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通過新基因編輯技術 科學家治癒了小鼠的隱性聽力損失

2020-11-29 前瞻網

隱性聽力損失可以通過人工耳蝸來治療,以繞過耳朵中有問題的區域,但人工耳蝸不能糾正潛在的生物學原因的耳聾。

由David Liu博士領導的布羅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的團隊認為,一種被稱為「基因編輯」的技術可能為遺傳性聽力喪失提供一種解決方案。

在《科學轉化醫學》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Liu的團隊使用了一種新的鹼基編輯技術來修復導致隱性耳聾的Tmc1基因中的一個錯誤。

這種治療暫時恢復了小鼠的聽力,這給研究人員帶來了希望,即在進一步改進後,這種方法也可以改善Tmc1突變患者的聽力。

一些遺傳疾病是由顯性突變引起的,即一個基因的兩個拷貝中只有一個出現了問題。

在這些情況下,幹擾或沉默有問題的顯性基因可能會起作用。

Liu之前領導的團隊使用基於CRISPR-Cas9的療法編輯了Tmc1基因副本中的顯性突變。

但是大多數的遺傳性聽力損失都是隱性的,這意味著父母雙方都遺傳了兩個壞的基因拷貝。因此,基因必須被修復或替換。

早在2015年,該研究的另一位共同資深作者傑弗裡·霍爾特(Jeffrey Holt)就表明,使用腺相關病毒載體(AAV)傳遞Tmc1基因的功能拷貝可以恢復失聰小鼠的聽力。

然而,研究人員擔心這種方法可能會導致基因過度表達的併發症。

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的目標是通過基因鹼基編輯來修復突變。

與傳統的CRISPR在基因組中進行剪切不同,鹼基編輯不會導致雙鏈DNA斷裂。

為了糾正Tmc1基因,該團隊將一個大型鹼基編輯器分成兩部分,並在兩個AAVs中交付。

攜帶突變Tmc1的動物會導致內耳毛細胞的退化,從而導致聽力喪失。

在證明了基於雙AAV的編輯平臺可以在實驗室培養皿中有效地糾正Tmc1突變後,研究人員在Tmc1突變的小鼠出生一天後進行了實驗。

他們發現這種療法成功地編輯了錯誤的Tmc1基因。

研究人員報告說,這些動物的耳朵裡有功能正常的毛細胞,能夠傳遞聲音信號。

Liu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看到很少的偏離目標的編輯的證據。」

「我們注意到,編輯過的動物毛細胞形態和信號轉導保存得很好,這意味著毛細胞,將聲波轉化為神經信號的關鍵細胞,看起來更正常,行為也更正常。」

然後,科學家們測試了挽救毛細胞是否能改善聽力。接受治療4周後,老鼠記錄到的聲音可低至60分貝。

研究小組稱,相比之下,未經治療的老鼠無法探測到高達110分貝的噪音。

Beam Therapeutics,2018年與Liu一起贏得了FierceBiotech Fierce 15大獎,該公司專注於基礎編輯,剛剛在一次超大規模的IPO中融資1.8億美元。

研究人員在研究中指出,改善聽力治療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例如,接受治療的老鼠對60分貝的閾值產生反應,但與聽力正常的動物能察覺到的更柔和的30分貝的聲音相比,就不那麼明顯了。

此外,作者注意到,接受治療的老鼠在六周後仍然表現出聽力功能的下降。

儘管如此,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結果「支持進一步發展鹼基編輯,以糾正導致遺傳性人類疾病(包括遺傳性聽力損失)的點突變。」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

https://www.fiercebiotech.com/research/david-liu-s-new-gene-editing-technique-restores-hearing-mice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基因編輯將消滅所有癌症?科學家已治癒帶宮頸癌細胞小鼠
    如今,人們對CRISPR-Cas9已經不再陌生,這項技術已在生物醫學領域引起了巨變,是一種劃時代意義的技術。該技術使用一種名為CRISPR-Cas9的特殊DNA剪切酶來搜索、剪切並替換DNA的特定序列。日前,來自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的研究團隊已經運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有效治癒了帶有宮頸癌細胞的實驗小鼠。
  • Nature:延長小鼠壽命,基因編輯技術帶來治癒早衰的希望
    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 Broad 研究所 David Liu 博士研究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他們利用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首次在小鼠體內實現了衰老逆轉。具體來說,研究人員發現,在早衰小鼠模型中,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替換細胞內突變的鹼基後,衰老和退化的細胞被替換,成功恢復了小鼠心臟、主動脈以及其他各個衰老器官的功能,將小鼠的壽命延長了一倍多,從 7 個月增加到了近 1.5 年。
  • 新突破!基因編輯技術成功剔除小鼠愛滋病病毒
    迄今為止,人類還沒有根治愛滋病的方法,不過,華人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為治療愛滋病帶來希望。美國《分子治療》雜誌近日刊登了美國天普大學華人科學家胡文輝和同校同事卡邁勒·哈利利以及匹茲堡大學楊文彬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有效從多靶點剔除了一種人源化小鼠多個器官組織中的人類愛滋病病毒,推動基因療法治療愛滋病向人體臨床試驗邁出一大步。
  • 改良CRISPR-Cas9將為耳聾帶來精準基因療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世界有4.66億人患殘疾性聽力損失,相當於平均不到20人中就有1人喪失聽力。遺傳造成的聽力損失還是新生兒最常見的殘疾之一。基因編輯技術的問世,為治療基因缺陷引起的遺傳性耳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 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基因療法研究進展
    美國的Luxturna®(voretigene neparvovec,2017)和歐洲的Zolgensma® (onasemnogene abeparvovec,2019)兩種基於腺相關病毒(AAV)的基因治療藥物已分別被批准用於治療萊伯氏先天性黑蒙症和脊髓性肌萎縮症。耳聾小鼠模型和基因治療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基因療法治療聽力損失成為可能。
  • 科學家通過基因編輯成功操控了出生小鼠性別
    平衡的背後源於進化,決定於基因。如果編輯了基因,是不是就可以改變動物出生的性別比例呢?答案是肯定的。最近,以色列的科學家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控制了小鼠的性別出生比例,讓小鼠幾乎只能生出雌性小鼠。是否有一勞永逸的性別控制技術?所以就有科學家想通過基因編輯技術,讓畜牧業用上一勞永逸的性別控制技術。從基因層面控制性別,主要是利用即基因打靶技術對性別決定基因進行剔除或者插入。其中親代雌鼠編碼了一種Cas9核酸酶,這是一種基因編輯蛋白,在嚮導RNA(gRNA)的指引下,在常染色體上的特定位點完成切割。而親代雄鼠則利用嚮導RNA在Y染色體上編輯。
  • 楊輝:探索基因編輯技術,致力於罕見病治療
    論文發表後,楊輝與自己當時的同門,現在中科院動物所任職的王皓毅博士迅速展開CRISPR/Cas9在小鼠模型上的應用研究。短短半年時間,兩人就證明了CRISRP/Cas9可以高效獲得多種基因修飾動物,包括基因敲除小鼠、基因敲入小鼠、精確修復的小鼠,至今仍被作為全球標準的基因修飾方法。
  • 新一代單鹼基編輯技術有望治癒β-地中海貧血和鐮刀狀貧血症
    2020年3月17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Medicine》在線發表了邦耀生物科學家吳宇軒博士在基因治療方向的題為「Therapeutic base editing of human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的研究成果。該研究證實通過新一代單鹼基編輯技術有望徹底根治由β-globin珠蛋白突變引發的系列遺傳疾病[1]。
  • 科學家發現原發性家族性腦鈣化症新隱性致病基因
    ,PFBC)的新致病基因。  通過與熊志奇團隊合作,發現Myorg基因特異地表達在S100b陽性的星形膠質細胞中。隨後,在新構建的Myorg-GFP模型小鼠上也證實了這一點。通過掃描電鏡結合X射線能譜儀分析,發現鈣結節的主要成分為鈣、磷、氧等,與臨床病人腦鈣化的元素組分高度相似,證明MYORG常染色體隱性功能缺失型突變是重要的PFBC致病基因。
  • 專訪楊輝研究員:探索基因編輯技術,致力於罕見病治療
    實驗設計精妙在於,研究者是在兩群遺傳背景完全相同的細胞上進行實驗,消除了樣本之間的非特異幹擾,由此可以最大程度確定一次基因編輯改變了多少本不應該被改變的基因,也就是「脫靶」的程度。實踐中,楊輝團隊用GOTI檢驗了多種基因編輯技術,其中就包括曾被認為比CRISPR/Cas9更精準、更安全的單鹼基編輯技術。
  • Science | 科學家成功開發新型檢測技術,可實時檢測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脫靶效應有可能導致基因突變,其不確定性和未知的安全風險限制了基因編輯技術的推廣應用。目前的基因編輯技術尚無法精準靶向目標序列,並不產生脫靶效應。科學家認為,既然無法完全避免,為安全起見,更好地了解、控制可能產生的脫靶效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脫靶檢測方法的開發成為了基因編輯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
  • 胚胎基因編輯倫理不容,另一項基因編輯技術卻在造福人類!
    因為存在高風險,基因編輯技術並未在人體上廣泛應用。過去有少數科學家曾在人類早期胚胎上進行實驗,但只是停留在胚胎階段。 2003年頒布的《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規定,可以以研究為目的,對人體胚胎實施基因編輯和修飾,但體外培養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開始不得超過14天,而此次「基因編輯嬰兒」如果確認已出生,必將引起一場軒然大波!
  • Nature:基因編輯新技術有望治癒基因缺陷病
    說起基因編輯技術,目前最火的就是CRISPR/Cas9系統了,從科研工具到癌症治療,它的應用幾乎可以涵蓋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不過它的應用主要是在分裂細胞中。最近,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篇文章闡述了Salk研究所(Salk Institute)研發的一種利用CRISPR/Cas9系統的創新型基因編輯技術,可以高效地對不分裂細胞進行基因編輯,為基因缺陷疾病治療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位點特異性的基因整合一般是通過同源定向修復途徑(homology-directed repair, HDR),不過它在不分裂細胞中並不適用。
  • 科學家調整CRISPR基因編輯工具,通過RNA解決肌肉萎縮症問題
    我們已經看到了CRISPR基因編輯工具通過靶向和替換特定的DNA片段,可以帶來更好的健康結果的強大方法,但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的科學家一直在探索一種不同的方法。通過使用該技術來代替靶向RNA,研究人員已經證明了一種破壞這種分子的有毒積累的能力,這可能為肌肉萎縮症和相關疾病的新療法鋪平道路。
  • 科學家調整CRISPR基因編輯工具 通過RNA解決肌肉萎縮症問題
    我們已經看到了CRISPR基因編輯工具通過靶向和替換特定的DNA片段,可以帶來更好的健康結果的強大方法,但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的科學家一直在探索一種不同的方法。通過使用該技術來代替靶向RNA,研究人員已經證明了一種破壞這種分子的有毒積累的能力,這可能為肌肉萎縮症和相關疾病的新療法鋪平道路。這項新研究建立在2016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基礎上,UCSD的科學家表明,CRISPR工具可以用來靶向活細胞中的RNA。
  • 2017 年基因編輯療法盤點 | 人類成功「敲除」突變致死基因,並向...
    1953 年,科學家沃森和克裡克發現了 DNA 雙螺旋結構,自此之後,人們知道了遺傳信息是由基因構成和表達。1963 年,基因雙螺旋論被提出十年後,新一代科學家正式提出基因編輯療法——通過敲除或替代某部分基因,讓基因表達發生改變,增加或減少某些細胞功能,以治療、治癒某些疾病。
  • 基因編輯技術治癒三名遺傳病患者
    這是藉助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治療遺傳疾病的首份試驗結果。 美國田納西州薩拉·坎農研究所的海達爾·弗朗苟爾在一份聲明中說:「初步結果……從本質上證明了CRISPR技術能對β地中海貧血和鐮狀細胞疾病患者進行功能性治癒。」
  • 精準醫療系列研究之三-革命性基因編輯技術引發投資熱點
    我國科學家丁秋蓉首次證明可以通過體內特異靶向敲除PCSK9基因來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新基因治療方案,被美國心血管學會選為2014年心血管領域十大進展。目前,已經在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小鼠等多種模式生物中實現了目的基因組DNA的編輯,基因組編輯技術為這些模式生物中功能基因的研究做出了貢獻。  基因組編輯技術也常被用於建立特定基因缺失的動物模型,如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等。目前,通過基因組編輯技術建立了多種疾病動物模型,為相關疾病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 基因編輯損傷上萬RNA!新一代無脫靶基因編輯工具誕生
    讓裁剪「生命天書」的基因編輯技術變得更安全,在這一全球激烈競爭的領域,中國科學家已開始領跑世界。理論上,用基因編輯技術就能方便地「糾正」這些大自然的錯誤,讓數以億計的病人重獲健康。可迄今為止,由於安全性無法確定,只有寥寥兩三種基因編輯技術走到了臨床試驗階段。要治癒一種遺傳病,往往需要對幾萬億個成體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如果編輯不夠精準,細胞出錯將引發癌症等風險。
  • 科學家通過注射基因治好了小鼠的遺傳性耳聾?或許有天我們也可以...
    科學家通過注射基因治好了小鼠的遺傳性耳聾?由於缺乏編碼耳畸蛋白的基因,患有DFNB9耳聾的人通常是重度耳聾。耳畸蛋白在聽覺感覺細胞突觸傳遞聲音信息時必不可少。通過給患有DFNB9耳聾的成年小鼠注射缺乏的這種基因,科學家們成功地將小鼠的聽覺突觸功能和聽覺閾值恢復到接近正常的水平。這些發現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為未來對DFNB9患者進行基因治療試驗開闢了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