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幹擾素基因刺激物激活的非核苷酸cGAMP模擬物的抗腫瘤活性研究

2020-12-01 科學網

一種幹擾素基因刺激物激活的非核苷酸cGAMP模擬物的抗腫瘤活性研究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6:12:59

加州理工學院生物醫學研究所Luke L. Lairson研究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研製了一種幹擾素基因刺激物(STING)激活的非核苷酸cGAMP模擬物。 該研究於2020年8月21日發表於《科學》。

從基於路徑的細胞篩選中,研究組確定了一種非核苷酸的小分子STING激動劑,稱為SR-717,其表現出廣泛的種間和等位基因特異性。一個1.8埃的共晶結構表明,SR-717充當直接環鳥苷單磷酸一腺苷單磷酸(cGAMP)的模擬物,可誘導STING的「閉合」構象。 SR-717具有抗腫瘤活性。促進相關組織中CD8 + T的激活,天然殺傷劑和樹突狀細胞的激活,並促進抗原交叉引發。 SR-717還誘導了臨床相關靶標的表達,包括程序性細胞死亡1配體1(PD-L1)在依賴STING的小鼠中的表達。

幹擾素基因的刺激物(STING)將先天免疫力與生物學過程聯繫起來,從抗腫瘤免疫力到微生物組體內平衡。目前,天然環狀二核苷酸(CDN)配體的代謝不穩定性限制了對STING受體激活的抗癌潛力的機制理解。

附:英文原文

Title: Antitumor activity of a systemic STING-activating non-nucleotide cGAMP mimetic

Author: Emily N. Chin, Chenguang Yu, Vincent F. Vartabedian, Ying Jia, Manoj Kumar, Ana M. Gamo, William Vernier, Sabrina H. Ali, Mildred Kissai, Daniel C. Lazar, Nhan Nguyen, Laura E. Pereira, Brent Benish, Ashley K. Woods, Sean B. Joseph, Alan Chu, Kristen A. Johnson, Philipp N. Sander, Francisco Martínez-Pea, Eric N. Hampton, Travis S. Young, Dennis W. Wolan, Arnab K. Chatterjee, Peter G. Schultz, H. Michael Petrassi, John R. Teijaro, Luke L. Lairson

Issue&Volume: 2020/08/21

Abstract: 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 (STING) links innate immunity to biological processes ranging from antitumor immunity to microbiome homeostasis.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anticancer potential for STING receptor activation is currently limited by metabolic instability of the natural cyclic dinucleotide (CDN) ligands. From a pathway-targeted cell-based screen, we identified a non-nucleotide, small-molecule STING agonist, termed SR-717, that demonstrates broad interspecies and interallelic specificity. A 1.8-angstrom cocrystal structure revealed that SR-717 functions as a direct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GAMP) mimetic that induces the same 「closed」 conformation of STING. SR-717 displayed antitumor activity; promoted the activation of CD8+ T, natural killer, and dendritic cells in relevant tissues; and facilitated antigen cross-priming. SR-717 also induced the expression of clinically relevant targets, including 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 (PD-L1),

DOI: 10.1126/science.abb4255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6/993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具有抗腫瘤活性口服非核苷酸STING激動劑
    研究發現具有抗腫瘤活性口服非核苷酸STING激動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8:52:37 美國默克公司George H.
  • 幹擾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激動劑有望成為小分子腫瘤免疫療法的...
    直接注射到多種難治性,轉移性固體腫瘤,不僅直接注射的腫瘤消失,其它部位的腫瘤生長也受到明顯抑制,甚至還可以預防腫瘤的發生。【藥源解析】:幹擾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是一種跨膜蛋白,通常在152-173位區域(dimerization domain,DD)交接形成二聚體並處於自我抑制狀態。
  • 抗4-1BB抗體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研究進展
    抗4-1BB抗體具有激活細胞毒性T細胞和增加γ幹擾素(IFN-γ)生成的能力,在抗癌方面顯示出巨大的潛力。4-1BB的分子特性腫瘤壞死因子受體超家族(TNFRSF)是一個由29個成員組成的蛋白質超家族,在人類免疫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個分子家族分為兩類:死亡受體(8個成員)和激活受體。
  • 漲姿勢:腫瘤生物治療|特異性|腫瘤|細胞|疫苗|-健康界
    幹擾素:幹擾素(interferon, IFN)是有核細胞在誘生劑的刺激下產生的糖蛋白,根據細胞來源、理化性質和抗原特徵可以分為IFN-α、IFN-β、IFN-γ這三種類型。幹擾素的生物學效應主要包括抑制病毒在細胞內的增殖、抑制細胞分裂、增強免疫細胞的活性等,它被廣泛應用於毛細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非霍奇金淋巴瘤、腎癌及黑色素瘤等腫瘤的治療。2.
  • 三元基因為何專注幹擾素α1b?
    醫護人員是衝在第一線的抗疫英雄,八方支援的中國同胞給了抗疫最大的信心,背後的新冠病毒研究團隊和藥企是我們打贏抗疫戰爭的「糧草「。坐落在北京大興開發區的三元基因再一次衝在抗疫前線,為阻擊疫情加班加點。疫情爆發後,國家衛健委第一時間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中就將α幹擾素霧化吸入作為首選推薦的抗病毒藥品。
  • 幹擾素是由多種細胞產生的具有廣泛抗病毒作用的可溶性糖蛋白
    第三節幹擾素一、幹擾素的性質及類型幹擾素是由多種細胞產生的具有廣泛的抗病毒、抗腫瘤和免疫調節作用的可溶性糖蛋白。幹擾素在整體上不是均的分子,可根據產生細胞分為3種類型:白細胞產生的為a型;成纖維細胞產生的為β型:T細胞產生的為型。根據幹擾素的產生細胞、受體和活性等綜合因素將其分為2種類型: I 型和II型。
  • 漲姿勢:腫瘤生物治療
    幹擾素:幹擾素(interferon, IFN)是有核細胞在誘生劑的刺激下產生的糖蛋白,根據細胞來源、理化性質和抗原特徵可以分為IFN-α、IFN-β、IFN-γ這三種類型。幹擾素的生物學效應主要包括抑制病毒在細胞內的增殖、抑制細胞分裂、增強免疫細胞的活性等,它被廣泛應用於毛細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非霍奇金淋巴瘤、腎癌及黑色素瘤等腫瘤的治療。2.
  • 腫瘤細胞通過水解cGAMP促進轉移和免疫逃逸
    cGAS催化信使分子cGAMP的合成,激活接頭分子STING,從而活化I型幹擾素通路,增加腫瘤細胞的免疫原性及免疫細胞的浸潤。除了胞內通路,腫瘤細胞合成的cGAMP亦會釋放至胞外,被浸潤於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細胞所攝取,激活後者胞內的STING通路,增強其殺傷力【2,3】。
  • 科學家發現激活PTEN腫瘤抑制因子的新途徑
    PTEN腫瘤抑制因子再激活的新途徑,為抗腫瘤治療提供了新的策略。PTEN(人類第10號染色體缺失的磷酸酶和張力蛋白同源物基因)是一種有效的腫瘤抑制基因,可拮抗PI3K-AKT(原癌基因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號通路。PTEN是一種「專性單倍體不足的」腫瘤抑制基因,通常會出現單等位基因丟失、異常亞細胞定位以及諸如PTEN錯構瘤腫瘤症候群(PTEN hamartoma tumor syndrome,PHTS)等。
  • 幹擾素α-2b抑制瘢痕形成的研究與熱點
    背景:幹擾素是一種類似多肽激素的細胞功能調節物質,生物活性廣泛,具有抗病毒、抗增殖活性、抗腫瘤、免疫調節等功能。目的:綜述幹擾素α-2b藥物在多個器官抑制瘢痕形成的作用,以期為臨床治療瘢痕形成提供理論依據。
  • B肝藥物開發RNAi激活劑,抑制基因表達,臨床前研究艱辛道路
    B肝藥物開發RNAi激活劑,抑制基因表達,臨床前研究艱辛道路研究表明,使用這種方法可以抑制HBV基因表達。然而,在哺乳動物細胞中誘導RNAi的最初嘗試以失敗告終。研究人員解釋,因為長雙鏈RNA誘導幹擾素反應,導致非特異性基因沉默和凋亡。
  • 新冠肺炎藥物臨床試驗超100項,到底怎麼研究?
    、抗腫瘤藥、中成藥等,可謂「五花八門」。巴洛沙韋酯是前體藥物,進入體內水解為活性物質巴洛沙韋,發揮抗流感病毒的活性。巴洛沙韋半衰期約80小時,僅需服藥1 次。三、抗B肝病毒藥重組細胞因子基因衍生蛋白注射液(樂復能),是我國首創的抑制B肝病毒複製新藥,用於治療HBeAg陽性的慢性B型肝炎。
  • 人工智慧尋求「左」 DNA|細胞|dna|核苷酸|活性_網易訂閱
    由許多核苷酸組成的兩條鏈通過氫鍵連接。核苷酸本身也是複雜的分子,包括氮鹼基,腺嘌呤,鳥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遺傳密碼A,T,G和C的四個字母。正是它們之間的氫鍵將兩條鏈保持在一起,並沿氫鍵形成原則併發症? tary,即,是對一個相反在一個鏈將T,而是相反? - C.
  • 幹擾素與骨免疫系統及牙槽骨骨改建的研究進展
    激活的TYK2和JAK1可進一步磷酸化信號傳導和轉錄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並使STAT1、STAT2與幹擾素調節因子(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9,IRF9)結合,形成三聚體複合物:幹擾素刺激基因因子(IFN-stimulated gene factor 3,ISGF3)
  • NK細胞基礎生物學:抗腫瘤和腫瘤免疫
    同樣,NKG2A受體抑制NK活性,而NKG2D信號傳導激活信號,通過與腫瘤細胞上選擇性表達的特定應激誘導配體(MICA、MICB和病毒UL16結合蛋白)結合,啟動細胞毒活性。 2 NK細胞抗腫瘤活性 NK細胞對腫瘤細胞具有天然的殺傷作用,也是IFN-γ、TNF-α、GM-CSF(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等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的主要來源。
  • 新發布尼亞病毒與宿主幹擾素系統互作研究獲系列進展
    在前期研究中,王華林學科組發現SFTSV可利用其非結構蛋白NSs與病毒包涵體「監獄」阻斷宿主固有免疫響應(Ning et al., 2014, JMCB; Ning et al., 2015, JVI),而HRTV儘管不能誘導包涵體形成,但可以通過其非結構蛋白NSs介導激酶與轉錄因子的分子空間位阻抑制I型幹擾素等抗病毒蛋白表達(Ning et al., 2017, JBC)。
  • 以VEGF/VEGFR為靶點的抗腫瘤天然化合物研究進展
    傳統的中醫藥在腫瘤輔助治療方面頗具特色,在堅持中醫基本理論的前提下,從中藥中篩選和開發具有血管抑制活性的抗腫瘤藥物潛力巨大,各種道地藥材成分的分析及藥理活性研究對新藥的發現具有重要意義,而闡明各種活性化合物的作用機制是目前中藥化學成分研究的重點,也是促進新藥開發的關鍵步驟。
  • 中科院:使用幹擾素對非洲豬瘟感染進行緊急預防性治療的探索
    對於非洲豬瘟病毒防控技術的研究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疫苗,另一個是抗病毒藥。幹擾素(IFN)是病毒感染過程中多種細胞產生的蛋白質。它可以激活細胞中多種功能基因的轉錄,調節多種信號通路的協同作用,並介導多種生物學功能,例如抗病毒活性和免疫調節。目前並不清楚幹擾素是否可以用於非洲豬瘟的緊急性預防性治療。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團隊,開展了使用豬幹擾素對非洲豬瘟病毒複製抑制效果的實驗,所用幹擾素通過大腸桿菌產生。
  • 研究總結幹擾素靶基因的表達特徵
    研究總結幹擾素靶基因的表達特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0 15:29:16 美國康奈爾大學Lionel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