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發 | 重大進展,David Liu首次通過AAV病毒載體在動物體內進行鹼基編輯作用

2021-01-20 iNature



鹼基編輯器用於研究和治療遺傳性疾病的成功取決於將其體內傳遞給相關細胞類型的能力。通過腺相關病毒(AAV)的傳送受AAV打包能力的限制(AAV的基因組包裝大小限制為≤5kb),因此無法使用全長鹼基編輯器。

2020年1月14日,博德研究所David Liu團隊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在線發表題為「Cytosine and adenine base editing of the brain, liver, retina, heart and skeletal muscle of mice via adeno-associated virus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雙重AAV的應用,用於傳遞分開的胞嘧啶和腺嘌呤鹼基編輯器,然後再通過反式 inteins剪接重構。 優化的雙重AAV可以在小鼠大腦(多達59%的未分類皮質組織),肝臟(38%),視網膜(38%),心臟(20%)和骨骼肌( 9%)的編輯效率。該研究還表明,鹼基編輯可以糾正小鼠腦組織中的突變,該突變引起Niemann–Pick疾病C型(NPC)(一種神經退行性共濟失調),同時減慢神經變性並延長壽命。  總而言之,此處開發的分裂蛋白質鹼基編輯器遞送系統具有鹼基編輯的優勢,包括較高的編輯效率,最小化雙鏈DNA斷裂產生的有害副產物以及與有絲分裂後體細胞在體內的相容性。另外,對於遞送較大的DNA片段,具有明顯的優勢。



點突變代表了大多數已知的人類致病基因變異。為了能夠在活細胞中直接誘導或糾正點突變,研究人員開發了鹼基編輯器-工程化蛋白質,可以直接將目標鹼基對轉換為不同的鹼基對,而不會產生雙鏈DNA斷裂。諸如BE4max之類的胞嘧啶鹼基編輯器(CBE)催化將目標C•G鹼基對轉化為T•A,而諸如ABEmax之類的腺嘌呤鹼基編輯器(ABE)將目標A•T鹼基對轉化為GC。


儘管CBE和ABE在許多培養的哺乳動物細胞系統中都得到了廣泛使用並能有效發揮作用,但仍難以將鹼基編輯器有效地運入活體動物中。動物中鹼基編輯器傳遞的主要障礙是無法將鹼基編輯器包裝在腺相關病毒(AAV)中。DNA編碼鹼基編輯器的大小較大(對於含有化膿鏈球菌Cas9的鹼基編輯器,為5.2kb),而無法包裝到AAV中(AAV的基因組包裝大小限制為≤5kb)。


載體構建


為了繞過這種包裝尺寸的限制並使用AAV提供鹼基編輯器,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拆分的雙重鹼基編輯器-AAV策略,其中CBE或ABE分為氨基末端和羧基末端。在表達每個鹼基編輯器的兩個片段被AAV顆粒共感染後,反式剪接的蛋白質重新構成了全長鹼基編輯器。與其他利用小分子或單個嚮導RNA(sgRNA)橋接拆分Cas9的方法不同,內含肽剪接可去除所有外源序列並在拆分位點再生天然肽鍵,從而產生與未經修飾的鹼基編輯器序列相同的單個重組蛋白。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開發了split-intein CBE和split-intein ABE,並將它們整合到優化的雙AAV基因組中,從而使迄今為止在治療相關的體細胞組織(包括肝臟,心臟,肌肉,腦,視網膜和皮膚)中最有效的鹼基編輯成為可能。


研究人員使用所得的AAV在CBE和ABE的測試基因座處實現了有效鹼基編輯效率,在每個組織中,ABE劑量達到或超過治療相關的編輯閾值,以已知的AAV劑量治療某些人類遺傳性疾病在人類中耐受良好。該研究報告了雙重AAV的應用,用於傳遞分開的胞嘧啶和腺嘌呤鹼基編輯器,然後再通過反式 inteins剪接重構。 優化的雙重AAV可以在小鼠大腦(多達59%的未分類皮質組織),肝臟(38%),視網膜(38%),心臟(20%)和骨骼肌( 9%)的編輯效率。 該研究還表明,鹼基編輯可以糾正小鼠腦組織中的突變【該突變引起Niemann–Pick疾病C型(NPC)(一種神經退行性共濟失調)】,同時減慢神經變性並延長壽命。 


總而言之,此處開發的分裂蛋白質鹼基編輯器遞送系統具有鹼基編輯的優勢,包括較高的編輯效率,最小化雙鏈DNA斷裂產生的有害副產物以及與有絲分裂後體細胞在體內的相容性。另外,對於遞送較大的DNA片段,具有明顯的優勢。



參考消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19-0501-5




END—

內容為【iNature】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

白名單回復後臺「轉載」



覺得本文好看,請點這裡↓

相關焦點

  • Jennifer Doudna和David Liu共同討論基因組編輯領域的現狀及挑戰
    撰文 | 小陳責編 | 雪月現如今,基於CRISPR的基因組編輯不僅是分子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在臨床試驗方面開展的新型治療類別。CRISPR工具對於敲入和敲除模型、生物學篩選、以及通過多重遺傳篩選解決複雜的生物學問題非常重要。
  • 重大進展,首次從靈長類動物基因組中編輯出類似HIV的病毒
    近日,天普大學劉易斯·卡茲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地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中編輯出了與HIV類似的病毒——SIV。這一重大突破使科學家們向開發人類HIV感染的療法邁進了一大步。該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Kamel Khalili博士說:「我們首次證明,單次接種由腺病毒攜帶的CRISPR基因編輯構建體,就可以在恆河猴的感染細胞中編輯出SIV基因組。」特別重要的是,這項新工作表明,該團隊開發的基因編輯構建體可以到達被感染的細胞和組織,這些組織也就是SIV和HIV的病毒庫。
  • 基因編輯治療重大進展!我國首個原創基因治療載體:類病毒體
    儘管這些遞送載體廣泛用於基礎研究,但它們卻不太適合直接用於臨床。基因編輯的臨床應用有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雙重標準。一方面,病毒載體由於長時間的表達基因編輯酶,會帶來安全性上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納米材料則面臨效率上的挑戰。
  • 通過新基因編輯技術 科學家治癒了小鼠的隱性聽力損失
    在這些情況下,幹擾或沉默有問題的顯性基因可能會起作用。Liu之前領導的團隊使用基於CRISPR-Cas9的療法編輯了Tmc1基因副本中的顯性突變。但是大多數的遺傳性聽力損失都是隱性的,這意味著父母雙方都遺傳了兩個壞的基因拷貝。因此,基因必須被修復或替換。
  • CRISPR系統+腺病毒載體實現體內基因編輯
    儘管CRISPR工具箱能夠實現從DNA到RNA、從編輯到基因表達調控的多種操作,遞送始終是一個問題。目前,腺相關病毒載體是體內基因治療遞送的主要平臺。AAV安全、便捷,能夠將單鏈DNA載體基因組遞送至各種組織和細胞類型,並且在多種給藥方式中僅具有弱免疫原性。儘管載體基因組在宿主細胞內基本上保持游離狀態,但通過多聯體和環化可以穩定基因組以介導分裂後細胞中的長期轉基因表達,從而產生持久的治療效果。
  • Cell Res:劉光慧等通過單鹼基基因編輯重塑超級幹細胞
    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編輯改寫了人類基因組遺傳密碼中的單個鹼基,首次在實驗室中獲得了遺傳增強的「超級」幹細胞(Genetically Enhanced Stem cells,GES細胞)。這種GES細胞能夠對細胞衰老和致瘤性轉化產生雙重抵抗作用,因此為開展安全有效的幹細胞治療提供了可能的解決途徑。
  • 「Nature子刊」重大進展!首次從靈長類動物基因組中編輯出類似HIV的病毒
    近日,天普大學劉易斯·卡茲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地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中編輯出了與HIV類似的病毒——SIV。一旦停止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病毒就會從它們的儲存庫中出來並重新複製。在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中,SIV的行為非常類似於HIV。Khalili博士解釋說:「在實驗室研究的SIV感染的恆河猴獼猴模型是重現人類HIV感染的理想大型動物模型。」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設計了一種SIV特異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結構。
  • Nature子刊:利用納米磁鐵對體內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進行空間控制
    如果科學家們能夠將這種基因組編輯工具運送到體內正確的細胞中,那麼它有潛力阻止遺傳疾病。然而,障礙仍然存在,特別是在高效率地運送CRISPR/Cas9方面。人們需要在體內對細胞進行基因編輯以便治療鐮狀細胞性貧血、肌營養不良和囊性纖維化等疾病。但是通過空間控制將CRISPR/Cas9運送到體內靶組織中仍然是一項重大挑戰。
  • 中國科學家優化基因編輯技術:不靠病毒載體,減少脫靶效應
    近日,由來自南京大學、廈門大學和南京工業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基因剪刀」工具的新型載體,可實現基因編輯可控,在癌症等重大疾病治療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該成果已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
  • 橫空出世 一類新的編輯器誕生 David Liu首次對線粒體DNA進行編輯
    此類蛋白質的成員已發現在基因編輯技術中的應用。由於先前描述的胞苷脫氨基酶在單鏈核酸上作用,因此它們在鹼基編輯中的使用要求解開雙鏈DNA(dsDNA),例如通過CRISPR–Cas9系統。迄今為止,線粒體DNA(mtDNA)中的鹼基編輯受到與引導RNA進入線粒體相關的挑戰的阻礙。2020年7月8日,博德研究所David R. Liu及華盛頓大學醫學院Joseph D.
  • 橫空出世 一類新的編輯器誕生 David Liu首次對線粒體DNA進行編輯
    此類蛋白質的成員已發現在基因編輯技術中的應用。由於先前描述的胞苷脫氨基酶在單鏈核酸上作用,因此它們在鹼基編輯中的使用要求解開雙鏈DNA(dsDNA),例如通過CRISPR–Cas9系統。迄今為止,線粒體DNA(mtDNA)中的鹼基編輯受到與引導RNA進入線粒體相關的挑戰的阻礙。2020年7月8日,博德研究所David R. Liu及華盛頓大學醫學院Joseph D.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亞洲蝙蝠體內存在與伊波拉病毒同類絲狀病毒!
    ,這是世界首次從亞洲的蝙蝠體內找到絲狀病毒的核酸證據,相關結果發表於《新發傳染病》。伊波拉病毒的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是可以產生大量的可溶性糖蛋白,並通過宿主細胞大量分泌[9]。3 絲狀病毒的疫苗研究進展首先,為了研究疫苗的需要,目前已經建立了至少兩種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絲狀病毒感染模型,並可以作為評價疫苗效果的金標準動物模型[61]。
  • 開創國內鹼基編輯新賽道 正序生物探索基因編輯治療新路徑
    它能夠使科學家極其精確地改變動物、植物、微生物的DNA,被稱為「基因剪刀」。  傳統的CRISPR/Cas9技術通過在靶點處產生DNA雙鏈斷裂(DSB),從而誘發細胞內的同源重組(HR)和非同源末端連接(NHEJ)修復途徑,進而實現對基因組DNA的定點敲除、替換、插入等修飾。
  • 開創國內鹼基編輯新賽道,正序生物探索基因編輯治療新路徑
    掘金鹼基編輯技術如何精準、高效地對基因組進行修飾是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重要目標,而CRISPR/Cas9介導的基因編輯技術成為目前實現該目標的最強工具。它能夠使科學家極其精確地改變動物、植物、微生物的DNA,被稱為「基因剪刀」。
  • 基因治療病毒載體有毒?這種方法可降低對神經細胞的毒性
    腺相關病毒是一種結構簡單的單鏈DNA缺陷型病毒,通常需要輔助病毒的幫助才能複製。基因治療通常將腺相關病毒內部編碼病毒蛋白的DNA刪掉,然後治療性的轉基因或基因編輯工具包裝進腺相關病毒,隨後通過病毒將之遞送至患者靶細胞內最終進入細胞核,取而代之的是治療性轉基因,從而實現基因治療。
  • 基因編輯技術及其在中國的研究發展
    本文對基因編輯技術的原理、技術發展及其應用進行了闡述,對我國在基因編輯機制研究及技術發展、基因編輯動植物模型構建、基因治療等領域的研究進展進行了回顧,並對基因技術的發展前景及趨勢進行了展望。3.1.1 減少Cas9蛋白體積,使其更易於通過病毒載體系統進行體內表達目前最常用的SpCas9和SaCas9蛋白分別由1368和1053個胺基酸組成,研究者在2017年發現了已知體積最小的Cas9蛋白,CjCas9,僅有984個胺基酸[81],而對已發現的Cas9蛋白的體積減少尚無有效的方法。
  • 2016年11月CRISPR/Cas重大進展梳理
    接下來,小編列舉最近一段時間CRISPR基因編輯系統取得的重大進展,詳情如下所示。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方法來讀取細胞的歷史和「譜系圖」。ACS Nano:繼全球首次人體臨床實驗後,川大華西CRISPR研究再獲新進展doi:10.1021/acsnano.6b04261近日,來自四川大學華西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魏於全院士課題組首次採用人工病毒進行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輸送,成功在小鼠腫瘤模型中完成了靶基因編輯,達到了較好的腫瘤治療效果,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雜誌上
  • 常興點評|Nature裡程碑:鹼基編輯療法獲突破!治療早衰症,小鼠壽命...
    來源:醫藥魔方作者:曼話1月6日,Nature雜誌發表了基因治療領域的一項裡程碑進展。來自美國Broad研究所、NIH下屬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以及範德比爾特大學的科學家們成功使用鹼基編輯技術延長了早衰症小鼠的壽命[1]。該研究是在動物體內使用鹼基編輯成功治療嚴重遺傳疾病的首批例子之一。
  • 基因編輯大牛David Liu團隊分析COVID-19對全球科學活動的影響
    該博客描述了通過分析Addgene上David R. Liu實驗室質粒訂單數量,作為特定科學領域中全球活動的代表,以此分析全球質粒需求變化,反映COVID-19對全球科學活動的影響。代表作詳見BioArt報導:Nature新突破 | David Liu開發新工具實現線粒體內的高效單鹼基編輯;NBT | David Liu開發以CRISPR-Cas13為基礎的RNA m⁶A精準編輯新工具; 專家點評Nature | David Liu再出重磅基因編輯新工具,可實現鹼基隨意轉換與增刪。
  • 盤點|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研究進展
    在通常情況下,人體不能依靠自身免疫系統抵禦HIV病毒。但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受感染的個體會產生廣泛的中和抗體(bNAbs),用來對抗病毒。最近發表在《實驗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努森茨威格和他的同事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對B細胞進行了修飾。B細胞是一種分泌抗體的白細胞。研究人員通過改造小鼠B細胞來製造人類自身的bNA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