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興點評|Nature裡程碑:鹼基編輯療法獲突破!治療早衰症,小鼠壽命...

2021-01-13 金融界

來源:醫藥魔方

作者:曼話

1月6日,Nature雜誌發表了基因治療領域的一項裡程碑進展。來自美國Broad研究所、NIH下屬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以及範德比爾特大學的科學家們成功使用鹼基編輯技術延長了早衰症小鼠的壽命[1]。該研究是在動物體內使用鹼基編輯成功治療嚴重遺傳疾病的首批例子之一。

早衰症也被稱為Hutchinson-Gilford早衰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遺傳疾病,會導致兒童極度過早衰老。患有早衰症的兒童出生時看起來很健康,但從一歲左右開始,症狀開始出現,如生長異常、皮膚異常、聽力喪失。隨著年齡的進一步增長,早衰特徵會增加,包括出現皺紋,關節僵硬和肌肉骨骼異常等。目前還沒有治癒早衰症的方法,患兒通常在14歲左右死於心臟病或中風。

眾所周知,DNA由4種鹼基——A、C、G和T——組成。2003年,NHGRI的高級研究員Francis Collins團隊發現,早衰症是由名為LMNA(lamin A)的基因突變所致,該基因序列第1824位點發生了C·GT·A鹼基突變,即有一個DNA鹼基C突變成了T。這種點突變增加了毒性蛋白progerin的產生,progerin可通過破壞細胞核結構來損傷細胞,從而導致快速的衰老過程。

知識卡:點突變是指由單個鹼基改變引發的突變,可分為轉換和顛換兩類。轉換是指嘌呤與嘌呤之間,或嘧啶和嘧啶之間的替換;顛換則是指嘌呤和嘧啶之間的替換。其中,轉換突變幾乎佔所有疾病相關點突變的三分之二,一些這類突變還導致了迄今為止還沒有治療手段的嚴重疾病。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使用了一種被稱為鹼基編輯的突破性DNA編輯技術,這種技術能夠在不破壞DNA的情況下,用一個DNA鹼基替換另一個DNA鹼基。

具體來說,藉助Broad研究所David R. Liu教授於2017年開發的可實現T?A向C?G轉換的新型鹼基編輯技術ABE(Adenine Base Editor)[2],研究者們調查了在小鼠中糾正LMNA的點突變將如何影響早衰樣症狀。

「鹼基編輯技術就像word中的查找和替換功能。它在將一個鹼基對轉化為另一個鹼基對方面非常有效。」Liu教授解釋道。

為了測試鹼基編輯技術ABE的有效性,Liu教授及其合作夥伴通過與早衰症研究基金會合作,從患者身上獲取了結締組織細胞。然後,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對患者細胞中的LMNA基因進行了鹼基編輯。結果顯示,90%的細胞被成功編輯,這反過來降低了progerin mRNA和蛋白質的水平。

在這些結果的鼓舞下,研究團隊開始了進一步的動物研究。他們向攜帶導致早衰症突變的小鼠單次靜脈注射了編碼鹼基編輯器的腺相關病毒(AAV)。注射在小鼠出生3天或14天後進行,對照組注射生理鹽水。結果顯示,鹼基編輯成功恢復了包括心臟和主動脈在內的多種器官中顯著比例的細胞中LMNA基因的正常DNA序列。

治療6個月後,許多小鼠細胞類型仍然保持了正確的DNA序列。在主動脈方面,結果甚至比預期得還要好,因為被編輯的細胞似乎已經取代了那些攜帶早衰症突變的細胞。雖然小鼠在2周大的時候(相當於人類5歲左右)才接受治療,但幾個月後,它們的主動脈幾乎沒有纖維組織生長或平滑肌細胞喪失的跡象。更令人驚喜的是,接受鹼基編輯治療的小鼠,壽命從7個月(215天)增加到近1.5年(510天),且活力顯著改善。在該研究中使用的小鼠,平均正常壽命是兩年,也就是說,接受鹼基編輯治療的小鼠相當於活到了老年的起點。

「接受治療的小鼠壽命顯著延長,是一個真正意義深遠的結果。因為早衰患兒通常會因心血管疾病過早死亡。想到我們在實驗室裡研究的想法可能真的對治療有好處,非常令人興奮。」共同領導該研究的Jonathan D. Brown博士說道。

麻薩諸塞大學未參加該研究的基因療法研究者Guangping Gao也表示,這些結果令人難以置信。

安全性方面,雖然研究團隊沒有觀察到鹼基編輯器的顯著脫靶編輯,但一些接受治療後壽命最長的小鼠形成了肝臟腫瘤,這個問題在接受高劑量AAV基因療法治療的小鼠身上曾見過,不過還沒有人因這類治療形成肝臟腫瘤。儘管如此,Liu教授說,降低AAV劑量以提高安全性是他們的一個目標。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他們正在評估更高效的鹼基編輯器。最終,他們希望能夠啟動臨床試驗。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11月,早衰症治療獲得了另一個裡程碑:美國FDA批准了首個治療早衰症的藥物——lonafarnib(一款FTase抑制劑)。研究者們認為,這種藥物治療能夠延長患者壽命,但仍不能達到治癒的效果,而鹼基編輯療法在未來可能會為早衰症患者提供一種額外的治療選擇。此外,這項工作也為利用鹼基編輯來治療其他遺傳疾病帶來了希望。

專 家 點 評

新芽基因聯合創始人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常興博士

最新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的這項研究的突破在於首次證明可以利用AAV9載體,全身遞送腺嘌呤鹼基編輯器,直接修復早衰症突變,延長小鼠壽命,實現持續的治療效果。不過,該研究也有不足之處,一方面,體內一些組織器官的編輯效率較差,還沒有實現完全預防早衰症的發生;另一方面,體內的脫靶效應沒有進行系統的分析。

鹼基編輯器治療遺傳性疾病目前還處於萌芽階段,應用方向主要包括以下4類:1)精準鹼基置換,例如這項新研究中的早衰症突變修復,以及將鐮刀型貧血突變(纈氨酸) 糾正為不致病的丙氨酸;2)基因失活,例如利用ABE鹼基編輯器,產生提前終止密碼子,敲除PCSK9的表達,降低血脂;3)激活沉默基因,例如在HbG的啟動子區引入點突變,在成人血紅細胞中激活胎兒血紅球蛋白的表達,治療地中海貧血或鐮刀型貧血症;4)修復RNA剪接的異常,例如通過精準編輯剪接位點,誘導DMD基因的特定外顯子跳讀,恢復讀碼框和蛋白表達。

我們團隊最早是因為受到免疫細胞發育機制的啟發,嘗試利用胞嘧啶脫氨酶AID和CRISPR融合,開發新的研究工具,並探索這一工具在科研和疾病治療方面的應用。我們開發的以AID為基礎的胞嘧啶鹼基編輯器有兩種作用模式:1)定點和高效的誘導 C:G>;T:A 的鹼基置換;2)隨機誘導C鹼基向其它鹼基的突變。我們已經證明,利用AID鹼基編輯器,能夠預測腫瘤細胞對靶向藥物的耐藥性突變,以及高效調控內源mRNA的可變剪接。此外,我們也已證實,利用AID鹼基編輯器,能夠分別在病人來源的iPSC和小鼠模型中,治療杜氏肌肉營養不良症。

總體來說,我認為,鹼基編輯療法治療人類遺傳疾病非常有潛力。不過,這類療法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亟須解決,包括1)受編輯窗限制,很難實現單鹼基編輯,可能造成bystander 突變,例如,在Nature這項研究中,同時會造成V690A突變;2)遞送系統的選擇,利用AAV遞送,面臨著可能的免疫系統過度激活的風險;3)在體內的一些組織器官中,編輯效率還有待進一步提高;4)脫靶效應。

當然,每種新的平臺和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臨床,必然有各種各樣需要克服的障礙。我相信,隨著這些問題被逐個攻破,鹼基編輯療法會在其最適合的應用場景和疾病領域引發變革,與CRISPR基因編輯、基因治療技術一起,治療很多現在的不治之症。

相關論文:

[1]Luke W. Koblan et al. In vivo base editing rescues Hutchinson–Gilford progeria syndrome in mice. Nature(2021).

[2]Gaudelli NM, et al.Programmable base editing of A?T to G?C in genomic DNA without DNA cleavage.Nature(2017).

參考資料:

1#DNA-editing method shows promise to treat mouse model of progeria(來源:NIH/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

2#Base editing successfully treat sprogeria in mice(來源:Broad研究所)

3#『Incredible』 gene-editing result in mice inspires plans to treat premature-aging syndrome in children(來源:Science)

4#Base editor repairs mutation found inthe premature-ageing syndrome progeria(來源:Nature)

相關焦點

  • Nature|劉如謙團隊在單鹼基編輯技術治療早衰症中取得新突破
    研究者曾嘗試採用CRSIPR-Cas9技術敲除LMNA基因的致病拷貝,但這有破壞LMNA基因野生型拷貝的風險,難以用於臨床治療【4-6】。近年來,可實現A·T--G·C鹼基對轉換的新型單鹼基編輯器ABE(Adenine Base Editor)的出現,讓早衰症治療有了新的希望【7】(詳見:突破丨Nature長文發表基因編輯最新成果——無需切割DNA也能自由替換ATGC)。
  • Nature:單鹼基編輯修復早衰症基因突變,延長小鼠2倍壽命
    該研究通過AAV病毒遞送單鹼基編輯工具對早衰症小鼠進行基因治療,結果表明,在具有早衰症突變的小鼠中,著名的CRISPR基因組編輯的親戚鹼基編輯糾正了DNA錯誤,經過處理的小鼠的壽命約為500天,是未經處理的動物的兩倍多,且沒有可檢測到的脫靶問題。
  • 最新《自然》:「改寫」基因,延長壽命!基因編輯療法取得重要進展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日前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基因編輯療法的重要論文。科學家們使用一種新型單鹼基編輯技術,治療模擬人類早衰症的小鼠,通過修改致病基因,讓動物的壽命延長了一倍多。
  • 今日《自然》:「改寫」基因,延長壽命!基因編輯療法取得重要進展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今日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基因編輯療法的重要論文。科學家們使用一種新型單鹼基編輯技術,治療模擬人類早衰症的小鼠,通過修改致病基因,讓動物的壽命延長了一倍多。
  • Nature:延長小鼠壽命,基因編輯技術帶來治癒早衰的希望
    千百年來,人們對於逆轉衰老的探索卻從未停止,雖然近年來醫學的發展使人類壽命在不斷延長,但衰老卻始終不可逆轉。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 Broad 研究所 David Liu 博士研究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他們利用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首次在小鼠體內實現了衰老逆轉。
  • 體內鹼基編輯可挽救小鼠的Hutchinson-Gilford早衰症候群
    體內鹼基編輯可挽救小鼠的Hutchinson-Gilford早衰症候群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6:28:18 近日,美國哈佛醫學院劉如謙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體內鹼基編輯可挽救小鼠的Hutchinson-Gilford
  • 常興教授:利用靶向性胞嘧啶脫氨酶進行基因編輯
    本次大會將持續兩天,邀請到國內相關企業的專家和眾多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基因編輯在臨床應用中的重大突破,大會期間設有主題討論環節,針對基因編輯技術實現規模化的臨床應用面臨的困難、基因編輯技術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應用、未來會不會有更好的基因編輯技術出現, 特別是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等問題進行探討。當天會議上午,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健康所常興教授帶來了題為「利用靶向性胞嘧啶脫氨酶進行基因編輯」精彩的報告。
  • Cell Res:劉光慧等通過單鹼基基因編輯重塑超級幹細胞
    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編輯改寫了人類基因組遺傳密碼中的單個鹼基,首次在實驗室中獲得了遺傳增強的「超級」幹細胞(Genetically Enhanced Stem cells,GES細胞)。這種GES細胞能夠對細胞衰老和致瘤性轉化產生雙重抵抗作用,因此為開展安全有效的幹細胞治療提供了可能的解決途徑。
  • 三大實驗室合作Nature發表:利用基因編輯技術 「拯救」 衰老
    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等處的研究人員首次利用一種新穎的基因組編輯技術 「挽救」 了早衰小鼠,這種早衰是一種罕見的遺傳疾病,會導致加速老化。
  • 兩篇Nature Medicine揭示一種新型CRISPR/Cas9療法有望...
    這些研究結果重點介紹了一種新的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療法。它能夠抑制哈欽森-吉爾福德早衰症症候群(Hutchinson-Gilford progeria syndrome)小鼠模型中觀察到的加速衰老。作為一種罕見的遺傳疾病,哈欽森-吉爾福德早衰症症候群也折磨著人類。這種療法對參與加速衰老的分子通路以及如何通過基因療法減少有毒蛋白積累提供了重要見解。
  • Nature綜述:鹼基編輯的前世今生
    >編輯器,及其治療相關技術開發的目標;還探討了當下新興的治療方向和相關挑戰。 鹼基編輯器主要可分為DNA編輯器和RNA鹼基編輯器。DNA鹼基編輯能夠對基因組進行不可逆的、永久的改變,而RNA鹼基編輯則對細胞遺傳物質進行可逆修改或RNA表觀轉錄修飾。
  • CRISPR鹼基編輯器!讓失明小鼠重建光日的新療法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團隊(UC Irvine)最近有一項研究成果受到媒體關注:他們利用新一代CRISPR技術成功修復了患有遺傳性視網膜疾病(Inherited Retinal Disease - IRDs)的小鼠的視網膜及視覺功能。這個研究再一次拓寬了我們對CRISPR技術的認知,並為各種因基因突變引起的遺傳性眼科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療思路和方法手段。
  • 中國團隊發現基因治療新武器:腺嘌呤鹼基編輯系統
    科學家最近成功改進了腺嘌呤鹼基編輯(ABE)系統,用以產生與人類遺傳疾病類似的小鼠或大鼠模型,這對人類遺傳疾病研究和基因治療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 開創國內鹼基編輯新賽道 正序生物探索基因編輯治療新路徑
    道德納,她們因發明CRISPR/Cas9基因編輯工具而獲此殊榮。  基因編輯(Gene Editing),又稱為基因組編輯(Genome Editing)或基因組工程(Genome Engineering),是一種新興的比較精確的能對生物體基因組特定目標基因進行修飾的一種基因工程技術或過程。
  • 開創國內鹼基編輯新賽道,正序生物探索基因編輯治療新路徑
    道德納,她們因發明CRISPR/Cas9基因編輯工具而獲此殊榮。基因編輯(Gene Editing),又稱為基因組編輯(Genome Editing)或基因組工程(Genome Engineering),是一種新興的比較精確的能對生物體基因組特定目標基因進行修飾的一種基因工程技術或過程。修飾的工具(類比剪刀)就包括ZFN、TALEN等核酸酶和剛剛獲得諾獎的CRISPR/Cas9系統。
  • 基因編輯獲2020年諾貝爾獎,「編輯」壽命離普通人還有多遠?
    Doudna博士因發現了基因編輯中最犀利的工具——「魔剪」CRISPR/Cas9技術而獲得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魔剪」技術可以在生物體基因組中插入、刪除、修改或替換特定基因片段,從而治療疾病、延長壽命、甚至獲得超能力……基因編輯技術從1970年誕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人類「長生不老」的關鍵鑰匙之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治療疾病已經不是難題。
  • 新突破!鹼基編輯可恢復遺傳性視網膜疾病損害的視覺功能
    目前尚無高效的治療選擇。2017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了第一種針對RPE基因中具有雙等位基因突變的LCA患者的基因療法,即使用腺相關病毒(AAV)將正確的RPE65基因傳遞到視網膜中行使功能。
  • 劉光慧/湯富酬等開發延長壽命、抗衰老基因療法
    該研究首次利用全基因組CRISPR/Cas9篩選體系在人間充質幹細胞中鑑定出新的衰老調控基因,並在此基礎上開發了可以延緩機體衰老的新型「基因療法」。這項工作大大擴展了人們對於衰老基因的認識,為延緩衰老、防治衰老相關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幹預靶標與新型策略。
  • 全球首個早衰症治療藥物獲FDA批准
    來源:生物探索近日,Eiger公司宣布,其開發的Zokinvy™(lonafarnib)獲得美國FDA批准,用於治療12個月及以上患有早年衰老綜合症(HGPS或早衰症)和早衰樣核纖層蛋白病(這是美國FDA批准的首個用於治療早衰症的藥物。
  • 新年第一發 | 重大進展,David Liu首次通過AAV病毒載體在動物體內進行鹼基編輯作用
    優化的雙重AAV可以在小鼠大腦(多達59%的未分類皮質組織),肝臟(38%),視網膜(38%),心臟(20%)和骨骼肌( 9%)的編輯效率。該研究還表明,鹼基編輯可以糾正小鼠腦組織中的突變,該突變引起Niemann–Pick疾病C型(NPC)(一種神經退行性共濟失調),同時減慢神經變性並延長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