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份,兩位女性科學家憑藉開發基因編輯技術斬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後,這項前沿的生物技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度,而中國在開發相關基因編輯療法上也迎來了最新的突破。
10月27日,博雅輯因宣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已經受理其針對輸血依賴型β地中海貧血的基因編輯療法產品ET-01,即CRISPR/Cas9基因修飾BCL11A紅系增強子的自體CD34+造血幹祖細胞注射液的臨床試驗申請,這也是國內首個獲得受理的基因編輯療法臨床試驗申請。此項臨床試驗計劃在輸血依賴型β地中海貧血患者中評價ET-01單次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地中海貧血指一組由珠蛋白基因缺失或點突變致使珠蛋白肽鏈合成被部分或完全抑制的遺傳性溶血性貧血疾病。臨床上,最常見的為α地中海貧血和β地中海貧血,其中,β地貧患兒出生後貧血病情會加重,如不進行有效治療,很少能活過20歲。輸血依賴型β地貧患者,目前標準療法是每2-5周輸血1次,且定期要使用祛鐵劑減輕鐵負荷,但絕大部分患者難以終身堅持治療,同時長期輸血會導致鐵過載、損害心臟和肝臟功能等問題出現。
不同於之前常見的小分子、大分子製藥是通過蛋白質層面發揮作用,基因編輯療法是從基因層面來治療疾病,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對於一些疾病有望實現一次性治癒。上述的ET-01原液是通過採集患者自體動員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富集CD34+細胞群後用CRISPR/Cas9系統編輯BCL11A基因的紅系增強子製成。
「針對地貧患者的基因缺陷問題,我們對某一處進行了修復,修復後可以彌補患者血紅蛋白的缺失問題。整個的工藝比較複雜,需要從病人身上取得造血幹細胞,之後在體外製作,最後再輸回到體內。不過,當這個項目實現了臨床概念驗證後,要治療第二個血液方面的疾病就比較簡單了。」博雅輯因執行長魏東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回顧整個基因編輯行業發展歷史,在2012年CRISPR技術被發現後,進入爆炸式增長階段。在國際上,僅在過去的一年半中,就至少有11項基因編輯研發項目在美國、歐盟進入臨床開發階段,其中有6項是基於CRISPR基因編輯系統研發的。
在中國,此次首個治療地貧基因編輯藥物臨床試驗申請獲藥監局藥審中心受理前,有一些由研究者發起的臨床試驗也在做相關的探索,如2016年,中國開展了全球首個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人體臨床試驗,彼時是針對癌症的。再如2019年,北京大學鄧宏魁教授和307醫院的陳虎,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了用基因編輯技術編輯造血幹細胞治療一位HIV患者的數據。
魏東表示,目前中國的臨床轉化是雙軌制,一個是研究者發起的臨床試驗,另一個是藥監局藥審中心批准之後開展的註冊性臨床試驗。「區別於前者,後者需要在藥學開發、臨床前開發、臨床方案設計等方面下很大的功夫。從監管機構的角度來講,需要了解整個科學和工藝中間的每一個細節,以確保產品的質量和患者的安全性;需要了解這家企業對於相關的探索和技術的把握以及對於各種可能的安全風險的看法。從企業的角度講,藥物是要應用到人體身上,需要對患者的安全性、對於產品的質量要負責,必須要做大量的臨床前實驗,然後才能進入到臨床前的細胞和動物模型,觀察到一些安全性的信號,綜合以上,才能了解如何在臨床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