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通過注射基因治好了小鼠的遺傳性耳聾?或許有天我們也可以...

2020-11-29 前瞻網

科學家通過注射基因治好了小鼠的遺傳性耳聾?或許有天我們也可以告別人工耳蝸

 Jane Cai • 2019-02-21 20:03:57 來源:前瞻網 E1597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來自法國的巴斯德研究所、法國科學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與邁阿密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舊金山大學合作,設法恢復患有DFNB9耳聾的成年小鼠的聽力。DFNB9聽力障礙是先天性遺傳耳聾的常見形式。由於缺乏編碼耳畸蛋白的基因,患有DFNB9耳聾的人通常是重度耳聾。耳畸蛋白在聽覺感覺細胞突觸傳遞聲音信息時必不可少。通過給患有DFNB9耳聾的成年小鼠注射缺乏的這種基因,科學家們成功地將小鼠的聽覺突觸功能和聽覺閾值恢復到接近正常的水平。這些發現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為未來對DFNB9患者進行基因治療試驗開闢了新途徑。

超過一半的非症候群型耳聾(一種遺傳性耳聾)病例的成因中,基因問題都佔一部分,而且其中大多數(約80%)是由常染色體隱性耳聾(DFNB)引起的。目前人工耳蝸是這些患者恢復聽力的唯一選擇。

病毒轉移是基因拼接的一種,它使用病毒作為所需基因序列的載體。腺相關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s)是治療人類疾病最有前景的基因轉移載體之一。基於腺相關病毒的基因治療耳聾是一種很有前景的治療方法,但其應用受到潛在治療窗狹窄的限制。對人類來說,內耳的發育在子宮內完成,大約20周的妊娠期後就能聽到聲音。此外,一般是在新生兒期進行遺傳型先天性耳聾的診斷。因此,動物模型中的基因治療方法必須考慮到這一點,當聽覺系統已經形成時,基因治療效果必須在基因注射後得到證明。換句話說,治療必須能治好現有的耳聾狀況。Saaid Safieddine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聽力遺傳學和生理學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員,他領導了這個研究小組,也是該項目的協調人。他們使用的是患有DFNB9耳聾的小鼠模型。

DFNB9耳聾是由編碼耳畸蛋白的基因發生突變引起的。耳畸蛋白在內毛細胞突觸傳遞聲音信息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儘管檢測不到小鼠有感覺上皮缺陷,但是由於這些突觸在聲音刺激下不能釋放神經遞質,所以缺乏耳畸蛋白的突變小鼠是重度耳聾。因此,當小鼠的DFNB9耳聾處於晚期時,它是檢測病毒基因治療效果的合適模型。然而,由於腺相關病毒的DNA包裝能力有限(DNA包裝常指對病毒的核酸核心用蛋白質外殼進行包裹形成成熟的病毒顆粒的過程),只能包裝約4.7 個千鹼基對,對於編碼區域(cDNA)超過5個千鹼基對的基因,這一技術將很難施行。而耳畸蛋白的基因編碼區域為6個千鹼基對。不過科學家們通過採用一種被稱為腺相關病毒雙策略的方法克服了這一限制,因為這一方法使用了兩個不同的重組質粒,一個包含5'端,另一個包含耳畸蛋白cDNA的3'端。

一次將兩個重組質粒注射於成年突變小鼠耳蝸內,通過重組DNA5』端和3』端的片段,來重建耳畸蛋白編碼區,實現長久恢復耳畸蛋白在內毛細胞的表達,進而恢復聽力。

因此,科學家們利用兩種載體初步驗證了cDNA片段在耳蝸內病毒轉移的概念,表明該方法可用於產生耳畸蛋白,並可持久糾正小鼠的嚴重耳聾。

科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DFNB9先天性耳聾患者局部基因轉移的治療窗可能比想像的要寬,同時也為將這些發現擴展到治療其他類型的耳聾方面帶來了希望。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改良基因魔剪助力精準治療耳聾 我們離徹底攻克遺傳性疾病還有多遠?
    儘管貝多芬聽力喪失的原因未知,但很多案例顯示耳聾實際都和遺傳DNA突變有關,而目前已知的和耳聾相關的基因有近100個。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每1000個新生兒中就有一位患有先天性耳聾,其中60%以上是由遺傳因素引起的,遺傳性聾的群體發病率已超過27/1000,在所有耳聾病人中,遺傳性聾約佔50%。這些數據聽起來讓人毛骨悚然,也吸引了越來越的科學家投身於遺傳性耳聾治療的研究。
  • 科學家開發出了治療先天耳聾的新基因療法
    科學家們已能夠防止有耳聾基因突變的小鼠聽力逐漸惡化。他們認為,這種新的療法可能會在治療出生時有各種突變並最終導致耳聾的兒童方面取得突破。目前大約有100種不同的基因與遺傳性耳聾相關。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重點關注了由基因SYNE4突變引起的遺傳性耳聾。幾年前,我們的實驗室在兩個以色列家庭中發現了這種罕見的耳聾,此後在土耳其和英國也有發現,」Karen Avraham教授報告說。
  • 等位基因特異性基因編輯有望治療遺傳性耳聾
    這種新的方法涉及經典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的一種優化的更加精確的版本,能夠更好地識別在貝多芬小鼠中發現的這種引起疾病的基因突變。這種精確的工具允許科學家們選擇性地讓一個稱為Tmc1的聽力基因的缺陷拷貝失活,同時讓它的健康拷貝發揮功能。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研究人員報導,他們的系統成功地在小鼠基因組的30億個鹼基中識別出Tmc1基因缺陷拷貝中單個錯誤的DNA鹼基。
  • 「新研究」科學家發現內耳基因療法可治療遺傳性聽力受損,恢復耳朵正常功能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穎的療法可以在各種突變導致耳聾的兒童治療上取得突破。科學家能夠防止患有耳聾基因突變的小鼠聽力逐漸下降。於是他們認為,這種新穎的療法可以在各種突變導致耳聾的兒童治療上取得突破。這種耳聾表現為孩子從父母那裡繼承了缺陷基因,出生時聽力正常,但是在兒童時期他們逐漸失去聽力。這種突變會導致耳蝸內毛細胞中細胞核的定位錯誤,而且它們是聲波受體,對聽力至關重要。這種缺陷導致毛細胞變性並最終死亡。於是我們重點研究了由SYNE4基因突變引起的遺傳性耳聾。」 Avraham教授報告說。
  • 基因檢測在遺傳性耳聾中的應用
    這一切,都決定了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是目前最為有效的病因學分析方法之一。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就是通過分析被檢者的DNA,確認與耳聾相關的基因是否存在缺陷,從而為耳聾的臨床診斷提供依據。另外,耳聾基因能檢測也可用於耳聾發病風險的評估,鑑別致病基因的攜帶者,進行產前診斷或預後判斷。基因檢測比傳統檢查擁有更高的準確性、更遠的前瞻性,它首次使人們面對耳聾從只能患病後被動治療,而轉為可以提前主動的預防和幹預。
  • 耳聾的新型基因療法
    近日,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AU)的研究人員在《EMBO分子醫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開發了一種治療耳聾的新方法——將正常版本的遺傳物質遞送到內耳細胞中,「取代」遺傳缺陷,可使毛細胞恢復正常功能,阻止耳聾模型小鼠聽力退化。這種新興的治療方法將來能夠用於治療先天性耳聾的兒童。耳聾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感覺障礙。
  • 通過新基因編輯技術 科學家治癒了小鼠的隱性聽力損失
    隱性聽力損失可以通過人工耳蝸來治療,以繞過耳朵中有問題的區域,但人工耳蝸不能糾正潛在的生物學原因的耳聾由David Liu博士領導的布羅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的團隊認為,一種被稱為「基因編輯」的技術可能為遺傳性聽力喪失提供一種解決方案。在《科學轉化醫學》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Liu的團隊使用了一種新的鹼基編輯技術來修復導致隱性耳聾的Tmc1基因中的一個錯誤。
  • 基因療法治好耳聾
    得益於世界上首次治療耳聾的基因療法試驗,2014年6月,一群深度失聰的人終於聽到了久違了的聲音。這些志願者是因疾病或外傷失去聽力的。他們的耳朵中被注射了一種無害的病毒之後,病毒含有的一個基因使耳內的聽覺感受器重新長了出來。
  • 改良CRISPR-Cas9將為耳聾帶來精準基因療法
    基因編輯技術的問世,為治療基因缺陷引起的遺傳性耳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希望。最近,哈佛醫學院和波士頓兒童醫院的一支聯合研究團隊,利用優化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在耳聾小鼠模型上精確識別並修正內耳的致聾突變,幫助小鼠留住聽力。這一概念驗證的完成有望為眾多遺傳性耳聾患者帶來安全的基因編輯療法。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醫學》。
  • 《基於微陣列晶片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國家標準解讀
    統一規範 填補空白——《基於微陣列晶片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國家標準解讀□ 本報記者 楊 蕾5月14日,我國第一部關於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的國家標準——《基於微陣列晶片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正式發布
  • 華大告訴你什麼是遺傳性耳聾基因
    今天是第20個全國"愛耳日",我們希望更多的人來了解聽力和基因的知識,了解遺傳性耳聾,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守護家人,甚至為每一個擦肩而過的生命,帶來不期而遇的溫暖。這時,我們需要對耳聾基因進行檢測。新生兒耳聾基因檢測不僅可發現寶寶先天性聽力障礙的遺傳原因,還可發現寶寶是否存在遲發性或藥物敏感性聽力障礙的風險。
  • 遺傳性耳聾 也能提前預防了
    核心提示:每10個耳聾患者中,有6個因遺傳引起。如今,遺傳性耳聾可以通過基因檢測技術提前幹預,只需採幾滴血放入一枚指甲蓋大小的生物晶片中,5小時就能「偵察」出是否攜帶致聾基因,在妊娠早期4個月左右還能通過羊水檢測出胎兒是否有致聾基因。   每10個耳聾患者中,有6個因遺傳引起。
  • 耳聾遺傳概率有多大? 12%國人攜帶遺傳性基因
    12%國人攜帶遺傳性基因 2016年03月14日 07:43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劉歡 字號 內容摘要:北京日報訊(記者劉歡)昨天,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官方微信透露了一組調查數據,在各種殘疾類別中,中國人遺傳性耳聾基因攜帶率非常高,每
  • 近期基因療法研究領域重要成果!
    該方法使用一根小針將無害的,基因工程化的病毒顆粒注射到眼白與眼睛血管層之間的空間(稱為脈絡膜上腔)。從那裡,病毒可以將治療基因傳遞到視網膜細胞。儘管目前僅在動物身上進行過測試,但新的脈絡膜上腔注射技術的侵入性較小,因為它不涉及視網膜的分離,並且理論上可以在門診進行,這標誌著新的治療視力的基因療法的問世。
  • 博奧生物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試劑盒獲臺灣地區醫療器械許可證
    博奧技術人員在臺灣地區對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進行培訓 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試劑盒覆蓋了能夠檢測先天性耳聾、藥物性耳聾、大前庭導水管症候群相關的耳聾基因位點,具有特異性、靈敏性高,重複性高的特點。自2009年至今的應用實踐中,該產品在婚育指導、產前篩查、新生兒和高危人群遺傳性耳聾基因篩查等領域,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已推廣到全國包括臺灣在內的30個省市及越南,共成功檢測140餘萬人份,並在國內16個省市納入政府民生工程中,通過提前幹預,極大程度降低了耳聾出生缺陷,為提高我國人口質量起到了突出的支撐作用,共節約衛生資源近700億元,成果轉化的直接經濟效益累計2.4億元。
  • 我國遺傳性耳聾基因晶片檢測技術已獲實際應用
    本報長春1月24日訊(曉諸 記者石明山)記者從日前在長春召開的吉林省首屆遺傳性耳聾基因晶片檢測技術研討會上獲悉,我國遺傳性耳聾基因晶片檢測技術獲得新突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聾病分子診斷研究所聯合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同開發出了最新的臨床基因檢測技術
  • 神奇藥物讓耳聾的小老鼠再次聽到!
    雖然目前不能表明該方法能治好人類,但至少提高了人們恢復聽力的預期,特別是那些部分耳聾的人。當動物聽東西的時候,內耳中的毛細胞(暫且根據它的外觀來命名),會一直在那裡嗡嗡作響,把聲波引起的機械振動轉換為神經衝動。但對人類來說,噪音過度會破壞毛細胞,而且一旦聽力失去了,就永遠失去了。
  •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或許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精確
    2018年7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如今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正在給醫學和生物學研究帶來革命性的變化,相比以往的基因編輯技術而言,該技術能幫助科學家們以更高的準確性和穩定性來對DNA進行編輯;但最近一項研究報告中就質疑這項基因編輯技術的精準性。
  • 耳聾基因 遠不止一針致聾
    通過基因檢測,人們可以提前知曉這個風險,只要終身不注射慶大黴素等氨基糖苷類藥物,就可以躲開「一針致聾」的厄運。也就是說,除了「一針致聾」,還有許多其他的耳聾基因會通過多種方式引起聽力損失,使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喪失聽力,而普惠性的耳聾基因檢測並
  • 科學網—新聞專題-愛要讓你聽見——關注耳聾基因篩查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