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素連接酶COP1作為神經炎症「剎車」的機制

2021-01-11 中國生物技術網

撰文︱王思珍

小膠質細胞(microglia)功能失調與神經退行性變密切相關,其中就包括阿爾茨海默症(AD)的發病機制,然而調控致病性小膠質細胞的基因表達的機制尚不清楚。

研究發現,絕大多數AD進展的常見風險因子,或者特異性地在小膠質細胞表達,亦或者是小膠質細胞中的表達明顯高於大腦的其他細胞【1】。此外,小膠質細胞增生是許多神經疾病的一種常見組織學特徵;而且由小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所調控的慢性神經炎症是AD的病理學特徵之一。

研究也表明,轉錄因子CCAAT/增強子結合蛋白β(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beta,簡稱c/EBPβ)調節小膠質細胞的促炎基因【2】;而且c/EBPβ的蛋白水平在AD中上調【3】。c/EBPβ調控小膠質細胞的轉錄程序,促進炎症和神經元細胞死亡。

基於以上研究背景,美國基因泰克(Genentech)公司的Vishva M. Dixit博士和Kim Newton博士團隊旨在揭示該轉錄因子在小膠質細胞內中是如何被調控的。其相關研究已於2020年8月13日以Ubiquitin Ligase COP1 Suppresses Neuroinflammation by Degrading c/EBPβ in Microglia為題在線發表於Cell。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團隊發現,在小鼠骨髓源性巨噬細胞中(BMDMs)中,c/EBPβ的翻譯後機制受到嚴格的調控;但這並不能反映在其轉錄本中的變化。所以,緊接著,研究者通過質譜的方法在BMDMs中鑑定了一種c/EBPβ的負調節因子COP1,也稱RFWD2,是一種多亞基cullin-RING泛素連接酶CRL4COP1/DET1的底物接合分子(substrate adaptor)。同時,團隊也發現:COP1對於小鼠原代小膠質細胞和巨噬細胞中c/EBPβ蛋白水平的翻譯後抑制至關重要。

我們已經從背景知識學習到:c/EBPβ調控小膠質細胞的轉錄程序,促進炎症和神經細胞死亡。那麼,緊接著的一個問題是:Cop1是否調控體內某些特定基因的表達?結果發現,當特異性地敲除Cop1時,小膠質細胞的身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而且會誘導小膠質細胞中與神經退行性變相關基因(lec7a、Cst7、Axl、Apoe、Itgax/Cd11c、Fth1、C3(補體通路基因)、Ifitm1等)、促炎基因(Ccl5、Cxcl2、Cxcl10等)、以及內穩態基因(比如P2ry12、Tmem119、Mertk等)的表達。值得注意的是,誘發表達的基因中有明顯與AD風險相關因子(如Apoe、Itgax、C3),且補體通路激活會致使神經元死亡。此外,幹擾素相關的一些基因也在Cop1缺失的小膠質細胞中上調了。這些結果證明:Cop1基因缺失會明顯導致促炎基因和神經退行性變基因的誘導表達。

接下來,染色質免疫沉澱反應測序(ChIP-seq)分析顯示,在原代小膠質細胞和BMDMs中,COP1的敲除會導致c/EBPβ與遠端增強子元件(組蛋白H3上賴氨酸4的三甲基化(H3K4me3)、組蛋白H3上賴氨酸27的乙醯化(H3K27ac))的結合;在對c/EBP遠端結合位點的從頭基序分析(De novomotif analysis)中,發現c/EBPβ通過與促炎基因增強子域的結合來調控促炎基因的表達。已有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增強子的遺傳變異與AD的發病機制有關【4】,同時,實驗也顯示,當在小膠質細胞中敲除COP1,神經元的死亡明顯增多。這部分結果則說明:c/EBPβ主要通過增強子區域來調控促炎基因的表達。

那麼,再接下來的另一個問題是:COP1敲除的小膠質細胞是否對c/EBPβ所導致的神經毒性更加易感呢?結果首先證實,在小膠質細胞中敲除COP1會促使c/EBPβ的迅速積累、並驅動強有力的促炎和神經退化相關基因的表達。而在敲除COP1的小膠質細胞中,再敲除Cebpb(編碼c/EBPβ),神經毒性得到了阻止,且趨化因子和細胞因子的分泌也降低了,即緩解了神經炎症,增加了神經元存活。這部分結果提示:COP1敲除小膠質細胞在體外表現出c/EBPβ依賴性的神經元殺傷。

激活性小膠質細胞可以通過補體級聯通路直接攻擊神經元,這一個過程由C1q和經典途徑所啟動【5】。結果進一步顯示,由敲除COP1小膠質細胞所引發的神經元丟失可以被促炎性細胞因子的抗體明顯阻止,特別是C1q抗體,該抗體可以在神經元中阻斷C1q的結合。因此,作者認為:致使神經元死亡的神經毒性由補體的激活所導致。

研究最後,值得關注的是,補體通路的過度激活與各種神經系統疾病中的神經元損傷有關,其中,C3蛋白尤其在伴有tau病理的AD人腦突觸中進行積累【5】;而且AD患者腦脊液中完整的和加工過的C3水平均升高,並與tau蛋白水平相關【6】。所以,小膠質細胞中Cop1的缺失是否會影響表達人源突變Tau蛋白(P301S)的轉基因小鼠的AD樣疾病進展。

的確,實驗證實:c/EBPβ促進COP1敲除小膠質細胞中C3基因的表達,這一結果與之前的報導相一致:c/EBPβ是C3基因表達的主要轉錄因子【8】。然後的實驗也表明,較未敲除COP1的Tau-P301S小鼠而言,敲除COP1小鼠的神經退行性變和海馬萎縮更加明顯,且腦萎縮程度與異常磷酸化Tau水平上升、與小膠質細胞增生和星形膠質細胞增生的加重相一致。這些實驗則綜合表明:Cop1的缺失加速了Tau介導的AD小鼠模型疾病進展,激活性的小膠質細胞發揮了有害的作用。

(圖片引自:Ndoja et al., 2020, Cell182, 1–14)

文章結論

這項研究確定COP1可以作為由c/EBPβ介導的神經炎症的「剎車」。在激活性刺激(如脂多糖)條件下,COP1以一種依賴於ERK(即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的方式迅速失活,這致使c/EBPβ的快速積累和促炎基因的表達。而該「剎車」的缺失可能導致慢性神經炎症,而神經炎症會促進AD的發病機制。該研究也提示,COP1是小膠質細胞中致病性c/EBPβ依賴基因表達的重要抑制因子。

最後,c/EBPβ雜合性所賦予的細胞保護作用提示了該轉錄因子可能是一個藥物靶點。雖然,目前研究者認為轉錄因子是很難被靶向的,但是降解型的化學誘導劑可能是靶向c/EBPβ的一種選擇。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7.011

參考文獻:

【1】Lambert, J.C., et al.. European Alzheimer’s Disease Initiative (EADI);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Risk in Alzheimer’s Disease; Alzheimer’s Disease Genetic Consortium; Cohorts for Heart and Aging Research in Genomic Epidemiology (2013). Meta-analysis of 74,046 individuals identifies 11 new susceptibility loci for Alzheimer’s disease.Nat. Genet.45, 1452–1458.

【2】Straccia, M., et al.. (2011). Pro-inflammatory gene expression and neurotoxic effects of activated microglia are attenuated by absence of 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b.J. Neuroinflammation8, 156.

【3】Wang, Z.H., et al. (2018). C/EBPb regulates deltasecretase expression and mediates pathogenesis in mouse models of Alzheimer’s disease.Nat. Commun. 9, 1784.

【4】Nott, A., et al. (2019). Brain cell type-specific enhancerpromoter interactome maps and disease-risk association.Science366, 1134–1139

【5】Dejanovic, B., et al. (2018). Changes in the Synaptic Proteome in Tauopathy and Rescue of Tau-Induced Synapse Loss by C1q Antibodies.Neuron100, 1322–1336.

【6】Kirk, R.A., Kesner, R.P., Wang, L.M., Wu, Q., Towner, R.A., Hoffman, J.M., and Morton, K.A. (2019). Lipopolysaccharide exposure in a rat sepsis model results in hippocampal amyloid-b plaque and phosphorylated tau deposition and corresponding behavioral deficits.Geroscience41, 467–481.

【7】Hernandez-Encinas, E., et al.. (2015). 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b directly reg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the complement component 3 gene in neural cells: implications for the pro-inflammatory effects of this transcription factor. J.Neuroinflammation12, 14.

相關焦點

  • 泛素連接酶COP1通過降解小膠質細胞c/EBPβ來抑制神經炎症
    泛素連接酶COP1通過降解小膠質細胞c/EBPβ來抑制神經炎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4 18:55:32 美國基因泰克公司Vishva M.
  • Cell Res:楊茂君等闡明TRIM家族泛素連接酶的作用機制
    2014年4月11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楊茂君教授研究組在《自然》系列雜誌《Cell Research》上在線發表了學術論文「Structural insight into the TRIM family of ubiquitin E3 ligases」(TRIM泛素連接酶家族蛋白質的結構生物學研究)。
  • Nature:有史以來第一次看到泛素連接酶的工作細節
    一個「難以置信的新戰場」新方法使用了泛素連接酶。酶是人體細胞中的蛋白質,可以加速細胞水平上發生的化學反應,幫助你的身體完成基本功能。人體內大約有20000種已知蛋白質,大約5-10%是酶。21世紀初,Kleiger作為加州理工學院的博士後研究員,首先對泛素蛋白產生了興趣。
  • 揭示ZSWIM8泛素連接酶介導靶標指導的microRNA降解機制
    這種相互作用對他們來說很有趣,這是因為這種機制似乎與目前關於TDMD的理論不一致。之前的TDMD模型表明,特殊的靶位點,如CYRANO中的靶位點,導致miRNA的一端從Argonaute蛋白中伸出,從而使得細胞質中的酶能夠對它進行核苷酸添加和減少操作。這個稱為加尾和修剪(tailing and trimming)的過程被認為是miRNA降解途徑中的一個關鍵步驟。
  • 饒楓/汪濤組揭示代謝小分子調控CRL泛素連接酶擬素化修飾的功能與機制 ​
    其中最大類的E3是CRL泛素連接酶(CullinRING E3 Ligases), 佔哺乳動物體內所有E3的近50%。此外,CRL 還是最近興起的蛋白降解靶向嵌合體(PROTAC,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小分子藥物所倚仗的泛素連接酶(特別推薦 | PROTAC技術的機遇及挑戰   )。 為防止底物的組成性降解,E3泛素連接酶的活性通常需要被緊密調控。
  • 我國科學家揭示HECT型E3連接酶的一種多鎖酶活調控機制
    2019年7月18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溫文玉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iton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A multi-lock inhibitory mechanism
  • 中國科大揭示了E3泛素連接酶識別羧基端精氨酸-降解決定子的分子...
    中國科大揭示了E3泛素連接酶識別羧基端精氨酸-降解決定子的分子機制 高等真核生物細胞通過降解清除不需要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以維持胞內蛋白質分子的正常水平及功能
  • Mol Cellu Biol:李林等揭示泛素連接酶ITCH負調控Wnt途徑的分子機制
    《分子與細胞生物學》(《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雜誌近日在線發表了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李林研究組的研究論文「The E3 Ubiquitin Ligase ITCH Negatively Regulates Canonical Wnt Signaling by Targeting Dishevelled Protein」,該研究成果揭示了泛素連接酶
  • 張令強:HECT類泛素連接酶Smurf1的激活、滅活機制及其疾病相關性研究
    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的張令強研究員參加了此次大會,並做了題為"HECT類泛素連接酶Smurf1的激活、滅活機制及其疾病相關性研究"的精彩報告。蛋白質泛素化華修飾講解在體內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異常與腫瘤、神經退行性疾病、骨質疏鬆症等關係密切。泛素連接酶在這一修飾體系中負責底物識別功能,其底物鑑定、活性調控及靶向性藥物篩選均受到關注。
  • 治療神經疾病與炎症反應的橋梁:你所不知道的多巴胺
    (inflammasome)是炎症反應過程中的關鍵性調控分子,然而它真的具體作用機制目前研究眼不夠清楚。之後,作者發現NLRP3的降解與其K48-泛素化有直接的關係(K48-泛素化是細胞內常見的蛋白降解的方式)。以上實驗結果說明DA刺激引起的inflammasome 活性的降低是由於NLRP3的降解造成的。cAMP作為關鍵的第二信使參與了這一過程。
  • 鄧興旺/陳浩東團隊發現植物光信號轉導及泛素連接酶激活新機制
    生命科學學院鄧興旺/陳浩東團隊及耶魯大學的魏寧研究組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urrent Biology上以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Light-Dependent Degradation of PIF3 by SCF(EBF1/2) Promotes a Photomorphogenic Response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論文,鑑定了調控植物光信號核心轉錄因子PIF3穩定性的E3泛素連接酶
  • Cell子刊:中山大學崔雋教授等揭示天然免疫應答重要「剎車」機制
    其中,TBK1激酶是活化IRF3的關鍵酶,其本身受到磷酸化和泛素化等翻譯後調節,作為其活性調控的主要方式。最近,中山大學崔雋教授以及休斯頓衛理公會研究所王榮福教授的聯合課題組揭示了TBK1的一個重要的泛素化調節體系NLRP4-USP38-DTX4/TRIP,後者左右著TBK1的穩定性,並維持著抗病毒反應中的免疫平衡。
  • 研究發現新型RING類別E3泛素連接酶
    繼今年年初華中農業大學張忠明教授研究組在Plant Cell雜誌上發表了關於克隆豆科植物固氮調控基因的研究成果之後,近期又再次發表文章,發現了新型的RING類別的E3泛素連接酶
  • 上海生科院發現泛素信號調節細胞自噬、感應泛素脅迫新機制
    該項研究闡述了泛素信號在自噬受體水平調控細胞自噬的新機制,揭示了細胞內起核心作用的自噬受體蛋白p62作為感應泛素脅迫感應器調控細胞選擇性自噬活性,應對藥物、熱激(heat shock)等生理病理相關脅迫的基本的分子機制。
  • 物物理所等揭示 Wnt 信號通路泛素化連接酶降解機制
    物物理所等揭示 Wnt 信號通路泛素化連接酶降解機制 來源:生物物理研究所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6-06   今日/總瀏覽:5/2705
  • 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研究綜述
    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37(UCH37)在肝癌組織中呈高表達,並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對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家族(UCHs)在惡性腫瘤發生
  • 天津大學團簇酶新成果有望實現神經炎症調控幹預治療
    本站訊(醫學部供稿)2021年1月7日,天津大學張曉東教授團隊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研究成果,提出具有原子精確結構的團簇酶新概念,通過單原子替代實現對各種氧化還原酶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的調控,達到媲美天然酶的抗氧化活性和高精準選擇性,並揭示了其對神經炎症的調控機制,該成果有望用於對神經系統疾病的早期幹預。
  • Nature:泛素剪切,繪製史上最高清的泛素化圖譜
    多樣的泛素間進行連接便形成了多樣的泛素鏈結構。當泛素鏈與相關蛋白發生相互作用時,可將底物蛋白導向蛋白酶體、溶酶體或其他信號通路,形成複雜的信號網絡,最終調控細胞的重要生命活動。 泛素化系統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而泛素化則是以泛素單體和泛素鏈作為信號分子
  • 研究發現泛素修飾調控植物類黃酮合成的分子機制
    科學家對植物中的類黃酮合成途徑在轉錄水平上的調控研究較為深入,但轉錄後、翻譯及翻譯後的修飾機制相關研究較少。在真核細胞中,目標蛋白的周轉主要由泛素/26S蛋白酶體系統途徑完成,這也是植物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的主要調控機制。已有研究表明,E3泛素連接酶是調節蛋白質泛素化和降解的關鍵因子,種類最多、結構最為複雜,但由於對E3泛素連接酶組分的鑑定仍較為困難,因此對它在類黃酮合成中的作用仍不清楚。
  • ...所揭示結核分枝桿菌表面蛋白招募泛素觸發宿主異體自噬的分子機制
    微生物所揭示結核分枝桿菌表面蛋白招募泛素觸發宿主異體自噬的分子機制 2019-05-06 微生物研究所 有趣的是,與經典的泛素連接酶(ubiquitin ligases, E3s)介導的泛素化引發的異體自噬途徑不同,Rv1468c存在一個保守的真核樣泛素結合結構域(eukaryotic-like ubiquitin-associated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