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P-mRNA遞送技術:打通體內基因編輯治療的最後1公裡

2021-01-20 騰訊網

自最早的基因編輯工具問世至今,基因編輯技術已經有近 30 年的歷史了。特別是 2012 年以來,隨著 CRISPR 的橫空出世,基因編輯技術日漸趨於成熟。然而遺憾的是,相對於基因編輯工具本身的快速進化,其遞送技術的發展極其緩慢和困難。而遞送之於基因編輯治療的重要性如同火箭之於登月。由於遞送技術的滯後發展,體內基因編輯治療的臨床應用困難重重,整個領域都在期待遞送技術的突破。

諾獎得主 Jennifer Doudna 在 2020 年初給Nature雜誌撰寫的綜述中,系統論述了基因編輯治療的前景和挑戰。在展望 CRISPR 美好應用前景的同時,這位今年的諾獎得主發出了「遞送可能仍然是基因編輯體細胞治療的最大瓶頸」的感嘆(Delivery remains perhaps the biggest bottleneck to somatic-cell genome editing)。

近幾年來,基因編輯工具本身的發展令人眼花繚亂,各種 Cas9 變體、鹼基編輯工具及其變體、Prime Editor 等,層出不窮。但是,這些工具的臨床應用必須回歸到遞送,而迄今為止可選的遞送工具還是有幾十年歷史的『「老三件」:AAV、慢病毒以及納米材料。儘管這些遞送載體廣泛用於基礎研究,但它們卻不太適合直接用於臨床。基因編輯的臨床應用有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雙重標準。一方面,病毒載體由於長時間的表達基因編輯酶,會帶來安全性上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納米材料則面臨效率上的挑戰。2020 年上半年,張峰作為創始人的著名基因編輯治療科技型企業 Editas 實施了首例人體基因編輯治療的臨床研究 (Nature Biotechnology volume 38, page 382 (2020))。但由於該研究使用 AAV 作為載體,CRISPR 將長期與患者共存,具有一定的風險。理想的基因編輯遞送工具需要兼具瞬時和高效的特點,以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的蔡宇伽團隊在《自然 - 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Lentiviral delivery of co-packaged Cas9 mRNA and a Vegfa-targeting guide RNA prevents 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in mice的研究論文,發明了一種介於病毒載體與非病毒載體之間的類病毒體(virus-like particle, VLP)遞送技術。VLP 可以遞送 CRISPR/Cas9 mRNA, 實現安全和高效的體內基因編輯。值得一提的是,該技術是我國首個完全自主開發的原創型基因治療載體,體現了我國在基因治療領域的科技進步。

實現基因編輯酶在體內的瞬時遞送是我們基因治療科學家的終極夢想。有了這樣的載體,我們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基因編輯治療的安全性,也意味著基因編輯體內治療離臨床應用無限接近。然而,實現這個夢想並不容易,也幾乎沒有人相信可以成功。我從博士生時代開始嘗試, 到現在成為博士生的導師,經過 10 年時間的不斷地探索與積累,直到最近才取得了核心突破。」蔡宇伽博士說。

慢病毒載體可以高效感染幾乎所有的細胞,而非病毒成分 mRNA 具有瞬時性的特點。蔡宇伽團隊利用 mRNA 莖環結構與噬菌體衣殼蛋白特異識別的原理,通過病毒工程技術,將兩者的優點完美的結合起來,創造了新型遞送技術 VLP-mRNA。通過 VLP-mRNA 遞送 Cas9 mRNA, Cas9 的存在時間只有 72 小時。研究發現,與長時間表達 Cas9 的病毒系統相比,VLP-mRNA 可以顯著降低、甚至完全避免脫靶效應。另外,VLP-mRNA 可以遞送整個 CRISPR 元件(Cas9 與 gRNA), 克服了 AAV 載體運載能力小的限制,甚至可以遞送更大的鹼基編輯工具。

研究人員還將 VLP-mRNA 技術用於眼科疾病的治療。老年性黃斑變性(AMD)是一種退行性眼底疾病。患者表現為中心視力下降、視物變形、周邊部或中心視野出現暗點,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造成極大的影響。據統計,西方發達國家中 70 歲以上的老年人罹患 AMD 者超過 40%。隨著我國老年人口日漸增多,黃斑變性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另外,糖尿病患者也可能罹糖尿病相關黃斑變性,總體發病率在 10% 左右。目前,黃斑變性的治療方法是 VEGF 單克隆抗體。然而,抗體需要反覆給藥;另外,抗體外溢可導致嚴重的副反應。

研究團隊利用雷射誘導的小鼠黃斑變性模型,通過視網膜下腔注射的方式,發現 CRISPR 特異性的分布在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RPE),而 RPE 細胞是眼內 VEGF 的主要來源。VLP 遞送 CRISPR 實現了高達 44% 的 vegfa 基因敲除,降低了 63% 的新生血管面積。第二代測序表明 VLP-mRNA 未誘導出脫靶效應。對於此前報導的 AAV 遞送 CRISPR 引起的大片段缺失,研究團隊通過第三代測序,僅能發現勉強高於背景的信號。值得一提的是,VLP mRNA 無論在體外還是在眼內,均未引起免疫反應。這些實驗結果有力支持了 CRISPR 在黃斑變性基因治療上的臨床應用潛力。

總結

總的來說,VLP-mRNA 是一種通用型的、瞬時性的 CRISPR 遞送工具,兼具高效和安全的優點。該技術無疑將幫助 CRISPR 體內基因編輯治療時代的真正來臨,為無藥可治或有藥難治的遺傳性、獲得性以及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生凌思凱是本文的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眼科臨床醫學中心的楊仕琪博士、孫曉東教授也為本研究的完成做出了重要貢獻。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瑞金醫院、中科院、丹麥奧胡斯大學的科學家參與了本研究。

-End-

【往期】

更多業內新知和專業觀點,下載70%的生命科學人都在用的生輝App即刻體驗!

點擊原文,一鍵下載App

相關焦點

  • 蔡宇伽組成功研發VLP-mRNA遞送技術:打通基因編輯治療最後一公裡
    VLP可以遞送CRISPR/Cas9 mRNA, 實現安全和高效的體內基因編輯。值得一提的是,該技術是我國首個完全自主開發的原創型基因治療載體,體現了我國在基因治療領域的科技進步。自最早的基因編輯工具問世至今,基因編輯技術已經有近30年的歷史了。特別是2012年以來,隨著CRISPR的橫空出世,基因編輯技術日漸趨於成熟。
  • 打通體內基因編輯治療的最後一公裡,蔡宇伽合作團隊十年探索開發...
    然而,相對於基因編輯工具本身的快速進化,遞送技術發展滯後,體內基因編輯治療的臨床應用困難重重。 諾獎得主Jennifer Doudna博士在2020年初給《自然》雜誌撰寫的綜述中,系統論述了基因編輯治療的前景和挑戰。在展望CRISPR美好應用前景的同時,這位諾獎得主發出感嘆:「遞送可能仍然是基因編輯體細胞治療的最大瓶頸。」
  • 我國首個原創型基因治療載體問世,打通基因編輯體內治療的最後一公裡
    原標題為「我院蔡宇伽團隊成功研發VLP-mRNA遞送技術:打通基因編輯體內治療的最後一公裡」。 VLP可以遞送CRISPR/Cas9 mRNA, 實現安全和高效的體內基因編輯。 值得一提的是,該技術是我國首個完全自主開發的原創型基因治療載體,體現了我國在基因治療領域的科技進步。 自最早的基因編輯工具問世至今,基因編輯技術已經有近30年的歷史了。
  • 基因治療「從0到1」實現創新突破!全新療法破解基因編輯遞送瓶頸
    他們率先發明了基因治療遞送載體,融合了基因編輯和遞送技術。該項被命名為HELP的治療技術,在通過切割病毒的基因組、使其降解的同時,還可以清除三叉神經節內潛伏的病毒,從而根治病毒性角膜炎。HELP的工作原理及其生產過程HELP在病毒感染的治療模型上的治療效果展示中華醫學會眼科分會角膜病學組組長、山東省眼科醫院院長史偉雲教授認為,該項技術為病毒性角膜炎的根治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洪佳旭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目前,治療病毒性角膜炎的傳統藥物,如阿昔洛韋等,或者角膜移植,都只能暫時抑制皰疹病毒,但不能從體內清除病毒基因組。
  • 首個基於類病毒-mRNA技術的體內基因編輯治療的臨床前研究
    使用該遞送平臺,研究團隊進行了CRISPR體內基因編輯治療病毒性角膜炎的臨床前研究,有效抑制了HSV-1病毒複製,成功治癒了皰疹性角膜炎的模型小鼠,防止了病毒復發。研究團隊將該技術命名為 HELP(HSV-1-Erasing Lentiviral Particles)。HELP技術突破了現有的阿昔洛韋等傳統小分子藥物的局限,可以直接清除體內潛伏的病毒,有望給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帶來根本上的治癒。
  • 中國專家學者取得基因編輯治療研究創新突破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供圖中國專家學者取得基因編輯治療研究創新突破 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有望重獲光明中新網上海1月12日電 (記者 陳靜)病毒性角膜炎是受病毒致病原感染角膜而引起的炎症,該病癒後易復發,並成為導致感染性失明的主要原因。該病既無疫苗可用,也無藥物可根治的現狀困擾著醫生和患者。
  • 本導基因蔡宇伽:突破遞送難題,才能引發基因治療市場的二次革命
    第二點源於 mRNA 的自身特點——瞬時性,利用 mRNA 表達 CRISPR/Cas9 的 Cas9 蛋白, 能讓基因編輯治療的安全性得到保證,更加安全可控。遞送技術的誕生將是基因編輯領域的 「二次革命」,一次革命是基因編輯工具的發明,但僅有這個工具的發明是完全不夠的,想要將其用於體內治療,必須通過「遞送」 這一途徑才能確保其發揮作用。
  • 基因編輯治療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病毒性角膜炎復發這一臨床難題有望...
    央廣網上海1月12日消息(記者楊靜)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今天(12日)透露,通過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蔡宇伽教授和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洪佳旭副主任醫師的通力合作,在基因編輯治療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相關成果和操作技術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生物醫學 和《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接連發表
  • 基因治療「從0到1」實現創新突破 病毒性角膜炎有望通過HELP療法...
    原創性基因治療遞送載體解決最大技術瓶頸基因編輯技術發展至今已有近30年的歷史,要能實現精確的基因編輯以達到治療效果,不僅需要合適的基因編輯工具,更需要高效且瞬時的遞送技術,將工具準確地引導至作用靶點,以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目前,相對於基因編輯工具的快速進化,遞送技術的發展卻極其緩慢而困難。
  • 上海專家學者獲基因編輯治療新突破 刊發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人民網上海1月12日電(董志雯)病毒性角膜炎是受病毒致病原感染角膜而引起的炎症,該病癒後易復發,並成為導致感染性失明的主要原因。該病既無疫苗可用,也無藥物可根治的現狀困擾著醫生和患者。日前,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蔡宇伽教授和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洪佳旭副主任醫師的通力合作在基因編輯治療領域取得突破。相關成果和操作技術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和《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 )雜誌上接連發表。
  • CRISPR系統+腺病毒載體實現體內基因編輯
    文章指出了基於CRISPR利用腺相關病毒(AAV)載體遞送,在人體內編輯基因治療疾病的策略,深入討論了CRISPR治療廣泛應用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持續的研究和技術進步給該領域帶來的革命性突破。
  • ...因病毒性角膜炎失明,上海專家獲基因編輯重大突破刊於頂級期刊
    就在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蔡宇伽教授、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洪佳旭副主任醫師通力合作在基因編輯治療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相關成果和操作技術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生物醫學工程》、《自然-生物技術》發表。據悉,HSV根據抗原特性不同可分為HSV-1、HSV-2兩種血清型。HSV-1的感染可引起多種疾病。
  • 基因治療新突破,病毒性角膜炎有望根治
    相關論文截圖新遞送載體,突破基因編輯治療最大技術瓶頸近30年來,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為很多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可能。要通過精確的基因編輯治療疾病,既需要合適的基因編輯工具,也需要高效且瞬時的遞送技術,將工具準確地引導至作用靶點。目前,相對於基因編輯工具的快速進化,遞送技術的發展卻很緩慢而困難。
  • 基因編輯治療重大進展!我國首個原創基因治療載體:類病毒體
    自最早的基因編輯工具問世至今,基因編輯技術已經有近30年的歷史了。特別是2012年以來,隨著CRISPR的橫空出世,基因編輯技術日漸趨於成熟。 然而遺憾的是,相對於基因編輯工具本身的快速進化,其遞送技術的發展極其緩慢和困難。而遞送之於基因編輯治療的重要性如同火箭之於登月。由於遞送技術的滯後發展,體內基因編輯治療的臨床應用困難重重,整個領域都在期待遞送技術的突破。
  • 化學所發展CRISPR/Cas9遞送及活體基因編輯新策略
    CRISPR/Cas9是一種源自細菌獲得性免疫系統的基因編輯技術,在化學生物學基礎研究及發展新型基因治療技術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然而,其生物醫學應用面臨的關鍵問題之一在於遞送具有基因編輯功能的Cas9核酸酶進入細胞中,並實現活體基因編輯。
  • CRISPR基因組編輯療法的策略與體內遞送
    CRISPR基因組編輯療法的策略與體內遞送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6 11:24:27 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Guangping Gao等研究人員,討論了CRISPR基因組編輯療法的策略與體內遞送
  • 李湛:基因編輯技術與其帶來的醫學突破
    1.基因編輯技術:一把基因的手術刀1.1.何為基因編輯技術?具體來說,基因療法就是將修飾後的基因注入體內從而實現治療疾病的目的,按照遞送方式主要分為體外治療和體內治療兩種,前者主要通過體外細胞培養、轉染、篩選後再講修飾後的細胞注入體內,比如CAR-T療法,後者則主要通過載體等將質粒直接遞送至體內。
  • 基因編輯概念股有哪些?基因編輯概念股一覽
    峰會聲明並未嚴厲禁止對於早期人類胚胎或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行為,研究人員仍可進行基礎的研究。這意味著目前的重點仍將是基因編輯技術本身發展和潛在應用。  基因編輯 為重症患者打開希望之門  12月初,由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醫學院、中國科學院和英國皇家學會共同舉辦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上透露,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有望治療B型血友病。
  • 基因編輯裡程碑!首個 CRISPR 療法患者體內給藥完成
    在體內直接使用 CRISPR-Cas9 是一個重大飛躍,但也面臨著很多技術挑戰與安全隱患。2017 年 12 月 10 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了美國生物技術公司 Spark 的 AAV(腺相關病毒)基因療法,即通過 AAV 將正確的 RPE65 基因遞送到視網膜細胞,從而治療 LCA 2。該療法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的首個基因療法。
  • 陳根:基因編輯入場癌症治療,可使癌細胞永久失活
    然而,大多數類型癌症的高復發率和耐藥性的發展依舊突出了對新治療方式的需求。大多數癌症藥物需要重複給藥,這增加了治療相關的毒性和治療成本,並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在這樣的背景下,CRISPR-Cas9基因編輯由於有可能永久破壞腫瘤存活基因,被寄予克服傳統癌症療法的重複給藥限制,提高治療效果的希望。但同時,利用基因技術進行癌症治療一直受到腫瘤編輯效率低和現有遞送系統潛在毒性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