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大科學家發現通用型蛋白質胞內遞送載體

2020-12-04 新民晚報

圖說:華東師大生命科學學院程義雲教授(右)和博士生劉崇懿 校方供圖

新民晚報訊 (首席記者 王蔚)在不需要修飾的條件下,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程義雲團隊利用富含硼酸的高分子對多種蛋白質實現了高效、普適的蛋白質胞內遞送,並能維持其生物活性。該校今天發布這項成果。

蛋白類藥物在生物醫藥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2018年全球醫藥銷售額前十的藥物中,七種為蛋白質藥物。蛋白質自身很難跨越細胞膜,因此,當前蛋白類藥物都是基於胞外靶點開發的。然而,胞外蛋白質在人類基因組編碼的蛋白質當中僅佔不到30%,這一局限性制約了蛋白類藥物的發展。開發高效、安全的蛋白質胞內遞送技術對於生物醫藥、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現有蛋白質胞內遞送載體通常需要對蛋白質進行化學修飾或基因工程改造來幫助其結合蛋白質。這一策略不僅涉及複雜的化學或生物合成,而且可能會導致修飾後的蛋白質結構或生物學功能發生不可逆的改變。

近期,華東師大生命科學學院程義雲團隊發現富含硼酸的高分子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在不需要修飾的條件下,對多種蛋白質實現了高效、普適的蛋白質胞內遞送,並能維持這些蛋白質的生物活性。這一成果近日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 (2019, 5, eaaw8922)。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為華東師大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劉崇懿和浙江大學博士生萬濤,通訊作者為華東師大生命科學學院程義雲教授和浙江大學平淵教授。

蛋白質表面同時存在大量的陰離子胺基酸(穀氨酸、天冬氨酸)和陽離子胺基酸(賴氨酸、精氨酸、組氨酸),陽離子高分子可以通過靜電相互作用結合蛋白質表面的陰離子基團,但是殘留的陽離子胺基酸則會和高分子鏈產生排斥,從而影響蛋白質複合物的穩定性。如果設計一種能夠同時結合陰離子和陽離子基團的載體,則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基於上述考慮,程義雲團隊設計了一種富含苯硼酸的陽離子高分子。

據該科研團隊介紹,苯硼酸是一種缺電子基團,可以通過氮-硼配位與蛋白質表面的氨基、咪唑等結合,陽離子高分子上的氨基可以與蛋白質表面的羧基結合,進而形成穩定的複合物。這種方式使得富含硼酸的高分子能夠結合不同等電點、尺寸的蛋白質分子,實現普適的蛋白質胞內遞送。這種高分子可以將牛血清白蛋白、藻紅蛋白、綠色螢光蛋白、紅色螢光蛋白、黃色螢光蛋白、細胞色素c、溶菌酶、胰蛋白酶、β-半乳糖苷酶、皂角素、核酸酶、核糖核蛋白等十餘種蛋白質高效遞送到細胞質中,且能夠很好地維持這些蛋白質的生物活性。進一步,程義雲團隊和浙江大學平淵教授合作,評估了這種高分子載體向多種細胞中遞送Cas9核糖核蛋白的效率,發現其可以實現高效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這種高分子具有非常高的商業應用價值,是一種通用型蛋白質胞內遞送載體,目前該團隊正在推進該材料的商業化應用,即一種新型的、更具有普適性的蛋白質轉染試劑。

相關焦點

  • 華東師大科學家發現通用型蛋白質胞內遞送載體—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大生命科學學院程義雲教授(右)和博士生劉崇懿 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程義雲團隊研發設計了一種富含苯硼酸的陽離子高分子,在不需要修飾的條件下,對多種蛋白質實現了高效、普適的蛋白質胞內遞送,並能維持這些蛋白質的生物活性。
  • 華東師大科學家發現通用性蛋白質胞內遞送載體
    圖說:華東師大生命科學學院程義雲教授(右)和博士生劉崇懿 校方供圖新民晚報訊 (首席記者 王蔚)在不需要修飾的條件下,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程義雲團隊利用富含硼酸的高分子對多種蛋白質實現了高效、普適的蛋白質胞內遞送,並能維持其生物活性。
  • CCS Chemistry | 低分子量陽離子聚多酚,siRNA實現細胞內遞送的...
    華東師範大學程義雲課題組和四川大學李乙文課題組合作,設計和製備了一系列低分子量的陽離子聚多酚材料,通過篩選發現基於鄰苯二酚的聚合物結合siRNA能力最強,胞內遞送效率最高,基於這類聚多酚材料成功實現了小鼠慢性腸炎的基因治療。小幹擾RNA(siRNAs)藥物能特異性地沉默細胞內的靶基因,在生物治療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研究揭示納米藥物載體的力學性能對於克服多重生理屏障的影響
    然而,與簡單的體外實驗環境相比,納米藥物載體在到達靶組織和靶細胞之前需要克服生物體內的多重生理病理屏障,如:酶屏障、黏液屏障、細胞間質屏障、細胞屏障以及胞內轉運屏障等。因此,為實現療效最大化,設計和製備能夠克服多重生理屏障並且具備高效的細胞攝入量的新型遞送載體成為納米藥物從實驗室轉向臨床應用的一個重要挑戰。
  • 中科大劉世勇團隊:用於化學動力學療法的高分子納米載體研究進展
    鑑於高濃度的氧化應激可以直接誘導細胞死亡, 利用高分子納米載體遞送活性氧產生劑或胞內抗氧化系統的抑制劑可以破環胞內的氧化還原平衡, 放大腫瘤細胞內氧化應激和誘導腫瘤細胞死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劉世勇團隊在《中國科學:化學》發文,簡要介紹了利用不同策略構建智能納米載體放大腫瘤細胞內氧化應激實現化學動力學療法.
  • ...Chemistry | 醒醒,蛋白質!用於腫瘤靶向治療的酶促級聯反應新策略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汪銘課題組設計了細胞內酶促級聯反應提高胞內氧化應激水平,並進一步激活活性氧響應的蛋白質前藥,基於這一原理和蛋白質遞送技術發展了腫瘤靶向治療新策略。近期,他們通過酶促級聯反應增強胞內氧化應激水平,實現了蛋白質前藥的高效激活,並基於這一原理發展了腫瘤靶向治療新策略。
  • 科學網—構建類似章魚結構的眼內基因遞送載體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藥學院教授魏剛團隊在無創眼內基因遞送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納米快報》。
  •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科學家建立高效運載胞內蛋白...
    該研究利用功能化的納米金剛石(nanodiamonds,NDs)實現了蛋白質的高效裝載、跨越細胞屏障和發揮細胞內功能,並進一步利用口服的NDs-蛋白質複合物在果蠅體內進行了腸幹細胞激活和腸道重塑。蛋白質功能的異常與各種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 疫苗行業專題報告之mRNA:通用的平臺型技術,未來大有可為
    (二)核酸疫苗為通用的平臺型技術,有望顛覆傳統疫苗研發路徑 隨著免疫學、生物化學、生物技術和分子微生物的發展,20世紀後半葉全球疫苗的研製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重組病毒載體疫苗本質上應歸屬於DNA疫苗範疇,通過將編碼目標抗原的基因序列整合到病毒載體中,利用病毒載體取代基因槍、電穿孔等特殊的輸送設備轉染到人體細胞內。
  • 我國首個原創型基因治療載體問世,打通基因編輯體內治療的最後一公裡
    VLP可以遞送CRISPR/Cas9 mRNA, 實現安全和高效的體內基因編輯。 值得一提的是,該技術是我國首個完全自主開發的原創型基因治療載體,體現了我國在基因治療領域的科技進步。 自最早的基因編輯工具問世至今,基因編輯技術已經有近30年的歷史了。
  • 上海藥物所發現納米藥物載體遞送力學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甘勇課題組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施興華團隊合作,深入解析了納米藥物載體的力學性能對於克服多重生理屏障的影響
  • 受章魚啟發 中國學者研發無創眼內基因藥物遞送載體
    記者11日獲悉,經過近8年攻關,復旦大學藥學院魏剛教授研究團隊在無創眼內基因藥物遞送研究領域獲重要進展,對治療致盲性慢性眼底疾病有重要意義。該成果已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納米快報》(《Nano Letters》)上。
  • 化學所發展CRISPR/Cas9遞送及活體基因編輯新策略
    然而,其生物醫學應用面臨的關鍵問題之一在於遞送具有基因編輯功能的Cas9核酸酶進入細胞中,並實現活體基因編輯。研究人員首先設計了苯硼酸修飾的陽離子脂質體載體,利用其與細胞膜表面唾液酸(sialic acid)之間的靶向性識別作用,以及疾病細胞表面高表達唾液酸化蛋白的特點,實現了細胞系選擇性Cas9 mRNA遞送及靶向基因編輯 (
  • 第三代siRNA藥物:核酸修飾+靶向遞送
    siRNA要想入胞有兩大挑戰:一個是siRNA暴露血液會有穩定性問題並造成免疫原性;一個是大分子量負電的siRNA無法自己跨膜進入胞內。第二代的脂質體遞送,因為把siRNA包裹在脂質體內保護起來,就避免了siRNA降解也避免了對免疫系統的刺激;而且脂質體和細胞膜的雙層脂質層可以融合後釋放到胞內。使得siRNA全身給藥變得可能,包括2018年獲批的Patisiran就是用了Arbutus的LNP技術。
  • VLP-mRNA遞送技術:打通體內基因編輯治療的最後1公裡
    但是,這些工具的臨床應用必須回歸到遞送,而迄今為止可選的遞送工具還是有幾十年歷史的『「老三件」:AAV、慢病毒以及納米材料。儘管這些遞送載體廣泛用於基礎研究,但它們卻不太適合直接用於臨床。基因編輯的臨床應用有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雙重標準。一方面,病毒載體由於長時間的表達基因編輯酶,會帶來安全性上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納米材料則面臨效率上的挑戰。
  • 中國學者開發出新一代mRNA藥物遞送系統,團隊將創辦新公司
    在接受 DeepTech 採訪時,李林鮮表示,「和其它 RNA 藥物的問題一樣,mRNA 疫苗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把 mRNA 有效地遞送到細胞內,完成抗原蛋白的翻譯製造,並引起足夠的抗原特異性反應。類似人體脂肪組織的脂質納米粒正在被開發作為 mRNA 疫苗的遞送載體,但是由於傳統脂質納米粒的開發過程進展緩慢,目前開發出來的有效遞送載體非常有限。」
  • 蔡宇伽組成功研發VLP-mRNA遞送技術:打通基因編輯治療最後一公裡
    VLP可以遞送CRISPR/Cas9 mRNA, 實現安全和高效的體內基因編輯。值得一提的是,該技術是我國首個完全自主開發的原創型基因治療載體,體現了我國在基因治療領域的科技進步。自最早的基因編輯工具問世至今,基因編輯技術已經有近30年的歷史了。特別是2012年以來,隨著CRISPR的橫空出世,基因編輯技術日漸趨於成熟。
  • ...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張延課題組揭示細胞胞內蛋白質的新型糖基化...
    該研究突破教課書上的普遍認知,以腫瘤抑制因子p53為例,首次證明高等生物細胞的胞內核蛋白質上存在O-GalNAc糖基化修飾。糖基化修飾是蛋白質常見的翻譯後修飾,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O-連接N-乙醯氨基半乳糖(O-GalNAc)糖基化修飾被普遍認為只發生在細胞膜蛋白或分泌蛋白質上。
  • 《科學》:借力人工智慧 科學家開發出更強大的基因載體
    AAV是一種單鏈DNA病毒,由科學家1965年在製備腺病毒時發現,因此得名腺相關病毒。腺病毒會感染多種脊椎動物,這其中也包括人類,會誘發人類的上呼吸道感染,而AAV非常特別,目前的科學界共識是它不會導致任何人類疾病,也是目前人類發現的一類結構最簡單的單鏈DNA缺陷型病毒,正是因為其DNA結構上的缺陷,在沒有輔助病毒的參與下(典型的如腺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AAV無法引發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