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所發現TDP-43激活線粒體UPR誘導線粒體損傷

2021-01-11 中國科學院

  TDP-43是一個多功能的DNA和RNA結合蛋白,由TARDBP基因編碼,在細胞內的RNA轉錄、選擇性剪接及mRNA穩定性調節等過程中發揮功能。在ALS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和FTLD (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患者大腦或脊髓受損區域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中,能檢測到泛素化的蛋白質包涵體,TDP-43是其中的主要成分。而且,20-50%的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中有TDP-43蛋白的異常變化。在家族性的ALS病例中,已鑑定出40多個TARDBP基因的突變,它們多集中於該蛋白C端的甘氨酸富集區。關於TDP-43蛋白如何造成神經元細胞死亡及其引起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細胞和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5月17日,PLOS Genetics 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吳瑛研究組題目為TDP-43 induces mitochondrial damage and activates the 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的研究論文,報導了RNA結合蛋白TDP-43進入線粒體導致線粒體損傷並激活線粒體去摺疊蛋白反應(UPRmt)。這一研究為核定位的RNA結合蛋白靶向線粒體提供了重要證據,為未來開發治療衰老相關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診斷工具和治療方法提供重要研究思路。

  吳瑛研究組近年來一直關注並深入研究TDP-43參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機制,在建立了轉基因果蠅模型模擬神經退行性疾病病理特徵(發表在2010年1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後,發現了TDP-43蛋白C端片段與朊蛋白(prion)具有序列相似性、且能形成澱粉樣纖維並導致神經細胞死亡(發表在2011年6月的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上)。此後建立了高通量分析TDP-43多肽被神經元攝取而發生毒性變化的微灌流系統(發表在2014年2月的NeuroSignals上),並且發現TDP-43突變多肽不僅自身形成澱粉樣纖維,而且能誘導或加速不能形成纖維的其他TDP-43多肽及AD相關多肽Aβ 1-40的纖維化,運用NMR方法解析TDP-43突變多肽,發現其呈反平行β結構,為其在體外形成澱粉樣纖維和在神經元細胞內誘導TDP-43蛋白從細胞核重新分布至細胞質並造成神經元死亡提供了重要的結構基礎(發表在2014年9月的Human Molecular Genetics上)。

  在該文的研究中,他們利用FTLD-TDP患者腦樣本結合TDP-43蛋白病的細胞模型和轉基因果蠅模型進行系統性研究,發現TDP-43表達引起線粒體功能缺陷,包括線粒體嵴結構嚴重損壞,膜電位下降,ROS產生增加,ATP合成降低。在細胞模型和轉基因果蠅模型中,TDP-43進入線粒體並激活線粒體去摺疊蛋白反應(UPRmt),而且下調UPRmt相關的線粒體蛋白酶LonP1使得線粒體內的TDP-43水平增加、並加重TDP-43誘導的線粒體損傷和退行性表型。這些結果證明了TDP-43誘導的線粒體損傷是TDP-43蛋白病的關鍵環節,不僅揭示了LonP1參與調節線粒體內TDP-43水平的重要作用,而且有助於人們深入理解線粒體損傷可能是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共有機制,阻斷線粒體損傷可能有助於治療這些毀滅性疾病。

  這項工作由吳瑛領導的合作課題組完成,FTLD-TDP患者的腦樣本由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病理與神經學系的Bigio和Mesulam兩位教授提供。生物物理所博士後王鵬和鄧健文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吳瑛和項目研究員朱笠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合作團隊主要成員朱笠和劉江紅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中科院交叉創新團隊項目支持,王鵬和鄧健文由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支持。電鏡和免疫電鏡實驗得到生物物理所生物成像中心的協助。

  論文連結

 

  圖1.RNAi下調LonP1同源的果蠅基因Lon加重TDP-43轉基因果蠅複眼的退行性表型、視神經元的線粒體損傷和運動能力的缺陷。

 

圖2.TDP-43誘導線粒體損傷並激活UPRmt的分子機制模式圖。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細菌通過誘導線粒體自噬求存活
    本報訊(記者陸琦 見習記者谷雙雙)線粒體自噬與感染類疾病有關。
  • 論文速遞 | 線粒體中的NF-κB調節脂多糖誘導損傷後PC12細胞的凋亡
    中文摘要:目的:探討線粒體內核轉錄因子(NF-κB)的表達與脂多糖(LPS)誘導損傷後神經細胞的凋亡之間的關係創新點:(1)LPS誘導後,線粒體中NF-κB的增加導致細胞凋亡;(2)腺嘌呤核苷酸轉位酶1(ANT1)活性決定線粒體中NF-κB的水平.
  • The FASEB Journal:線粒體損傷與骨質疏鬆之間的關係
    2019年5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此前研究表明吸菸,飲酒,服用某些藥物或接觸環境汙染物會導致骨質疏鬆的發生。但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尚未對這些暴露如何與骨質流失聯繫起來。由賓夕法尼亞大學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這些因素與骨質疏鬆症可能相關的機制。
  • Cell Death Dis:KML001通過p53-PGC-1α通路誘導線粒體功能障礙
    端粒縮短和線粒體功能障礙使得細胞的功能逐漸下降,是細胞衰老的顯著特徵。然而,目前尚不清楚端粒的損傷是否在人類T淋巴細胞中誘導線粒體的功能障礙。先前研究顯示,端粒靶向藥物KML001能夠破壞端粒的完整性,並通過端粒DNA損傷反應(DDR)誘導T細胞的衰老和凋亡。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旨在使用KML001來進一步研究端粒損傷在老化T細胞中線粒體失調中的作用和機制。
  • TDP-43可激活ALS中cGAS / STING
    TDP-43可激活ALS中cGAS / STING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0 14:47:07 澳大利亞沃爾特和伊麗莎·霍爾醫學研究所Seth L. Masters小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夏宏光團隊發現靶向MCL-1誘導線粒體自噬來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該研究發現,MCL-1蛋白的特異性抑制劑UMI-77可以在模型小鼠中顯著緩解阿爾茲海默症的病理特徵,促進小鼠認知改善;首次揭示了MCL-1作為線粒體自噬受體蛋白介導線粒體自噬的新機制;提出靶向MCL-1蛋白誘導線粒體自噬是一種有巨大前景的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策略。
  • 夏宏光組發現靶向MCL-1蛋白誘導線粒體自噬有望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該研究發現,MCL-1蛋白的特異性抑制劑UMI-77可以在模型小鼠中顯著緩解阿爾茲海默症的病理特徵,促進小鼠認知改善;首次揭示了MCL-1作為線粒體自噬受體蛋白介導線粒體自噬的新機制;提出靶向MCL-1蛋白誘導線粒體自噬是一種有巨大前景的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策略。夏宏光團隊長期致力於選擇性自噬調控人類重大疾病的機制研究和藥物開發。
  • 神奇的線粒體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作為TNF配體家族成員之一,TRAIL能夠通過激活其受體(死亡受體4和5)來誘發半胱天冬酶依賴的細胞凋亡。ONC201最初是一種特殊的小型分子,其能夠抑制Akt和ERK,導致Foxo3a分子的去磷酸化,從而誘導TRAIL的轉錄過程。
  • 科研新發現:線粒體疾病最新研究進展!
    參與該機制的一種蛋白能夠響應線粒體氧化或代謝應激,進而影響表觀遺傳過程。該研究利用化合物阻斷這種相互作用,就可以降低癌基因的表達。研究人員在降低了線粒體數目的細胞內改變hnRNPA2活性,進一步研究該蛋白在線粒體-細胞核交流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他們發現hnRNPA2能夠激活細胞核內應激相關基因的啟動子。
  • J Hepatol|病毒感染的肝細胞中線粒體彈性降低在腫瘤壞死因子受體信號轉導後能誘導細胞凋亡
    培育了重組腺病毒和轉基因小鼠模型,以鑑定體內tnf誘導肝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並使用體內生物發光成像、免疫組織化學、免疫印跡分析、RNAseq/蛋白質組/磷蛋白組分析、生物信息學分析、線粒體功能測試。發現TNF只準確地清除病毒感染的肝細胞,而不依賴於局部炎症和免疫感覺受體的激活。在健康和感染的肝細胞中,TNF受體I同樣與NFkB激活相關,但在感染的肝細胞中選擇性介導凋亡。TNF受體信號下遊的Caspase 8激活對病毒感染肝細胞的凋亡是不可缺少的,這表明一種目前尚不清楚的促進肝細胞凋亡的非典型細胞固有途徑。
  • 動物所發現線粒體調控細胞中蛋白質穩態的新機制
    胞漿中損傷或錯誤摺疊的蛋白可通過該相互作用被募集到線粒體上,之後通過TOM-TIM複合體進入線粒體基質並被定位於基質的線粒體蛋白酶LONP1降解。當細胞中蛋白酶體的活性受到抑制時,FUNDC1與HSC70的相互作用增強,進入線粒體的非摺疊蛋白也相應增加。如果這些蛋白在線粒體基質中不能被及時清除,則會參與形成一種特異的多層膜結構。
  • 生物物理所揭示由結構損傷誘導的溶酶體激活通路及其在胞外基質...
    生物物理所揭示由結構損傷誘導的溶酶體激活通路及其在胞外基質更新中的作用 2019-11-19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Frontiers最新綜述:帕金森病中的線粒體穩態和信號轉導
    而線粒體通透性轉換孔(mptp)的去極化導致PINK1在線粒體外膜處積聚,將部分泛素磷酸化;並促進磷酸化泛素介導的Parkin向線粒體外膜募集和激活;激活後的Parkin可以泛素化幾種線粒體蛋白,包括Mfn1/2、VDAC1等,泛素化的Mfn2在進行一系列生物過程後通過蛋白酶體降解
  • 郝海平/曹麗娟團隊發現了一種新型線粒體細胞焦亡途徑
    該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線粒體細胞焦亡途徑,為線粒體感知損傷相關模式分子(DAMPs)引發細胞焦亡提供了科學解釋,拓寬了對於肝衰竭疾病發生機制的認識,對將來藥物幹預感染合併膽淤病人肝功能損傷有重要意義。膽汁酸引發caspase-4以及GSDME依賴性的細胞焦亡在該研究中,作者首先運用細胞毒性/炎症因子釋放檢測、透射電鏡、共聚焦顯微鏡觀察細胞形態學變化等多種手段,發現膽汁酸DCA(脫氧膽酸)/CDCA(鵝去氧膽酸)能夠誘導caspase-4(caspase-11, 鼠源蛋白)介導的巨噬細胞焦亡,進一步探究表明,細胞焦亡執行分子由caspase-3作用底物GSDME所介導,
  • 科學網—發現線粒體翻譯與細胞質翻譯協調機制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發現線粒體翻譯與細胞質翻譯協調機制相關成果4月1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結構域分子生物學》期刊。生物物理所研究員秦燕為通訊作者,該所博士高巖巖和博士後白秀峰為並列第一作者。 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執行者,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指導蛋白質合成的遺傳密碼儲存在DNA中,當細胞接收到外界指令後,遺傳密碼信息首先由DNA轉移至mRNA,這一過程叫作「轉錄」;核糖體又進一步將mRNA上的信息轉移至蛋白質,這一過程叫作「翻譯」。
  • 2017線粒體相關疾病研討會圓滿閉幕
    線粒體廣泛參與信號傳導、代謝、自噬等細胞功能調控,對維持生物體正常生理功能至關重要,同時線粒體損傷也與創傷、衰老和腫瘤等多種疾患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PPR蛋白超家族是一類細胞核編碼的、廣泛分布於真核生物(特別是植物)中的RNA結合蛋白,主要參與細胞器(線粒體和葉綠體)基因的表達。我們研究發現,酵母中Ppr10是線粒體蛋白翻譯的激活因子,對細胞有氧呼吸是必須的。Ppr10能特異地結合線粒體編碼的mRNA,並在這些mRNA翻譯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Ppr10的功能受到另一個細胞核編碼的線粒體蛋白Mpa1的調控。
  • Diabetes:線粒體去乙醯化酶促進抵抗高脂誘導胰島素抵抗
    2015年5月12日訊 /生物谷BIOON/ --許多研究發現蛋白質高度乙醯化與葡萄糖不耐受和胰島素抵抗之間具有一定關聯性,這表明調節乙醯化修飾組的酶可能在糖代謝的病理學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近日,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diabetes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科研進展,他們發現去乙醯化酶sirt3在促進機體對葡萄糖的處理,增強線粒體功能,改善飲食誘導的胰島素抵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Sirt3是定位於線粒體中的NAD+依賴性去乙醯化酶,之前有研究發現sirt3在調節能量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癌症研究探秘:線粒體與癌症
    ,線粒體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細胞所需要的能量,即我們俗知的ATP。研究者David Kashatus說道,或許同其它抑制劑相結合我們才可以對線粒體的分裂進行靶向作用,而如今我們希望這可以在抑制癌症的療法上帶來一點幫助。這項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對由Ras基因突變引發的腫瘤進行研究,Ras突變在大約30%的癌症中都存在,Ras可以激活一種名為MAP的激酶通路,而該通路在很多年前研究者就已經發現了。
  • 線粒體不光是細胞能量工廠 其還扮演著什麼關鍵角色?
    前列腺癌治療靶點—雄激素受體或會進入細胞的線粒體中doi:10.1074/jbc.RA118.006727雄激素(Androgens)能刺激前列腺癌細胞生長,目前很多靶向這種癌症的藥物都重點關注阻斷雄激素的生物合成或阻斷其受體的功能,其中一種我們所熟知的標準療法就是雄激素阻斷治療(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
  • 水貂腸炎病毒可通過線粒體信號通路誘導細胞凋亡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特種動物病原與免疫創新團隊首次證明水貂腸炎病毒及其非結構蛋白1通過線粒體信號通路誘導細胞凋亡,該發現為進一步解釋該病毒的致病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病毒學雜誌(Journal of Virolog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