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國內鹼基編輯新賽道 正序生物探索基因編輯治療新路徑

2020-11-29 同花順金融服務網

  文/麥斯

  202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了法國女科學家埃瑪紐埃勒·卡彭蒂耶和美國女科學家珍妮弗·安妮?道德納,她們因發明CRISPR/Cas9基因編輯工具而獲此殊榮。

  基因編輯(Gene Editing),又稱為基因組編輯(Genome Editing)或基因組工程(Genome Engineering),是一種新興的比較精確的能對生物體基因組特定目標基因進行修飾的一種基因工程技術或過程。修飾的工具(類比剪刀)就包括ZFN、TALEN等核酸酶和剛剛獲得諾獎的CRISPR/Cas9系統。

  近年來,以CRISPR/Cas9為代表的基因編輯技術為生命醫學帶來革命性變化,人們對基因編輯、基因治療等新技術寄予厚望,期待在臨床治療方面大放異彩、攻克頑疾難症。而這把「基因剪刀」正是撬動基因治療產業這一千億級市場的一把鑰匙。

  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著無數科研團隊與公司經營者投身其中。成立於2020年8月18日的正序生物,是這一賽道的新星。作為一家以新型基因編輯系統,尤其是以鹼基編輯為基礎,引領科技創新,開發突破性療法的高科技創新公司,正序生物致力於為點突變引起的遺傳性疾病或癌症的免疫治療提供新的可能。

  掘金鹼基編輯技術

  如何精準、高效地對基因組進行修飾是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重要目標,而CRISPR/Cas9介導的基因編輯技術成為目前實現該目標的最強工具。它能夠使科學家極其精確地改變動物、植物、微生物的DNA,被稱為「基因剪刀」。

  傳統的CRISPR/Cas9技術通過在靶點處產生DNA雙鏈斷裂(DSB),從而誘發細胞內的同源重組(HR)和非同源末端連接(NHEJ)修復途徑,進而實現對基因組DNA的定點敲除、替換、插入等修飾。然而,DSB引發的DNA修復很難實現高效穩定的單鹼基突變,且DNA雙鏈斷裂會引發細胞凋亡和染色體大片段丟失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在臨床治療領域的安全性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目前,超過75000種基因突變與人類疾病相關,其中約一半是單鹼基突變,該類遺傳病無法用常規方法進行根治,患者往往需要終生服藥,並承受藥物帶來的副作用和心理壓力。因此,高效且精準地修復致病性的點突變對於遺傳病的治療和研究非常重要。

  正序生物所開發的鹼基編輯系統正是一種比CRISPR/Cas9基因編輯更高效和精準的編輯系統。在這種技術下,理論上無需損壞DNA的雙螺旋結構,被稱為是「CRISPR 2.0」。

  據正序生物介紹,公司利用均已申請國際專利或中國專利的實驗室研究體系和鹼基編輯系統的成果和突破,比如創建更高精度和更高效率的增強型Cas9鹼基編輯器(eBE)、可在基因組A/T富集區域內開展有效編輯的Cpf1鹼基編輯器(dCpf1-BE)、可在G/C富集區域和高甲基化區域內開展高效編輯的普適型Cas9鹼基編輯器(hA3A-BE)以及一系列可以進行高度特異性和準確性編輯的Cpf1鹼基編輯器(BECOANs),來進行相關遺傳性疾病或者罕見病等基因疾病的治療和臨床應用,同時關注DNA修復過程引發的突變在癌症發生和衰老過程中的作用。

  這一切得以落地實現,得益於正序生物背後的創始人團隊―陳佳、楊力、殷昊、楊貝四位教授的實驗室。正序創始人團隊長期從事DNA修復以及基因編輯相關的研究工作,已闡明胞嘧啶脫氨酶APOBEC在CRISPR/Cas9介導的基因編輯過程中非靶向突變產生的分子機制,創新性地將DNA損傷修復通路和CRISPR/Cas基因編輯系統結合,並據此創建了多種新型單鹼基編輯系統,具有顯著的基礎研究價值和成果轉化潛力。

  「正序生物的鹼基編輯技術不僅能夠在龐大的基因組中精準、永久地改變單個鹼基對,而且還可以根據不同疾病的突變位點對鹼基編輯工具包進行靈活的組合。」正序生物有關人士對《創業圈》說。

  探索商業化

  業內認為,基因編輯是醫療診斷與治療的革新技術,從百億級空間的生育生殖檢測,到千億級市場的腫瘤個體化治療,再到萬億級的基因體檢諮詢市場,均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潛力。

  美國MarketsandMarkets諮詢公司發布的基因組編輯/改造市場分析報告顯示,全球基因組編輯市場(包括CRISPR、TALEN和ZFN)的規模將從2017年的31.9億美元增長到2022年的62.8億美元,複合年均增長率高達14.5%。另據麥姆斯諮詢的研究報告顯示,在治療應用獲得額外增長前,生物技術、農業技術和診斷領域的CRISPR市場規模將從2017年的5.46億美元,增長到2023年的50億美元。

  從2012年研發成果公布至今,CRISPR/Cas9技術已經開拓進入包括腫瘤、血友病、地中海貧血、先天性眼部疾病在內的各類疾病治療領域,部分研究已經走到臨床試驗階段。而由於鹼基編輯是一種非常具有前瞻性的突破性技術,因此目前國內外將鹼基編輯技術商業化的公司仍然非常少。

  Beam Therapeutic便是其中的翹楚。成立於2017年,Beam由David Liu、張鋒及J. Keith Joung三位CRISPR領域的「大神級人物」聯合創辦,是全球首家利用單鹼基編輯技術開發精準基因藥物的創新公司。2020年2月6日,Beam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成為首家上市的鹼基編輯技術公司。近期,Beam剛剛公布了使用鹼基編輯器治療鐮狀細胞病和alpha-1 antitrypsin deficiency的臨床前數據。

  正序生物認為,在短短不到4年的時間裡,鹼基編輯器已經從理論工具轉化為臨床前的疾病療法。然而,這種基因編輯療法可能還需要更深入研究才能真正進入臨床。對臨床應用而言,脫靶效應和編輯器的精確性可能會帶來有害的突變。

  「如何對基因編輯工具安全有效的體內遞送是鹼基編輯走向臨床的另一個難點。」正序生物告訴《創業圈》,其中一種方法依賴於病毒載體,科學家們可以將基因編輯工具包裝在腺相關病毒等小型病毒內。這些病毒已經在多種FDA批准的藥物中得到應用,它們可以感染細胞,釋放其裝載的成分。科學家也在開發新型的藥物遞送系統,其中,脂質納米顆粒遞送和電穿孔遞送都是潛在的臨床遞送方式。

  對於如何將鹼基編輯技術商業化,正序生物已經在探索之中。

  「我們將利用特有的專利和技術優勢,同時緊密結合實驗室的研究進展和成果,不斷擴大技術優勢,從而建立特有的治療體系。」正序生物有關人士對《創業圈》介紹,目前公司正計劃在血液科和眼科的遺傳性疾病方向進行管線研發。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cdl

相關焦點

  • 開創國內鹼基編輯新賽道,正序生物探索基因編輯治療新路徑
    近年來,以CRISPR/Cas9為代表的基因編輯技術為生命醫學帶來革命性變化,人們對基因編輯、基因治療等新技術寄予厚望,期待在臨床治療方面大放異彩、攻克頑疾難症。而這把「基因剪刀」正是撬動基因治療產業這一千億級市場的一把鑰匙。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著無數科研團隊與公司經營者投身其中。成立於2020年8月18日的正序生物,是這一賽道的新星。
  • 融資丨攻克「鹼基基因編輯」核心技術,「正序生物」獲4000萬天使輪...
    來源:創業邦創業邦獲悉,致力於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治療人類疾病的正序(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序生物),近日完成了4,000萬元人民幣的天使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萬物資本、聯新資本共同領投,紅杉資本中國基金、泰福資本跟投,並與上海科技大學籤署總金額逾1.7億元人民幣的專利組合全球獨家永久授權協議。
  • 攻克「鹼基基因編輯」核心技術,「正序生物」要為遺傳病患者提供...
    36氪近期了解到的正序(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序生物)便是一家專注於利用新一代基因編輯技術(以鹼基編輯為基礎)治療人類遺傳病/罕見病的初創公司,近日它已完成4000萬人民幣天使輪融資,由萬物資本、聯新資本共同領投,紅杉資本、泰福資本跟投,並與上海科技大學籤署總金額逾1.7億元人民幣的專利組合全球獨家永久授權協議。36氪了解到。
  • 中國團隊發現基因治療新武器:腺嘌呤鹼基編輯系統
    科學家最近成功改進了腺嘌呤鹼基編輯(ABE)系統,用以產生與人類遺傳疾病類似的小鼠或大鼠模型,這對人類遺傳疾病研究和基因治療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 DNA鹼基編輯:基因編輯工具「升級版」—新聞—科學網
    美國哈佛大學14日宣布,將授予光束療法(Beam Therapeutics,下稱BT)公司全球專利許可,對可用於治療人類疾病的一套革命性DNA鹼基編輯技術進行開發和商業化。
  • 從同源重組到鹼基編輯器 看基因編輯72變
    上海科技大學與中科院馬普計算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19日出版的《自然·生物技術》發表論文稱,他們開發出一系列基於CRISPR/Cpf1(Cas12a)的新型鹼基編輯器(dCpf1-BE),理論上可對數百種引起人類疾病的基因突變進行定點矯正,因此擁有巨大的臨床應用潛力。
  • 上海科學家研發雙鹼基編輯工具助力基因治療
    這四個相近成果來自國內外四個課題組(實驗室),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市調控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李大力和劉明耀課題組開發的基因編輯新工具A&C-BEmax,美國麻省總醫院基因編輯權威Keith Joung實驗室開發的SPACE,日本東京大學Nozomu Yachie實驗室開發的Target-ACEmax以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開發的STEME。
  • 楊輝:探索基因編輯技術,致力於罕見病治療
    為此,建立更為高效、安全的基因編輯工具,開發更為靈敏的脫靶檢測技術,成為了全球研究的熱點。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靈長類疾病模型研究組組長楊輝多年來專攻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對基因編輯中的脫靶安全性檢測以及使用該技術建立動物模型和探索基因治療方面獲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楊輝建立的更高精度的單鹼基編輯工具,為單鹼基編輯技術進入臨床治療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 新一代單鹼基編輯技術有望治癒β-地中海貧血和鐮刀狀貧血症
    2020年3月17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Medicine》在線發表了邦耀生物科學家吳宇軒博士在基因治療方向的題為「Therapeutic base editing of human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的研究成果。該研究證實通過新一代單鹼基編輯技術有望徹底根治由β-globin珠蛋白突變引發的系列遺傳疾病[1]。
  • 基因編輯大牛劉如謙、張鋒聯合創立的單鹼基編輯公司衝刺IPO
    ,其願景是為患有嚴重疾病的患者提供終身治療。我們的遺傳信息是由DNA上的一個個鹼基對構成,即使僅僅一個鹼基對出現錯誤(也就是點突變),也可能導致患上嚴重的遺傳病。單鹼基編輯技術可以只重寫DNA上的一個鹼基,從而在最基礎的水平上進行幹預以治療多種疾病。
  • 基因編輯迭代 | 從CRISPR-Cas9到鹼基編輯
    CRISPR-Cas9被廣泛採用,但新的CRISPR體系也在不斷出現,它們用新的酶比如XCas9、SpCas9-NG取代了天然核酸酶。它們拓展了可被編輯的基因區域,有些還擁有比第一代酶更高的特異性,能夠將降低甚至避免脫靶效應。 去年,研究人員報導了CRISPR基因組編輯技術的一些缺陷,正是這些阻礙了其臨床應用。
  • 中國學者開發新型單鹼基編輯工具,顯著降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研究團隊根據蛋白結構預測了基因編輯過程中決定脫靶的重要胺基酸,並在不影響催化活性的情況下突變相應的胺基酸,最終得到了顯著減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的單鹼基編輯工具。CRISPR/Cas9是廣泛關注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自從2012年被發明以來備受外界期待。而單鹼基編輯技術是CRISPR/Cas9的衍生工具,該技術可以在不切斷DNA雙鏈的情況下實現單核苷酸的定向突變,為治療單鹼基突變引起的遺傳性疾病帶來了希望。
  • 特別梳理|基因編輯進入了新時代
    這種工具可以修正DNA的單鹼基突變——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基因組錯誤導致了包括鐮狀細胞性貧血(sickle cell anemia)在內的數千種人類疾病。「那是一篇突破性的論文,」明尼蘇達大學的HHMI研究員Reuben Harris說,他幫助組織了一月份的會議。該論文的影響力巨大,直到今天,科學家們已經發表了300多篇關於鹼基編輯的論文,把鹼基編輯用於從細菌到山羊的各種生物。
  • 新突破!鹼基編輯可恢復遺傳性視網膜疾病損害的視覺功能
    通過染色體外環狀DNA測序(CIRCLE- seq)對sgRNA-A5和A6的脫靶活性進行評估,結果並未檢測到對照RPE組織的背景水平以上的脫靶編輯。然後研究人員檢測了矯正效率更高的A5處理的rd12小鼠是否可以恢復功能性視覺循環,以進一步評估鹼基編輯的治療效果。
  • 專訪楊輝研究員:探索基因編輯技術,致力於罕見病治療
    為此,建立更為高效、安全的基因編輯工具,開發更為靈敏的脫靶檢測技術,成為了全球研究的熱點。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靈長類疾病模型研究組組長楊輝,多年來專攻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對基因編輯中的脫靶安全性檢測以及使用該技術建立動物模型和探索基因治療方面獲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
  • 單鹼基編輯技術有致癌風險!中國團隊發現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
    摘 要眼下,楊輝團隊已開始嘗試以小鼠和猴為模型,用基因編輯研究治療罕見病。在楊輝看來,相對於漫長、艱難的新藥研發進程,基因編輯技術能更快為罕見病患者找到治癒的希望。但是,針對單個基因的編輯行為,會不會導致其他地方發生意外,出現組織異常生長、引發癌症等問題,至今仍然是個謎。尤其是使用CRISPR進行人體治療時,很難精確地知道其可能帶來的影響範圍,有的細胞可能會被修復,而有些則不會,這種「馬賽克」效應充滿了未知。隨後出現的單鹼基編輯技術BE3則是被寄予厚望的高精度基因編輯技術。
  • 基因編輯幹細胞基因編輯技術-源井生物
    儘管該基因具有重複序列和富含GC的序列,但RPGR基因拷貝中有13%顯示出基因突變糾正和轉化為野生型等位基因。這是首次使用CRISPR糾正患有感光細胞變性患者的iPSC中的致病突變。這一重要的概念驗證發現支持針對視網膜疾病的個性化基於iPSC的移植治療的發展。
  • 什麼是基因編輯技術?基因治療能否掀起未來醫療新革命!
    在生物科學與生物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採用分子生物學手段治療遺傳疾病、腫瘤、心血管和代謝性疾病等已然成為本世紀的一大熱點領域。而說起21世紀生命科學領域最為火爆的生物技術,那無疑就是基因編輯技術。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結果證實,基因編輯與基因治療能夠為徹底治癒一些先天性遺傳病、腫瘤、愛滋病及其他惡性疾病開闢出一條全新的路徑。基因編輯技術是什麼?
  • Nature|劉如謙團隊在單鹼基編輯技術治療早衰症中取得新突破
    ;90%)的發病歸因於LMNA基因序列第1824位點的C·G--T·A鹼基突變,該突變會破壞LMNA基因mRNA的正常剪接過程,導致毒性截短蛋白progerin的出現。研究者曾嘗試採用CRSIPR-Cas9技術敲除LMNA基因的致病拷貝,但這有破壞LMNA基因野生型拷貝的風險,難以用於臨床治療【4-6】。近年來,可實現A·T--G·C鹼基對轉換的新型單鹼基編輯器ABE(Adenine Base Editor)的出現,讓早衰症治療有了新的希望【7】(詳見:突破丨Nature長文發表基因編輯最新成果——無需切割DNA也能自由替換ATGC)。
  • 紅杉積極布局基因編輯技術 諾貝爾化學獎或引領基因編輯站上風口
    「博雅輯因」獲4.5億元B輪融資 博雅輯因(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4.5億元B輪融資。 博雅輯因是一家致力於通過國際前沿的基因組編輯技術,為多種遺傳疾病和癌症加速藥物研究以及開發創新療法的生物醫藥企業。公司目前具有以基因編輯技術為中心的四個平臺:針對造血幹細胞和T細胞的體外細胞基因編輯治療平臺,基於RNA單鹼基編輯技術的體內基因編輯治療平臺,以及從事靶向藥物研發的高通量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