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毒性小膠質細胞促進前顆粒蛋白缺乏的TDP-43蛋白病

2021-01-11 科學網

神經毒性小膠質細胞促進前顆粒蛋白缺乏的TDP-43蛋白病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 16:31:15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Eric J. Huang研究小組發現,神經毒性小膠質細胞促進前顆粒蛋白缺乏的TDP-43蛋白病。相關論文於2020年8月3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

研究人員使用單核RNA測序(snRNA-seq)發現,前顆粒蛋白缺乏會促進小膠質細胞從穩態到疾病特異性狀態的轉變,從而引起溶酶體功能障礙和神經變性。即使在離體培養Grn-/-小膠質細胞時,這些缺陷仍然存在。此外,snRNA-seq揭示了疾病末期興奮性神經元的選擇性丟失,其特徵是突出的核和細胞質TDP-43顆粒以及核孔缺陷。

值得注意的是,來自Grn-/-小膠質細胞的條件培養基足以通過補體激活途徑促進興奮性神經元中TDP-43顆粒的形成、核孔缺陷和細胞死亡。與這些結果一致,敲除C1qa和C3可減輕小膠質細胞毒性,並挽救TDP-43蛋白病和神經變性。這些結果揭示了神經變性期間慢性小膠質細胞毒性對TDP-43蛋白病的新貢獻。

據悉,RNA結合蛋白TDP-43在神經元中的異常聚集是額顳葉變性(由前顆粒蛋白單倍計量不足引起)的標誌。然而,導致TDP-43蛋白病的機制仍不清楚。

附:英文原文

Title: Neurotoxic microglia promote TDP-43 proteinopathy in progranulin deficiency

Author: Jiasheng Zhang, Dmitry Velmeshev, Kei Hashimoto, Yu-Hsin Huang, Jeffrey W. Hofmann, Xiaoyu Shi, Jiapei Chen, Andrew M. Leidal, Julian G. Dishart, Michelle K. Cahill, Kevin W. Kelley, Shane A. Liddelow, William W. Seeley, Bruce L. Miller, Tobias C. Walther, Robert V. Farese, J. Paul Taylor, Erik M. Ullian, Bo Huang, Jayanta Debnath, Torsten Wittmann, Arnold R. Kriegstein, Eric J. Huang

Issue&Volume: 2020-08-31

Abstract: Aberrant aggregation of RNA binding protein TDP-43 in neurons is a hallmark of 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 caused by progranulin haploinsufficiency1,2. However, the mechanism leading to TDP-43 proteinopathy remains unclear. Here we use single-nucleus RNA-sequencing (snRNA-seq) to show that progranulin deficiency promotes microglial transition from a homeostatic to disease-specific state that causes endolysosomal dysfunction and neurodegeneration. These defects persist even when Grn/ microglia are cultured ex vivo. In addition, snRNA-seq reveals selective loss of excitatory neurons at disease end-stage, characterized by prominent nuclear and cytoplasmic TDP-43 granules and nuclear pore defects. Remarkably, conditioned media from Grn/ microglia is sufficient to promote TDP-43 granule formation, nuclear pore defects and cell death in excitatory neurons via the complement activation pathway. Consistent with these results, deleting C1qa and C3 mitigates microglial toxicity, and rescues TDP-43 proteinopathy and neurodegeneration. These results uncover previously unappreciated contributions of chronic microglial toxicity to TDP-43 proteinopathy during neurodegeneration.

DOI: 10.1038/s41586-020-2709-7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709-7

相關焦點

  • 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1,小膠質細胞對神經元功能和健康至關重要基因組和蛋白質組學證據表明,小膠質細胞類似於其他組織內的巨噬細胞,根據所處生物狀態的不同(即大腦區域、年齡、健康和代謝需求)而具有不同的功能。除了免疫功能之外,小膠質細胞對大腦發育至關重要,例如,在大腦發育過程中促進神經元突觸的形成。
  • Science: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研究發現,ApoE可將過度活躍的神經元中的過量脂質轉運到星形膠質細胞的脂滴中,並在那裡進行代謝,這表明ApoE可以改善神經元過度活躍引起的脂質毒性。目前需要明確的是,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中澱粉樣蛋白相關的神經元過度活躍和脂質代謝之間的關係如何,以及這種關係為何在老年大腦或具有AD風險基因突變(如TREM2)的大腦中減弱。
  • 阿爾茨海默病中的神經炎症和小膠質細胞激活互作相關
    阿爾茨海默病(AD)是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流行的澱粉樣蛋白級聯假說認為,腦內澱粉樣蛋白-β(Aβ)的沉積是AD發病的起始事件,但眾多證據不支持該假說。AD患者炎症標誌物水平升高以及先天免疫功能相關的AD風險基因的發現提示神經炎症在AD的發病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
  • 仿生超小納米顆粒可靶向小膠質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
    仿生超小納米顆粒可靶向小膠質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6:04:28 蘇州大學Zhen Li研究團隊通過仿生超小納米顆粒靶向小膠質細胞來治療帕金森氏病。
  • 方燕姍/劉聰組揭示致病蛋白TDP-43形成應激核體的細胞保護新機制
    TDP-43是一種重要的RNA結合蛋白,其基因突變可引起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症」)。在正常細胞中,TDP-43蛋白主要彌散分布於細胞核內,但可穿梭至胞漿並與其它蛋白相互作用形成應激顆粒等各種核糖核蛋白複合物,參與RNA剪切、成熟、加工、運輸、轉運、翻譯、降解等多個步驟的調控。
  • 綜述:小膠質細胞在AD中的研究共識與新方向(上)
    小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常駐巨噬細胞,它們參與了維持大腦穩態的過程,在人的大腦發育以及生命和衰老過程中的生理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在阿爾茨海默氏病(AD)中,最初認為小膠質細胞反應是由澱粉樣蛋白沉積物和營養不良的神經突偶然觸發的。
  • 陳根:小膠質細胞與老年痴呆,治療之路在何方?
    但無論是第一種特徵還是第二種特徵,小膠質細胞都在其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小膠質細胞由血液中的單核細胞演化而來,是中樞神經系統內特殊的免疫細胞,也是神經炎症的主要調節因素之一,在生理學上對宿主防禦和組織修復至關重要。
  • 最新綜述:小膠質細胞如何影響Tau病理?
    在包括阿爾茨海默病(AD)在內的所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病程進展中,大腦中失去控制的免疫反應不容忽視。最近的研究已證明tau蛋白具有prion樣特徵,並且小膠質細胞變化與tau病理有關。儘管尚不清楚當中的先後次序,但tau本身的種子擴散特性小膠質細胞對tau傳播的促進作用很可能共同起作用,並且對退行性病變的發生和發展至關重要。據現有證據,靶向tau種子並控制複雜炎症過程中的某些信號傳導途徑可能作為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一種新的治療策略。
  • 上海有機所揭示RNA調控漸凍人症致病蛋白TDP-43形成應激核體
    TDP-43是一種重要的RNA結合蛋白,其基因突變可引起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症」)。在正常細胞中,TDP-43蛋白主要彌散分布於細胞核內,但可穿梭至胞漿並與其它蛋白相互作用形成應激顆粒等各種核糖核蛋白複合物,參與RNA剪切、成熟、加工、運輸、轉運、翻譯、降解等多個步驟的調控。
  • 炎症反應與阿爾茨海默病關鍵蛋白的聯繫
    《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的重要研究論文。來自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李月明教授團隊發現,一種參與先天免疫反應的蛋白質,能夠影響阿爾茨海默病關鍵病理蛋白——β澱粉樣蛋白的產生。該機構的新聞稿也指出,這項研究首次表明免疫反應能促進產生這種關鍵病理蛋白。
  • Nature:神經連接蛋白控制星形膠質細胞形狀和突觸發生
    2017年11月12日/生物谷BIOON/---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存在的時間幾乎和大腦一樣長。即便是一些簡單的無脊椎動物,如秀麗隱杆線蟲,也有原始的星形膠質細胞包圍著它們的神經突觸。當我們的大腦進化成複雜的計算機器時,星形膠質細胞的結構也變得更加複雜。但是星形膠質細胞的複雜性依賴於它們的神經元夥伴。
  • eLife|Aβ纖維引發的AD小鼠小膠質細胞的蛋白組變化和功能障礙
    來源:小崔和他的小夥伴們導讀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進行性、不可逆的腦部疾病。AD的一個顯著特徵是一種叫做澱粉樣蛋白(Aβ)的蛋白質異常高積累,在大腦中形成獨特的塊狀物稱之為 "斑塊"。大腦中的小膠質細胞,能識別感染、有毒物質和損傷的細胞,並通過清除這些物質來保護神經細胞。小膠質細胞功能障礙是阿爾茨海默病的關鍵病理特徵。
  • 過度活化的星形膠質細胞解釋了阿爾茨海默病的不可預測性
    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官網近日消息許多AD藥物的目標是消除β-澱粉樣蛋白(Aβ)或澱粉樣蛋白斑塊,它們在突觸處阻斷細胞間信號傳導。但是,即使去除了澱粉樣斑塊,一些AD患者仍繼續表現出神經變性和認知能力下降。相反,即使在很高的A?水平下,許多人也沒有神經退化和認知障礙的跡象。
  • 線粒體蛋白影響膠質細胞命運轉換
    線粒體蛋白影響膠質細胞命運轉換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7 16:12:42 德國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斯大學(LMU)Magdalena Gtz團隊取得最新進展。
  • 目標再次瞄向星形膠質細胞
    「我們的主張是澱粉樣蛋白主要對神經元或血管系統沒有毒性,但對星形膠質細胞有毒性,」Sontheimer說,他是Frailin生物醫學研究所和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理學院(Virginia Tech College of Science)神經科學學院的教授,「當澱粉樣蛋白損害星形膠質細胞及其調節血液流動的能力時,大腦會缺氧和缺乏能量,因此,神經元會逐漸死亡。
  • LC3相關內吞作用減輕小鼠阿爾茨海默病神經變性
    LC3相關內吞作用減輕小鼠阿爾茨海默病神經變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30 10:05:03 近日,美國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教授Douglas R.
  • Nature:移除衰老的神經膠質細胞有望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2018年9月25日/生物谷BIOON/---殭屍細胞是那些沒有死亡但同樣無法執行正常細胞功能的細胞。這些殭屍細胞或者說衰老細胞參與許多年齡相關性疾病。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研究人員報導在大腦疾病小鼠模型中,衰老細胞在認知喪失之前會堆積在它們的大腦中。
  • Sox9促進星形膠質細胞或少突膠質細胞生成
    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從共同的祖細胞中產生,主要發生在胚胎和出生後早期。在關閉神經管後,神經上皮祖細胞建立了心室區。通過不對稱細胞分裂,神經上皮祖細胞首先產生神經元前體細胞,然後分化為各種類型的神經元。神經上皮祖細胞主要產生膠質前體細胞,後者變成星形膠質細胞或少突膠質細胞。
  • 小膠質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創傷後的雙重作用及調控機制
    小膠質細胞通過吞噬作用清除細胞碎片,並釋放神經生長及抗炎因子而減輕神經損傷,促進組織修復。然而很明顯,小膠質細胞高度活化狀態可釋放高水平的促炎因子及細胞毒性物質,從而造成神經元失能及細胞死亡。神經系統損傷後,活化的小膠質細胞及浸潤的巨噬細胞具有異質性。
  • 生物物理所發現TDP-43激活線粒體UPR誘導線粒體損傷
    在ALS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和FTLD (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患者大腦或脊髓受損區域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中,能檢測到泛素化的蛋白質包涵體,TDP-43是其中的主要成分。而且,20-50%的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中有TDP-43蛋白的異常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