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由結構損傷誘導的溶酶體激活通路及其在胞外基質更新中的作用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生物物理所揭示由結構損傷誘導的溶酶體激活通路及其在胞外基質更新中的作用

2019-11-19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11月14日,Developmental Cell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大分子卓越創新中心、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晨課題組的研究成果:An ECM-to-nucleus signaling pathway activates lysosomes for C. elegans larval development。研究展示了溶酶體在線蟲蛻皮過程中對胞外基質表皮更新循環的調控,揭示了由結構損傷誘導的溶酶體激活通路及其在胞外基質更新中的作用。

  溶酶體是真核細胞中最主要的降解細胞器,它可以接收來自內吞途徑、吞噬途徑和自噬途徑的底物進行降解並對降解產物進行循環利用,以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溶酶體也是細胞內重要的信號轉導中心,它可以感知細胞內的營養及能量狀態,並通過位於溶酶體表面的重要調控因子mTOR,調節細胞的生長和代謝。因此,溶酶體作為細胞內的降解、循環以及信號轉導中心,維持著細胞的穩態。然而,對於溶酶體在機體的發育中如何維持組織的穩態知之甚少。

  王曉晨課題組利用線蟲為模式生物,研究了在線蟲的幼蟲發育過程中,溶酶體行使的特定功能及其調控機制。研究發現,蛻皮時期表皮細胞中含有大量的管狀溶酶體,而在蛻皮期前後,溶酶體基本都呈現為囊泡狀結構。除了形態的變化,蛻皮時期的溶酶體具有更強的運動能力,溶酶體數目明顯增加,且其酸化/成熟過程加快。與這些變化一致的是,線蟲蛻皮時,表皮細胞中的溶酶體具有更強的降解能力。進一步實驗表明,蛻皮時期溶酶體功能的激活促進了內吞途徑運來的舊cuticle組分的降解,而降解代謝物被重新利用,促進新cuticle的合成,從而完成胞外基質的重構和線蟲的蛻皮過程。

  Cuticle-表皮細胞-基底膜之間通過一系列黏附因子相連,即FOs結構。研究表明在蛻皮時期,連接cuticle-表皮細胞的頂端半橋粒MUP-4信號水平降低。而在非蛻皮期敲低MUP-4來破壞cuticle-表皮細胞之間的連接,導致溶酶體的形態、動態、酸化/成熟過程表現出與野生型線蟲蛻皮時期相似的變化,表明溶酶體被異常地激活了。因此,蛻皮時期cuticle-表皮細胞之間黏附因子的改變,可作為信號來源誘導胞內溶酶體活性的特異性升高。進一步的實驗發現,蛻皮過程的發生及MUP-4的缺失都會誘導溶酶體V-ATPase多個組分轉錄水平的上調,提示蛻皮時期表皮細胞通過上調V-ATPase加速了溶酶體的酸化/成熟過程,從而激活了溶酶體的功能。通過分析已知的應對cuticle結構改變的調控因子,作者發現轉錄因子STAT/STA-2及GATA/ELT-3介導了蛻皮時期V-ATPase的表達及溶酶體的激活。

  綜上所述,在線蟲蛻皮時期,當胞外基質cuticle發生重構時,表皮細胞內的溶酶體被特異性地激活,促進了cuticle組分的降解及重複利用,幫助合成新cuticle並完成蛻皮。蛻皮時期cuticle與表皮細胞之間黏附因子的改變通過轉錄因子STA-2和ELT-3激活了V-ATPase的表達及溶酶體的功能。該研究揭示了一條從胞外基質到細胞核特異性地激活溶酶體的信號通路,促進胞外基質的重構和幼蟲的發育。

  該工作由王曉晨課題組完成。王曉晨為論文的通訊作者,王曉晨課題組博士研究生苗蕊為論文的第一作者。該課題獲得中科院先導B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資助。

  文章連結

線蟲蛻皮期胞外基質重構和溶酶體功能調節


  11月14日,Developmental Cell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大分子卓越創新中心、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晨課題組的研究成果:An ECM-to-nucleus signaling pathway activates lysosomes for C. elegans larval development。研究展示了溶酶體在線蟲蛻皮過程中對胞外基質表皮更新循環的調控,揭示了由結構損傷誘導的溶酶體激活通路及其在胞外基質更新中的作用。
  溶酶體是真核細胞中最主要的降解細胞器,它可以接收來自內吞途徑、吞噬途徑和自噬途徑的底物進行降解並對降解產物進行循環利用,以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溶酶體也是細胞內重要的信號轉導中心,它可以感知細胞內的營養及能量狀態,並通過位於溶酶體表面的重要調控因子mTOR,調節細胞的生長和代謝。因此,溶酶體作為細胞內的降解、循環以及信號轉導中心,維持著細胞的穩態。然而,對於溶酶體在機體的發育中如何維持組織的穩態知之甚少。
  王曉晨課題組利用線蟲為模式生物,研究了在線蟲的幼蟲發育過程中,溶酶體行使的特定功能及其調控機制。研究發現,蛻皮時期表皮細胞中含有大量的管狀溶酶體,而在蛻皮期前後,溶酶體基本都呈現為囊泡狀結構。除了形態的變化,蛻皮時期的溶酶體具有更強的運動能力,溶酶體數目明顯增加,且其酸化/成熟過程加快。與這些變化一致的是,線蟲蛻皮時,表皮細胞中的溶酶體具有更強的降解能力。進一步實驗表明,蛻皮時期溶酶體功能的激活促進了內吞途徑運來的舊cuticle組分的降解,而降解代謝物被重新利用,促進新cuticle的合成,從而完成胞外基質的重構和線蟲的蛻皮過程。
  Cuticle-表皮細胞-基底膜之間通過一系列黏附因子相連,即FOs結構。研究表明在蛻皮時期,連接cuticle-表皮細胞的頂端半橋粒MUP-4信號水平降低。而在非蛻皮期敲低MUP-4來破壞cuticle-表皮細胞之間的連接,導致溶酶體的形態、動態、酸化/成熟過程表現出與野生型線蟲蛻皮時期相似的變化,表明溶酶體被異常地激活了。因此,蛻皮時期cuticle-表皮細胞之間黏附因子的改變,可作為信號來源誘導胞內溶酶體活性的特異性升高。進一步的實驗發現,蛻皮過程的發生及MUP-4的缺失都會誘導溶酶體V-ATPase多個組分轉錄水平的上調,提示蛻皮時期表皮細胞通過上調V-ATPase加速了溶酶體的酸化/成熟過程,從而激活了溶酶體的功能。通過分析已知的應對cuticle結構改變的調控因子,作者發現轉錄因子STAT/STA-2及GATA/ELT-3介導了蛻皮時期V-ATPase的表達及溶酶體的激活。
  綜上所述,在線蟲蛻皮時期,當胞外基質cuticle發生重構時,表皮細胞內的溶酶體被特異性地激活,促進了cuticle組分的降解及重複利用,幫助合成新cuticle並完成蛻皮。蛻皮時期cuticle與表皮細胞之間黏附因子的改變通過轉錄因子STA-2和ELT-3激活了V-ATPase的表達及溶酶體的功能。該研究揭示了一條從胞外基質到細胞核特異性地激活溶酶體的信號通路,促進胞外基質的重構和幼蟲的發育。
  該工作由王曉晨課題組完成。王曉晨為論文的通訊作者,王曉晨課題組博士研究生苗蕊為論文的第一作者。該課題獲得中科院先導B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資助。
  文章連結
  線蟲蛻皮期胞外基質重構和溶酶體功能調節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生物物理所揭示由結構損傷誘導的溶酶體激活通路及其在胞外基質...
    生物物理所揭示由結構損傷誘導的溶酶體激活通路及其在胞外基質更新中的作用 2019-11-19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揭示細胞質膜的失衡在纖維化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生命學院在eLife發文揭示細胞質膜的失衡在纖維化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清華新聞網6月30日電 6月19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José Carlos Pastor-Pareja(何塞·卡洛斯·帕斯特帕雷哈)研究組在eLife發表了題為「Plasma membrane overgrowth causes fibrotic
  • CLC-7通過激活自噬保護氧化還原狀態受損誘導的NRK52E細胞凋亡
    本期與您分享的是:氯離子通道7通過激活自噬保護氧化還原狀態受損誘導的腎小管上皮細胞凋亡。在腎臟組織中廣泛表達的氯離子通道7(CLC-7)影響溶酶體降解途徑。氧化還原狀態受損會促進細胞凋亡並激活自噬通量。本研究主要研究CLC-7在氧化還原狀態損傷誘導的自噬通量和凋亡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機制。
  • 上海生科院揭示mTORC1信號通路調控機制
    研究發現,胺基酸介導的mTORC1信號通路的激活在溶酶體上進行,由一系列蛋白質複合物參與這一複雜過程的調控,其中Ragulator五元複合物作為該信號通路的核心骨架,調控Rag小G蛋白和mTORC1在溶酶體上的定位,但Ragulator複合物如何組裝並招募下遊蛋白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晰。
  • 顱腦損傷後BDNF及其小分子模擬物的治療潛力
    PI3K途徑激活蛋白激酶B(Akt),抑制Bad 促進細胞存活。Akt在正常位點的磷酸化也導致促凋亡蛋白的抑制,上調的BcL2水平與積極預後相關,如減少細胞死亡等。PLCγ通路通過激活三磷酸肌醇受體,導致細胞內儲存鈣的釋放,調節轉錄因子cAMP反應元件結合蛋白,增加鈣調蛋白激酶活性,調節突觸可塑性。MAPK通路也被稱為細胞外相關信號激酶通路,調節細胞生長、分化。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SARS-CoV-2抑制自噬溶酶體形成的機制
    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一種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由溶酶體介導的胞內降解途徑。自噬通過形成雙層膜的自噬體包裹胞質中的待降解組分,隨即運輸至溶酶體進行降解。細胞自噬對於細胞應對各種應激條件以及維持穩態平衡至關重要,並且能夠參與抵抗外來入侵的病原菌和病毒。
  • 細胞外基質及其生物學作用
    細胞外基質的成分構成細胞外基質的大分子種類繁多,可大致歸納為四大類:膠原、非膠原糖蛋白、氨基聚糖與蛋白聚糖、以及彈性蛋白(圖10-1,2)。上皮組織、肌組織及腦與脊髓中的ECM含量較少,而結締組織中ECM含量較高。細胞外基質的組分及組裝形式由所產生的細胞決定,並與組織的特殊功能需要相適應。
  • 楊黃恬研究組合作發現溶酶體膜蛋白減輕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
    該研究報告了溶酶體膜蛋白LAPTM4B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I/R)中的保護作用和調控機制,進一步揭示了溶酶體在心肌損傷修復中的重要作用,並為發展心臟修復治療新策略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心血管疾病是當今威脅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之一,而缺血性心肌病是其中最致命的一種。及時的進行再灌注是挽救缺血心臟的必需步驟。
  • PI3K/AKT信號轉導通路在膠質瘤中的研究進展
    2.2Ras PI3K除能被細胞膜上的RTK激活外,還能被ras蛋白激活。由癌基因ras編碼表達的ras蛋白具有GTP酶活性,在調節細胞增殖、分化、凋亡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PI3K/AKT信號通路對膠質瘤的調控 長期以來,對PI3K/AKT信號通路的認識不斷加深,PI3K/AKT信號通路在腦膠質瘤發生、發展中的作用也逐漸揭示
  • 溶酶體膜蛋白減輕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和自噬調控新機制
    該研究報告了溶酶體膜蛋白LAPTM4B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I/R)中的保護作用和調控機制,進一步揭示了溶酶體在心肌損傷修復中的重要作用,並為發展心臟修復治療新策略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心血管疾病是當今威脅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之一,而缺血性心肌病是其中最致命的一種。及時的進行再灌注是挽救缺血心臟的必需步驟。
  • Stem Cell Rep:林鑫華等揭示細胞外基質成份調控腸道幹細胞活性的...
    乙醯硫酸肝素蛋白聚糖(HSPGs)是細胞外基質的重要組成成分,由核心蛋白和硫酸乙醯肝素粘多糖(HS)構成。HSPGs對信號配體,如Wingless(Wg),Dpp,Hedgehog(Hh)等重要的形態發生素梯度分布和細胞信號激活水平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
  • ...閻新龍/劉兵/裴雪濤/嶽文團隊合作在單細胞水平揭示腫瘤基質微...
    【學術前沿】閻新龍/劉兵/裴雪濤/嶽文團隊合作在單細胞水平揭示腫瘤基質微環境在肝內膽管細胞癌中的作用 2020-07-13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物物理所發現TDP-43激活線粒體UPR誘導線粒體損傷
    在家族性的ALS病例中,已鑑定出40多個TARDBP基因的突變,它們多集中於該蛋白C端的甘氨酸富集區。關於TDP-43蛋白如何造成神經元細胞死亡及其引起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細胞和分子機制尚不清楚。此後建立了高通量分析TDP-43多肽被神經元攝取而發生毒性變化的微灌流系統(發表在2014年2月的NeuroSignals上),並且發現TDP-43突變多肽不僅自身形成澱粉樣纖維,而且能誘導或加速不能形成纖維的其他TDP-43多肽及AD相關多肽Aβ 1-40的纖維化,運用NMR方法解析TDP-43突變多肽,發現其呈反平行β結構,為其在體外形成澱粉樣纖維和在神經元細胞內誘導TDP-43蛋白從細胞核重新分布至細胞質並造成神經元死亡提供了重要的結構基礎
  • Science子刊:成骨細胞溶酶體在骨礦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根據他們的觀察結果,基質囊泡能夠與溶酶體一起運輸並通過胞吐作用加以分泌。Iwayama等人提供了溶酶體能夠在礦化的成骨細胞中運輸無定形磷酸鈣的證據。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7月3日的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Osteoblastic lysosome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mineralization」。
  • Dev Cell|胞外基質硬度介導腫瘤發生的關鍵機制
    楊靖團隊之前的研究發現,胞外基質硬度可以通過調控TWIST1入核來促進EMT和乳腺癌轉移,基質硬度增加會誘導TWIST1從其胞質錨定蛋白G3BP2上釋放,進而進入細胞核並驅動EMT相關轉錄【1】。然而對於調控TWIST1的上遊機械轉導信號,目前所知甚少。
  • 綜述|呂志民團隊總結代謝酶在癌症等疾病發生發展中的非經典功能
    此外,代謝酶還可以通過調節轉錄因子的功能及其輔助激活因子和mRNA的穩定性來調控基因表達。呂志民教授團隊的發現有:(1) 代謝酶可以作為蛋白激酶磷酸化組蛋白:生長因子受體(EGFR,FGFR,PDGFR)的激活可以誘導糖酵解途徑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丙酮酸激酶M2(PKM2)進入細胞核內,結合併激活β-catenin(Nature, 2011.
  • 自噬在骨穩態與骨質疏鬆症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進展
    自噬是真核細胞的高度保守行為,其與細胞穩態和應激、損傷修復和增殖、分化等密切相關。近年來研究表明自噬在骨代謝以及BMSCs、OB、OC等的增殖、分化、代謝與生理功能行使中有重要的調控作用,但其具體機制尚未明確。因此,我們擬通過文獻綜述,並從自噬在間充質幹細胞(MSCs)中的作用,自噬在成骨細胞和骨細胞中的作用,自噬在破骨細胞中的作用等幾個方面去探索自噬與骨代謝的關係及其在OP發病機制中的作用。
  • 專家點評Cell Research丨中山大學團隊發現新的外泌體通路
    RAB GTPase定位到特定膜結構的表面,通過招募效應因子來調節相應膜結構的囊泡運輸【5】,例如,在內體溶酶體運輸網絡中,RAB5調節早期內體的形成及相互融合;內體膜上RAB5到RAB7的轉換調節早期向晚期內體的轉變;RAB7調節晚期內體/MVEs與溶酶體的融合來降解ILVs;RAB27調節MVEs與細胞膜的對接和融合來釋放ILVs形成外泌體。
  • 胞外犯法、胞內同罪!誘導蛋白降解技術追逃胞外蛋白
    新聞事件最近兩位化學生物學大佬獨立開發了一種利用溶酶體蛋白降解系統的誘導胞外蛋白降解新技術。PROTAC的發明人、耶魯大學的Crews小組發明的新技術叫做ENDTAC,近日發表在ACS Central Science雜誌上。該技術利用細胞表面的GPCR內吞其激動劑配體與另一個模型蛋白的複合物。
  • 長鏈非編碼RNA及其介導椎間盤退變機制的研究進展
    關於椎間盤退變的具體機理尚未闡明,而對於非編碼RNA(ncRNA)的研究,特別是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在椎間盤退變的發生及進展過程中的調控作用初步展現,其可能參與調控髓核細胞凋亡、細胞外基質降解以及免疫炎症反應等。本文旨在闡述LncRNA的特點及其介導椎間盤退變的多種不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