的常見風險因子,或者特異性地在小膠質細胞表達,亦或者是小膠質細胞中的表達明顯高於大腦的其他細胞【1】。
  • 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原標題: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據新華社杭州
  • Science: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因此,神經變性疾病研究的挑戰之一即是了解這些個體在腦中澱粉樣蛋白沉積的存在下,大腦是如何成功地維持正常的神經元功能的。基因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大腦內主要的巨噬細胞)可能是調控和維持神經元功能的關鍵。那麼,在AD和PD中,是否存在小膠質細胞-神經元相互作用的受損呢?哪些方面的損害導致了神經退行性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