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腦損傷後BDNF及其小分子模擬物的治療潛力

2020-12-05 醫脈通

作者:青海大學研究生院(張利超);青海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張強)

 

顱腦損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一個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是全球死亡、致殘的主要原因。TBI是由外力所致的腦功能的損失或改變。原發性損傷指外部損害導致細胞立即死亡,繼發性損傷是原發性損傷周圍區域的一系列生物化學變化的結果,進一步導致記憶、認知等功能缺陷。目前的治療主要集中在減輕繼發性損傷的程度,同時增強神經再生。在損傷的早期階段挽救損傷的腦組織並在恢復期促進再生是可取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其高親和力受體原肌球蛋白受體激酶B(tropomyosin receptor kinase B,TrkB)在促進神經元存活、可塑性和記憶功能方面起關鍵作用。

 

與BDNF相比,7,8-二羥基黃酮(dihydroxy flavonoids,DHF)具有更長的半衰期和更小的分子量,能夠穿透血腦屏障。本文就BDNF/TrkB信號通路的功能及BDNF和DHF作為TBI治療的潛力進行綜述。

 

1. 神經營養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NTF)及其受體

 

NTF是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分泌的內源肽,與整個大腦的個體細胞和神經元網絡的功能調節、存活和發育有關。NTF調節突觸可塑性、保護神經元免受氧化應激及細胞凋亡,並可刺激神經發生。NTF 家族成員包括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BDNF、神經營養因子-3(neurotrophin-3,NT-3)和NT-4/5,且NT-4/5與NGF結構相似而歸為一類。NTF能夠通過結合跨膜受體和引發信號級聯發揮神經保護作用。NTF跨膜受體有兩種主要類型,包括酪氨酸激酶受體Trk 家族(即TrkA、TrkB 和TrkC)和p75神經營養因子受體(p75NTR,腫瘤壞死因子家族之一)。NGF優先與TrkA,BDNF和NT-4/5結合TrkB,NT-3結合TrkC,均具有高親和力,而這些NTF均以低親和力結合p75NTR受體。此外,在一定程度上,p75NTR 促進Trk 功能,並促進NTF與正確的Trk結合。

 

一旦與Trk結合,NTF可通過Ras、磷脂醯肌醇3- 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磷脂酶-Cγ(Phospholipase Cγ,PLCγ)和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等信號通路激活一系列事件。

 

2. BDNF 及其下遊信號通道

 

在所有NTF 中,BDNF 因在突觸中的有效作用以及在腦中的廣泛表達引起廣泛研究。p75NTR和TrkB 負責介導BDNF 信號傳導。BDNF 與TrkB 及p75NTR表現出結合選擇性和親和力,對TrkB的高親和力發揮有效作用,而p75NTR 與細胞凋亡有關。BDNF 前體與p75NTR 結合,而成熟形式的BDNF對TrkB具有高親和力。然而,當存在高濃度的BDNF 時,成熟形式的BDNF 可以結合p75NTR。BDNF受體在相同的細胞中具有協調和調節神經元反應的作用。此外,由每個受體產生的信號可以彼此增強或彼此抑制,在增強和抑制關係之間波動。

 

當結合TrkB時,BDNF誘導受體的二聚化和自磷酸化,導致TrkB受體內源化並引發細胞內信號級聯,包括PI3K途徑、PLCγ通路和MAPK通路。PI3K途徑激活蛋白激酶B(Akt),抑制Bad 促進細胞存活。Akt在正常位點的磷酸化也導致促凋亡蛋白的抑制,上調的BcL2水平與積極預後相關,如減少細胞死亡等。PLCγ通路通過激活三磷酸肌醇受體,導致細胞內儲存鈣的釋放,調節轉錄因子cAMP反應元件結合蛋白,增加鈣調蛋白激酶活性,調節突觸可塑性。MAPK通路也被稱為細胞外相關信號激酶通路,調節細胞生長、分化。PLCγ介導的反應可能是快速、短期行為的主要因素,而MAPK和PI3K通路涉及長期轉錄效應。

 

3. BDNF/TrkB 信號通路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功能

 

BDNF/TrkB信號通路在調節細胞存活及其他生物學過程中具有深遠的影響。BDNF對於神經突和軸突生長尤為重要,並且是多巴胺能、γ-氨基丁酸能、血清素能和膽鹼能神經元的存活和發育所必需。研究顯示TrkB途徑的激活可改善認知功能,並且也與突觸密度的增加相關。

 

BDNF和TrkB在發生神經元可塑性的區域表達上調,因此,BDNF被認為是突觸可塑性的功能和結構的分子介導體,在記憶形成及整合中起關鍵作用。產生和運輸BDNF的途徑受損,可導致記憶和認知功能障礙惡化。學習和記憶的細胞基礎被認為是在海馬的突觸。長時程增強(long-term potentiation,LTP)是在海馬發生的特定形式的可塑性,是學習和記憶的細胞基礎。BDNF是海馬和其他大腦區域LTP誘導和維持的主要調節因子。BDNF/TrkB 信號通路介導新產生的神經元分化和存活來影響成年神經發生。

 

4. BDNF 和TBI

 

TBI後數小時內,BDNF mRNA表達水平在損傷的皮層和海馬中明顯上調,傷後24 h下降,傷後36 h以後不再顯著。BDNF及其受體在TBI後瞬時激增,表明BDNF作為一種內源性神經保護反應,試圖減輕TBI後繼發性細胞損傷。BDNF的治療潛力由於其分子量大(27kDa)、半衰期短(<10 min)和不能穿過血腦屏障而受到限制。到目前為止,在實驗性TBI研究中,BDNF對TBI的直接應用尚未有效。然而,有限的研究表明,間接輸送時,BDNF可以顯著促進受傷動物的功能恢復。

 

5. DHF 和TBI

 

與BDNF相比,諸如TrkB激動劑的小化合物,其模擬BDNF的神經營養信號而沒有其藥代動力學障礙,可能具有更大的治療潛力。Jang等為尋找模擬BDNF 功能的小分子,進行一系列基於細胞的TrkB依賴的生存測定篩選化學文庫,並發現DHF。DHF是一種在水果和蔬菜中發現的多酚類化合物,具有與TrkB結合的能力,模擬BDNF功能。DHF以高親和力特異性結合TrkB的受體細胞外結構域,並誘導受體二聚化和自磷酸化,激活BDNF/TrkB途徑的下遊信號通路。與BDNF相比,DHF誘導的TrkB磷酸化持續時間更長。

 

另外,由DHF激活的TrkB沒有降解,而是在內源化之後被再循環到細胞表面,與BDNF活化的TrkB相反(被標記為泛素化並在內源化後降解)。內源化是啟動NTF-Trk複合物信號轉導的重要組成部分。DHF可以成功模擬神經元BDNF-TrkB內源化,在10 min 內產生具有TrkB 的內含子,如BDNF一樣,並在60 min產生比BDNF更強的內吞反應。DHF與BDNF相比具有更長的半衰期(50 mg/kg 口服給藥後血漿中為134 min,而BDNF 不足10min)。

 

與27 kDa BDNF相比,DHF小得多,為254,對血腦屏障的滲透性更高,口服生物活性為生物利用度的5%。DHF是一種選擇性TrkB激動劑,能夠激活TrkB而不與p75NTR結合,引發神經保護、可塑性和神經發生而不激活凋亡過程的信號傳導途徑。DHF 與TrkB 細胞外結構域的結合激活誘導TrkB自磷酸化的信號級聯,導致在與BDNF相當的時間範圍內以劑量依賴性激活MAPK、PI3/Akt 和ERK1/2信號通路。

 

6. DHF 治療TBI 的潛力

 

自從發現以來,DHF相繼被發現對帕金森病、亨廷頓病、阿爾茨海默病、抑鬱症、Rett症候群和TBI動物模型提供神經保護作用,促進神經可塑性。在體外拉伸損傷模型中,DHF可以減輕培養的原代神經元的拉伸損傷誘導的細胞毒性和細胞凋亡。在小鼠中度局灶性控制皮質衝擊損傷模型中,以20 mg/kg劑量腹腔注射DHF,持續3 d,顯著減輕腦水腫、減少皮質挫傷體積、神經元細胞死亡和凋亡,以及改善受傷動物的運動功能。在流體衝擊傷大鼠模型中,連續7 d以5 mg/kg的單次日劑量給予DHF幹預,增強動物學習和記憶功能。

 

研究中均觀察到TrkB磷酸化增加和下遊信號蛋白如Akt和CREB的激活。在小鼠局灶性控制皮質衝擊損傷模型中,在傷後1、24、48、72 h給予5 mg/kg DHF幹預,還可以預防皮質神經元的樹突變性並改善運動功能缺陷;減少海馬齒狀回中未成熟神經元的損傷誘導的神經細胞死亡,增強神經保護作用。除了直接的神經元保護作用,DHF在調節炎症中也發揮作用。在培養的小鼠小膠質細胞中,DHF可抑制核因子-κB和MAPK信號轉導活性,從而在脂多糖刺激後降低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環氧合酶-2、腫瘤壞死因子-α和白細胞介素-1β。提示DHF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能有助於TBI後恢復。

 

綜上所述,在動物模型中,DHF已被證明是TBI和多發性退行性神經障礙的可行治療方案。因其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跨越血腦屏障和廣泛治療潛力的能力,DHF有望成為臨床上應用於TBI和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的有價值的複合物。

 

來源:張利超,張強.顱腦損傷後BDNF及其小分子模擬物的治療潛力[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誌,2018(11):757-759.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重型顱腦損傷昏迷病人的促醒之路
    35歲的楊先生不慎摔傷導致重型顱腦損傷,硬膜下血腫,腦疝,昏迷不醒,家屬緊急送往當地醫院檢查頭部CT發現顱內大量出血,中線偏移嚴重,腦疝形成。隨後趙主任給他制定了一套詳細的促醒方案,經過一個月的治療,患者意識有所改善。為了防止腦組織二次損傷,隨後給患者做了顱骨修補手術。顱骨修補後患者大腦結構恢復了平衡狀態,腦功能也在加速恢復。三個月後患者甦醒了,可以遵囑數手指了,家屬終於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 顱腦創傷相關下丘腦—垂體功能損傷的臨床特點及研究進展
    因此對於顱腦創傷患者應密切監測血電解質水平,並給予適當的糾正治療。 TBI康復期(創傷事件3個月以後):相比於創傷事件後早期,在長期隨訪過程中,垂體功能低下患者的比例有所降低,以垂體前葉功能受損為主。在Kreber等的臨床研究中,GH缺乏患者的顱腦功能恢復和獨立生活能力更差,且更容易出現抑鬱狀態。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也與TBI患者出現抑鬱狀態相關,抗抑鬱藥物聯合潑尼松治療可有效改善抑鬱狀態。 此外,有報導表明,嚴重的垂體功能低下如腎上腺危象可在創傷事件隨訪達幾十年後出現。
  • 治療COVID-19 抗體藥物比小分子更具潛力?
    氯喹/羥氯喹、瑞德西韋都是大家最近聽的最多的新冠治療藥物。雖然還沒有嚴格對照臨床試驗數據出來證明這兩種藥的療效,臨床實踐中基本世界各國都在嘗試使用。氯喹/羥氯喹是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小分子藥物,美國總統川普於3月19推薦該藥,稱其可能對新冠病毒起到治療作用,隨後也引起輿論廣泛關注和討論。目前比較可信的機理是,病毒在進入細胞內體後需要逃離細胞再感染其他細胞。
  • 一文掌握了院前創傷急救評估|創傷|急救|掌握|評估|兒童|損傷|顱腦...
    4、聯合傷:指同一致傷因素所引起的兩個相鄰部位的連續性損傷。常見的有胸腹聯合傷、眶顱聯合傷、顱頸聯合傷等。 5、合併傷:兩處以上的損傷,除主要較重的損傷外尚有其他部位較輕的損傷。如嚴重顱腦損傷合併肋骨骨折,肋骨骨折為合併傷。
  • 臨床見聞|重症顱腦損傷機械通氣患者中留置鼻腸管行腸內營養的應用...
    本文觀察留置鼻腸管行腸內營養在重症顱腦損傷且行機械通氣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導如下。 2、結果 2.1 營養指標比較 治療前2組Alb、Hb及BUN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後2組Alb及Hb水平均升高,BUN均降低,且觀察組各項指標變化幅度大於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 美國FDA授予注射鐵調素模擬物PTG-300治療β-地中海...
    2018年09月30日訊 /生物谷BIOON/ --Protagonist Therapeutics是一家臨床階段的生物製藥公司,致力於通過其獨有技術平臺發現和開發新的肽類藥物,用以改變存在重大未滿足醫療需求的患者的現有治療模式。
  • 國際顱腦損傷研究熱點論文(2020年12月)
    Web of Science的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在2020年12月發布了國際顱腦損傷研究近10年被引次數前1%的897篇高被引論文。國際顱腦損傷研究領域897篇高被引論文的主要來源國家:美國是該研究領域高質量論文的主要產出國家,其次為英國和德國。
  • 一種幹擾素基因刺激物激活的非核苷酸cGAMP模擬物的抗腫瘤活性研究
    一種幹擾素基因刺激物激活的非核苷酸cGAMP模擬物的抗腫瘤活性研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6:12:59 加州理工學院生物醫學研究所Luke L. Lairson研究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
  • 於春江教授 |《顱腦外科臨床解剖學》神外必備工具書、顱腦臨床...
    鍾世鎮現代臨床解剖學全集《顱腦外科臨床解剖學》八年磨一劍神外必備工具書再版顱腦臨床解剖指定教科書版本追溯由來《顱腦外科臨床解剖學26期顱腦顯微解剖、顯微手術專題研修班,而培訓班指定教材就是《顱腦外科臨床解剖學》一書。
  • 第三章:高滲性治療 第四版《重型顱腦創傷救治指南》官方中文版連載
    與先前版本的更改本版委員會的普遍共識是:高滲性藥物對於重型顱腦外傷患者的治療時是有益且必須的。然而現有文獻缺乏嚴格按照當代循證醫學研究的方法去探討制訂治療方案。第三版指南中提出臨床高滲性藥物使用的建議是基於一個臨床二級證據研究和九項臨床三級證據研究。
  • 腦白質損傷到底是怎麼回事?
    搶救成功若干天后,常規顱腦超聲檢查時發現腦室旁的腦白質軟化灶。診斷一、臨床表現:早產兒腦白質損傷時缺乏特異性的神經系統症狀體徵。有人做極其嚴密的臨床觀察,即使相當嚴重的腦白質損傷的早產兒,也只是表現為反應差。故在新生兒期,單純依靠臨床表現確定腦白質發生的病變是十分困難的。
  • 42歲男子車禍傷後昏迷四個月,「神奇」治療讓植物人成功甦醒
    「雖然還要繼續做康復治療,但是人醒過來了,接下來就有希望了。」李先生今年42歲,今年四月的一天晚上回家的時候,乘坐的麵包車與大貨車相撞發生嚴重車禍。雖然經過緊急搶救,最終撿回了一條命,但是因為車禍導致大腦瀰漫性軸索損傷,李先生隨即陷入昏迷狀態。隨後,家人將李先生轉入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危重症神經外科繼續治療。
  • 一種小分子可增強膜蛋白活性或可治療疼痛
    本周《自然—醫學》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一種新研製的小分子可以增強KCC2活性並緩解大鼠的慢性疼痛。這項發現意味著治療疼痛以及其他因KCC2活性降低而產生的疾病有了一種潛在的治療方法。 KCC2相當於一臺跨膜泵,可讓神經細胞中的氯離子濃度保持在低水平,從而抑制神經衝動。
  • 間充質幹細胞分泌組治療脊髓損傷的研究進展
    其病變與再生機制複雜,治療需要從神經保護、解放神經再生潛力、對抗周圍再生抑制環境等多方面進行。間充質幹細胞分泌組:是間充質幹細胞分泌至細胞外空間的各種分子或細胞外囊泡,主要由間充質幹細胞培養基去除雜質後獲得,通過各種可溶性分子(如生長因子、趨化因子)及外泌體介導了間充質幹細胞的大部分治療作用,並且能避免細胞移植的各種弊端。
  • 36氪首發 | 要用細胞治療「攻克」神經性疾病,「霍德生物」獲數千萬元A+輪融資
    據介紹,霍徳生物目前已在研和規劃了多個管線(如下圖所示): 其一,前腦神經前體細胞治療產品hNPC01,主要針對前腦損傷引發的神經疾病,第一個適應症為缺血性腦卒中的偏癱穩定期後遺症,其次是腦溢血、顱腦損傷等引起的後遺症。其二,脊髓運動神經前體細胞產品hNPC02,主要針對脊髓損傷、漸凍症等疾病。
  • 腦爆震傷神經血管微環境變化及其研究現狀
    現就腦爆震傷神經血管微環境變化及其研究現狀作一綜述。慣性力損傷是顱腦遭受投射物或周圍障礙物撞擊時所產生的加速和(或)減速傷。因此,衝擊波對神經血管單元的切應力損傷是腦爆震傷發生的首要因素。有研究通過建立腦爆震傷實驗犬動物模型發現,不同傷情的腦爆震傷模型均出現血液流變改變,且與傷情輕重密切相關。
  • 前沿: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前景廣闊!
    在過去的30年中,隨著幹細胞研究的不斷深入,目前,使用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已成為臨床研究的方向。幹細胞移植為脊髓損傷提供了一種新的臨床幹預辦法。傳統方法幹預脊髓損傷效果不盡人意脊髓損傷(SCI)是一種具有很高致殘率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據統計,亞洲創傷性脊髓損傷的年平均患病率為12.1-61.6人次/百萬。
  • PNAS:果皮中的天然小分子可用於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的髓鞘損傷
    目前MS臨床標準治療可在早期降低炎性反應以延緩疾病的進展,但對已經損傷的髓鞘尚無針對性治療措施。因此,研發兼具免疫調節和神經保護作用的多效藥物,是提高MS等炎性脫髓鞘疾病治療效果的有效策略。該研究發現,在蘋果、李子等水果果皮和許多中草藥中廣泛存在的一種天然三萜類化合物——熊果酸 (Ursolic acid, UA),具有促進CNS髓鞘損傷修復的作用。
  • miR-132/甲基CpG結合蛋白2基因修飾的神經幹細胞具有修復脊髓損傷的潛力
    李少華等提出miR-132/甲基CpG結合蛋白2基因修飾的神經幹細胞具有潛在的移植修復脊髓損傷的作用。這項研究成果拓寬了miR-132/甲基CpG結合蛋白2的研究思路,是神經幹細胞分化機制研究的重要補充,為在幹細胞層面治療或研究神經創傷性疾病或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了理論基礎。
  • 瀰漫性軸索損傷的診治進展_瀰漫性軸索損傷_彌散張量成像技術_神經...
    DAI多見於交通事故、高處墜落傷,受傷後常立即出現意識障礙或長期出現意識障礙,而常規CT等檢查結果與患者症狀不符。DAI三聯徵主要包括大腦半球灰白質交界區神經軸索的損傷、胼胝體及腦幹上端背外側損傷。Huang TQ 等研究發現FK506(他克莫司)通過抑制外傷後鈣調磷酸酶減輕繼發性級聯損傷,從而保護軸索,促進腦外傷後神經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