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所揭示由結構損傷誘導的溶酶體激活通路及其在胞外基質...

2021-01-11 中國科學院
生物物理所揭示由結構損傷誘導的溶酶體激活通路及其在胞外基質更新中的作用

2019-11-19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11月14日,Developmental Cell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大分子卓越創新中心、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晨課題組的研究成果:An ECM-to-nucleus signaling pathway activates lysosomes for C. elegans larval development。研究展示了溶酶體在線蟲蛻皮過程中對胞外基質表皮更新循環的調控,揭示了由結構損傷誘導的溶酶體激活通路及其在胞外基質更新中的作用。

  溶酶體是真核細胞中最主要的降解細胞器,它可以接收來自內吞途徑、吞噬途徑和自噬途徑的底物進行降解並對降解產物進行循環利用,以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溶酶體也是細胞內重要的信號轉導中心,它可以感知細胞內的營養及能量狀態,並通過位於溶酶體表面的重要調控因子mTOR,調節細胞的生長和代謝。因此,溶酶體作為細胞內的降解、循環以及信號轉導中心,維持著細胞的穩態。然而,對於溶酶體在機體的發育中如何維持組織的穩態知之甚少。

  王曉晨課題組利用線蟲為模式生物,研究了在線蟲的幼蟲發育過程中,溶酶體行使的特定功能及其調控機制。研究發現,蛻皮時期表皮細胞中含有大量的管狀溶酶體,而在蛻皮期前後,溶酶體基本都呈現為囊泡狀結構。除了形態的變化,蛻皮時期的溶酶體具有更強的運動能力,溶酶體數目明顯增加,且其酸化/成熟過程加快。與這些變化一致的是,線蟲蛻皮時,表皮細胞中的溶酶體具有更強的降解能力。進一步實驗表明,蛻皮時期溶酶體功能的激活促進了內吞途徑運來的舊cuticle組分的降解,而降解代謝物被重新利用,促進新cuticle的合成,從而完成胞外基質的重構和線蟲的蛻皮過程。

  Cuticle-表皮細胞-基底膜之間通過一系列黏附因子相連,即FOs結構。研究表明在蛻皮時期,連接cuticle-表皮細胞的頂端半橋粒MUP-4信號水平降低。而在非蛻皮期敲低MUP-4來破壞cuticle-表皮細胞之間的連接,導致溶酶體的形態、動態、酸化/成熟過程表現出與野生型線蟲蛻皮時期相似的變化,表明溶酶體被異常地激活了。因此,蛻皮時期cuticle-表皮細胞之間黏附因子的改變,可作為信號來源誘導胞內溶酶體活性的特異性升高。進一步的實驗發現,蛻皮過程的發生及MUP-4的缺失都會誘導溶酶體V-ATPase多個組分轉錄水平的上調,提示蛻皮時期表皮細胞通過上調V-ATPase加速了溶酶體的酸化/成熟過程,從而激活了溶酶體的功能。通過分析已知的應對cuticle結構改變的調控因子,作者發現轉錄因子STAT/STA-2及GATA/ELT-3介導了蛻皮時期V-ATPase的表達及溶酶體的激活。

  綜上所述,在線蟲蛻皮時期,當胞外基質cuticle發生重構時,表皮細胞內的溶酶體被特異性地激活,促進了cuticle組分的降解及重複利用,幫助合成新cuticle並完成蛻皮。蛻皮時期cuticle與表皮細胞之間黏附因子的改變通過轉錄因子STA-2和ELT-3激活了V-ATPase的表達及溶酶體的功能。該研究揭示了一條從胞外基質到細胞核特異性地激活溶酶體的信號通路,促進胞外基質的重構和幼蟲的發育。

  該工作由王曉晨課題組完成。王曉晨為論文的通訊作者,王曉晨課題組博士研究生苗蕊為論文的第一作者。該課題獲得中科院先導B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資助。

  文章連結

線蟲蛻皮期胞外基質重構和溶酶體功能調節


  11月14日,Developmental Cell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大分子卓越創新中心、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晨課題組的研究成果:An ECM-to-nucleus signaling pathway activates lysosomes for C. elegans larval development。研究展示了溶酶體在線蟲蛻皮過程中對胞外基質表皮更新循環的調控,揭示了由結構損傷誘導的溶酶體激活通路及其在胞外基質更新中的作用。
  溶酶體是真核細胞中最主要的降解細胞器,它可以接收來自內吞途徑、吞噬途徑和自噬途徑的底物進行降解並對降解產物進行循環利用,以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溶酶體也是細胞內重要的信號轉導中心,它可以感知細胞內的營養及能量狀態,並通過位於溶酶體表面的重要調控因子mTOR,調節細胞的生長和代謝。因此,溶酶體作為細胞內的降解、循環以及信號轉導中心,維持著細胞的穩態。然而,對於溶酶體在機體的發育中如何維持組織的穩態知之甚少。
  王曉晨課題組利用線蟲為模式生物,研究了在線蟲的幼蟲發育過程中,溶酶體行使的特定功能及其調控機制。研究發現,蛻皮時期表皮細胞中含有大量的管狀溶酶體,而在蛻皮期前後,溶酶體基本都呈現為囊泡狀結構。除了形態的變化,蛻皮時期的溶酶體具有更強的運動能力,溶酶體數目明顯增加,且其酸化/成熟過程加快。與這些變化一致的是,線蟲蛻皮時,表皮細胞中的溶酶體具有更強的降解能力。進一步實驗表明,蛻皮時期溶酶體功能的激活促進了內吞途徑運來的舊cuticle組分的降解,而降解代謝物被重新利用,促進新cuticle的合成,從而完成胞外基質的重構和線蟲的蛻皮過程。
  Cuticle-表皮細胞-基底膜之間通過一系列黏附因子相連,即FOs結構。研究表明在蛻皮時期,連接cuticle-表皮細胞的頂端半橋粒MUP-4信號水平降低。而在非蛻皮期敲低MUP-4來破壞cuticle-表皮細胞之間的連接,導致溶酶體的形態、動態、酸化/成熟過程表現出與野生型線蟲蛻皮時期相似的變化,表明溶酶體被異常地激活了。因此,蛻皮時期cuticle-表皮細胞之間黏附因子的改變,可作為信號來源誘導胞內溶酶體活性的特異性升高。進一步的實驗發現,蛻皮過程的發生及MUP-4的缺失都會誘導溶酶體V-ATPase多個組分轉錄水平的上調,提示蛻皮時期表皮細胞通過上調V-ATPase加速了溶酶體的酸化/成熟過程,從而激活了溶酶體的功能。通過分析已知的應對cuticle結構改變的調控因子,作者發現轉錄因子STAT/STA-2及GATA/ELT-3介導了蛻皮時期V-ATPase的表達及溶酶體的激活。
  綜上所述,在線蟲蛻皮時期,當胞外基質cuticle發生重構時,表皮細胞內的溶酶體被特異性地激活,促進了cuticle組分的降解及重複利用,幫助合成新cuticle並完成蛻皮。蛻皮時期cuticle與表皮細胞之間黏附因子的改變通過轉錄因子STA-2和ELT-3激活了V-ATPase的表達及溶酶體的功能。該研究揭示了一條從胞外基質到細胞核特異性地激活溶酶體的信號通路,促進胞外基質的重構和幼蟲的發育。
  該工作由王曉晨課題組完成。王曉晨為論文的通訊作者,王曉晨課題組博士研究生苗蕊為論文的第一作者。該課題獲得中科院先導B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資助。
  文章連結
  線蟲蛻皮期胞外基質重構和溶酶體功能調節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揭示由結構損傷誘導的溶酶體激活通路及其在胞外基質更新中的作用
    生物物理所揭示由結構損傷誘導的溶酶體激活通路及其在胞外基質更新中的作用 2019-11-19 生物物理研究所 研究展示了溶酶體在線蟲蛻皮過程中對胞外基質表皮更新循環的調控,揭示了由結構損傷誘導的溶酶體激活通路及其在胞外基質更新中的作用。  溶酶體是真核細胞中最主要的降解細胞器,它可以接收來自內吞途徑、吞噬途徑和自噬途徑的底物進行降解並對降解產物進行循環利用,以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
  • 生物物理所發現TDP-43激活線粒體UPR誘導線粒體損傷
    關於TDP-43蛋白如何造成神經元細胞死亡及其引起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細胞和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5月17日,PLOS Genetics 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吳瑛研究組題目為TDP-43 induces mitochondrial damage and activates the 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的研究論文,報導了RNA結合蛋白TDP-43進入線粒體導致線粒體損傷並激活線粒體去摺疊蛋白反應(UPRmt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SARS-CoV-2抑制自噬溶酶體形成的機制
    在病毒侵染的過程中,一些病毒蛋白以及一系列病毒感染引起的細胞應激均可激活宿主細胞的自噬通路【1-3】。自噬作為細胞的防禦機制,將病毒或病毒蛋白運送到溶酶體進行降解,激活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反應,或調節病毒誘導的細胞死亡,從而抵禦病毒感染【4,5】。病毒也進化出各種機制以逃避自噬降解,一些病毒甚至能夠利用自噬通路的膜結構完成自身的複製和釋放【6】。
  • 生物物理所揭示肌醇多磷酸激酶IPMK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
    2020年12月7日,Developmental Cell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宏課題組題為Inositol polyphosphate multikinase inhibits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of TFEB to negatively
  • 研究揭示新冠病毒阻斷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
    近日,《發育細胞》(Developmental Cell)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張宏課題組題為 「ORF3a of the COVID-19 virus SARS-CoV-2 blocks HOPScomplex-mediated assembly of the SNARE complex
  • 揭示細胞質膜的失衡在纖維化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collagen accumulation and immune activation in Drosophila adiopcytes(果蠅脂肪細胞中細胞質膜過度增長導致的纖維化膠原蛋白聚集以及相關免疫反應激活)」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在果蠅脂肪細胞中,細胞質膜的過度增長可以導致纖維化膠原蛋白聚集以及相關免疫反應激活的現象,探究並揭示細胞質膜的失衡在纖維化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 顱腦損傷後BDNF及其小分子模擬物的治療潛力
    此外,由每個受體產生的信號可以彼此增強或彼此抑制,在增強和抑制關係之間波動。 當結合TrkB時,BDNF誘導受體的二聚化和自磷酸化,導致TrkB受體內源化並引發細胞內信號級聯,包括PI3K途徑、PLCγ通路和MAPK通路。
  • CLC-7通過激活自噬保護氧化還原狀態受損誘導的NRK52E細胞凋亡
    本期與您分享的是:氯離子通道7通過激活自噬保護氧化還原狀態受損誘導的腎小管上皮細胞凋亡。在腎臟組織中廣泛表達的氯離子通道7(CLC-7)影響溶酶體降解途徑。氧化還原狀態受損會促進細胞凋亡並激活自噬通量。本研究主要研究CLC-7在氧化還原狀態損傷誘導的自噬通量和凋亡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機制。
  • Stem Cell Rep:林鑫華等揭示細胞外基質成份調控腸道幹細胞活性的...
    乙醯硫酸肝素蛋白聚糖(HSPGs)是細胞外基質的重要組成成分,由核心蛋白和硫酸乙醯肝素粘多糖(HS)構成。HSPGs對信號配體,如Wingless(Wg),Dpp,Hedgehog(Hh)等重要的形態發生素梯度分布和細胞信號激活水平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
  • 上海生科院揭示mTORC1信號通路調控機制
    研究發現,胺基酸介導的mTORC1信號通路的激活在溶酶體上進行,由一系列蛋白質複合物參與這一複雜過程的調控,其中Ragulator五元複合物作為該信號通路的核心骨架,調控Rag小G蛋白和mTORC1在溶酶體上的定位,但Ragulator複合物如何組裝並招募下遊蛋白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晰。
  • 專家點評Cell Research丨中山大學團隊發現新的外泌體通路
    標記並控制的ESCRT非依賴的外泌體通路,極大地提升了我們對外泌體生物發生的認識和理解。通過一系列基因敲降、抑制劑處理、免疫螢光和外泌體組分分析,研究團隊發現FLOTs是RAB31Q65L驅動EGFR外泌體形成的效應因子,脂筏結構的組分膽固醇和神經醯胺是RAB31Q65L-FLOTs誘導MVE膜出芽形成ILVs所必需的。
  • 生物物理所提出「氧化還原應激反應能力」新概念
    生物物理所提出「氧化還原應激反應能力」新概念 揭示了衰老的本質特徵 2017-02-27 生物物理研究所 結果顯示在氧化還原刺激下,年輕線蟲(或細胞)能產生更多的活性氧/活性氮(ROS/RNS)從而激活Erk、Akt和AMPK信號通路。同時,年輕線蟲(或細胞)能夠通過促進轉錄因子NRF2的轉位誘導產生更多的抗氧化酶以維持氧化還原穩態平衡。另一方面,年輕線蟲(活細胞)也通過上調分子伴侶表達、提高蛋白酶體活性表現出更好的降解氧化損傷蛋白的能力。
  • 武漢物數所合作研究揭示泛素鏈識別靶蛋白的分子機制
    武漢物數所合作研究揭示泛素鏈識別靶蛋白的分子機制 2015-07-07 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泛素是一種廣泛存在於真核細胞內的信號蛋白,泛素化修飾是生物體內最普遍的翻譯後修飾之一,多個泛素通過不同方式的共價連接形成的泛素鏈在溶液中採取不同的構象識別各自的靶蛋白,從而在細胞內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其中第63位賴氨酸連接的泛素鏈主要參與DNA的損傷修復、多泡體介導的蛋白質分選、NF-κB信號通路、氧化應激等生物學過程。
  • 生物物理所等在STING蛋白結構與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5月10日,國際著名免疫學雜誌Immunit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志傑、程根宏(海外團隊)、張榮光課題組在重要天然免疫系統信號分子STING結構與功能研究方面的合作研究成果。武漢大學舒紅兵院士課題組發現,STING作為天然免疫抗病毒信號接頭分子,將病毒感知受體和IRF3激活、I型幹擾素產生聯繫起來。後來的研究還發現,E3泛素連接酶RNF5與STING相互作用,並負調節病毒觸發的下遊信號通路。北京大學蔣爭凡教授課題組報導了STING引起I型幹擾素產生的信號通路激活需要STING二聚化。
  • 年度重磅*頂刊Nature|生物3D列印構建新一代含基質類器官,首次揭示...
    類器官往往由受組織限制的成體幹細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或腫瘤細胞。因為它們可以模仿人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因此被認為是創造人造器官或開發新藥物的下一代技術。同時,長期培養的膀胱器官缺乏正常膀胱的關鍵組成部分,如組織基質和肌肉層。於是,研究團隊使用生物3D列印技術,將基質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以及肌肉層構建膀胱組裝體。包含多層褶皺的尿皮,以及包含黃青素基質成纖維細胞和CD31+內皮細胞的厚結節基質,周圍是外層肌肉層,由α平滑肌動蛋白(α-SMA)陽性平滑肌細胞(SMC)和CD31+內皮細胞組成。
  • 誘導急性脊髓損傷模型大鼠炎症反應信號通路的變化
    同時大量研究表明高遷移率族蛋白1也是壞死損傷和缺血損傷的模型中是重要的炎性遞質。Toll樣受體(Toll-like receptors,TLR):是參與非特異性免疫(天然免疫)的一類重要蛋白質分子,也是連接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的橋梁。Toll樣受體是單個的跨膜非催化性蛋白質,可以識別來源於微生物的具有保守結構的分子。
  • Dev Cell|胞外基質硬度介導腫瘤發生的關鍵機制
    在乳腺癌發生過程中增加的胞外基質硬度(ECM stiffness)會促進上皮細胞到間質細胞的轉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從而導致細胞浸潤和轉移。上皮-間充質轉化(EMT)是高度保守的發育過程,在腫瘤進展過程中異常激活,從而為上皮腫瘤細胞提供侵襲和擴散的能力,而其逆轉有利於轉移性病變的生長。
  • 不同幹細胞來源外泌體在牙周再生領域的研究進展
    在組織再生過程中,幹細胞可通過旁分泌機制釋放多種生物活性分子(如趨化因子、生長因子等),構建複雜的局部微環境,趨化周圍的宿主幹/祖細胞遷徙至損傷部位並增殖、分化,抑制受損細胞凋亡和炎性反應,促進血管新生,調節細胞免疫功能,誘導再生反應的發生。外泌體作為幹細胞旁分泌機制的重要產物,在組織損傷修復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對外泌體在牙周組織再生領域中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閻新龍/劉兵/裴雪濤/嶽文團隊合作在單細胞水平揭示腫瘤基質微...
    【學術前沿】閻新龍/劉兵/裴雪濤/嶽文團隊合作在單細胞水平揭示腫瘤基質微環境在肝內膽管細胞癌中的作用 2020-07-13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一種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由溶酶體介導的降解途徑,對細胞應對各種應激條件以及維持穩態平衡至關重要。自噬通過形成雙層膜的自噬體包裹部分細胞質,如受損傷的細胞器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等,並運輸至溶酶體進行降解。自噬活性異常與癌症、神經退行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等多種人類疾病的發生發展相關【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