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長春1月24日訊(曉諸 記者石明山)記者從日前在長春召開的吉林省首屆遺傳性耳聾基因晶片檢測技術研討會上獲悉,我國遺傳性耳聾基因晶片檢測技術獲得新突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聾病分子診斷研究所聯合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同開發出了最新的臨床基因檢測技術。這一成果已在北京、湖南等地實際應用。
吉林省首屆遺傳性耳聾基因晶片檢測技術研討會,是由吉林省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以及吉林省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研究所共同發起並組織的。會上,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的戴樸、王國建等專家指出,耳聾是影響人類健康和造成人類殘疾最常見的原因,而我國聽力殘疾者2670萬,7歲以下的聾兒約有70萬。在全國每年3000多萬的新生兒中,每1000個新生兒中就有2個多是重度聾兒,其中一半左右是遺傳性耳聾,另外在大量遲發性聽力下降患者中,亦有許多患者由自身的基因缺陷而致病。甚至在正常人群中也有6%以上的人是耳聾致病基因的攜帶者,這意味著,正常人也有一定機率生育出耳聾的孩子。
據了解,在以往,臨床醫生對於耳聾的預防可採取的辦法很少,而且效果不佳。但是基因科學的發展使耳聾基因的檢測變為現實,而耳聾的基因檢測是能夠做到耳聾「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的最有效的高科技手段。
從2007年4月正式進入臨床領域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聾病分子診斷研究所聯合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同開發的耳聾基因晶片檢測技術,已經為3000多個聾病患者作了基因檢測,找到其耳聾基因上的病因,同時還為幾百對家族中有聾病患者的育齡夫婦作了耳聾基因篩查,使這些家庭規避了生育聾兒的風險,獲得了健康的孩子。
目前,這種遺傳性耳聾基因晶片檢測系統已經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北京同仁醫院、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湖南長沙湘雅醫院得到了應用。該項技術的開發平臺榮獲國家科技發明獎二等獎。
結合實際需求,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斥資百萬元,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聾病分子診斷研究所、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吉林省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研究所,引進了遺傳性耳聾基因晶片檢測技術平臺。