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劉如謙團隊在單鹼基編輯技術治療早衰症中取得新突破

2021-01-13 BioArt生物藝術

撰文 | 木蘭之枻

責編 | 兮

超過半數的人類遺傳病可歸因於基因組的點突變,而近半數的致病點突變屬於C·G--T·A鹼基突變【1】,這其中兒童早衰症(Hutchinson-Gilford progeria syndrome,HGPS)(牛昱宇/龍承祖/劉光慧/季維智合作建立首例人類兒童早衰症基因編輯猴模型)非常具有代表性:絕大多數早衰症患者(>90%)的發病歸因於LMNA基因序列第1824位點的C·G--T·A鹼基突變,該突變會破壞LMNA基因mRNA的正常剪接過程,導致毒性截短蛋白progerin的出現。Progerin蛋白會干擾LMNA編碼的正常核纖層蛋白功能,呈現出負顯性突變效應(dominant-negative),最終導致LMNA基因雜合突變攜帶者出現早衰症【2,3】。

目前早衰症依然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而要直接修復致病點突變實現早衰症的根治更是難上加難。研究者曾嘗試採用CRSIPR-Cas9技術敲除LMNA基因的致病拷貝,但這有破壞LMNA基因野生型拷貝的風險,難以用於臨床治療【4-6】。近年來,可實現A·T--G·C鹼基對轉換的新型單鹼基編輯器ABE(Adenine Base Editor)的出現,讓早衰症治療有了新的希望【7】(詳見:突破丨Nature長文發表基因編輯最新成果——無需切割DNA也能自由替換ATGC)。理論而言,ABE能夠直接逆轉早衰症的致病點突變(c.1824 C>T)實現早衰症的根治。

2021年1月6日,來自哈佛大學Broad研究所的David R. Liu實驗室與NIH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的Francis S. Collins實驗室以及範德堡大學醫學中心的Jonathan D. Brown實驗室合作在Nature發表題為In vivo base editing rescues Hutchinson–Gilford progeria syndrome in mice的論文。文章證實了單鹼基編輯工具ABE在早衰治療中的巨大潛力。研究指出,在低脫靶風險的條件下,ABE能直接逆轉早衰小鼠模型中的致病點突變並明顯改善模型的多種症狀,且單次注射攜ABE的AAV病毒便能顯著延長其壽命。

研究伊始,根據致病點突變LMNAc.1824 C>T在基因組中的位置特徵,研究者選取PAM序列為NGA的SpCas9突變體SpCas9-VRQR構建適用於早衰症治療的單鹼基編輯系統ABEmax-VRQR。隨後研究者選取兩名早衰症患者的上皮細胞驗證ABEmax-VRQR修復效率。結果顯示,患者上皮細胞中,ABEmax-VRQR對LMNA c.1824 C>T致病點突變的修復效率均超過80%。此外,修復後的上皮細胞中LMNA基因mRNA的異常剪接和毒性截短蛋白progerin的水平均明顯降低,而正常核纖層蛋白的表達水平有部分恢復,細胞核形態也有明顯改觀。

已有研究指出,單鹼基編輯工具ABE在DNA水平和RNA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脫靶風險。為此,研究者在患者上皮細胞中對ABEmax-VRQR的脫靶風險進行系統分析,結果顯示其脫靶風險非常有限,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隨後研究者選用純合的轉基因早衰小鼠模型(C57BL/6-tg(LMNA*G608G)HClns/J)開展後續的基因治療實驗。該模型具有早衰症的核心表型,包括血管平滑肌細胞(VSMC) 缺陷、脫毛、皮下脂肪缺失、肌肉骨骼異常和壽命縮短。目前在體基因治療中安全性最高的病毒遞送系統是AAV系統,研究者早前也已開發出基於AAV遞送系統的ABE治療工具。考慮到早衰小鼠模型的多種組織和器官均有明顯異常,研究者選擇具有多組織感染能力的AAV9亞型用於ABEmax-VRQR的遞送以開展治療實驗,給藥方式則選擇後眼窩給藥(P3和P14給藥)和腹腔注射給藥(P14給藥)兩種方式。

研究者首先對早衰小鼠模型中的點突變修復效率進行評估。結果顯示,P14治療的修復效率要優於P3,這或是因為P14小鼠可注射的病毒量更多。研究還指出,單次AAV病毒注射便能取得較好的修復效果:六周齡小鼠的不同組織中,致病點突變的修復效率可達10-60%。

隨後研究者對治療後的小鼠進行長期觀察以評估治療效果。結果發現,六月齡小鼠不同組織中的致病點突變修復效率較六周齡小鼠有明顯的提高,表明ABE的治療具有持久性。此外,六月齡小鼠各組織中毒性截短蛋白progerin在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有明顯減少,進一步證實了ABE治療的有效性。

研究者還對治療後早衰小鼠的各種表型進行了系統評估。血管平滑肌細胞(VSMC)缺陷方面,六月齡時,P3治療能明顯增加截面中VSMC的數目,但對其外膜厚度無明顯改善;而P14治療則能完全修正VSMC的數目和外膜厚度的缺陷。此外,免疫螢光染色結果顯示,P14治療後,六月齡小鼠動脈中VSMCs的數目有明顯恢復,核纖層蛋白表達恢復正常且幾無毒性蛋白progerin的表達。最後,小鼠壽命分析結果表明,單鹼基編輯治療能顯著延長早衰小鼠模型的壽命:P3治療的早衰小鼠壽命從189天延長至337天,而P14治療的早衰小鼠壽命從215天延長至510天。

研究者注意到,5/9隻(9隻衰老死亡小鼠的屍檢中,5隻發現了肝癌)接受AAV治療的小鼠患有肝癌。隨後的全基因組測序指出,AAV病毒會整合進基因組中,因此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不過全基因組測序分析和ATAC-seq分析則表明,單鹼基編輯工具ABE本身並無明顯的安全風險,肝癌的發生很可能與ABE工具無關。此外,考慮到本研究中的早衰小鼠模型是轉基因模型,除攜帶人員的突變型LMNA基因外,還攜帶有促肝癌風險的人源RAB25基因,因此,單鹼基編輯治療早衰的安全風險仍有待進一步探索。

總體而言,本研究利用單鹼基編輯技術ABE成功地實現了早衰小鼠模型的基因治療,這為單鹼基編輯工具在基因治療領域的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一研究在細胞和動物水平系統性的評估了ABE系統的治療效果和安全風險,這也將更好的指導單鹼基編輯工具的優化與改進,為其臨床轉化應用指明了方向。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03086-7

參考文獻

1. Rees, H.A. & Liu, D.R. Base editing: precision chemistry on the genome and transcriptome of living cells. Nat Rev Genet(2018).

2. Eriksson, M. et al. Recurrent de novo point mutations in lamin A cause Hutchinson–Gilford progeria syndrome. Nature423, 293–298 (2003).

3. De Sandre-Giovannoli, A. et al. Lamin A truncation in Hutchinson–Gilford progeria. Science300, 2055 (2003).

4. Beyret, E. et al. Single-dose CRISPR–Cas9 therapy extends lifespan of mice with Hutchinson–Gilford progeria syndrome. Nat. Med.25, 419–422 (2019).

5. Santiago-Fernández, O. et al. Development of a CRISPR/Cas9-based therapy for Hutchinson–Gilford progeria syndrome. Nat. Med. 25, 423–426 (2019).

6. Suzuki, K. et al. Precise in vivo genome editing via single homology arm donor mediated intron-targeting gene integration for genetic disease correction. Cell Res. 29, 804–819 (2019).

7. Gaudelli, N. M. et al. Programmable base editing of AT to GC in genomic DNA without DNA cleavage. Nature551, 464–471 (2017).

相關焦點

  • 基因編輯大牛劉如謙、張鋒聯合創立的單鹼基編輯公司衝刺IPO
    我們的遺傳信息是由DNA上的一個個鹼基對構成,即使僅僅一個鹼基對出現錯誤(也就是點突變),也可能導致患上嚴重的遺傳病。單鹼基編輯技術可以只重寫DNA上的一個鹼基,從而在最基礎的水平上進行幹預以治療多種疾病。
  • 對話基因編輯大牛劉如謙博士:治療人類患者,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CRISPR最令人驚豔的是,這把基因編輯剪刀可接收人類編程指令,只搜索、綁定和剪切特定的DNA序列,這其中也包括人類的基因組序列。因為高效、便捷、適用範圍廣,CRISPR技術的突破使得基因組編輯的發展進入快車道,全球科學家、醫生和患者都感到非常興奮。在許多細胞類型中,剪切DNA可以破壞致病基因,因此有望成為一種有潛力的治療方法。
  • Nature重磅 | 開創新時代!劉如謙團隊首次實現線粒體精準基因編輯,無需CRISPR系統
    線粒體基因突變引發了一系列難以治癒甚至致死性嚴重疾病,因此,開發線粒體基因編輯工具一直是線粒體遺傳學領域的長期目標。面對這一難題,在基因編輯領域屢屢取得重大突破的劉如謙(David Liu)再次出手。這也是劉如謙繼單鹼基編輯(Base Editor)和先導編輯(Prime Editor)後,在基因編輯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 Nature:單鹼基編輯修復早衰症基因突變,延長小鼠2倍壽命
    該研究通過AAV病毒遞送單鹼基編輯工具對早衰症小鼠進行基因治療,結果表明,在具有早衰症突變的小鼠中,著名的CRISPR基因組編輯的親戚鹼基編輯糾正了DNA錯誤,經過處理的小鼠的壽命約為500天,是未經處理的動物的兩倍多,且沒有可檢測到的脫靶問題。
  • 常興點評|Nature裡程碑:鹼基編輯療法獲突破!治療早衰症,小鼠壽命...
    來源:醫藥魔方作者:曼話1月6日,Nature雜誌發表了基因治療領域的一項裡程碑進展。來自美國Broad研究所、NIH下屬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以及範德比爾特大學的科學家們成功使用鹼基編輯技術延長了早衰症小鼠的壽命[1]。該研究是在動物體內使用鹼基編輯成功治療嚴重遺傳疾病的首批例子之一。
  • 張學禮/畢昌昊聯合團隊在新型鹼基編輯技術開發中取得重大突破
    現有鹼基編輯器只能實現嘧啶間(胞嘧啶鹼基編輯器)和嘌呤間(腺嘌呤鹼基編輯器)的鹼基轉換,尚沒有鹼基編輯器實現嘧啶與嘌呤間的特異性鹼基顛換。開發新型鹼基編輯技術實現鹼基顛換甚至任意鹼基變換,在合成生物體系構建、遺傳疾病的基因治療、生物性狀修飾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 基因編輯療法取得重要進展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日前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基因編輯療法的重要論文。科學家們使用一種新型單鹼基編輯技術,治療模擬人類早衰症的小鼠,通過修改致病基因,讓動物的壽命延長了一倍多。
  • 基因編輯療法取得重要進展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今日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基因編輯療法的重要論文。科學家們使用一種新型單鹼基編輯技術,治療模擬人類早衰症的小鼠,通過修改致病基因,讓動物的壽命延長了一倍多。
  • 劉如謙放大招:超越CRISPR 可修正89%的致病性基因突變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是一種在2012年被發明的極其強大的基因組編輯工具,2013年2月,張鋒等人首次將CRISPR技術用於人類細胞的基因編輯,很快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果,目前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已經開始用於人類遺傳病治療的臨床試驗
  • 體內鹼基編輯可挽救小鼠的Hutchinson-Gilford早衰症候群
    體內鹼基編輯可挽救小鼠的Hutchinson-Gilford早衰症候群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6:28:18 近日,美國哈佛醫學院劉如謙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體內鹼基編輯可挽救小鼠的Hutchinson-Gilford
  • 劉如謙團隊再作創舉:首次開發線粒體基因編輯工具 ​
    而這對雙胞胎,因利用CRISPER技術修改過體內一個基因CCR5,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  且不論道德方面,這樣的技術確實可以為人類的遺傳性疾病打開一扇窗。那麼,這類難治性疾病是否可以拋除CRISPER技術,採用新的基因編輯工具進行治療呢?  作為全球基因編輯領域的頂尖學者,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布羅德研究所的化學生物學家劉如謙(David R.
  • 劉如謙再出手,一天兩篇頂級論文,再次升級CRISPR基因編輯系統
    2020年2月10日,單鹼基編輯技術開創者,Broad研究所劉如謙(David R.劉如謙等人於2016年首次提出的單鹼基鹼基編輯系統比傳統的CRISPR/Cas9編輯系統更可控,但也會在基因組範圍發生隨機的「脫靶」突變,並且檢測這些隨機突變的唯一方法是進行全基因組測序,這是一種既繁瑣又昂貴的方法。因此,基因編輯技術走向臨床應用仍面臨很大的問題。
  • 中美學者各自開發新型雙鹼基編輯器,同時實現兩種單鹼基編輯
    2016年4月20日,David Liu(劉如謙)等人在 Nature 發表論文,在 J.Keith Joung 的研究基礎上首次開發出了單鹼基編輯器(Base Editor),在不依賴DNA雙鏈斷裂的情況下,實現對單個鹼基的定向修改。
  • Nature綜述:鹼基編輯的前世今生
    >編輯器,及其治療相關技術開發的目標;還探討了當下新興的治療方向和相關挑戰。 鹼基編輯技術是基於CRISPR/Cas系統發展起來的新型靶基因修飾技術,可以在不切斷核酸骨架的情況下實現單核苷酸定點突變,在基因組和轉錄組編輯過程中能夠直接化學修飾靶核鹼基。
  • 單鹼基編輯為何易脫靶?冷凍電鏡帶來全新視角
    揭示了ABE8e高效以及高脫靶率的原因,為單鹼基編輯技術的改進和安全應用鋪平了道路。這種四年前開創的單鹼基編輯器,能夠在不造成DNA雙鏈斷裂的情況下,修正人類基因組中的單鹼基突變。據估計,人類可能有25000種遺傳病(目前已發現大約8000種),其中約60%的遺傳病為單鹼基突變遺傳病,單鹼基編輯技術的出現,為解決這些單鹼基突變遺傳病帶來了希望。
  • 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在新型鹼基編輯技術開發中取得重大突破
    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在新型鹼基編輯技術開發中取得重大突破 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所官網 2020-07-22 11:38
  • 《科學》:CRISPR兩大先驅合作,揭示單鹼基編輯易脫靶的原因
    以經典的CRISPR-Cas9為基礎,科學家們還開發出一系列工具,例如可以轉換單個核苷酸的鹼基編輯器,以期治療單基因點突變導致的遺傳疾病。然而,這些先進的新技術並非完美,其可能的脫靶效應及潛在的安全隱患同樣十分引人關注。
  • 新型鹼基編輯技術開發取得突破
    開發新型鹼基編輯技術實現鹼基顛換甚至任意鹼基變換,在合成生物體系構建、遺傳疾病的基因治療、生物性狀修飾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學禮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團隊和研究員畢昌昊帶領的合成生物技術研究團隊聯合攻關,設計構建了胞嘧啶脫氨酶-nCas9-Ung蛋白複合物,創建出新型糖基化酶鹼基編輯器(GBE),開發了可實現嘧啶和嘌呤間顛換的單鹼基基因編輯系統。基於該系統,首次在微生物中實現任意鹼基編輯、在哺乳動物細胞中實現C-G鹼基特異性顛換。
  • Nature 重磅,線粒體基因編輯工具橫空出世! 劉如謙繼續革新鹼基編輯器
    目前,線粒體疾病的治療主要集中在對症治療上,尚無糾正 mtDNA 突變的技術手段。 2020 年 7 月 8 日,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 Joseph D. 此前,針對 mtDNA 基因編輯技術 MitoTALEN 和 mtZFN 通過產生 DNA 雙鏈斷裂降解突變線粒體 DNA,致線粒體 DNA 拷貝數下降。故新的鹼基編輯器對人類線粒體疾病的研究和治療意義重大。
  • 單鹼基編輯技術有致癌風險!中國團隊發現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
    2019年3月,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楊輝團隊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論文稱,單鹼基編輯技術BE3存在全基因組範圍內的DNA脫靶效應,為超速行駛的基因編輯技術踩下「剎車」。時隔3個月,6月10日深夜11點,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發表楊輝團隊的論文《DNA鹼基編輯技術引起RNA脫靶及其通過突變消除RNA活性》,指出單鹼基編輯技術除了會造成DNA脫靶效應,還存在無法預測的RNA脫靶——不僅BE3系統存在大量的RNA脫靶,之前被認為在基因組水平不產生脫靶的ABE系統也存在RNA脫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