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中常見基本概念
1、創傷:主要是各種外力或者機械因素接觸人體以後對人體的器官、組織造成的一種損害。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創傷有切割傷、離斷傷、擦傷或者是功能障礙、出血等。另外,它在急診中也是比較常見的,同時也是造成青壯年死亡或者傷殘的第一大危險因素。
2、複合傷:兩種以上致傷因素同時或相繼作用於人體所造成的損傷。如核爆炸時衝擊傷合併輻射、燒傷,機械傷合併化學、生物武器傷等。
3、多發傷:是在單一致傷因子的作用下機體同時或相繼發生兩個或兩個以上解剖部位或器官的較嚴重的損傷,至少一個危及生命。
4、聯合傷:指同一致傷因素所引起的兩個相鄰部位的連續性損傷。常見的有胸腹聯合傷、眶顱聯合傷、顱頸聯合傷等。
5、合併傷:兩處以上的損傷,除主要較重的損傷外尚有其他部位較輕的損傷。如嚴重顱腦損傷合併肋骨骨折,肋骨骨折為合併傷。
創傷嚴重程度分級
按創傷的嚴重程度及依輕重緩急的處理順序分為三類:危重傷、重傷、輕傷。
1、危重傷:創傷嚴重,傷員有生命危險,需行緊急救命手術或治療。生命體徵表現:呼吸<10次/分或>35次/分,毛細血管充盈時間>2秒,脈搏≥120次/分或<50次/分,意識障礙嚴重。如窒息、內臟大出血、顱腦傷合併顱內血腫或腦疝形成、張力性氣胸等。 2、重傷:傷員生命體徵穩定,需手術治療,但可以在一定時間內做好術前準備及適當檢查,可力爭在傷後12小時內急救處理者。如胸外傷不伴有呼吸衰竭、胸腹貫通傷而無大出血可能、深部軟組織傷未發生休克等。此類傷員需嚴密觀察,防止因處理不及時而轉為危重傷員。 3、輕傷:傷員意識清楚,無生命危險,現場無須特殊處理,手術可延至傷後12小時處理。如為感染的軟組織傷、閉合性四肢骨折、局限性燒傷等。 創傷評估量表
1.創傷指數(TI):是以患者生命體徵為基礎研究的創傷計分法,它包括受傷部位、損傷類型、循環、呼吸和意識5個方面的評定(具體見表1)。該評分方法根據每個方面的異常程度計以1、3、5或6分,5項計分相加即為TI總分:總分≤9分為輕度或中度損傷;10~16分為重度;≥17分為極重度;≥21分則病死率劇增;≥29分則80%在1周內死亡。研究表明,根據該指數有選擇地將分數為10或10分以上的重傷員送創傷中心或大醫院是合適的。
表1 創傷指數(TI)
2.創傷評分法(TS):該計分方法是以格拉斯哥昏迷程度評分(GCS)為基礎,結合心血管和呼吸情況評定的方法,主要為呼吸、呼吸幅度、收縮壓、毛細血管充盈、格拉斯哥昏迷程度評分總分5項指標(具體見表2)。5項指標計分相加,總分1~16分。總分越少,傷情越重。有學者研究指出,將總分≤12分的重傷員送創傷中心或大醫院,其準確度可達98%。
表2 創傷評分法(TS)
3.CRAMS計分法:包括循環、呼吸、胸腹、運動和言語5個方面,按照輕、中和重度異常分別計分為2、1、0分,最後5項計分相加,即為CRAMS總分(具體見表3)。總分9~10分為輕度,7~8分為重度,≤6分為極重度。此法簡便易行,便於記憶。
表3 CRAMS計分法
4.院前分類指數(PHI):包括收縮壓、脈搏、呼吸和意識4個方面(具體見表4)。每方面根據傷情計0~5分,最後4項計分相加即為PHI總分。總分0~3分者為輕傷,4~20分者為重傷。如有胸、腹穿透傷,總分內另加4分。
表4 院前分類指數(PHI)
5.類選對照表(TC):包括以下7項內容:
(1)收縮壓<90mmHg,脈搏120次/分,呼吸>30次/分或<12次/分;
(2)頭、頸、胸、腹或腹股溝穿透傷;
(3)意識喪失或意識水平低;
(4)腕或踝以上部位的創傷性斷肢;
(5)連枷胸;
(6)有2處或2處以上的上骨骨折;
(7)從4.572m以上高度墜落。凡符合以上一項或幾項情況的傷員應立即送創傷中心或大醫院。該法可迅速判別出重傷傷員。鑑於某些重傷患者在傷後短時間內症狀表現不明顯,作者建議用此法初選,把症狀明顯的危重傷員選出來,然後用其他計分法對餘下的傷員再進行分類。
6、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
評分結果判讀:15分 正常;14-12分 輕度昏迷;11-9分 中度昏迷;8分及以下 重度昏迷。 7、燒傷面積計算:中國新九分法 8、燒傷深度判斷: 三度四分法 9、燒傷嚴重性分度 10、CVP與CO的意義
兒童創傷評估量表
1、兒童創傷評分(pediatric trauma score,PTS) 由Tepas等提出的PTS含有6個變量參數,每一個變量參數均以輕微損傷或無損傷者計+2分,重大或危及生命的損傷計-1分,兩者之間計+1分,總分範圍為-6 到+12分;評分越低,損傷越嚴重。
2、兒童生命體徵評估
氣道和呼吸評估:口咽部有無分泌物與異等阻塞氣道,聽診有無異常呼吸音,呼吸頻等。 循環評估:評估外周循環狀況,包括心率、血壓、動脈搏動、四肢溫溼度、膚色、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等。 創傷兒童可能存在大量失血,通過評估可以了解是否已經出現循環衰竭、失血 性休克。
3、兒童改良GCS評分表
兒童改良GCS法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的生長發育特點進行了改進,但仍需要進一步的臨床驗證,GCS評分≤8分,為重度顱腦損傷者, 需要立即進行顱腦損傷的專科評估,必要時進行外科幹預;9~12分,中度顱腦損傷,需要嚴密觀察,包括進行頭顱CT複查,以明確損傷的類型及變化;13~15 分,輕度顱腦損傷,一般無生命危險,預後良好。
4、燒傷評估
對於燒傷患兒的評估重點在於燒傷的深度、面積和程度,以利於完成精準的燒傷治療。
5、兒童疼痛評估
現有的疼痛評估手段還沒有任何一種方法能作為理想的、應用於所有年齡階段的兒童。推薦較常用的FLACC評分:以面部表情、腿部活動、體位、哭鬧和可安慰性分別進行評分,單項分值0-2 分,總分值0-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嚴重。0分:放鬆、 舒服,1-3分:輕微不適;4-6分:中度疼痛;7-10分:嚴重疼痛、不適或者二者兼有。FLACC評分適用年齡 段為2個月-7歲。
6、創傷兒童失血性休克分類和基於臨床評估的輸血治療
失血性休克是引起創傷死亡的主要原因,一旦急性失血量超過總血量的15%,即可引起循環衰竭;急性失血超過總血量25%-30%, 會出現血壓降低;及時規範的創傷救治能有效降低創傷失血性休克併發症發生率和病死率,液體復甦策略的制定應根據創傷兒童的實際情況,尤其是否需要緊急輸血治療。
-THE END-
來源:院前急救聯盟綜合整理 版權歸原作所有,轉載請聯繫原出處 關注急診醫學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