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外犯法、胞內同罪!誘導蛋白降解技術追逃胞外蛋白

2020-12-04 健康一線視頻網

新聞事件

最近兩位化學生物學大佬獨立開發了一種利用溶酶體蛋白降解系統的誘導胞外蛋白降解新技術。PROTAC的發明人、耶魯大學的Crews小組發明的新技術叫做ENDTAC,近日發表在ACS Central Science雜誌上。該技術利用細胞表面的GPCR內吞其激動劑配體與另一個模型蛋白的複合物。

作為概念驗證作者選擇CXCR7作為受體,把一個已知CXCR7激動劑通過連結接到一個滷素標籤(halotag)和eGFP的融合蛋白(eGFP-HT7)上,這個ENDTAC與CXCR7結合後整個蛋白被內吞到溶酶體降解。另一個工作思路類似、但更加成熟。這個史丹福大學教授Bertozzi發明的技術叫做LYTAC、該工作暫時發表在Chemrxiv上。

作者把細胞膜上溶酶體靶向受體(LTR)的已知激動劑與抗體或小分子配體連結起來形成LYTAC,與LTR結合後把與小分子或抗體部分結合的目標蛋白內吞到溶酶體降解。這個技術不僅可以降解分泌蛋白、還可以降解膜蛋白,作者不僅用該技術降解了模型蛋白親和素、還成功降解了幾個重要藥物靶點如EGFR、ApoE4、PD-L1等。作者還利用CRISPR技術找到了降解內吞蛋白的主要基因,如控制內質體酸性、內質體溶酶體融合、內吞等關鍵過程的基因。

藥源解析

RPOTAC是現在小分子藥物開發最具創新性的方向。與傳統的抑制或激活蛋白功能不同,PROTAC降解靶點蛋白,把一個蛋白已知、未知的功能統統去掉,可以更可靠重複基因學研究結果。PROTAC的另一個重要優勢是理論上只要催化劑量藥物即可,對劑量和暴露量要求較低。但是PROTAC也有缺陷,除了分子較大、PK不佳外,因為利用是泛素降解系統、只能降解胞內蛋白是個最根本的缺陷。膜蛋白和分泌蛋白佔蛋白總數的40%,雖然可以用小分子或抗體藥物調控部分功能,但有些功能未知、有些功能難以用已有技術調控,所以誘導降解技術在胞外也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Crews的工作只用了一個模型系統,是對這個技術的概念驗證。Halotag是個水解酶,可以與滷代烷形成共價複合物,而eGFP是個螢光蛋白。這兩個蛋白是化學生物學中常用的工具,與疾病並無關係。很多細胞表面受體與小分子配體結合後會誘導內吞,在製藥中有一定應用的包括Endocyte小分子藥物偶聯技術的葉酸受體和靶向放療藥物的PSMA、肝靶向RNAi的GalNAc技術的ASGPr受體、最近上市的多肽公司Bicycle靶向的MMP14等,前幾天講過幫助ER陽性乳腺癌耐藥的LAT-1也可以內吞小分子配體。ENDTAC與PROTAC類似可能是口服小分子,如果能從細胞中逃逸也可能只需催化劑量。

Bertozzi的工作要更複雜、更全面一點,LYTAC既可以是類似PROTAC的小分子、也可以是類似ADC的大分子,只是LYTAC中負責靶向的是小分子、而抗體負責抓捕靶向蛋白。確證方面LYTAC不僅成功降解ApoE4、PD-L1這樣重要靶點蛋白,還成功降解EGFR、CD71這樣的膜蛋白。LTR是清除分泌蛋白的天然機制,在細胞膜、內質體、高爾基體等關鍵部門手續齊全、靶標蛋白進入細胞後被降解機會更大。有些LTR如Cl-M6PR已經被用於溶酶體儲存障礙酶替代療法的遞送,GalNAc也在RNAi藥物遞送中應用廣泛。當然利用LTR的LYTAC因配體極性和分子量都很大所以口服可能性較小、尤其是與抗體偶聯。如果胞內外循環不暢僅有催化量藥物是不夠的,不過這是個次要因素。

這兩個技術思路類似、將來可能合併成一個技術,這令誘導蛋白降解技術適用範圍大大擴寬。當然整個領域還在早期,大家現在還主要在暢想這個技術的優勢,長期安全性到底怎麼樣、是否比其它技術有更大的治療窗口還需要在以後的工作中去研究。今年Crews創建的Arvinas已經開始了雄激素受體 PROTAC藥物的臨床試驗,這個藥物雖然靶點古老但對誘導蛋白降解技術是個關鍵的概念驗證,畢竟蛋白降解這麼重要的職能部門從來沒有這樣有預謀地幹擾過。現在的基因編輯和RNAi技術也正在快速成熟,目標蛋白不僅可以抑制、而且可能在DNA、RNA、蛋白水平敲低,疾病治療將進入一個全新時代。

Crews文章:

https://pubs.acs.org/doi/abs/

10.1021/acscentsci.9b00224

Bertozzi文章:

https://chemrxiv.org/articles/

Lysosome_argeting_Chimeras_

LYTACs_for_the_Degradation_of

_Secreted_and_Membrane_

Proteins/7927061

相關焦點

  • The Scientist:胞外體最新研究進展
    如圖2所示,胞外體形成的第一步是,MVE向內出芽形成小的內囊泡,這些內囊泡含有蛋白質、mRNA和miRNA①。當MVE與細胞膜融合時,這些內囊泡作為胞外體被釋放到胞外②。或者,MVE能夠與溶酶體融合,而溶酶體能夠降解MVE中包含的物質③。
  • PNAS|金黃色葡萄球菌胞內-胞外信息傳遞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2020年11月16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陶餘勇教授、李旭副教授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題為「Interface switch mediates signal transmission in a two-component system」的研究論文,綜合運用生物化學和結構生物學研究手段,揭示了胞外
  • mRNA的胞內研究技術路線,反手就是一個贊
    mRNA的研究也分細胞外和細胞內,細胞外的研究技術很多,咱們今天了解一下mRNA的細胞內研究技術和策略:轉錄、成熟、出核、翻譯、降解。   mRNA的一生其實很短暫,從基因轉錄開始,到RNA前體分子加工成熟,出核到胞質中,在核糖體中翻譯成蛋白,然後被RNase降解,完成了使命。
  • 孫兵研究組合作發現胞外基質蛋白ECM1在肝纖維化疾病進展中的調控...
    該研究揭示了胞外基質蛋白在維持肝臟穩態以及抑制星狀細胞活化過程中的重要功能以及分子機制。 本研究首次發現了胞外基質蛋白1(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 1, ECM1)大量表達在肝臟的胞外基質中,全身敲除ECM1會導致小鼠出現自發的、嚴重致死性的肝纖維化。通過對ECM1全身敲除小鼠進行詳細的研究,科研人員發現其纖維化出現的模式與經典的肝纖維化模型不一致,是一種全新的獨特的自發肝纖維化模型。
  • Dev Cell|胞外基質硬度介導腫瘤發生的關鍵機制
    眾多研究表明,乳腺癌細胞中核TWIST1蛋白的表達與轉移發生和乳腺癌患者生存率顯著相關。楊靖團隊之前的研究發現,胞外基質硬度可以通過調控TWIST1入核來促進EMT和乳腺癌轉移,基質硬度增加會誘導TWIST1從其胞質錨定蛋白G3BP2上釋放,進而進入細胞核並驅動EMT相關轉錄【1】。
  • LYTAC技術,為靶向降解細胞外以及膜結合蛋白開闢新的可能
    比如,PROTAC技術的靶點通常是胞內蛋白,而對分泌蛋白和細胞膜蛋白則束手無策。細胞膜蛋白的降解通常是通過溶酶體途徑完成,如EGF引起的EGFR降解過程。因此,溶酶體降解途徑也成為靶向降解膜蛋白的主要設計思路。
  • 華東師大科學家發現通用性蛋白質胞內遞送載體
    圖說:華東師大生命科學學院程義雲教授(右)和博士生劉崇懿 校方供圖新民晚報訊 (首席記者 王蔚)在不需要修飾的條件下,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程義雲團隊利用富含硼酸的高分子對多種蛋白質實現了高效、普適的蛋白質胞內遞送,並能維持其生物活性。
  • Cell Reports:PICALM挽救阿爾茨海默症危險因子引起的胞吞缺陷
    >;阿爾茨海默病的胞吞功能受損最常與β澱粉樣蛋白(Aβ)的合成失調或清除不良有關,這一發現可能是治療幹預的一個關鍵節點和潛在的靶點。該酵母模型在已知的基因組位點上包含穩定整合的結構,並受雌二醇誘導啟動子的控制,表達人APOE亞型(圖2A)。在APOE4酵母模型中,早期內含體確實是異常的,與APOE3酵母相比,該模型顯示內源性標記的Rab5同源物YPT5和VPS21(圖2B和2C)的水平和定位被破壞。
  • 免疫故事兩則:胞內囊泡運輸與抗原呈遞及胞外囊泡運輸與過敏反應
    這個故事講的是樹突狀細胞1膜上存在特異性受體CLEC9A能把入侵病原體或癌細胞碎片等帶有抗原信息的結構帶到胞內一種稱為RAB11A+ERC的囊泡結構中,這種囊泡結構膜上有WDFY4蛋白,幫助囊泡與溶酶體相錨定,與溶酶體融合後抗原關鍵信息部分被分解出來,然後與MHC-1結合,最後此信息返回到細胞膜上呈遞給CD8+T Cell(T細胞的一種
  • 華東師大科學家發現通用型蛋白質胞內遞送載體
    圖說:華東師大生命科學學院程義雲教授(右)和博士生劉崇懿 校方供圖新民晚報訊 (首席記者 王蔚)在不需要修飾的條件下,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程義雲團隊利用富含硼酸的高分子對多種蛋白質實現了高效、普適的蛋白質胞內遞送,並能維持其生物活性。
  • Cell:小膠質細胞通過吞噬胞外基質為新的突觸形成讓出空間
    但是,這項新的研究發現,小膠質細胞也可以做相反的事情---通過吞噬細胞間密集的蛋白網狀結構,為新的突觸形成讓路,這樣神經元就有空間來找到彼此。這些研究人員說,繼續研究小膠質細胞的這種新作用,最終可能會在某些記憶障礙中找到新的治療靶標。神經元生活在由蛋白和其他分子組成的凝膠狀網結構中,從而有助於維持大腦的三維結構。這種支架統稱為胞外基質(ECM),長期以來一直在神經科學中被忽視。
  • 高精準胞嘧啶鹼基編輯工具!植物基因工程技術又進一步
    (APOBEC3B)蛋白的理性設計,並結合新型的胞嘧啶鹼基編輯篩選方法,開發出了新型高精度、高編輯活性的胞嘧啶鹼基編輯工具。高彩霞研究組長期致力於植物基因組編輯技術的創新及應用研究,已在植物中建立了完善的胞嘧啶鹼基編輯器和腺嘌呤鹼基編輯器技術體系。
  • 靶向溶酶體的嵌合體可降解細胞外蛋白
    靶向溶酶體的嵌合體可降解細胞外蛋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0 14:29:15 美國史丹福大學Carolyn R. Bertozzi課題組發現,靶向溶酶體的嵌合體可降解細胞外蛋白。
  • 「綜述」中性粒細胞胞外陷阱是重症哮喘潛在的治療靶標
    中性粒細胞胞外陷阱(NET)是中性粒細胞激活後釋放到胞外的網狀超微結構。現有證據表明,NET具有抗感染和促炎的雙刃劍作用,與重症哮喘密切相關。中性粒細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是中性粒細胞激活後釋放到胞外的網狀超微結構,在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NET最初被識別為一種新的抗菌機制。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NET可介導自身組織超炎症病理改變[1]。目前,難治性哮喘(重症哮喘)仍是臨床治療的瓶頸。
  • 山東大學鮑曉明課題組:改善囊泡運輸提高釀酒酵母纖維素酶胞外展示...
    山東大學鮑曉明課題組:改善囊泡運輸提高釀酒酵母纖維素酶胞外展示的活性 來源:上海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3-09   今日/總瀏覽:2/
  • 胞吞過程中需要受體嗎?
    【疑難背景】當細胞攝取大分子時,首先是大分子與膜上的蛋白質結合,從而引起這部分細胞膜內陷形成小囊,包圍著大分子。然後,小囊從細胞膜上分離下來,形成囊泡,進入細胞內部,這種現象叫胞吞。【疑難問題】這個蛋白質在胞吞過程中起什麼作用?
  • ...細胞表面蛋白和胞外蛋白,有望為一系列疾病開發出新型蛋白降解...
    這些作者開發出一類新的分子,它們可以將不需要的蛋白從細胞表面或周圍環境中穿梭到溶酶體中,其中溶酶體是專門用於蛋白降解的細胞區室。這些分子稱為溶酶體靶向嵌合體(lysosome targeting chimera, LYTAC),它們的工作機理是選擇性地用標籤標記蛋白,這個標籤決定了蛋白的命運,使之作為細胞垃圾進行降解。
  • ...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張延課題組揭示細胞胞內蛋白質的新型糖基化...
    該研究突破教課書上的普遍認知,以腫瘤抑制因子p53為例,首次證明高等生物細胞的胞內核蛋白質上存在O-GalNAc糖基化修飾。糖基化修飾是蛋白質常見的翻譯後修飾,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O-連接N-乙醯氨基半乳糖(O-GalNAc)糖基化修飾被普遍認為只發生在細胞膜蛋白或分泌蛋白質上。
  • 高彩霞課題組開發出高精準胞嘧啶鹼基編輯工具
    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彩霞團隊通過對人類胞嘧啶脫氨酶(APOBEC3B)蛋白的理性設計,並結合新型的胞嘧啶鹼基編輯篩選方法,開發出了新型高精度,高編輯活性的胞嘧啶鹼基編輯工具。北京時間2020年7月27日晚23時,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分子細胞》。
  • 遺傳所開發出高精準胞嘧啶鹼基編輯工具
    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彩霞團隊通過對人類胞嘧啶脫氨酶(APOBEC3B)蛋白的理性設計,並結合新型的胞嘧啶鹼基編輯篩選方法,開發出了新型高精度,高編輯活性的胞嘧啶鹼基編輯工具。北京時間2020年7月27日晚23時,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分子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