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裡程碑!首個 CRISPR 療法患者體內給藥完成

2020-12-03 雷鋒網

在體內直接使用 CRISPR-Cas9 是一個重大飛躍,但也面臨著很多技術挑戰與安全隱患。

當地時間 2020 年 3 月 4 日,跨國製藥公司 Allergan(艾爾建)和全球領先的基因組編輯公司 Editas Medicine 聯合宣布,CRISPR 療法 AGN-151587(EDIT-101)治療萊伯氏先天性黑蒙症 10 型(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 10,LCA 10)的 I/II 期臨床試驗已完成首例患者給藥。3 月 5 日,《自然》雜誌(Nature)也在官網刊登了這則新聞。

雷鋒網了解到,這一實驗名為 BRILLIANCE,由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遺傳性視網膜疾病專家馬克·彭勒斯與 Editas Medicine 等公司合作開展,旨在利用該技術刪除引發 LCA10 的 CEP290 基因中的一個突變。

由 CEP290 基因突變引起的單基因疾病

據悉,LCA 10 是一種比較罕見的常染色體遺傳性視網膜病變,發病率在萬分之三左右。該疾病常在人的幼年期發病,出生時或出生後一年內雙眼視錐細胞功能完全喪失,導致嬰幼兒先天性失明。

同時,LCA 10 由 CEP290 基因突變引起,而最常見的 LCA10 突變位點是該突變基因中的 IVS26,位於內含子 26 內的腺嘌呤至鳥嘌呤點突變,這一突變會產生新的剪接供體位點,導致轉錄提前終止。

實際上,目前科學家已經發現有多個基因突變導致的不同類型 LCA,而對於不同類型的 LCA,治療方法自然也不同。

2017 年 12 月 10 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了美國生物技術公司 Spark 的 AAV(腺相關病毒)基因療法,即通過 AAV 將正確的 RPE65 基因遞送到視網膜細胞,從而治療 LCA 2。該療法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的首個基因療法。

不過,傳統的基因療法(利用病毒,將突變基因的健康版本插入受影響的細胞中)明顯不適用於 LCA 10 的治療——引起 LCA10 的突變基因 CEP290 編碼序列長 7.5kb,遠超 AAV 的包裝能力極限 4.7kb。正如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視網膜疾病的 Artur Cideciyan 所說:

CEP290 太大,無法將整個基因植入病毒基因組。

用基因編輯技術移除導致 LCA10 的基因突變

實際上,Editas Medicine 公司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基因編輯大神張鋒博士創建,張鋒博士曾因發展、應用基因修飾技術 CRISPR-Cas9 率先獲得了美國專利,並被視為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之一。

面對 LCA 10 這一難以攻克的疾病類型,Editas Medicine 公司推出了 CRISPR 基因編輯療法:

2018 年 12 月 1 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接受了 Editas Medicine 遞交的新藥研究(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IND)申請,允許其開展利用 CRISPR 手段治療 LCA10 的臨床試驗;2019 年 1 月 23 日,Editas Medicine 在頂級醫學期刊 Nature Medicine 上發表了研究成果:使用編號為 EDIT-101 的 CRISPR/Cas9 基因療法,去除由 CEP290 基因中的 IVS26 突變產生的異常剪接供體,從而恢復正常的 CEP290 基因表達,成功恢復患者視力;2019 年 7 月 25 日,Editas Medicine 和 Allergan 共同宣布,正式啟動 CRISPR 療法 AGN-151587 (EDIT-101) 的 I/II 期臨床試驗,並招募 18 名 LCA10 患者,驗證該療法的安全性、耐受性及療效;2020 年 3 月 4 日,Editas Medicine 和 Allergan 共同宣布,該臨床試驗完成了首例患者體內給藥,AGN-151587 也是全球首款在患者體內給藥的 CRISPR 基因編輯療法。

具體來講,上述基因療法原理如下:

使用 AAV5 載體通過視網膜下注射,將 saCas9 和 CEP290 特異性 gRNA 遞送至感光細胞,通過雙 gRNA 分別靶向突變內含子區域的上下遊,將突變內含子區域整體刪除或倒位,從而恢復 CEP290 基因的正常表達。

此外雷鋒網也了解到,18 名入組患者包括成年患者和 3-17 歲的患者,患者的一隻眼睛將接受一劑 AGN-151587 的視網膜下注射,入組患者或被分為 5 個隊列,接受 3 種不同劑量用藥。

對此,Editas Medicine 公司總裁兼 CEO Cynthia Collins 也表示:

BRILLIANCE 項目臨床試驗中的首例患者給藥,是實現 CRISPR 藥物治療毀滅性疾病潛力的重要裡程碑。

基因編輯並非第一次應用於人體

實際上,基因是生物的遺傳密碼。而當基因出現缺陷的時候,基因編輯技術便應運而生。

所謂基因編輯技術,即我們通常所說的 CRISPR 技術,可以理解將基因組中的錯誤位點基因進行「修改」,使人體細胞恢復正常機能。有人形象地將其稱為「基因魔剪」,認為基因編輯就是用附帶了「導航儀」的基因剪刀對基因進行修飾。

據《自然》雜誌刊登的文章稱,此次並不是第一次在人體中嘗試基因編輯。

此前,美國加州生物製藥公司 Sangamo Therapeutics 針對一種名為 Hunter's syndrome 的代謝疾病使用了鋅指核酸酶(zinc-finger nucleases)基因編輯療法,並進行臨床試驗。

雷鋒網注意到,基因編輯技術已在疾病防治、農業、養殖業、能源等方面廣泛應用,其意義不容小覷。

然而,這項技術卻也被認為是一種「被禁止的科技」。

2016 年 8 月 Pew Research Center survey 的一項調查就顯示,對於基因編輯等一系列能對人類進展產生重大改變的生物技術,美國民眾的態度並不如想像的樂觀。同時也有不少倫理學家認為基因編輯會帶來難以預期的影響(比如未來可能會出現類似「超人」一樣的物種),可能會加劇社會不公平。

2018 年 11 月 26 日,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宣布,一對基因編輯嬰兒已於 2018 年 11 月健康誕生。

這自然是「世界首例」、是歷史性突破,不過也掀起了關於科學研究倫理的滔天巨浪,多所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的 100 多名科學家更是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堅決反對與譴責。最終,賀建奎等人因逾越科研和醫學倫理道德底線,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因此,對於此次的體內 CRISPR 基因編輯臨床試驗第一例患者給藥,專家也難免表現出擔憂,正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基因組編輯的 Fyodor Urnov 所表示:

就目前而言,CRISPR-Cas9 直接應用於人體,與在培養皿中處理細胞相比,是一個重大的飛躍,但這更像是太空飛行,而不是常規的飛機旅行。它面臨的更多是技術限制和人們對安全的擔憂。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655-8

https://ir.editasmedicine.com/news-releases/news-release-details/allergan-and-editas-medicine-announce-dosing-first-patient

https://www.editasmedicine.com/wp-content/uploads/2018/10/16.pdf

http://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e2e3189596e1

https://mp.weixin.qq.com/s/N-z6YkNhrVAN5PpW8jmHcw

基因是生物的遺傳密碼,

相關焦點

  • DMD基因療法首個3期臨床試驗完成第一例患者給藥
    輝瑞公司(Pfizer)今日宣布,其治療杜氏肌營養不良(DMD)的在研基因療法PF-06939926完成3期臨床試驗的首例患者給藥。這一名為CIFFREO的3期臨床試驗預期在15個國家的55個臨床試驗中心入組99例4-7歲的非臥床男性患者。
  • CRISPR/Cas基因編輯療法的前景與倫理爭議
    第一種是對患者身上某些受損的細胞進行基因編輯,然後將這種基因編輯細胞輸回患者體內,讓這些基因編輯細胞治療或替換受損細胞,然後輸入三名患者(兩名患有晚期難治性骨髓瘤,一名患有轉移性肉瘤)體內,以增強人類T細胞抵抗癌症的能力。
  • 世界基因編輯裡程碑事件,「CRISPR」首次直接用於人體臨床實驗
    近日,前沿技術基因編輯CRISPR,迎來了它的裡程碑事件——全球首項體內基因編輯CRISPR臨床實驗,宣布完成了第一例患者給藥,也就是說世界上第一項直接用於人體內的基因編輯藥物研究。發布這則重磅消息的,則是國際製藥公司艾爾建,以及基因編輯CRISPR Cas9技術發明人張峰所創辦的Editas Medicine。兩家公司共同宣布,在研藥物AGN-151587(EDIT-101),在治療Leber先天性黑朦10(一種罕見的、導致失明的基因疾病)的 I / II 期臨床實驗中,完成了首例患者給藥。
  • CRISPR基因編輯療法公布最新臨床結果
    今日,CRISPR Therapeutics和Vertex Pharmaceuticals公司宣布,雙方共同開發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療法CTX001的1/2期臨床試驗數據,已被美國血液學會(ASH)年會接受,將在全體科學會議(Plenary Scientific Session)作為口頭報告公布。
  • 博雅輯因提交國內首個CRISPR基因編輯療法臨床試驗申請,獲國家藥監...
    10月27日,博雅輯因宣布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已經受理其針對輸血依賴型β地中海貧血的基因編輯療法產品ET-01,即CRISPR/Cas9基因修飾BCL11A這是目前國內首個獲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受理的CRISPR基因編輯療法臨床試驗申請。此項臨床試驗計劃在輸血依賴型β地中海貧血患者中評價ET-01單次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中國,地中海貧血病基因攜帶者高達3000萬人,中重型地中海貧血病患者達30萬人。當前,輸血依賴型β地中海貧血患者仍有巨大的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針對β地中海貧血,國外基因編輯療法領先企業也多有布局。
  • CRISPR 治療晚期肺癌安全可行!全球首例基因編輯人體臨床試驗數據...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自興起以來,曾被認為是凌駕於人類倫理之上的科技界「禁忌」,也一次次做出突破,讓不可能成為可能。2016 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腫瘤中心胸部腫瘤科主任盧鈾教授團隊使用 CRISPR 技術編輯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T 細胞 PD-1 基因的首個人類 I 期臨床試驗開始。
  • 博雅輯因提交國內首個CRISPR基因編輯療法臨床試驗申請,獲國家藥監局受理
    10月27日,博雅輯因宣布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已經受理其針對輸血依賴型β地中海貧血的基因編輯療法產品ET-01,即CRISPR/Cas9基因修飾BCL11A紅系增強子的自體CD34+造血幹祖細胞注射液的臨床試驗申請。
  • CRISPR系統+腺病毒載體實現體內基因編輯
    儘管CRISPR工具箱能夠實現從DNA到RNA、從編輯到基因表達調控的多種操作,遞送始終是一個問題。目前,腺相關病毒載體是體內基因治療遞送的主要平臺。AAV安全、便捷,能夠將單鏈DNA載體基因組遞送至各種組織和細胞類型,並且在多種給藥方式中僅具有弱免疫原性。儘管載體基因組在宿主細胞內基本上保持游離狀態,但通過多聯體和環化可以穩定基因組以介導分裂後細胞中的長期轉基因表達,從而產生持久的治療效果。
  • 國內首個基因編輯療法臨床試驗申請獲受理 有望造福3000萬人
    近日,中關村企業博雅輯因宣布,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已受理其針對輸血依賴型β地中海貧血的基因編輯療法創新藥ET-01,即CRISPR/Cas9基因修飾BCL11A紅系增強子的自體CD34+造血幹祖細胞注射液的臨床試驗申請。
  • 國內首個基因編輯療法臨床試驗申請獲受理,治療β地中海貧血
    這是中國首個獲藥品審評中心受理的基因編輯療法臨床試驗申請。據介紹,此項臨床試驗計劃在輸血依賴型β地中海貧血患者中評價ET-01單次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ET-01,即CRISPR/Cas9基因修飾BCL11A紅系增強子的自體CD34+造血幹祖細胞注射液,是處於研究階段的、用於治療輸血依賴型β地中海貧血的產品。
  • 博雅輯因提交國內首個CRISPR基因編輯療法臨床試驗申請
    10月27日,博雅輯因宣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已經受理其針對輸血依賴型β地中海貧血的基因編輯療法產品ET-01,即CRISPR/Cas9基因修飾BCL11A紅系增強子的自體CD34+造血幹祖細胞注射液的臨床試驗申請。地中海貧血是指一組由珠蛋白基因缺失或點突變致使珠蛋白肽鏈合成被部分或完全抑制的遺傳性溶血性貧血疾病。
  • 中國首個治療地貧基因編輯新藥臨床試驗申請獲受理
    今年10月份,兩位女性科學家憑藉開發基因編輯技術斬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後,這項前沿的生物技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度,而中國在開發相關基因編輯療法上也迎來了最新的突破。10月27日,博雅輯因宣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已經受理其針對輸血依賴型β地中海貧血的基因編輯療法產品ET-01,即CRISPR/Cas9基因修飾BCL11A紅系增強子的自體CD34+造血幹祖細胞注射液的臨床試驗申請,這也是國內首個獲得受理的基因編輯療法臨床試驗申請。
  • CRISPR基因編輯療法獲FDA再生醫學先進療法認定
    )資格,CTX001 是一種研究性,自體基因編輯的造血幹細胞療法,將用於治療嚴重的嚴重鐮刀型細胞貧血病(SCD)和輸血依賴性β地中海貧血(TDT)。基於 CRISPR 研發出的 CTX001 是一種研究性、自體、基因編輯的造血幹細胞療法,正在 TDT 或重度 SCD 患者中進行評估,其中患者的造血幹細胞被改造為在紅細胞中產生高水平的胎兒血紅蛋白(HbF;血紅蛋白 F)。HbF 是攜氧血紅蛋白的一種形式,出生時天然存在,後被成人血紅蛋白所取代。CTX001 引起的 HbF 升高有可能緩解 TDT 患者的輸血需求,並減輕 SCD 患者的痛苦。
  • 解藥|藥監局受理首個基因編輯臨床試驗 CRISPR技術來了?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已受理其針對輸血依賴型β地中海貧血的基因編輯療法產品ET-01的臨床試驗申請。這是中國首個獲得受理的基因編輯療法臨床試驗申請,根據國家藥監局規定,還須經過60個工作日默示許可,方為正式獲批臨床試驗。目前具體臨床試驗方案,包括納入患者數量、治療時間、試驗地點等尚未披露。該臨床試驗計劃在輸血依賴型β地中海貧血患者中評價ET-01單次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常興點評|Nature裡程碑:鹼基編輯療法獲突破!治療早衰症,小鼠壽命...
    來源:醫藥魔方作者:曼話1月6日,Nature雜誌發表了基因治療領域的一項裡程碑進展。來自美國Broad研究所、NIH下屬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以及範德比爾特大學的科學家們成功使用鹼基編輯技術延長了早衰症小鼠的壽命[1]。該研究是在動物體內使用鹼基編輯成功治療嚴重遺傳疾病的首批例子之一。
  • 鐮狀細胞病(SCD)重大裡程碑!首個治療疾病根源的藥物Oxbryta(voxel...
    Oxbryta是一種每日口服一次的藥物,是首個被批准直接抑制鐮狀血紅蛋白聚合的治療藥物,這是SCD的根本病因。Oxbryta有望在兩周內通過GBT的專業藥房合作夥伴網絡上市銷售。Oxbryta通過FDA的優先審查通道獲得批准,從新藥申請(NDA)被受理到最終批准僅僅用了2個多月時間。
  • 首個基於類病毒-mRNA技術的體內基因編輯治療的臨床前研究
    在一次哈佛-波士頓學者的學術活動上,基因編輯與病毒學背景的蔡宇伽教授遇見了研究角膜病的臨床醫生洪佳旭。雙方經過交流後,發現兩人不謀而合都在進行病毒性角膜炎的基因編輯治療探索。彼時,蔡宇伽正為臨床樣品發愁,且對於該技術將來能否應用到臨床並不確信、對於臨床上如何給藥也沒有答案;而洪佳旭則苦惱沒有合適的基因編輯遞送系統,所使用的AAV在動物上沒有實現治療效果。
  • 我國首個原創型基因治療載體問世,打通基因編輯體內治療的最後一公裡
    VLP可以遞送CRISPR/Cas9 mRNA, 實現安全和高效的體內基因編輯。 值得一提的是,該技術是我國首個完全自主開發的原創型基因治療載體,體現了我國在基因治療領域的科技進步。 自最早的基因編輯工具問世至今,基因編輯技術已經有近30年的歷史了。
  • 我們為什麼需要基因療法
    目前的各種療法中,不論是物理、化學或生物學的方法,都是通過重要物質的補入或信號通路的控制,將人體恢復平衡狀態,或建立起新的平衡,以期減少疾病症狀和延長患者壽命。常見的小分子化藥和大分子抗體類藥物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 全球首個CRISPR療法人體試驗結果公布:治療晚期肺癌疾病安全可行
    在未來的試驗中,研究團隊會使用改進的基因編輯方法提升治療效果。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盧鈾教授團隊公布了4年前開展的一項基因編輯臨床試驗結果:CRISPR-Cas9編輯的T細胞在臨床上治療晚期肺癌等疾病是安全可行的。目前,該論文已經發布在4月27日的《Natur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